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慎獨——中國古代士人修為的最高境界

2020-12-21 獨視角

「慎獨」是中國古代士人的一種修為和風範的最高境界,是古代儒釋道等經史子集裡常常出現的一個重要概念,慎獨注重個人道德的修養和品行的操守。所謂「慎」即謹慎;「獨」就是獨處,獨立處事。大致意思是說,嚴格的管理自己的內心雜念,不依靠他人監督自己,無論有人無人。類似於今天我們常常講的個人自控能力。

在《中庸》第33章第2部分進一步解釋慎獨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無愧於神明與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中庸》裡關於「慎獨」的原文:

詩云:「潛雖伏矣,亦孔之?」 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君子之所不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詩云:「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 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

白話譯文:

詩經說:「潛藏雖然很深,但仍然是非常的明顯。」 註:伏=深。孔=非常。昭=明顯。]所以君子只求內心反省沒有愧疚,也沒有惡念存在心志之中。君子之德行之所以使人趕不上的,大概就是不被人看見的地方!詩經說:「看你獨自在室內的時候,也能無愧於天理。」[註:相=看。爾=你。屋漏=屋頂上的小洞,或者屋內的西北角放置神明處。]所以君子不必動作而他人尊敬他,不必言語而他人相信他。

子思告訴我們:最能促進修行者進步的方式是自己處理好一人獨處的時段,假如能於無人在自己身旁而沒有任何壞主意(原文:無惡於志)的話,那麼他的修行可以說是成功的,因為慎獨是檢驗自己的最好方法。《中庸》在此章中用《詩經》中的「君子不愧於屋漏」以形容他對自己的良心有所交代,也就是說天可以經過屋頂上的小洞知道他在作什麼。所以說「無愧於屋漏」就是形容他的無愧於天理。

理學家的靜坐與佛教的禪坐也是屬於慎獨的一種,應該是「靜態」的慎獨。而在自己的腦袋胡思亂想的時候的慎獨,慎獨應該是屬於「動態」的。兩者之間、當然以「動態」的慎獨較為困難,而且它的困難度應該是困難多得不可能以數字計算。《中庸》是提出一個有效的、以自己的誠意隨時隨地監督自己的方法,甚至比佛教更嚴緊的方式,讓自己上進。

與西方的傳統宗教道德觀相比,中國古代傳統文化裡對道德的最高境界的追求叫做「君子慎獨」,講的是一個人哪怕是沒有人盯著他,沒有人在他旁邊看著,也沒有神明去「裁決」,他也會按自己內心的道德規範來行事。在中國的道德觀念裡,做事要對得起的不是「神」、「上帝」這類虛無的東西,而是要對得起自己的良知、良心,做到問心無愧。因此,有學者認為中國文化裡人本主義的道德觀念,比以西方的傳統宗教裡「原罪觀」帶來的負罪感,以及「末世審判」讓人所產生的恐懼感而創建起來的神本主義道德觀要高很大一個層次。

相關焦點

  • 古代文人修身的最高境界「慎獨」,所謂君子,當如是也!
    古代士大夫將人生歷練的過程分為了四個階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修身」這個階段所能達到最好的標準,大概也就是「君子慎獨」了。這個境界不僅是個人內在的修養,更是外在氣質的表露。(一)、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註解】:所謂的君子,就是在規則管控或者無人知道的地方,依然能夠慎重的行事,而那些偽君子們在這種情況下估計早就已經要撕毀他們偽裝的面具了。
  • 君子慎獨,始終如一
    而慎獨,它是人事規矩之外,對自己說實話的一種方式,它是一種提升境界的好方法,也是一種有難度的約束。所謂慎獨,即能在他人看不見的時候,可慎重行事;在他人聽不到的時候,能不言妄語。「慎獨」一詞,出自秦漢之際儒家著作《禮記·中庸》一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簡單來說,君子慎獨,言行如一也。
  • 「君子慎獨」出自哪裡?什麼是「君子慎獨」?
    很多書法作品都出現「君子慎獨」四個大字,那「君子慎獨」出自哪裡?又有什麼含義呢?《大學》和《中庸》均提到君子慎獨《大學》第七章:"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 什麼是「君子慎獨」,有哪些代表人物?
    什麼是「君子慎獨」做了解釋,出自哪本古文?古代歷史上有誰做到了這句話?什麼是君子慎獨?「君子慎獨」見於儒家經典《中庸》和《大學》之中,是儒家的道德觀念和自我修養方法之一,而且是一種很高的境界。所以君子在獨自一人的時候更要嚴格要求自己。」所以「君子慎獨」就是指儒家學者不但要在有人的時候講規矩、禮儀、修身,即使在沒有人看見、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更要嚴格要求自己,不能因為環境的私密而懈怠自己。
  • 君子慎獨,卑以自牧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禮記·中庸》五千年歷史長河中,一個人或許只是一滴水珠,激不起千層浪,但時間卻將這一滴滴水珠,匯聚成了一條綿延不絕的歷史長河。
  • 最高級的修行,是慎獨
    《大學》有言:「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中庸》也有表述:「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兩部儒家典籍都不約而同提及了一個君子品行——慎獨。慎獨,是中國人幾千年來最高級的修行。01慎獨,是一種君子的人格。何謂慎獨?宋代學人陸九淵說:慎獨即不自欺。宋人袁採也說,慎獨即「處世當無愧於心」。
  • 君子慎獨 不欺暗室
    君子慎獨,不欺暗室。於微處隱處嚴謹自律,所謂君子「慎獨」。宋代大臣查道,不因四處無人,順手牽羊;清代巡撫葉存仁,月明風清夜半時,巧拒僚屬贈禮,不畏人知畏己知。典吏曹鼎,英宗宰輔,執獲女犯,四寂無人,唯其內心,堅守德操。他們氣宇軒昂在這天地間獨行,固守內心從未動搖的信念,何為慎獨?此為慎獨。
  • 君子慎獨,也是「悟道」後的一種自然表現
    《中庸》: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 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 「慎獨」「心齋」淺議
    諸如我國歷史上儒家的「慎獨」和道家的「心齋」,均可借鑑。「慎獨」是儒家的重要修養方法,要求人們善自獨處。儒家經典《大學》、《中庸》都有論述。《大學》說:「……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它認為,人們內心的真誠,一定會表露在外面,所以獨自一人時,也要謹慎從事。《中庸》說:「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 君子慎獨:真正能做到的人一定都是非常優秀的人,無一例外
    君子慎獨,不欺暗室。君子在獨自一人的時候,也能夠堅守自我,不做違反道德準則的行為,亦不做虧心事。"君子慎獨",語出《禮記中庸》:"莫見乎隱,莫顯乎威,故君子慎其獨也。"最近聽到一個身邊人的經歷,準確來說是身邊的一個孩子媽媽的複述。
  • 【信·心】這些話,裝進信封寄給自己③:誠於中,形於外,君子慎獨
    【信·心】這些話,裝進信封寄給自己③:誠於中,形於外,君子慎獨 2020-03-21 19: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君子慎獨,不欺暗室」,沒有一個人生來該被忽視和輕慢!
    -慎獨-說起獨處的沉思,我的第一反映是「君子慎獨,不欺暗室」。「慎獨」這個詞,是我高中時代的某個校長,在信箋裡跟我提及的。在同學眼中,那是一種避世的生活態度,是「喪」文化的一個偏鋒;但她那時告訴我說,慎而獨之,是一種尋常人所難企及的境界。現在想來確實如此。
  • 君子慎獨方能修身養性,小錯堪比蟻穴,當面一套背後一套是小人
    君子慎獨方能修身養性,小錯堪比蟻穴,當面一套背後一套是小人千裡之堤潰於蟻穴,很多時候小的錯誤看起來不起眼,但是慢慢的卻能毀掉一個人。《禮記中庸》中說:「道也道,不可虛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這句話告訴我們平時在生活中,我們要時刻牢記規矩,嚴格約束自己,不可以因為自己一個人獨處而放縱。每個人謹慎對待自己的言行,時刻反省自己的過失,經常的自我監督才能培養良好的修養。在別人聽不到自己講話的地方也要非常謹慎,隔牆有耳,只要說過的話就有可能被別人聽到。
  • 曾國藩12字識人口訣,是君子是小人一看便知
    君子獨而真誠,小人獨而妄念以「內聖」來形容修為境界的曾國藩,深受中國傳統文化薰陶,儒家那一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信條,是他平生待人接物、處世治事的基本準則,他也以此形成了一套「相人之術」。孔子說,「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 天人合一是一種境界,達到這一境界,要把握好這幾點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道家最有名的哲學思想,也是古人一直追求的一種至高無上的境界。由於天人合一這一哲學思想很抽象,並不太好理解,我們通過一個例子來剖析。這是一種很高的武學修為,不是一般習武者可以達到的境界。達到這一境界,不但需要勤於修煉,更要有慧根和悟性。而天人合一跟人劍合一的概念基本相同,但又有所不同;相同之處是都是為了追求人與外物的協調發展,不同之處在於合二為一之後,又無法割裂人與外物所獨有的個性。
  • 《論語》|做君子不難,不斷提升人生的境界,就能達到
    人生在世,都願意做一個正君子,不願意做一個無恥小人,這是擁有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體現。可是,有人覺得君子標準很高,高不可攀。其實,君子是由普通人不斷修煉而成的,成為君子的過程,也是人生境界不斷提升的過程。
  • 中國古代故事:「天人之際」的宇宙觀與 中國古典園林的境界
    「意境」或「境界」。園林無不是由山、水、建築、花木千具體景觀組成的,但在中國古典園林的創作和欣賞中,最高的美學層次並不是這一景一物的工拙奸技,而是襯「境界」的追求。看到中國古典園林的這一特點並非難事,因為前人甘此已有許多說明,如杜甫《重題鄭氏東亭》雲:「華亭入草徽,秋日亂清暉」,題目點出的雖是園中之辛,但意在表況的卻是建築、因林與大自然相融合而形成的意境。
  • 稻盛和夫告誡:用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善用「君子」,用好「小人」
    親賢臣,遠小人,這是自古以來我們就有的理念,但作為一個企業家,一個用人管人的領導者,稻盛和夫認為:君子和小人都要用,君子要善用,小人要用對地方,這才是用人的最高境界。君子我們都知道,那小人又如何用呢?稻盛和夫在《活法》中提到:用才,苛辨君子小人太過,反生害也。乃因自天地開闢始,世十之七八皆小人。善察小人之情,取其長用以小職,盡其才藝也。用人的時候,太過於計較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反而容易發生不好的情況。因為一直以來,人性就是個非常複雜的東西,誰的心裡都有著自己自私的一面。
  • 審美人格是自我人格實現的最高境界
    審美人格境界審美人格是自我人格實現的最高境界。我們把審美人格境界理解為這樣一種人格樣式:審美人格是在自我人格因對人的社會本性的自覺和為維護這一社會本性而規範自我之自願的基礎上,達到的一種自由愉悅的人格境界。
  • 君子六藝,五德四修分別指什麼?
    君子六藝五德四修簡介 君子六藝早在周代,就確立為官學必修,一如今日小學生必學科目:語文、數學、科學等。因此,君子六藝的內容較為確定,歷代少有爭議,而君子五德,君子四修,常有爭議,特別是君子四修,各有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