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董怡虹 蔡黃浩
今天下午的香港,兩場關於金庸的紀念活動將先後展開。下午3時不到,在即將開放公眾弔唁的香港文化館門口,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看到,前來弔唁的公眾已經排到了文化館側面,其中無論是白髮蒼蒼的老人,還是請假前來的上班族,大家都沉默不語,似乎在醞釀著心中的思緒。
記者還發現,許多市民排隊之餘依舊在品味金庸的小說,有的用手機看,有的拿書看,有的則聽著耳機中的電子書。
香港市民司徒先生隨身帶著金庸的小說,「金庸的小說就像精神支柱,」他反問記者,「你懂那種感覺嗎?當我看到楊過斷臂,在經歷如此折磨後,他依舊成了一代大俠,我從他身上獲得了力量。」
市民譚女士雖然並未通讀金庸小說,但二十幾年前從內地來港的她,說出了每一個華人的心聲,「連我孫子都知道武俠,金庸的江湖在每一個有華人的地方都會永遠發光發熱。」
除了香港本地媒體,不少內地媒體也來到文化館報導金庸先生的公開弔唁活動。比如從金庸故鄉前來的海寧日報,錢江晚報。
錢江晚報記者告訴東方網·縱相新聞,自己這次來採訪也是「主動請纓」,「是金庸的鐵桿書迷,長篇小說都翻爛了。」
終於,下午4時整,一早便帶著摺疊椅前來排隊等候的市民,第一批進入館內弔唁留書。在眾多媒體的見證下,每一位市民都在弔唁冊上留下了自己的心聲。
有人留言「查良鏞先生千古」,有人呼喚「金庸先生,江湖永在!」,也有人用金庸先生作品中的名句抒發心中所想——「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金庸先生走好。」
句句留言透露著書迷的牽掛與不舍,每一次鞠躬都流露出人們對金庸的尊敬與追思。
東方網·縱相新聞也在弔唁冊上留書——「金庸先生,仁者無敵」,通過《鴛鴦刀》結局中金庸先生告訴世人所謂「無敵的秘密」來緬懷與感謝其教會大家的至理。
最後,每一位參與弔唁的市民都能夠獲得金庸創辦的明河出版社所特別製作的紀念冊一本。紀念冊的標題為《看破 放下 自在》,從這標題中也可以感受到金庸先生對人生哲理的思考,充滿禪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