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盧麗寧。今天給大家講的是安東尼遠徵失敗,最後的窮途末路。
羅馬軍被阻于堅城之下,而這時帕提亞國王佛拉特四世率領的野戰主力出現在羅馬軍背後。安東尼決定先對付佛拉特四世,命令主力前往迎戰,帕提亞軍全線後撤。羅馬人追出30公裡,僅僅消滅100多個敵人。但在這段時間裡城裡的守軍衝了出來,把土山上攻城的羅馬軍隊打回營地。
雙方開始僵持起來,羅馬軍隊補給日漸困難。但帕提亞人也不輕鬆,他們的部隊由鬆散的部落軍隊組成,如果入秋以後還不能結束戰事,帕提亞國王也不能保證他們還會在寒冷的冬天為自己效命,到時候帕提亞軍隊就會自動解散。兩支軍隊的士氣都變得非常低落,安東尼明白這次出徵是無法取勝的了,於是派人和佛拉特四世談判,以對方歸還俘獲的鷹旗和戰俘為撤軍條件。佛拉特四世拒絕了這一要求,但表示如果安東尼願意撤軍,他保證不會加以阻攔。
數日後,安東尼決定撤軍。羅馬人全軍集合,向亞美尼亞撤退。一開始很順利,走到第三天時,大軍遇到一條堤岸被破壞的河流,河水漫到道路上擋住去路。安東尼立刻明白可能是敵人在這裡設下埋伏,於是下令全軍戒備,把投石手和標槍手布置在外圍。很快帕提亞弓騎兵就從各個方向殺出,用弓箭向羅馬人射擊,但自己遭受的傷亡也不小。緊接著又是第二波襲擊,但被高盧騎兵打退了。此戰之後,安東尼便下令行軍時部隊組成一個大方陣,投石手和標槍手掩護兩翼和後側,騎兵追擊時不準遠離大隊。接下來的幾天裡,帕提亞人雖然屢屢偷襲,但每次襲擊的戰果都小於自己的損失,於是追擊的熱情慢慢減退,羅馬人安全地退回了國境線,避免了克拉蘇那樣的全軍覆沒。
遠徵失敗的消息不到一個月就傳遍了整個羅馬,安東尼和帕提亞賡戰時,屋大維正集中兵力收復亞得裡亞海東部的伊利裡亞地區,他沒有多餘的兵力而且也不願意援助安東尼。而安東尼的另一個妻子屋大維婭卻積極地設法援助深陷困境的丈夫,她攜帶了大量物資和金錢,親自率領著僱來的2千士兵前往東方和丈夫匯合,行至希臘時忽然收到安東尼的親筆信,信中讓她把物資和士兵留下,本人立刻返回羅馬。屋大維婭素來聽從丈夫,於是順從地返回了羅馬。
屋大維得知此事非常生氣,他寫信給姐姐,告訴她不必為安東尼盡妻子的責任,更不必撫養他與前妻生的孩子,然而屋大維婭卻沒有聽從弟弟的勸告。這件事也在羅馬公眾當中引起怒火,他們對安東尼和屋大維之間的爭鬥並無興趣,但堪稱人妻典範的屋大維婭這次遭到如此不公的對待,再加上安東尼之前的所作所為和最近遠徵的失敗,讓安東尼的公眾形象降到了歷史最低點。
屋大維自然不肯放過這樣一個打擊對手的絕好機會,經過精心準備,他在元老院公布了安東尼留在女祭司處的遺囑。安東尼在遺囑中明言,死後的遺產全部留給他和克婁巴特拉七世所生的孩子,完全無視與富爾達婭及屋大維婭兩位羅馬上流女性的關係。第二項內容更加讓人驚愕,安東尼要求自己死後葬在亞歷山大港。
羅馬人被這份遺囑徹底地激怒了,在他們眼中安東尼不僅是背叛妻子的負心人,而且是背叛祖國的敗類。
公元前32年,屋大維認為時機已經成熟,正式向眾叛親離的安東尼宣戰。
跟以往歷次爭鬥不同,這次屋大維巧妙地把他和安東尼之間的個人鬥爭變成羅馬和埃及之間的國家鬥爭,當年秋天所有的羅馬地方城邦一致推舉屋大維為「保衛羅馬、狙擊埃及全軍總司令」,甚至部分一直追隨安東尼的將領得知真相後也棄他而去。東方屬國也深知這場戰爭的原因,無人參與安東尼的軍隊迎擊屋大維。
安東尼並不太把這些當回事,主要原因在於他的海軍比起屋大維的具有很大的優勢。除了擁有6萬5千名重裝步兵、2萬名輕步兵和1萬2千名騎兵外,安東尼一方還有500艘大型戰船,如此大規模的海軍在地中海歷史上堪稱史無前例。此戰陸軍和海軍的費用幾乎全部來自埃及,可見克婁巴特拉七世也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這場戰爭上了。屋大維一方有8萬名重步兵、1萬2千名騎兵和400艘戰船,雖然他的海軍在數量上處於劣勢,但在戰船性能上有兩個明顯的優勢,一是所有戰船都備有一種可以投擲的火器,近戰中可以令敵船起火;二是羅馬的戰船經過改造後船頭更加堅固銳利,對敵船的衝擊力更強。
好了,今天給大家講到這裡,我們明天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