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蟹、糖蟹、醬蟹,古人吃蟹花樣多

2020-12-15 藝枷

又到菊黃蟹肥秋正濃時,這一期我們來聊聊古人怎麼吃蟹的(論螃蟹的N中死法)。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魯迅先生說過(是真的說過):「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

而中國人吃螃蟹的記錄最早能追溯到《周禮》。據東漢鄭玄考證,即鄭玄在注《周禮·天官·庖人》中提到的「青州之蟹胥」。何為「蟹胥」?晉呂忱《字林》:「胥,蟹醬也。」蟹胥,是歷史資料中記載古人最早的吃蟹品種。因為那時的飲食中,醬是比較流行的。可見,古人吃蟹,把山東的螃蟹連殼帶肉搗成醬,這大概才是最早最正宗的吃法。

古人吃蟹花樣多

除此之外,古人吃蟹,當然還有其他的花樣:

比如,將蟹肉丟進醬缸,然後曝曬的醬蟹(不是蟹醬),用鹽醃製的醃蟹、加酒糟封藏的糟蟹等,其中最黑暗的要算是加糖蜜的糖蟹,這可是隋唐時期,上流社會的主流吃法。(怎麼大唐盛世也透著一股子暴富感呢?)

而南宋大詩人陸遊也不敢相信,覺得糖蟹實際上就是糟蟹。(「唐以前書傳,凡言及糖者皆糟耳,如糖蟹、糖薑皆是。」《老學庵筆記·卷六》)

糟蟹

元末明初著名畫家兼強迫症患者倪瓚也曾記錄過「糖蟹」。

所以,這有可能是在「糖」這種食物還很稀缺的歷史時期,僅在上流貴族社會流行的一種比較特殊的做法。

上述的各種蟹的做法,無論是蟹胥、醬蟹,還是醃蟹、糟蟹、糖蟹,很有可能都是因為要延長蟹肉的保鮮時間而產生的。但是要說最新鮮的還得是蒸煮活蟹了。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不僅記載各式各樣的藥材,還寫著「鮮蟹和壹姜、醋」,蒸了以後能戒腥戒毒。驅寒添熱,簡直賽神仙。

吃蟹,也講究格物

在吃的過程中,古人還不忘研究一番做人的學問。

比如荀子,就勸人學習不要想螃蟹那樣浮躁。(「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荀子·勸學》)大概也是吃螃蟹時候的心得吧。我讀書的時候就一直好奇,為什麼荀子他老人家看到的螃蟹為什麼只有六條腿倆鉗子?跟我們吃的是不是不是一個品種的蟹。

從魏晉時期開始,吃蟹開始作為一種閒情逸緻的文化享受。

《世說新語·任誕》記載,晉畢卓(字茂世)嗜酒,間說:「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這種人生觀、飲食觀影響許多人。從此,人們把吃蟹、飲酒、賞菊、賦詩,作為金秋的風流韻事,而且漸漸發展為聚集親朋好友,有說有笑地一起吃蟹,這就是「蟹宴」了。

隋唐時期,蟹宴走進皇室,地位空前提升。

隋朝時期,有一道名菜叫「鏤金龍鳳蟹」,據《清異錄》記載,此菜是在糟蟹、糖蟹的殼上面貼上用金箔刻成的龍鳳花雲圖案而成。相傳,這一奢侈的名蟹菜餚,是隋煬帝所創。到唐代,糖蟹更受歡,後此蟹菜為貢品。黃庭堅曾寫過「海饌糖解肥,江醪白蟻醇」的詩句。蘇舜卿也說:「霜柑糖蟹新醅美,醉覺人生萬事非?」

古代螃蟹,品種也多

北宋的進士呂亢,總結出螃蟹的十二個品種:有蝤蛑、撥棹子、擁劍、彭螖、竭樸、沙狗、望潮、倚望、石碅、蜂江、蘆虎、彭蜞等。

清康熙年間的繪本《海錯圖》,更是記錄了蟹的四十多個品種。

當然了,內陸少水乾旱地區就很少有螃蟹的蹤跡,人們自然會「少見而多怪」。也是清朝,秦州有人收藏蟹殼,當地人還以為是怪物,可以用來驅魔除鬼,跟桃木劍、道家符籙一個作用。

剛才說到北宋,不得不說吃貨男神蘇東坡,獨愛蝤蛑,也就是現在梭子蟹的一種。他也有他的食物「鄙視鏈」,他根本看不起河蟹,認為琮蝤蛑到螃蟹,再到彭越,是越來越差,一蟹不如一蟹。

古代老百姓愛吃蟹,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好吃不貴。在蟹汛時節的螃蟹產地,蟹價尤為便宜。

《金瓶梅》第六十一回就有詳細的關於釀螃蟹的描寫;《紅樓夢》中劉姥姥進大觀園,說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相當於莊稼人一天多一點的開銷,普通小老百姓偶爾吃上一頓,還是可以接受的。後來為了讓上流社會更方便的吃蟹,就自然發明了「蟹八件」這種工具,可謂是奇技淫巧。

古人也愛大閘蟹

要說古代最常吃的,也是最受大家所鍾愛的,自然還是大閘蟹。

大閘蟹,又名河蟹、中華絨螯蟹。

古代捕蟹,常用一種叫「蟹籪」的工具,俗稱「閘」。大閘蟹極有可能是因此而得名。還有人認為上海的簡稱「滬」字,也指的是捕魚蟹的竹柵欄。而在大閘蟹中,陽澄湖蟹又備受追捧,這種風氣應該是從宋朝開始的,北宋的傅肱專門為螃蟹著書,名曰《蟹譜》(不怕吃貨胃口大,就怕吃貨有文化)。其中就誇讚陽澄湖大閘蟹「特肥大」。

為什麼是陽澄湖大閘蟹這麼讓人著迷呢?

其實優質的蟹品種是跟隨歷史上經濟重心的變遷而改變的。唐以前,中原人士一般壹山東蟹為貴。周天子吃到的、荀夫子看到的蟹,很可能都是齊魯之地的山東蟹。後來河北的白洋澱蟹成為了上品。

到了宋代,經濟重心南移,南方蟹這才有機會成為螃蟹中的翹楚。

藝枷總結

如今又是到了吃蟹的季節,農曆九月吃母螃蟹,農曆十月吃公螃蟹。螃蟹母為圓臍,農曆九月卵滿,蟹黃鮮香油脂細膩;公為尖臍,十月黃肥膏白,口感豐腴圓潤。身為資深的老饕吃貨,可別放過了這一兩個月吃蟹的好時候,也別忘了觀月賞菊的風雅啊。

相關焦點

  • 正是吃蟹好時節,分享一份古人吃蟹攻略
    秋風送爽,秋天正在漸入佳境,而俗話說「秋風起,蟹腳癢;菊花開,聞蟹來」,這個時節正是螃蟹黃多油滿、最為肥美之時。秋高蟹正肥,你吃螃蟹了沒?說到吃螃蟹,魯迅先生就表示,「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只看螃蟹的外形,那一副橫行霸道的模樣,以及那一對唬人的大鉗子,這讓最早開始吃蟹的人的確需要鼓足勇氣。
  • 古人把涼菜玩出各種花樣,糟蟹、醉蝦,一直傳承至今,你知道哪些
    盛夏一到,胃口不佳,南方人喜歡在夏天喝稀粥,就著涼菜下飯,清涼消暑,除了,粥喝多了想上廁所。涼菜口感爽脆,以酸、甜、辣的口感為代表,比如涼拌青瓜,就很好的交融了這三種味道。糟法古代對於涼菜的製作方法可以作為今時今日的參考。如糟法,用鹽酒糖之列加其他調料,「鹽藏酒漬」而成。把「上海糟蟹」的做法和食色描述到極致可以從楊萬裡的《糟蟹》「酥片滿螯凝作玉,金穰熔腹未成沙」窺見。用酒處理螃蟹,既可以起到殺菌除腥的作用,也可以延長蟹的保質期。古人有用糟蟹或醉蟹來緩解蟹季過後的思蟹之苦。
  • 貢蟹的故事
    貢蟹的記錄首見《尚書·周書·王會》成王時,「海陽獻大蟹」。之後,據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漢律:會稽郡獻鮚醬二鬥」(鮚醬就是有小蟹寄居於腹的蚌醬),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武陽城北為博廣池,「池多名蟹佳蝦,歲貢王朝,以充膳府」,自隋唐開始,蟹為貢品的記錄增多,內含貢蟹的歷史故事。
  • 十月吃蟹寶典
    《周禮》是公元前722年至481年之間春秋時期的書籍,而從實際存在到形諸筆墨,從吃螃蟹到吃蟹醬,中間一定還有相當漫長的一個過程,按此推算周代宮室裡吃蟹醬,特別是吃螃蟹,距今少說也要有三千多年之久了。 說到吃法,也有許多種。
  • 魏晉吃蟹也是風雅,此人為吃蟹幾乎喪命
    古代青州,便是今日之山東,古人愛吃蟹,因蟹之鮮美,還把蟹搗成醬,當時叫「蟹胥」,用以祭祀,讓老祖先也嘗嘗鮮,表示為人子女的孝順。蟹不僅可以做成蟹醬,還可以熬成膠狀食用,古代有一善苑國,曾進貢一蟹,有百足四螯,將其殼放在水中煮去,比黃膠還好,稱為「螯膠」。
  • 蟹醬
    估計外地的朋友,都會以為我所說的蟹醬,是純粹用螃蟹做的醬。當然,蟹醬的原料必不可少的是螃蟹。但最多的原材料是大蔥,所以我們也稱為蔥花醬。我是比較喜歡這種原生態的帶著滿滿家鄉味的美食。比如蟹醬,比如豆赤,比如酥魚鹹菜,這些名字就是故鄉的代名詞。雖然是微不足道的小鹹菜,足以讓在外的遊子魂牽夢繞多年。
  • 過年聊吃 醉蟹鹹蟹熗蟹溫蟹醬蟹哪家強?
    胡吃海塞的日子又到了!這時候作為一名合格的吃貨一定要拋下其他先來說說吃。你們一定有人像我一樣在海外回不去,你最饞的那道家鄉菜是啥? 作為一個江浙滬包郵區的小孩,從小我就對各類生醃的蝦蟹以及各路糟醉食品愛個不停,再加上上海秋冬從來有吃大閘蟹的優良傳統。
  • 蟹醬·南通人難忘的故鄉味道
    其操作也簡單:收拾乾淨後的蟹身置於容器內,撒上食鹽,噴些白酒,放入冰箱冷藏,兩天後即可食用。他說這樣加工後的蟹肉質緊湊、絲滑、肥嫩。在炎炎夏日,用它過粥、泡飯,特別來勁。到了農曆九月半以後捕捉到的膏蟹,呂四本地人稱為方蟹,體質豐滿,質量最好,是蟹中極品。此時雌蟹紅膏滿蓋,營養豐富,口味極佳,為佐酒佳餚,民間有「海蟹上桌,百味變談」之說。
  • 蟹醬·夏日裡的一口故鄉味道
    味道,是比記憶還要深刻的東西 歲月越久就越深沉 因為有它陪著我們 所以不管走得多遙遠多漫長
  • 潘雪松||碾蟹醬
    石臼裡手工碾蝦醬,在當前的萊州乃至膠東農村已不多見。如今,機械加工蟹醬、蝦醬已逐漸代替了手工,但機械加工遠沒有手工碾磨的細、黏、鮮、香。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膠東沿海農村幾乎家家戶戶秋後都要碾一罐蟹醬作為一年四季餐桌上的必備食品,或蒸著吃,或炒著吃,當然大多時候還是大蔥蘸醬生吃。
  • Pro醬蟹 - 韓國最好吃的醬蟹
    "프로간장게장"-Pro Soy Crab自1980年開始有著三十幾年的製作經驗,所有食材均經過特殊挑選,一律選用最新鮮最高級的韓國本地食材。傳統的韓國醬蟹分為醬油醃製和辣醬醃製的醬蟹:醬油蟹
  • 糖炙肉,曬蝦不變紅色,醉蟹糟蟹醬蟹法,煮魚法
    將砂糖少許,去氣息醬、大小苗香、花椒拌肉。見日一晾即收。將香油熬熟,下肉蓋定。勿燒火,以酥為度。肉巴,用精嫩切條片,鹽少醃之,後用椒料拌肉,見日一晾,炭火鐵床上炙之,食。醬蟹、糟蟹、醉蟹三法香油入醬油內,亦可久留不砂。又法:糟、醋、酒、醬各一碗,蟹多,加鹽一碟。
  • 立秋都過了,該吃醬蟹啦!
    首爾作為傳說中購物與美食的天堂,即使計劃緊湊或時間不多,明洞、仁寺洞、新沙洞、東大門幾個超級大地標也決不能錯過。前往這些地方逛吃逛吃的時候,如果美食清單還停留在烤肉、拌飯、冷麵等 「入門級料理」可不行哦!不知道吃什麼也沒關係,因為今天過後你就知道了。
  • 秋深霜濃菊瓣黃 恰是螯滿蟹肥時
    這種糖蟹,在後來數百年中,引領了中國人吃蟹的主流方式。值得一提的是,《齊民要術》的作者賈思勰就是青州人。可見從漢代開始,一直到南北朝的500多年中,山東半島一直是蟹的主要產地。在那裡,海蟹無疑是主流,而非淡水蟹。但這種情況,已經在南方悄悄發生變化。
  • 大韓民國代表性「偷飯賊」麗水醬油蟹醬
    大家好,蟹醬可能對外國人來說比較陌生,但是卻非常受韓國人的喜愛和歡迎,尤其是醬油蟹醬。醬油蟹醬自古以來就有「偷飯賊」的美稱,韓國人只要有醬油蟹醬,就可以把米飯吃得很香,是不是很有趣呢!所以,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位於全羅南道的蟹醬美食店——明洞蟹醬!明洞蟹醬是位於海洋旅遊城市麗水的美食店,是專門經營辣燉帶魚&蟹醬家常套餐的美食店,店內只使用100%韓國原產帶魚和豆形拳蟹。此外,大米、泡菜辣椒麵也都只使用100%韓國原產材料和最好的食材。並且,店家會把剩飯剩菜放在一起並在客人面前全部扔掉,大家可以放心享用!
  • 尋味金秋:一門韻事達古今,談一談吃蟹的文化
    即九月要食雌蟹,這時雌蟹黃滿肉厚;十月要吃雄蟹,這時雄蟹蟹臍呈尖形,膏足肉堅。宋代沈偕的「黃粳稻熟墜西風,肥入江南十月雄,橫跪蹣跚鉗齒白,圓臍吸脅鬥膏紅。」此詩十分形象地把美味螃蟹寫盡了。古人也好蟹,自古作詩賦小說讚頌吃螃蟹的數不勝數。蘇軾就是個典型,除了愛吃東坡肉,還酷愛螃蟹,自稱「吳中饞太守」。
  • 我是小吃貨 韓國的「偷飯賊」——醬蟹
    醬蟹是韓國人們的最愛,種類多樣,特別是「鹹草醬蟹」,富含特別豐富的礦物質,天然的吸鹽草在韓國素有「藥草」之稱。「鹹草醬蟹」最大的亮點在於用鹹草花提取物、醬油、海帶、水果、大棗等和藥材一起煮製成獨特的醬汁後,將花蟹放入醃製。花蟹充分吸收鹹草的鹽分,溶解的礦物質和營養成分滲透於花蟹肉中令醬蟹口感提升,唇齒留香。
  • 美食 梁實秋:蟹
    蟹不一定要大閘的,秋高氣爽的時節,大陸上任何湖沼溪流,岸邊稻米高粱一熟,率多盛產螃蟹。在北平,在上海,小販擔著螃蟹滿街吆喚。七尖八團,七月裡吃尖臍(雄),八月裡吃團臍(雌),那是蟹正肥的季節。記得小時候在北平,每逢到了這個季節,家裡總要大吃幾頓,每人兩隻,一尖一團。照例通知長發送五斤花雕全家共飲。有蟹無酒,那是大殺風景的事。
  • 石島美味——廣益蟹醬
    其中,蟹醬就是其中一種不可忽略的特色美食,也是讓品嘗過的人們念念不忘的一份情懷和記憶。蟹醬在歷史上已是悠久的存在,《周禮》中載有「蟹胥」,據說就是蟹醬中的一種,可見早在二千多年前,螃蟹已作為食物出現在我們祖先的筵席上了。在石島,這裡的蟹醬有著特殊的製作工藝和品嘗方式,有著自己別具一格的風味。
  • 蟹蟹蟹蟹蟹蟹蟹蟹蟹蟹蟹蟹蟹蟹蟹蟹!!!
    膏蟹做法有很多,在這兒最好挑川香的!畢竟鮮到多馥鬱的味,都蓋不住的膏蟹,真的不多見!不喜歡湯湯水水的可以嘗試這碗拌麵,料多到海鮮都堆砌成了一座小山,別懶!吃之前先用力的翻滾攪拌一下,確保讓每根麵條都被醬汁均勻的包裹著。動作要帥,手勢要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