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菊黃蟹肥秋正濃時,這一期我們來聊聊古人怎麼吃蟹的(論螃蟹的N中死法)。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魯迅先生說過(是真的說過):「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誰敢去吃它呢?」
而中國人吃螃蟹的記錄最早能追溯到《周禮》。據東漢鄭玄考證,即鄭玄在注《周禮·天官·庖人》中提到的「青州之蟹胥」。何為「蟹胥」?晉呂忱《字林》:「胥,蟹醬也。」蟹胥,是歷史資料中記載古人最早的吃蟹品種。因為那時的飲食中,醬是比較流行的。可見,古人吃蟹,把山東的螃蟹連殼帶肉搗成醬,這大概才是最早最正宗的吃法。
古人吃蟹花樣多
除此之外,古人吃蟹,當然還有其他的花樣:
比如,將蟹肉丟進醬缸,然後曝曬的醬蟹(不是蟹醬),用鹽醃製的醃蟹、加酒糟封藏的糟蟹等,其中最黑暗的要算是加糖蜜的糖蟹,這可是隋唐時期,上流社會的主流吃法。(怎麼大唐盛世也透著一股子暴富感呢?)
而南宋大詩人陸遊也不敢相信,覺得糖蟹實際上就是糟蟹。(「唐以前書傳,凡言及糖者皆糟耳,如糖蟹、糖薑皆是。」《老學庵筆記·卷六》)
元末明初著名畫家兼強迫症患者倪瓚也曾記錄過「糖蟹」。
所以,這有可能是在「糖」這種食物還很稀缺的歷史時期,僅在上流貴族社會流行的一種比較特殊的做法。
上述的各種蟹的做法,無論是蟹胥、醬蟹,還是醃蟹、糟蟹、糖蟹,很有可能都是因為要延長蟹肉的保鮮時間而產生的。但是要說最新鮮的還得是蒸煮活蟹了。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不僅記載各式各樣的藥材,還寫著「鮮蟹和壹姜、醋」,蒸了以後能戒腥戒毒。驅寒添熱,簡直賽神仙。
吃蟹,也講究格物
在吃的過程中,古人還不忘研究一番做人的學問。
比如荀子,就勸人學習不要想螃蟹那樣浮躁。(「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荀子·勸學》)大概也是吃螃蟹時候的心得吧。我讀書的時候就一直好奇,為什麼荀子他老人家看到的螃蟹為什麼只有六條腿倆鉗子?跟我們吃的是不是不是一個品種的蟹。
從魏晉時期開始,吃蟹開始作為一種閒情逸緻的文化享受。
《世說新語·任誕》記載,晉畢卓(字茂世)嗜酒,間說:「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這種人生觀、飲食觀影響許多人。從此,人們把吃蟹、飲酒、賞菊、賦詩,作為金秋的風流韻事,而且漸漸發展為聚集親朋好友,有說有笑地一起吃蟹,這就是「蟹宴」了。
隋唐時期,蟹宴走進皇室,地位空前提升。
隋朝時期,有一道名菜叫「鏤金龍鳳蟹」,據《清異錄》記載,此菜是在糟蟹、糖蟹的殼上面貼上用金箔刻成的龍鳳花雲圖案而成。相傳,這一奢侈的名蟹菜餚,是隋煬帝所創。到唐代,糖蟹更受歡,後此蟹菜為貢品。黃庭堅曾寫過「海饌糖解肥,江醪白蟻醇」的詩句。蘇舜卿也說:「霜柑糖蟹新醅美,醉覺人生萬事非?」
古代螃蟹,品種也多
北宋的進士呂亢,總結出螃蟹的十二個品種:有蝤蛑、撥棹子、擁劍、彭螖、竭樸、沙狗、望潮、倚望、石碅、蜂江、蘆虎、彭蜞等。
清康熙年間的繪本《海錯圖》,更是記錄了蟹的四十多個品種。
當然了,內陸少水乾旱地區就很少有螃蟹的蹤跡,人們自然會「少見而多怪」。也是清朝,秦州有人收藏蟹殼,當地人還以為是怪物,可以用來驅魔除鬼,跟桃木劍、道家符籙一個作用。
剛才說到北宋,不得不說吃貨男神蘇東坡,獨愛蝤蛑,也就是現在梭子蟹的一種。他也有他的食物「鄙視鏈」,他根本看不起河蟹,認為琮蝤蛑到螃蟹,再到彭越,是越來越差,一蟹不如一蟹。
古代老百姓愛吃蟹,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好吃不貴。在蟹汛時節的螃蟹產地,蟹價尤為便宜。
《金瓶梅》第六十一回就有詳細的關於釀螃蟹的描寫;《紅樓夢》中劉姥姥進大觀園,說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相當於莊稼人一天多一點的開銷,普通小老百姓偶爾吃上一頓,還是可以接受的。後來為了讓上流社會更方便的吃蟹,就自然發明了「蟹八件」這種工具,可謂是奇技淫巧。
古人也愛大閘蟹
要說古代最常吃的,也是最受大家所鍾愛的,自然還是大閘蟹。
大閘蟹,又名河蟹、中華絨螯蟹。
古代捕蟹,常用一種叫「蟹籪」的工具,俗稱「閘」。大閘蟹極有可能是因此而得名。還有人認為上海的簡稱「滬」字,也指的是捕魚蟹的竹柵欄。而在大閘蟹中,陽澄湖蟹又備受追捧,這種風氣應該是從宋朝開始的,北宋的傅肱專門為螃蟹著書,名曰《蟹譜》(不怕吃貨胃口大,就怕吃貨有文化)。其中就誇讚陽澄湖大閘蟹「特肥大」。
為什麼是陽澄湖大閘蟹這麼讓人著迷呢?
其實優質的蟹品種是跟隨歷史上經濟重心的變遷而改變的。唐以前,中原人士一般壹山東蟹為貴。周天子吃到的、荀夫子看到的蟹,很可能都是齊魯之地的山東蟹。後來河北的白洋澱蟹成為了上品。
到了宋代,經濟重心南移,南方蟹這才有機會成為螃蟹中的翹楚。
藝枷總結
如今又是到了吃蟹的季節,農曆九月吃母螃蟹,農曆十月吃公螃蟹。螃蟹母為圓臍,農曆九月卵滿,蟹黃鮮香油脂細膩;公為尖臍,十月黃肥膏白,口感豐腴圓潤。身為資深的老饕吃貨,可別放過了這一兩個月吃蟹的好時候,也別忘了觀月賞菊的風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