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獨」是中國古代士人的一種修為和風範的最高境界,是古代儒釋道等經史子集裡常常出現的一個重要概念,慎獨注重個人道德的修養和品行的操守。所謂「慎」即謹慎;「獨」就是獨處,獨立處事。大致意思是說,嚴格的管理自己的內心雜念,不依靠他人監督自己,無論有人無人。類似於今天我們常常講的個人自控能力。
在《中庸》第33章第2部分進一步解釋慎獨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無愧於神明與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中庸》裡關於「慎獨」的原文:
詩云:「潛雖伏矣,亦孔之?」 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君子之所不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詩云:「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 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
白話譯文:
詩經說:「潛藏雖然很深,但仍然是非常的明顯。」 註:伏=深。孔=非常。昭=明顯。]所以君子只求內心反省沒有愧疚,也沒有惡念存在心志之中。君子之德行之所以使人趕不上的,大概就是不被人看見的地方!詩經說:「看你獨自在室內的時候,也能無愧於天理。」[註:相=看。爾=你。屋漏=屋頂上的小洞,或者屋內的西北角放置神明處。]所以君子不必動作而他人尊敬他,不必言語而他人相信他。
子思告訴我們:最能促進修行者進步的方式是自己處理好一人獨處的時段,假如能於無人在自己身旁而沒有任何壞主意(原文:無惡於志)的話,那麼他的修行可以說是成功的,因為慎獨是檢驗自己的最好方法。《中庸》在此章中用《詩經》中的「君子不愧於屋漏」以形容他對自己的良心有所交代,也就是說天可以經過屋頂上的小洞知道他在作什麼。所以說「無愧於屋漏」就是形容他的無愧於天理。
理學家的靜坐與佛教的禪坐也是屬於慎獨的一種,應該是「靜態」的慎獨。而在自己的腦袋胡思亂想的時候的慎獨,慎獨應該是屬於「動態」的。兩者之間、當然以「動態」的慎獨較為困難,而且它的困難度應該是困難多得不可能以數字計算。《中庸》是提出一個有效的、以自己的誠意隨時隨地監督自己的方法,甚至比佛教更嚴緊的方式,讓自己上進。
與西方的傳統宗教道德觀相比,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裡對道德的最高境界的追求叫做「君子慎獨」,講的是一個人哪怕是沒有人盯著他,沒有人在他旁邊看著,也沒有神明去「裁決」,他也會按自己內心的道德規範來行事。在中國的道德觀念裡,做事要對得起的不是「神」、「上帝」這類虛無的東西,而是要對得起自己的良知、良心,做到問心無愧。因此,有學者認為中國文化裡人本主義的道德觀念,比以西方的傳統宗教裡「原罪觀」帶來的負罪感,以及「末世審判」讓人所產生的恐懼感而創建起來的神本主義道德觀要高很大一個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