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泳池的深水區常見深度從1.8米至3米,3米以上基本上都是為專業跳水而設。作為一個遊泳愛好者要克服深水恐懼先從習慣泳池的深水區開始。
對於我來說,深水的恐懼主要來自於失去「腳踏實地」的感覺,一旦進入深水區,潛意識會覺得掛掉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恐懼感就會自然浮在腦海裡。要打破這種顧慮,只有一個方法:進入深水區多多練習,適應它,習慣成自然。練習的方法有兩種:踩水和靜漂。
1、首先學會靜漂
靜漂如此重要,因為它是測試泳者是否熟練放鬆身體的標誌。當心理緊張導致身體無法放鬆時,是無法做到靜漂的。靜漂和漂浮不同,漂浮是身體趴在水面上放鬆漂起來,時間一久腿部會下沉;靜漂是仰頭保持臉部在水面之上,身體其他部分都是垂直地呆在水裡,姿態有點像泡澡堂的舒服樣子。不用手和腳的任何動作,仰起頭,嘴巴和鼻子都在水面之上,身體就像坐在水裡一樣。
如果覺得靜漂困難,可以先學學仰漂。我開始學習仰漂時,總擔心自己站不起來,因此總是沒有膽量仰起頭漂,我自己摸索了另一種方法來掌握這個動作。當自由式單側遊進時,我嘗試過度側轉,直到變成仰漂,當我想站起來時,很自然的就站了起來,沒有發生想像中無法站起來的情況。即使無法站起來,我仍可以選擇側轉身體轉為趴著漂的姿態。
2、踩水達到5分鐘
沒有什麼比踩水更加重要的求生技能了。踩水可以只用腳,只用手或是手腳並用。腳踩水的動作主要有兩種:一種和蛙泳腿一樣,只是由水平變成垂直運動;一種和自由式打腿動作一樣。此外,還可以像蹬自行車一樣動作。
踩水時上肢動作主要用來維持平衡,也提供一定的浮力。手掌與水面成一個銳角,不停地內外划水,向外划水時,掌心向外向上;向內划水時,掌心向內向下。想想吊扇上的扇葉的角度,想想飛機機翼的角度,可以調整手掌與水面的角度來尋找更大的浮力。有一個辦法,點一根蠟燭,練習踩水時手掌動作,在蠟燭上方動作,蠟燭滅的越快,則說明手掌的角度越理想。當然,不是有意將風吹向蠟燭,而是和踩水時一樣,儘量保持勻速和節奏感。
需要強調的是,踩水時別把身體繃的那麼緊,別真的和在陸地上一樣站得那麼直。踩水時腿部動作不要過快,要學會舒緩的動作,感受水的浮力去踩水。熟練後可以做僅靠上肢或是下肢的踩水練習,然後試著將上肢伸出水面練習。如果這些都做到了,就可以在手裡抓著浮力裝備(空的可樂雪碧瓶子或者其他能提供浮力的東西都行),不斷的練習踩水,提高支持時間,一旦支持不住就把手放進水裡,浮力裝備可以幫你在深水區休息一會兒。如果手裡沒有浮力裝備,你只能回到淺水區休息,再回到深水區繼續練習,這樣有點浪費時間。
踩水是為了增強呆在深水區的信心,那麼踩水時嘗試著轉身,頭部前後左右晃晃,感受對身體姿態的影響對於提高水感非常有效。另外,在踩水中,可以試著放鬆讓身體自行沉入池底,總之,永遠不要掙扎。掙扎意味著身體緊張,只會讓人沉得更快。
3、抬頭蛙非常有用
狗刨和抬頭蛙非常類似,都是頭部一直在水面上,不需要換氣,但它太消耗體力,沒有多少人可以持續狗刨一個小時不停。花點時間練習抬頭蛙,這對於期望在開放式水域遊泳的人來說相當重要,抬頭遊泳良好的視線有著方向把控和發覺危險的天然優勢。
4、要明白體能的局限
無論踩水多麼熟練,靜漂多麼舒展,或是抬頭蛙多麼愜意,都要時刻保持對水的敬畏,尤其是在環境情況複雜的開放水域。
一個手腳抽筋可能瞬間導致一個遊泳老手嗆水甚至發生危險,更不要說暗流和漩渦,水草等更多危險因素。曾有泳友在野遊時玩裸遊結果被魚咬了小弟弟的經歷。總之,什麼情況都可能出現。記著,帶上跟屁蟲,叫上至少兩到三個同伴。
曾經和朋友一起在開放水域遊泳,也叫野遊。一時興起遊得過遠,結果返回時體力不濟,只好趴在漂包上休息緩過勁才能繼續遊泳,呆在漂包上是沒有方向性的,多虧水流方向還不錯,水速也緩和,要不真不確定還要遊多久。牢記一個事項:開放水域你永遠無法確定自己需要遊多久,一定要節省體力。和降龍十八掌心法要決一樣,發力三分,留後勁七分。即使一條寬1000米的河,當你遊到對面可能需要遊幾乎3000米左右,這還是能夠掌握正確方向的前提下,那裡可沒有什麼泳道,那裡可能還有大風大浪。開放水域和泳池是兩個概念,別輕易嘗試,除非有老手帶著你,跟屁蟲護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