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州攝影年展的專業工作始終圍繞攝影本身的發展以及由攝影而注視的世界及其問題而展開,因此,今年的主題定為「擴張的地域」,意欲將話題引向人類無序的擴張,共同關注人類整體的命運。
11月21日至12月10日期間,本屆年展分為主題展、大師展、特別展、個展和群展五個部分,展出來自英國、南非、法國、美國、墨西哥、新加坡、土耳其等國家的攝影師的作品。
曾於2004年在美國策劃第一個中國當代攝影大型展覽並成功把中國的當代攝影推向世界的資深策展人、來自紐約國際攝影中心(ICP)的克裡斯多夫·菲利浦斯作為本屆總策展人, 協同喬安娜·蕾韓以「擴張的地域」為主題,焦點集中在城市化高速發展,人口流動和移民潮,繼而帶來的社會變化。菲利浦斯選取了22位來自世界各地的攝影師作品,關注和探索地域的擴張所帶來的影響與世界不同地區之間日趨緊密的互相聯繫,以攝影師獨有的創作方式表達不同國家與地區之間複雜的聯繫,並給觀眾們帶來耳目一新的體驗與認知。
蓋·蒂利姆(Guy Tillim)
作為當今南非最傑出的攝影師之一,蓋·蒂利姆重要的作品系列《帕特裡斯·盧蒙巴大道》以低沉灰暗的方式表現了後殖民地時代非洲邁向城市化的理想與建築方向。
張文心
旅美中國攝影師張文心作品《關於逃避的三部曲》,探討真實與虛構的複雜關係,並借用文學手法,以多章節的非線性敘事,對觀者進行多層的施魅與去魅。
約瑟夫·戴斯勒·科斯塔(Joseph Desler Costa)
美國藝術家約瑟夫·戴斯勒·科斯塔作品《補充材料》將現代廣告和設計語言轉為己用,通過奇特、令人不安和詭異的方式把我們生活中的日常物品以全新的方式呈現。
德魯·多諾萬(Dru Donovan)
在《肺部雕刻》中,多諾萬探尋人們-特別是青少年和熱衷健身、整形或化妝的人群,如何構建和呈現他們的身份。通過光、形式、語境的結合,這些黑白照片中的個體變得統一。通過這些她構建的場景,多諾萬試圖捕捉與探索,虛構、或真實存在的兩種現實之間的交集。
西蒙•諾夫科(Simon Norfolk)
通過將歷史調查數據導入GPS設施,諾夫科得以定位過去的冰川邊界。他為了拍攝《當我躺在大地上》系列,在肯亞山上待了18天,記錄正迅速融卻著的劉易斯冰川邊界。他在半夜手持火把緩步,描繪那早已消匿的界線,長時間曝光後,照片中呈現出仿佛象徵著冰川融化過程的詩意圖像。
吉迪恩•孟德爾(Gideon Mendel)
《沉沒的世界》是吉迪恩以更貼近的方式探討氣候變化影響的嘗試,越過匿名統計的數據,關注受害者們的個人經驗。在被洪水淹沒的城市裡,生活突然顛倒,常態已然消失,洪水仿佛是一張描圖紙,在褪去後揭示出社會中潛在的緊張和困境。
皮納爾•越拉肯(Pinar Yolacan)
土耳其藝術家皮納爾·越拉肯的作品對古代女性胴體的各種形態進行了仔細觀察。藝術家最初的靈感來自於新石器時代的母神雕像、圖像以及出土文物的複製品。她著迷於抽象的時間留在這些工藝物品上的烙印。創作這組照片時,越拉肯使用了液體乳膠和化妝特效來更好地修飾模特們的肢體形態,讓她們以更抽象化的雕塑形式呈現。
今年連州攝影節的大師展共展出兩位大師的作品,一位是瑪格南圖片社現任社長馬丁·帕爾先生,另外一位是已故瑞士攝影家瓦爾特•博薩特先生。
馬丁•帕爾(Martin Parr)
英國攝影家馬丁·帕爾是現任馬格南圖片社社長、上世紀90年代以景觀社會記錄聞名。他的作品《諷刺家》從英國的海濱消費文化入手,剝開一層層時代的外衣,揭露出消費社會種種荒誕和醜態。
瓦爾特•博薩特(Walter Bosshard)
已故瑞士攝影家瓦爾特•博薩特先生的作品填補了很多中國近現代攝影史的空白,他先後於1938年和1947年兩次來到延安和解放區採訪,拍攝了大量珍貴的影像資料,在1938年成為了第一個採訪毛澤東的歐洲記者。他用鏡頭記錄下當時的時代面貌,諸如國共合作時期抗戰現場、國民政府、宋氏家族等特有歷史的時刻。
蕭瀟
《合理的現實:窗系列》源於蕭瀟對自身生存環境的關注。她希望通過一種持續的注視,將現實的景觀轉化為一種圖像的現實。
張曉
張曉的作品《關於故鄉》,是作者重回闊別多年老家的經驗,他捕捉了現代社會急劇發展,導致城鄉生發出超現實感的荒誕風景。
陳曉峰
陳曉峰的作品《植物 置物 II》由一系列電腦截屏構成。本組作品關注被放置在人類社會公共或者私人空間裡綠色植物的生存狀態。陳曉峰操控某系列第一人稱射擊遊戲的主角,遊走在遊戲情節構成的虛擬世界裡並借用「他」的視角來進行「拍攝」(截取)遊戲場景中綠色植物的照片。通過遊戲情節的不斷推進,作品的「拍攝」地點則拓展到了全世界各個不同種族、宗教、文化和意識形態的背景下的人類社會空間。
肖全
肖全歷經千辛拍攝的《我們這一代》是歷史的肖像,不過,這些肖像不是真神,而是一個個滿面塵埃甚至遍體鱗傷的個人,他們歡樂、悲傷;希望、絕望;他們思考、迷茫;驕傲、沮喪;但他們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塑造自己,改變自己,用詩歌、小說、繪畫、電影、舞蹈、音樂、圖像來影響社會,成就自己,他們與這個社會和這個時代的人們互為語境,最終,他們共同塑造了一個時代,留下了無法抹去的歷史記憶。
麗莎•巴納德(Lisa Barnard)
《戰場上的鬣狗,花園裡的機器》研究軍方、娛樂業與技術三者在現代戰場中的邪惡苟合。本項目探索這些截然不同的領域之間複雜的關係,一方面討論電子屏幕如何成為聯結戰爭、媒體與工業以及三者與現實/虛擬的關鍵,另一部分則用來自截然不同但緊密相連地區的景觀攝影作品,質疑新聞攝影「宣告真實」的作派,以及對龐大冗雜,消費主義至上的軍事工業複合體的反思。
凱•凱默雷爾(Kai M.Caemmerer)
《有城無市》這一組作品主要探索現代化都市發展建設進程中的建築結構。通過利用大畫幅照片來強調城市建設中的材料與技術運用,凱默雷爾嘗試在建築環境的變化空間中去定位這種焦慮感或不穩定的因素。
高磊《意識的流放》
繼木《無存》
歐家成《臺灣製造》
冬尼《空間 城市》
李小舟《無境》
王居延《現觀》
穀倉攝影樣書
2015年穀倉攝影樣書 馬丁·帕爾評審獎是由穀倉當代影像館發起,旨在為中國傑出的攝影作品集提供一個展示和交流,並進入國際頂尖的攝影從業者視野的機會。
尼埃普斯攝影博物館收藏展《柯達彩色廣告燈箱》
在上世紀50年代至 90 年代,美國著名影像產品生產商伊士曼柯達公司曾經製作了一系列長達18米的巨大彩色全景照片被展示在紐約中央車站大堂的透明彩色燈箱上。他們把這個龐大的工程作為推廣柯達產品和技術的營銷策略,無論是在美學還是野心上都遠遠超出了一般的廣告效果,這些幻燈廣告片簡單明瞭地描繪了二戰後美國人理想化的休假和日常生活。以攝影評論家吉爾• 莫拉的話說,這些圖片以「極具誘人的方式展現出經過精心設計的價值觀與態度」。有時候燈箱裡面展示的是例如艾略特• 波特或安塞爾•亞當斯這樣的大師之作,在內容上與當時的社會和時尚潮流與時並進,儼然成為了美國近代社會學的真實縮影。這些巨大作品表達了一個民族和國家的集體想像力,從社會角度上可能只有著名插畫家諾曼·羅克韋爾的作品可以與其相提並論。
這批柯達幻燈片原作目前由法國夏隆市尼塞佛爾•尼埃普斯攝影博物館收藏。這個系列反映了柯達公司曾經輝煌的歷史,包括他們既媚俗又懷舊的廣告策略和經營思想。
中國攝影書展
《中國攝影書展》基於英國攝影家馬丁•帕爾和工作、生活於北京及倫敦的荷蘭攝影小組魯小本&泰斯共同的攝影書收藏。本次展覽主要分為六個章節,通過玻璃櫥窗、錄像媒介、放大的封面和內頁、交互信息庫,把1900 年到新興中國攝影師活躍的當下呈現給觀眾。展覽涵蓋的中國攝影書種類極為廣泛,在形式、內容和作者所持觀點等方面均有不同。將這些書籍集中展示,能為現代中國的複雜歷史提供豐富的視角。
via Foto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