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貓》:有文化又深諳人性的日本貓,會解讀出怎樣的人類社會

2020-12-15 楓小凌的空間

1907年,夏目漱石在日本文壇已是一顆冉冉上升的明星。因為他太有名了,房東故意提高了房價,他一氣之下便搬離了這所東京大學附近的房子。

此時留學日本的魯迅,也恰好從仙臺返回東京,棄醫從文了。機緣巧合之下,魯迅兄弟和幾個朋友搬進了這所夏目的舊居。

兩位文學巨匠在冥冥之中就這樣有了聯繫。

魯迅先生非常欣賞夏目漱石的作品:「夏目的著作以想像豐富,文詞精美見稱。早年所作,登在徘諧雜誌《子規》上的《哥兒》,《我是貓》諸篇,輕快灑脫,富於機智,是明治文壇上的新江戶藝術的主流,當世無與匹者。」

那麼這部被魯迅先生大加讚賞的《我是貓》究竟寫了個怎樣的故事呢?

這部小說最特別的地方,莫過於其別具一格的貓的視角。這隻寄養在教師苦沙彌家的公貓,學識淵博,高冷孤傲,但對人類社會有著極其敏銳的洞察力。

小說情節簡單,沒有什麼引人入勝的戲劇衝突,有的只是貓貓的所思所感,以及主人一家和他幾個朋友的生活群像。但夏目的文字妙語連珠,吐槽犀利,幽默中流露出批判與悲憫,讓人讀來忍俊不禁的同時,又會陷入沉思。

胸無大志、嬉笑怒罵的背後,藏著鬱郁不得志的苦悶

貓貓的主人苦沙彌是一個中學英文老師,和妻子及三個女兒生活在一所破房子裡。這房子有多破呢?小說裡的資本家金田先生曾這樣諷刺道:「那麼骯髒的人家這條街上找不到第二家。」

苦沙彌內心是清高的,覺得自己空有一身才學,但無處施展。他向妻子誇誇其談,卻嫌棄妻子不通文墨。他明明有胃病,卻完全不忌口,我行我素對著年糕大快朵頤,還不按時吃藥,衝著苦口婆心的妻子大呼小叫。

作為一個貧寒的教師,苦沙彌是鬱悶的,在這個金錢至上的社會,他的才華有誰會在意呢,連他的妻子都不會在意。他對自己人生的掌控感,恐怕只能來源於食物和生活瑣事。

當一個人的內心有了巨大的空洞,他只好找別的東西來填補,這東西不是怨氣,就是怒氣。

苦沙彌家和他就職的學校離得不遠,孩子們體育課打棒球時,不小心把球打到他的院子裡。他們不敢驚動老師,只好偷偷摸摸翻過籬笆來撿球。

他發現後暴跳如雷,大聲嚷嚷著讓女僕去找校長、找教導主任。最後來了個倫理老師,好聲好氣解釋了一番,苦沙彌也就認慫了,客氣地送走了老師。

正如貓貓形容的那樣,苦沙彌就是一個像牡蠣一樣的人,外表強硬,內心軟弱。他只敢把自己的執拗表現給讓自己安全感的家人面前,而面對外人,他就成了一棵搖擺的草。

明明對老梅的文字愛不釋手,可當朋友說老梅是瘋子,他便也把這個人全盤否定,仿佛自己倒成了那個被騙又無能的受害者。

因為常年的鬱郁不得志,苦沙彌是缺乏自信的,他懷疑自己的審美,不願意堅持自己的主張,悲觀地認為自己就是一個刻壞的木雕,即便被付之一炬,也毫不足惜。

貓貓對主人是看不上的,可同時又是同情的。這些知識分子看似胸無大志、無所事事,只能聚在一起編造無聊的口水故事,諷刺有錢有勢的土財主。

但在這樣世俗的社會環境裡,他們又能有什麼途徑來發洩內心的空虛和憤懣呢?

寒月與金田小姐的婚姻鬧劇,暗合了對資產階級的揭露與批判

苦沙彌的朋友寒月是一個研究物理的學生,為了拿到博士頭銜孜孜不倦地埋頭科研。因為博士這個特殊的身份,他被富甲一方的實業家金田看中了,想要招來做女婿。

為了打聽寒月的人品,金田夫人讓下人去苦沙彌家窗下偷聽他們朋友間的玩笑話,然後到處宣揚寒月對自家閨女很上心,這嘴臉真是強買強賣又趾高氣昂。

有錢有勢的人總覺得自己高人一等,習慣了不擇手段來達成目的,這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是他們手中的籌碼。明明是仗勢欺人,卻還冠冕堂皇,想要佔盡輿論好處,不愧是「缺義理、缺人情、缺廉恥」的大資本家。

金田夫人在苦沙彌家碰了釘子,不僅沒打探到消息,反倒被慢怠。她非常鄙夷,認為苦沙彌作為教師,更不應該擁有喜怒哀樂,最好像個大聖人一樣乖乖受辱。

為了給妻子出氣,今田先生竟差遣自家的車夫廚子等,跑去苦沙彌家附近臭罵他一頓,幹擾他讀書,卻不讓他看到是誰。這麼個缺德的辦法,果然讓迂腐的苦沙彌非常生氣。金田先生仍不解氣,繼續買通學校的孩子們搞惡作劇,讓苦沙彌不勝其擾。

作為資產階級的代表,金田夫婦的醜惡行徑令貓貓不齒。他們表面看起來呼風喚雨,可以用金錢與權勢擺平一切。可他們搞這麼多小動作,只不過是為了抹去自己的意難平,為了維護自己那點可憐的尊嚴,也是可笑至極。

若不是怕別人說三道四,看不起他們財大氣粗,又何苦招一個有知識的女婿來裝點門面。這些資本家,骨子裡卻還是自卑的。

小說的結尾,寒月和家裡介紹的溫良女子成婚,也不打算繼續攻讀這博士了。這婚事,從頭到尾皆是金田家一廂情願的一樁鬧劇。

近代的日本,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大資本家掌握著社會的話語權,而金錢則成了人們競相追逐的對象。別說普通人,即便是有文化的知識分子,也只能在夾縫中艱難地生存。

沒有人是真正的贏家。

正如老舍在《駱駝祥子》裡所說:雨下給富人,也下給窮人,下給義人,也下給不義的人;其實,雨並不公道,因為下落在一個沒有公道的世界上。

從不屑一顧到深入人心,貓貓也體會到了人性的複雜和處世哲學

貓貓第一次的智慧火花,來源於吃年糕。

看主人吃得如此津津有味,它也很好奇,當主人離開,一切似乎是最好的時機。直覺上這件事不妥,它甚至希望趕快來個人阻止自己的行動。可它還是沒忍住,咬下了第一口——結果就粘了牙。

不管怎麼晃動身體,甚至直立跳舞,它都擺脫不了。女主人和女僕歡樂地看著貓貓被年糕折騰得翩翩起舞,最終還是主人不忍心,怕它憋死,才催促女人們幫它把年糕弄下來。

有時候我們碰到某些機緣,以為錯過了就不再有機會,但實際上並沒有對其中的利害關係進行過深入的理性思考。並不是所有的嘗試都有必要,當你猶豫了,也許就是老祖宗傳下來的直覺在保護你呢。

和人類呆在一起久了,貓貓也逐漸脫了貓性,變成了一隻庸俗的貓。它害怕人類把自己宰了吃,為了顯示自己是有用的,它拼命嘗試起捉老鼠。它身上癢,為了能在人類身上舒服地蹭蹭,便故意發出一些可愛親暱的叫聲。

「縱使是貓,也是社會性的動物。既然是社會動物,不論多麼自命清高,也要在某種程度上與社會協調著活下去。」

貓貓不再以嘲諷的口吻看待主人和他的朋友們,反而深切理解了人類社會的複雜與無奈。

人類會傷害弱小一方的貓,貓貓也會傷害比他更弱小的動物,比如蟬。

小說裡多次運用對比,模糊了貓與人的界限。

表面是貓眼看世界,更多的卻是人類對自我的反思。

《我是貓》於1905年開始連載,當時正好是日本的明治初期,由於「文明開化」,民眾盲目且狂熱地學習西洋文化,不管適不適合自己,一股腦全都照搬過來。他們學西方人,把洗海鹽水浴當作時髦的運動;爭相恐後學習外語,卻不注重實用性。

西方文明是積極進取的,但日本文明本身並不通過改變外界事物來求得滿足。正如苦沙彌的朋友獨仙所說:日本文明是在「不許從根本改變周圍環境」這一前提下發展起來的。

日本人不會像西洋人一樣,因為對某種關係不滿而進行改變,以求安寧,而是在維護關係的前提下探求安心之策。

這世界上哪有什麼萬事如意,我們能做的,只有保持自己內心的平和。如果鬥爭並不能解決當下的困境,那還不如認清自我,接納現狀。

《我是貓》這本書,除了對拜金主義的憤懣和對世態炎涼的抨擊,還有許多對人生的思考和妙理。

小說的結尾,貓貓因為喝醉了酒,掉到了水缸裡。它最終沒能死裡逃生,而是選擇了順其自然,去另一個世界獲得太平。

或許下一輩子,貓貓真的可以投胎為人,感受人世間的水深火熱。

萬物可愛,人間值得。

相關焦點

  • 以《生死疲勞》和《我是貓》為例,淺談用動物視角批判當下社會
    同樣,夏目漱石小說《我是貓》通過貓的視角對日本明治維新時期進行了鞭辟入裡的諷刺和批判,揭示了明治維新後日本社會的弊端,給明治時期的日本文壇注入活力。插畫二、《我是貓》中動物視角下的社會諷刺和批判《我是貓》是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代表作。在這部長篇小說中,夏目漱石通過被人收養的一隻野貓的視角,描寫了貓在主人家的見聞,同時,還通過這隻貓的視角對日本近代的文明開化進行非常辛辣的諷刺,對明治維新文明開化的不徹底性進行了深刻揭露。
  • 日本的貓文化,島國人民愛貓,竟有如此有趣的傳統
    在日本,有貓咖啡館、貓神社和貓旅遊業,甚至還有有一個貓火車站長、貓日(2月22日)和貓島。甚至很多隻網紅貓也來自日本。為什麼島國人民對貓這樣情有獨鍾?關於日本的貓文化還有什麼有趣的事實呢?快和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日本對貓的喜愛可以說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強烈,而且他們也有這種文化很久了。
  • 日本的貓文化:日本人為何痴迷愛貓,帶你走進神秘的日本貓世界
    日本的貓文化十分有名,日本人也非常喜歡貓。在日本,有貓咖啡館、貓神社和貓旅遊業,甚至還有一個貓火車站長、貓日(2月22日)和貓島。為什麼島國人民對貓這樣情有獨鍾?在日本,貓與人同居於一個屋簷下,得到日本人各種細緻的呵護和照顧,各種愛貓產品、愛貓服務層出不窮,成為日本人生活中的重要成員。
  • 《我是貓》:夏目漱石的力作,在貓咪眼中人類是奇怪的兩腳獸
    喵喵喵,我是一隻貓,在我眼中,人類是一群奇奇怪怪的兩腳獸,他們總是自以為是地做出一些讓我無法理解的舉動。人類並不知道,他們的很多行為和文化在我眼裡是如此的荒誕無稽。咦?你不信我嗎?我去找大文豪筆下的貓咪給我作證!
  • 從日本貓文化扒一扒神秘的貓妖
    提到貓很多人馬上便會想到一種毛茸茸的小可愛形象,然而不為人知的人,貓最開始卻是代表著邪惡,尤其更代表著黑暗巫師這一群體。不過由於後來許多文化漸漸把貓當成一種「神獸」來膜拜,所以今天我們看到的貓形象往往都是正面的,而其中日本就是如今為數不多仍保留著貓崇拜的一個國家。
  • 日本人為什麼那麼喜歡貓?淺談日本貓文化 |日本觀察
    日本古典文學《草枕子》,《源氏物語》中都有關於貓的故事。而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代表作《我是貓》(吾輩は貓である)中,更是把貓人格化,借貓之口來發洩對社會黑暗的諷刺與不滿。日語中很多詞語都與貓相關,使用頻率也是非常高。
  • 喵星人為何稱霸日本:從"貓貓經濟學"到"貓型社會"
    最後一點也很重要,養狗的支出相比養貓貴一倍多。2016年日本寵物保險公司Anicom調查顯示,2016年日本平均每隻寵物犬支出為34萬日元,而寵物貓則只需要16萬,如果算上手術藥物額外費用,犬貓開銷差距甚至是3倍。對收入不高的年輕人群來說,在選擇寵物時會更多衡量這點。
  • 《我是貓》:一百多年前,我是一隻生來就會說「脫口秀」的貓
    我是貓。名字還沒有。至於在哪裡出生,全然無從知曉。 ——夏目漱石《我是貓》因為家裡有一隻貓,我愛貓,從而結識了無數養貓人士;夏目漱石可是我認識的養貓人中,名氣最大的人物了。《我是貓》發表於1905年,是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代表作,但它並不是一部寫貓的著作,而是借貓眼寫人的世界。說起來,明治維新時期,是日本學習西方社會、熱火朝天進行現代化改革的時期,文學是被輕視的。
  • 喵星人為何稱霸日本:從「貓貓經濟學」到「貓型社會」
    最後一點也很重要,養狗的支出相比養貓貴一倍多。2016年日本寵物保險公司Anicom調查顯示,2016年日本平均每隻寵物犬支出為34萬日元,而寵物貓則只需要16萬,如果算上手術藥物額外費用,犬貓開銷差距甚至是3倍。對收入不高的年輕人群來說,在選擇寵物時會更多衡量這點。
  • 日本為什麼這麼愛貓?貓娘、招財貓等,日本特有的貓咪文化!
    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日本貓咪的幸福生活!初次出現在國民面前的日本貓就擁有著顯赫的地位,這跟中國貓剛開始被定義為捕鼠、家畜大不相同。古時候的日本貓,是只有皇親國戚才能賞玩的寶物,被載入日本史冊,是從平安時代開始的。當時的文學作品裡把貓稱之為唐貓,同時期中國正是唐朝,日本會派遣唐使來中國學習。
  • 遊 西日本時間:我雖是貓,時不時也想點兒事
    大阪天守閣前的愛貓公益廣告&兵庫姬路城前的棄貓收容所,不知為何在日本戰國城堡和城主居住地前會有一塊自留地。但相傳戰國武將豐臣秀吉遷居大阪城後,養了一隻虎紋貓。忽一日,愛貓出走,豐臣秀吉遂命令最高位奉行,相當於今天的法務大臣淺野長政外出尋貓。
  • 日本人的愛貓情結
    除了神社外,日本的文學界也相當喜歡貓,關於貓的作品也是非常多。日本古典文學《草枕子》,《源氏物語》中都有關於貓的故事。而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代表作《我是貓》(吾輩は貓である)中,更是把貓人格化,借貓之口來發洩對社會黑暗的諷刺與不滿。日語中很多詞語都與貓相關,使用頻率也是非常高。
  • 阿比西尼亞貓是一種怎樣的貓?
    阿比西尼亞貓的臉龐小,耳朵大,略帶異國情調。身體非常柔軟,肌肉發達,給人以性感的印象。 原產國是埃及,國內目前養這個貓的比較少。但是我發現最近好像別受歡迎。 這是一隻非常可愛的貓,頭很小,四肢很長。它比瘦弱而柔軟的身體更有肌肉,因此給人以野性的印象。
  • 吾輩是貓 浮世繪 貓的日本史
    日本人更喜歡貓一些,這種說法是沒錯的。日本常見流浪貓,鮮見流浪狗(我呆這麼久一隻都沒見過),這大概和貓的獨立有關,不小心就會跑掉(他們極少會拋棄寵物)。日本古典文學作品《草枕子》、《源氏物語》等裡面都有關於「貓」的故事。另有大量德川家康與貓之類的故事。所以直至今日,貓在日本人眼中仍舊有濃厚的貴族氣息。
  • 日本有一個貓島,島上貓的數量是人類的六倍,愛貓的人必須去那裡
    在日本宮城縣,有一個叫田代島的島,大約有100人住在那裡。但是,這個島並沒有被人類統治,而是被喵星人所佔據,因為野貓的數量遠遠大於人類,達到了6:1的比例田代島,因此也被稱為「貓島」。這隻貓是田代島的主人。
  • 《神話之城》:神秘的貓文化,為什麼神明愛吸貓?
    「我要代表月亮來消滅你」,大家聽到這句話,熟悉嗎?也許很多00後不太了解但絕對是很多80後、90後的回憶。這句話就是我們曾經的女神月野兔變身成為Sailor Moon後說的金句。當然,今天我要說的不是她,而是跟她一起那只會說話的黑貓露娜(Luna),應該說是露娜這個名字,這是古羅馬神話中月亮女神的名字。
  • 《愛貓之城》,人類與貓的忠貞「愛情」。
    貓,一種在別人看來及其普通的動物之一。和其它動物一樣,「沒有思想,沒有感情」是大多數人對於貓的基本評價,甚至有些人會認為,貓就是「奸臣」。但是,在伊斯坦堡,人與貓之間卻有著「親人」般的感情。《愛貓之城》,一部講述伊斯坦堡人與貓之間深厚感情的電影。類似於印度的大象。貓是伊斯坦堡的文化靈魂之一,這群可愛的生靈,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了幾千年的時間,見證了伊斯坦堡人生活的點點滴滴。無論人們喜歡它們,討厭它們還是無視它們,貓,已然成為伊斯坦堡人生活中不可消失的一部分。
  • 日本:貓是文化,更是經濟,從古到今,沒人能逃過當貓奴的命運!
    「因為人類不可能永遠繁榮昌盛下去。嗯,我願靜候屬於貓族時代的到來。」——《我是貓》如今,貓的時代到來了,全網雲吸貓,遍地可見的貓咖,被炒到「天價」的貓爪杯……種種跡象表明,貓的身價被哄抬,已經從捉老鼠的工具搖身一變,成為了供人欣賞的「藝術品」。
  • 貓舍裡的貓越來越大卻沒人買走,會面臨怎樣的命運
    貓舍的利潤主要來源就是通過繁殖品種貓的幼崽來出售給養貓的人,但是有一些貓出生之後,因為自身的原因所以沒有被鏟屎官青睞而一直滯留在貓舍裡,那麼,這一部分貓咪的命運是怎樣的呢?它們會有一個好的歸宿嗎?對此,作者採訪了幾位網友,來看看他們是怎麼說的吧。
  • 《我是貓》:一隻貓眼裡的浮生萬象;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
    1871年,日本開始史上最大刀闊斧地改革,明治維新,經濟大步發展地同時,社會問題日益突出各種矛盾日益尖銳,36年後地1905年,作為一位日本作家地夏目漱石在東西方文化方面地非凡造詣,以及他對明治社會地批判態度而被時人所熟知.以《我是貓》一舉成名,獲得廣泛 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