警惕「讀經熱」「國學熱」背後的文化復古主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

2020-12-23 上觀

4月11日,「文化自信——科學社會主義的生命力」上海科學社會主義學會第八屆青年學者論壇在中共上海市浦東新區區委黨校舉行。浦東新區區委黨校常務副校長周小平,上海科學社會主義學會副會長、上海對外經貿大學黨委副書記許玫致開幕辭。今年適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上海解放70周年,也是五四運動爆發100周年,如何將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融合發展與傳承創新推向新的高度,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而努力做出應有的貢獻,成為此次論壇的重要聚焦點。

 

近年來以「讀經熱」「國學熱」 為代表的文化復古主義思潮一再抬頭,給思想文化領域帶來不少負面影響。上海師範大學王藝騰認為,文化復古主義有著深刻的發展脈絡和歷史淵源,他們用悠久「傳統」反對「現代化」,用千古「道統」對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表面上打著「弘揚傳統文化」的旗號,實質上卻以封建主義思想和道德否定社會主義思想和道德,簡單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理解為傳統文化的復興,過分誇大儒學的作用,漠視近百年來中國步入現代化的必然過程。文化具有民族性、時代性和階級性,不能脫離實際,簡單照搬或者複製某個時期的文化。今天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不能脫離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中的指導地位,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才能體現對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傳承,才能保持當代文化的社會主義性質,也才是區別於文化復古主義者的真正自信。

 

華東師範大學劉相濤認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通過譯介、傳播逐漸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動態過程。在近代歷史場域條件下,中國有識之士為謀求創建中華民族未來理想社會的良方,以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為代表的中國知識分子為主體,通過交往實踐和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識、傳播和運用,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期間經歷了從個體覺醒到群體認同的歷史過程。

上海海事大學李秀芳認為,近代以來中國道路的探索經歷了從「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到「走自己的路」的轉變。百餘年的奮鬥歷程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選擇,也是人民的選擇。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探索中國道路的題中之義。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國家,一個國家的發展經驗、發展道路,不能照搬照抄運用於另外一國。中國共產黨人堅持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不斷將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的道路,社會主義中國煥發出勃勃生機。

 

上海師範大學樊君樂從歷史邏輯、理論邏輯、現實邏輯分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本質要求和內涵屬性。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過程中實現了理論和文化上的覺醒,認識到「全盤西化論」不可能成功,全盤照搬國外經驗和馬克思主義「本本」的教條主義也不可能成功,必須把馬克思主義同包括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內的中國具體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孫力、劉澤雨、吳解生等三位專家在點評中指出,中國近代歷史變遷,五四運動是個重要節點。這個變遷之所以發生,文化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必須要聯繫當時特定的歷史場域來做分析。當初「四書五經」救不了中國,如今也解決不了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面臨的嚴峻挑戰。文化自信絕不等於傳統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的主體是社會主義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理論路徑不能簡單堆砌,要有明確的價值理念的導向,並提出符合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實際文化需求的實現策略。社會主義是「人的自由發展」的過渡階段,文化建設是實現人的自由發展的關鍵途徑。青年學者要不負黨和國家的囑託,在科學社會主義的指引下,肩負起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的使命。

 

當天論壇上,還舉行了上海科學社會主義學會第八屆青年學者論壇主題徵文頒獎儀式。《堅定文化自信須擺脫文化復古主義的情結》等3篇獲一等獎,《上海精神——文明型國家的城市縮影》等10篇獲二等獎,《五四運動與堅定文化自信》等12篇獲三等獎。

 

來自國內部分高校、上海市黨校系統的70多名專家與青年學者參加了本次論壇。


轉載請註明來源「上觀新聞」,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欄目郵箱:shhgcsxh@163.com

相關焦點

  • 《「國學熱」的標誌性時間參考》
    ……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 1992 年,北京大學成立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與此相呼應,《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和中央電視臺等均以前所未有的篇幅多次宣揚「國學熱」,報導有關研究狀況。「國家級」媒體的宣傳無疑具有強烈的導向意義,「國學」迅速熱遍全國。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怎能缺少了傳承國學經典(值得收藏與分享)
    為民族復興而努力中國夢——就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迄今唯一沒有斷代、一脈相承的民族復興 國學文化傳承不能缺席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進程中形成的關於國家治理制度的豐富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為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形成提供了豐厚的文化滋養。而當今的我們更應該「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 中國復興,文化必當復興。傳統國學,是中華民族的「魂」!
    縱觀歷史,華夏任何一個輝煌的朝代,其文化都是相當燦爛的。比如說漢朝、唐朝、宋朝、明朝,這些偉大的朝代,都對應著一種文化的興盛。「基建」是一個國家的身體。而「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現在被我們稱之為「國學」,裡面有我們華夏祖先的骨血與精髓,偉大的思想都存於其中,有待我們這些後輩兒女去發攪、弘揚。
  • 國學認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是什麼意思?
    #國學#為什麼說中國的崛起不是創造,只是復興?中國夢 復興夢本篇關鍵詞:中國夢、復興夢、中華傳統文化、造紙術、印刷術、漢字、統一。透視一個社會依次是技術、制度、文化!!!「技術」帶動生產資料高效運作;「制度」保障技術的高效轉化;「文化」是人類進步的文明沉澱;「漢字」鎖定了文化的積累與傳承中華民族自古就有了能鎖住文明的漢字——象形字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究竟復興什麼
    原標題:公方彬: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究竟復興什麼 當下中國,沒有哪個目標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具誘惑力和想像空間。這是一個可追溯至孫中山先生的老目標、老口號。但讓國人產生真切感及質感,還是因為取得了改革開放後數十年經濟發展成就。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道路決定命運,找到一條正確道路是多麼不容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黨和人民90多年奮鬥、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是改革開放30多年實踐的根本總結,凝結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根本的夢想,體現著近代以來人類對社會主義的美好憧憬和不懈探索。
  • 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朱相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可見這一命題的重大意義。因此,復興的內容、中華民族的含義以及如何實現復興等,就成為值得關注的議題。筆者藉此發表一些淺見,以饗讀者。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味著什麼
    我國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我們黨正帶領人民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形勢環境變化之快、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對我們黨治國理政考驗之大前所未有。《中國黨政幹部論壇》2020年第10期特別策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意味著什麼」系列文章,特約專家學者撰文闡釋。  如何全面理解和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 明德國學培訓 在彰顯文化自覺中前行
    品牌:「明德」以高品質成為旗幟近年來,「國學熱」持續升溫,明德書院在全國開國學商道培訓之先,以「明道優術,德行天下」為院訓,專注於國學商道課程的研發和教育,旨在幫助企業家明道優術,助力企業基業長青,從而達成「培育新儒商,共築中國夢」的新時代使命。並擁有多家一線城市線下國學體驗館,為優秀企業家提供專業的國學商道課程研修服務。
  • 曲青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團結帶領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譜寫了氣吞山河的壯麗史詩。」
  • 習近平:開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局面
    所以,中華文明五千年燦爛不熄,獨一無二;偉大祖國數千年巍然屹立,舉世無雙。我們的血液中流淌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基因,這是我們攻堅克難、走向復興的底蘊和自信。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四次提出「我們要開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局面」。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學習。
  • 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今年5月11日至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考察時再次強調:「要深入挖掘雲岡石窟蘊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內涵,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不斷增強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牢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思想基礎、政治基礎、經濟基礎和社會基礎。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民族中學女童班的學生在展示刺繡作品。
  •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歷經千辛萬苦探索出來的復興之路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帶領人民經過接續奮鬥和不懈探索,開闢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人間正道。
  •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徵途中踐行初心
    原標題: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徵途中踐行初心   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需要把學習貫穿始終,深化對黨的初心和使命的認識。   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 品味經典,傳承美德——從福清國學大課堂看傳統文化復興
    原標題:品味經典,傳承美德——從福清國學大課堂看傳統文化復興   創新:融入本土文化元素,注重團隊協作   總決賽在線觀看人數突破53萬,在節目組執行導演章松青看來,這一數字雖然刷新了福清直播類節目在線人數的新紀錄,但能夠獲得熱捧,也屬於意料之中。
  • 改革開放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上指出,改革開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裡程碑。改革開放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勢不可擋的磅礴力量,傳承發展了革新開放的文化傳統,使中華民族最大程度上接近了復興的目標。
  • 全面小康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性工程,是實現中國夢的階段性目標,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起著戰略目標的引領作用。準確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其他「三個全面」的關係,及時制定實現全面小康的指標體系,積極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徵程,抓緊制定中國現代化建設遠景規劃,認真謀劃新的「三步走」發展戰略,對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意義
    李樂剛根據黨的十五大和十六大繪製的發展藍圖,到本世紀中葉新中國建立一百周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以下簡稱「復興」)。因此,「復興」成為我們黨在新形勢下的一個極具感召力的奮鬥目標。「復興」是一個不斷豐富和發展的概念。
  • 共讀:《說嶽全傳》,從國學經典中賞析中華民族的忠孝節義勇
    01「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由央視科教頻道傾力打造的「中國詩詞大會」,其受關注程度不亞於任何一部人氣網劇。不僅創造了上億的收視率,更是在全國掀起了一股「國學熱」。 不僅如此,中央更是將國學教育納入了基礎教育。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徵程上的重要裡程碑
    (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 專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徵程上的重要裡程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成就,充分彰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巨大政治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極大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徵程上的一座重要裡程碑,是中國人民對人類文明作出的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