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青州,便是今日之山東,古人愛吃蟹,因蟹之鮮美,還把蟹搗成醬,當時叫「蟹胥」,用以祭祀,讓老祖先也嘗嘗鮮,表示為人子女的孝順。蟹不僅可以做成蟹醬,還可以熬成膠狀食用,古代有一善苑國,曾進貢一蟹,有百足四螯,將其殼放在水中煮去,比黃膠還好,稱為「螯膠」。
對蟹的做法亦有許多,如糟蟹、醉蟹等等,做蟹時也有講究,選蟹、淨蟹、食蟹都有注意之處。當時最早記載這些的應是《齊民要術》。蟹的美味使它有自己的一批擁躉,如黃庭堅就極愛蟹,他曾說:「蟹胥與竹萌,乃不美羊腔。」蟹醬與竹筍一起下飯,鮮感十足,實乃人間美味。
當時人不僅吃蟹時,喜歡蘸糖,這是與今天不同之處,陸遊詩中就說:「磊落金盤薦糖蟹。」還有《清異錄》中說:「煬帝幸江州,吳中貢糖蟹。」北人愛甜,南人愛鹹,各有各的吃法,古代大美食家袁枚認為蟹最好用淡鹽水煮熟,倘若只是清蒸,味道則過淡。可見食蟹各有各的吃法,不同時人也有不同的偏好。
吃蟹乃是秋天事,人們除飲酒、賞菊外的頭等大事就是食蟹來了,金秋時節,蟹最為肥美,素有「菊下郎君」的雅號,當食蟹遇上魏晉,便成了一件風流雅事。有痴人願平生只酒與蟹即可,畢卓乃是世間痴人,為官期間常因飲酒廢職,他說,右手拿著酒杯,左手拿著蟹螯,在浮船中乘舟而出,便足以了此一生。
因為畢卓,北方人也被帶著食起蟹來,因當時南方食蟹較多,北方食蟹較少,但在畢卓的帶動下,食蟹便成了一件風雅之事,非做不可。其實多少人不是真的愛蟹,只是跟風模仿罷了。東晉蔡謨,乃是蔡邕之後代,對百年前祖先之作品了如指掌,蔡邕《勸學》中說:「蟹六跪而二螯」,蔡謨渡江之時,見到蟛蜞,與老祖宗說的相同,以為是螃蟹,便命人烹了吃了,結果上吐下瀉,險些喪命,後將此事說與謝尚聽,謝尚嘲笑:「卿讀爾雅不熟,幾為勸學死。」說的是蔡謨學風流不成,死讀書反而差點喪了命。
對北方人來說,食蟹是附庸風雅,但對南方人來說則是一件常事,當他們遠離故土,出使西域,飲不慣酪漿,吃不慣野肉,便想起家鄉的蟹,油然生出一股懷念之情。譬如南朝梁劉孝儀曾出使北魏,歸來後給永豐侯寫了一封信,信中說了北地的寒地、朔風、客亭、氈鄉,也表明了自己歸故土的心切,回到故土以後,見到漢時張騫從西域引回的良馬、葡萄等,看到鄰裡鄉親出來迎接,倍感親切,不由拿著蟹螯,多吃了幾杯酒。對他們來說,蟹就是一種故鄉的象徵。
自古以來,就有無數名人愛吃蟹,人們稱蟹為「無腸公子」,無論是陸遊,還是鄭板橋,抑或是章太炎,都深深地為蟹所迷,但蟹性寒,多食傷身,故而人們往往一面食蟹,一面飲酒,如畢卓一般。魏晉痴兒多,蟹痴,酒痴,琴痴,花痴,無物不可痴,愛到極致便為痴。後世亦有痴,錢痴,名痴,利痴,千古以來,多少人痴迷於此,不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