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香港:五十年代初香港的特色街道

2020-12-12 舊影閣

銅鑼灣渣甸坊,戰後開業;現址為商業大廈「京華中心」。香港,1953年。【攝影資料:HT Wong】

為AS Watson有限公司提供貨物(蒸餾水-泡沫飲料)的卡車。香港,1953年。【攝影資料:HT Wong】

灣仔,位於香港島北岸中央位置,是一個新舊並存的獨特社區,揉合舊傳統與新發展的精粹,亦是香港歷史最悠久和最富傳統文化特色的地區之一。香港,1953年。【攝影資料:HT Wong】

在銅鑼灣附近,1940年代和1950年代一個相當有名的酒店;1960年代被拆除。香港,1953年。【攝影資料:HT Wong】

彌敦道,位於香港九龍半島,是香港最著名的街道之一。香港,1953年。【攝影資料:HT Wong】

汽車停在洛克哈特路上。面對攝影師的物業位於約翰斯頓路的西端,與軒尼詩道相遇。香港,1953年。【攝影資料:HT Wong】

第二代歷山大廈建成於1953年,而思豪大酒店及中天行於1956年被重建為歷山大廈新翼,大廈所在的三角地段亦得以統一。香港,1953年。【攝影資料:HT Wong】

山頂纜車站。山頂纜車(1888年5月30日—至今)是香港最早運作的機動公共運輸工具,來往中環花園道和太平山頂。香港,1953年。【攝影資料:HT Wong】

油麻地;位於香港九龍半島中部,與旺角緊密相連,連同尖沙咀,一起組成九龍最繁華著名的「油尖旺」區。香港,1954年。【攝影資料:HT Wong】

彌敦道;該道路早於1860年籤訂《北京條約》之時已開始興建。道路原名羅便臣道,以紀念當時港督羅便臣。香港,1954年。【攝影資料:HT Wong】

相關焦點

  • 「香港老大街」重現 港人重拾五十年代舊記憶
    「香港老大街」重現 港人重拾五十年代舊記憶     香港海洋公園主席盛智文(左四)與特首曾蔭權(左三)等人共同主持開幕禮。
  • 「香港老大街」重現 港人重拾五十年代舊記憶
    「香港老大街」重現 港人重拾五十年代舊記憶     香港海洋公園主席盛智文(左四)與特首曾蔭權(左三)等人共同主持開幕禮。
  • 五十年代香港記憶,中西合璧的老街區
    香港重光後,1945年9月開業,至1958年7月重建。【上環,1953年。】屈臣氏(蘇打水)送貨車,蘇打水是當時(香港)最受歡迎的軟飲料。50年代 - 60年代初:小瓶20美分,大瓶30美分。二戰後,多數香港貨車,都是軍卡的改裝車,例如:道奇,福特,GMC,雪佛蘭,史蒂倍克等。【上海街,1958年。】
  • 【記憶香港】香港九大特色街道,每一條都是一個美麗的故事
    香港是一座高度繁榮的國際大都市,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等3大區域組成,被譽為「東方之珠」,極盡繁華。當你穿越於摩天大廈、高樓林立之間,一定不要忘記了那些古色古香,頗具當地生活特色的各類街道和小巷,那裡是香港曾經的美好記憶。
  • 五十年代香港記憶,中西合璧的老街區
    香港重光後,1945年9月開業,至1958年7月重建。【上環,1953年。】屈臣氏(蘇打水)送貨車,蘇打水是當時(香港)最受歡迎的軟飲料。50年代 - 60年代初:小瓶20美分,大瓶30美分。二戰後,多數香港貨車,都是軍卡的改裝車,例如:道奇,福特,GMC,雪佛蘭,史蒂倍克等。【上海街,1958年。】
  • 穿越時光,回到五十年代,見證香港人的日常生活
    香港是個繁華的大都市,五十年代的香港是什麼樣子?從這些黑白照片之中,我們仿佛穿越了時光,回到了那個年代,見證了香港街頭的日常生活。五十年代,香港人口已增至250萬人。1949年底至1950年代中葉,就有75萬人從內地湧入香港。
  • 圖說香港百年老街,這些特色街道值得再走一遍
    香港,一座中西文化交融、散發著浮生魅影氣質的繁華都市。在這裡,隨處看到滿是鋼筋大廈的城市森林,又能在下一個轉角,一不小心就邁進了歷史悠久的百年老街。香港最古老的街道——水坑口街。英軍當年在這裡登陸,這也成為了香港殖民地歷史的開端。水坑口街內最讓人記憶深刻的,就是擁有那家近60年歷史的雜貨店「朱榮記」了。
  • 穿越時光,回到五十年代,見證香港人的日常生活
    香港是個繁華的大都市,五十年代的香港是什麼樣子?從這些黑白照片之中,我們仿佛穿越了時光,回到了那個年代,見證了香港街頭的日常生活。五十年代,香港人口已增至250萬人。1949年底至1950年代中葉,就有75萬人從內地湧入香港。
  • 香港最具特色的街道:眾多經典電影取景地,曾是著名紅燈區
    雖然現在的香港已經是國際化大都市,但是許多人似乎還挺想念香港電影裡那些聲色犬馬。其實香港確實 還有這麼一條街道,雖然已經沒有以前那麼張揚了,但還是保留了老香港的一些特色。近代最火、影響最深的香港電影非《古惑仔》系列莫屬了吧,鄭伊健塑造的陳浩南是一代人心中的經典。電影裡最大的黑幫洪興的十三個領導頭目中有一個女性,就是由吳君如扮演的十三妹。
  • 香港地政總署推新版香港街 介紹特色街道(圖)
    全新《香港街2008》介紹多條具特色的街道。(圖片來源:香港特區政府網站)  中新網2月25日電 據香港特區政府網站消息,香港地政總署推出全新《香港街2008》,以「主題商店街」為題,介紹多條具特色的街道,包括花店和園藝店林立的花墟道、可以品嘗海鮮佳餚的西貢海傍街,及售賣優質家居裝飾的駱克道。  經重新編輯及修訂後,《香港街》共有376頁,更方便使用和攜帶,並載有公共運輸數據,方便讀者查閱。
  • 為數不多的特色小吃,八零後還有的最後記憶,老香港的年代味道
    小吃的種類是多到無法列清楚的,但是特色並且還有年代記憶的小吃是屈指可數的,這種類型的小吃往往能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這種年代感特別強的小吃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很少有特定的品牌和商鋪,大多數都是擺攤在賣的,攤點搬走或者沒有人賣的時候,這種小吃很有可能就會消失了。
  • 老照片:四十年代的香港街景(1941)
    香港在清朝時,一直在對外通商中扮演重要角色,因為,香港在地理上與廣州唇齒相依,而廣州是清朝對外開放的唯一商埠。香港舊最高法院大樓,又稱前立法會大樓,位於香港中環昃臣道8號,於1912年建成,建築風格呈現新古典主義,揉合了遠東的建築特色,大樓上蒙上雙眼的泰美斯女神像右手持天秤、左手持劍,代表大公無私。
  • 香港九大特色街道,每一條都是一個美麗的故事
    香港是一座高度繁榮的國際大都市,全境由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等3大區域組成,被譽為「東方之珠」,極盡繁華。當你穿越於摩天大廈、高樓林立之間,一定不要忘記了那些古色古香,頗具當地生活特色的各類街道和小巷,那裡是香港曾經的美好記憶。  香港眾多的大街小巷功能各有不同,每一條街道都在以各自的方式向人們展示著香港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滄桑,這裡,濃縮了香港數百年的歷史。
  • 香港特別行政區資訊|國內旅遊帶你走進香港這座魅力城市不容錯過
    香港人出了名的勤奮高效,從走路的速度就可以看出來。一般商鋪10點半後才會陸陸續續開門,特色小店更是要到下午才迎客,是否從另一個側面反應了這座城市夜生活的豐富呢?香港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作為殖民統治的顯著標誌之一「香港總督府」,時至今日,更名為「香港禮賓府」,不僅作為香港特首的官邸,更成為舉辦重要官方活動的場所,並定期開放供民眾參觀。
  • 走近80年代的繁華香港,到處都是豪車遊艇
    在我們的記憶中,香港無疑是一座國際化的大都市,在很早以前,它就已經充分發揮了它身為天然港口的貿易作用,借用著純天然的優良港灣,香港的國際化進程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已經被開啟了。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近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香港,看一看那個繁華絢爛的城市吧。據說在當時,香港的港口永遠被許多大型的遊輪和私人遊艇佔據著,放眼望去碧海藍天下儘是豪艇美人。
  • 香港插畫師3D列印港人生活 再現香港記憶
    香港插畫師3D列印港人生活 再現香港記憶  【解說】樓面滿是商鋪招牌、樓和樓之間間距狹小,這些滿是香港味兒的建築模型,出自香港社區插畫師梁家俊之手。他用3D列印技術,耗時一個半月,製作了十件帶有香港歷史文化特色的老建築模型,希望通過這些作品展示香港早年間的居住環境、社區鄰裡關係和生活風俗。
  • 【港島篇-香港特色街道】 玩具世界太原街
    這處有千奇百怪的玩具,主要來自內地和日本。例如有人形公仔、娃娃布偶、汽車火船、飛機大炮等等之模型。有趣的是其非常密集的陳列方式,逼得顧客水洩不通,就好像被埋葬於玩具之中。更有趣的是商鋪陳列玩具品種的季節特色:春節有吉祥玩具,復活節、中秋節、萬聖節、聖誕節門面就分別起應節的玩具來;暑假期間,整所鋪面機乎會被水泡、浮床、沙灘波等水上玩具蓋住!
  • 老照片:1950年代香港九龍石硤尾屋村舊影,香港永遠的城市記憶
    1950年代香港,新九龍石硤尾村徙置戶居民樓,居民多數來自中國大陸,他們大多來自廣東、福建等沿海地區。自1930年代左右來到香港討生活,初到香港大部分住在條件惡劣的棚屋、天台、漁船,甚至露宿街頭。這是一組數碼修復上色的老照片。
  • 香港不是文學的沙漠 香港文學具時代與地域特色
    香港不是文學的沙漠 香港文學具時代與地域特色 2008年07月27日 01:23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跟隨書展的墨香,回顧香港的文學發展脈絡,可以發現,在香港這個小小的南中國一隅,也發展出具有時代與地域特色的香港文學。  三四十年代 南下文人為香港添亮色   有關香港的文學發展,可以追溯至一九三零年代。當時,日本侵華,中國陷入戰亂。中國內地一些著名的文人雅士為了逃避戰火,紛紛南下香港。
  • 中大文物館開展回溯記憶中的香港
    然而,在沒有網絡的年代,甚至尚未有數位相機之前,人們要遊歷一個城市,就得參考以口述方式或者旅遊書的介紹來了解一個地方。上世紀五十到六十年代,就有藝術家憑ÿÿ旅遊書的簡介與自己的記憶,臨摹香港主要的旅遊景點,利用對香港虛擬的印象以畫作「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