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9年盧布林聯合
美國著名二戰喜劇片《你逃我也逃》(To Be or Not to Be)中,有這樣一句臺詞:「波蘭是歐洲的腳墊!」寥寥幾個詞道出了波蘭國家和人民自近代以來所遭受的苦難和屈辱。曾幾何時,波蘭也是雄踞中歐和東歐地區的強國。波蘭文豪亨利克·顯克微支的衛國三部曲(《火與劍》、《洪流》及《渥洛杜耶夫斯基先生》)再現的就是波蘭強盛時代最後的榮光與輝煌。
進入18 世紀後,波蘭的國運一直比較坎坷。從1772—1795 年, 普魯士、奧地利和沙皇俄國三次瓜分波蘭領土開始,強大的波蘭立陶宛聯邦便不復存在,波蘭更是亡國百餘年。一戰後,波蘭艱難復國,卻又在二戰伊始被納粹德國以「閃擊戰」迅速擊垮,慘遭德蘇兩國的再一次瓜分。算上拿破崙戰爭期間短暫存在過的華沙公國在法蘭西第一帝國覆滅後被瓜分的命運,波蘭國土竟在短短一百多年的時間裡五遭惡鄰洗劫。
昔日的榮耀與輝煌
近現代反覆遭遇亡國命運的波蘭人, 在歷史上曾是一股無法被忽視的強大力量。從1025 年,來自皮雅斯特王朝被後世稱為「勇敢者、偉大者」的波蘭公爵波列斯瓦夫一世建立波蘭王國開始,在其後的近6 個世紀裡,波蘭的國勢總體來說堪稱強盛。
1320 年1 月20 日,庫雅維公爵、波蘭大公瓦迪斯瓦夫一世在克拉科夫加冕波蘭國王,終結了波蘭長達200 年的公國封建割據,重新恢復了波蘭的王國地位。然而,儘管瓦迪斯瓦夫一世已經統一了大波蘭、小波蘭、庫雅維地區, 但不友善的鄰居——條頓騎士團,卻始終是籠罩在波蘭王國上空的一團烏雲。為了遏制條頓騎士團日益膨脹的東擴野心,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於1385年籤訂了聯盟條約,以王室聯姻的方式在波蘭王國和立陶宛大公國間實行王朝聯合,建立了波蘭與立陶宛兩國的共主邦聯。兩國共奉同一名領袖,即波蘭國王同時也是立陶宛大公。這便是日後盛極一時,在中歐和東歐地區稱霸一方的波蘭立陶宛聯邦的雛形。
瓦迪斯瓦夫一世
1410 年7 月15 日,波蘭國王兼立陶宛大公瓦迪斯瓦夫二世·雅蓋沃率領的波蘭、立陶宛、波西米亞及摩爾達維亞等盟國的軍隊,與條頓騎士團大團長烏爾裡希·馮·榮金根率領的條頓騎士團在條頓騎士團國境的坦能堡附近決戰。不可一世的條頓騎士團在此戰中一敗塗地,8000 多名士兵戰死,另有14000 名士兵被俘。參與戰役的條頓騎士團軍隊幾乎全軍覆沒,包括騎士團的大部分高層領導人。為期三年的波蘭- 立陶宛- 條頓戰爭最終以波蘭立陶宛聯軍取勝告終,條頓騎士團儘管得以保全大部分的領地和城堡,卻背上了巨額的債務。從此, 條頓騎士團一蹶不振,徹底喪失了向東擴張的可能。在這場與日後宿敵普魯士王國的前身的較量中,勝利站在了波蘭人一邊。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意志帝國的軍隊在東普魯士坦能堡地區大敗沙皇俄國。這次雪崩一般聲勢浩大的勝利,令當時的德國人紛紛稱讚這是日耳曼人對600 年前的那次潰敗的成功復仇。儘管當時那支擊敗條頓騎士團的軍隊主體——波蘭甚至根本已不存在於地圖上。
1569年,為了應對日益強大的莫斯科公國帶來的威脅,波蘭、立陶宛長期友誼的結晶——盧布林聯盟,將兩國凝合成了更為緊密的聯邦共和國,這便是波蘭歷史上的第一共和國。它使得波蘭立陶宛聯邦這一概念第一次出現在了世界歷史的卷宗上。波蘭立陶宛聯邦所實行的貴族民主制,與當時歐洲其他地方盛行的絕對君主制迥然不同。聯邦極盛時的領土面積甚至達到了一百萬平方公裡。16 世紀後半葉到17 世紀,波蘭立陶宛聯邦始終是中歐和東歐地區不可忽視的一股強大力量。但在動蕩的大洪水時代(波蘭人對一連串導致聯邦失去三分之一人口的戰爭的稱呼),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力量受到了嚴重削弱。然而,偉大的君主揚·索別斯基率軍抵抗奧斯曼帝國入侵的戰爭, 卻再次給這個已經不算年輕的聯邦帶來了勝利與榮耀。
揚·索別斯基
1674 年,揚·索別斯基被選舉為波蘭國王、立陶宛大公。這一時期,曾一度衰落的奧斯曼帝國再次重整旗鼓。為了應對隨時可能演變為武裝入侵的威脅,揚·索別斯基與時任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利奧波德一世訂下盟約,約定當波蘭立陶宛聯邦或以奧地利為主導的神聖羅馬帝國中的任意一方遭遇奧斯曼帝國的攻擊時,另一方都要立刻給予軍事上的援助。此時的揚·索別斯基並不知道,展現自己對盟友忠誠的機會很快就降臨到他和他所率領的波蘭軍隊身上了。
1683 年,曾在20 年前被奧地利擊敗的奧斯曼帝國終於捲土重來,大舉入侵中歐。這一次,奧斯曼聲勢浩大、難以阻擋,威力更甚20 年前的那次入侵。勢如破竹的奧斯曼軍隊曾一度圍困奧地利都城維也納數月。維也納一旦陷落,神聖羅馬帝國的日耳曼腹地,甚至整個基督教世界,都將面臨極為嚴重的威脅。
然而,危機當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利奧波德一世的表現卻令人失望。早在維也納被圍前夕,他便以保護哈布斯堡王室血脈為由離開了維也納,僅留下以洛林公爵查理為指揮官的軍隊守城。守軍人數不足,並且缺乏援軍,形勢岌岌可危。事實上,除了切身利益遭到威脅的日耳曼眾邦國外,波蘭立陶宛聯邦是唯一向維也納派遣過軍隊的國家。9 月12 日,以揚·索別斯基率領的3 萬波蘭士兵為主的神聖聯盟聯軍發動決定性攻勢,一舉擊敗了奧斯曼帝國的圍城部隊,迫使勞師遠徵的奧斯曼指揮官——大維齊爾卡拉·穆斯塔法帕夏撤退。
維也納之戰,成為中歐多個國家與奧斯曼帝國長達300 年紛爭的轉折點,而聯軍實質上的領導人揚·索別斯基,則被奧斯曼人稱為「波蘭之獅」,連羅馬教宗也罕見地將「基督世界的救主」這一稱呼用在了他身上。彼時,說揚·索別斯基的個人名譽或波蘭軍隊的武功威望達到了歷史頂峰,恐怕也不為過。
然而諷刺的是,此戰後,對勝利可謂無啥貢獻的利奧波德一世及奧地利卻憑藉《卡爾洛維茨條約》走出了三十年戰爭的陰影,重新踏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而波蘭則和揚·索別斯基落寞、波折的晚年一樣,開始向充斥著陰霾的深谷滑落。
本文摘自《戰爭事典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