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如此複雜的工序後。其鋒利程度可想而知。在歷史記載中,豐臣秀吉徵高麗時,高麗武士及中國士兵的刀劍悉數被日本刀削斷砍折。在《明史》中戚繼光麾下士兵的刀劍也常為倭寇所斷。可見其巨大的威力及持久性。
就動漫、遊戲、影視裡經常露臉的日本刀而言,相關的種種介紹已經很多,《遊戲天地》上似乎也有過刊登。但隨著網絡資訊的發達,各種各樣貌似專業,實則為本人所不敢苟同的「日本刀知識」層出不窮,有說日本刀可以切子彈的,也有說日本刀完全不是大刀片子對手,一打就斷的,就連筆者QQ上的朋友,也有胡說一氣的。
其實,早在1932年就有相關的研究書籍,當時的中國學者抱著比日本人還要嚴謹的態度,對日本刀進行了詳細的考證,整理成冊後由香港古籍出版社發行。而本文的目的,便是以那些畢生精研日本刀文化之先輩的成果為依據,對現今普遍流行的一些說法存疑再議,如有不同看法,歡迎通過編輯與我討論。一、日本刀具體種類
在這裡要說明的有兩點:一、日本兵器為中國所傳;二、日本刀的種類。
關於第一種論調,常見於以弘揚國粹為己任的人士之口,他們大多把日本的冷兵器統統打上中國的烙印。對此我要說的是,如果說日本兵器受到了中國的部分影響,是能夠令人信服的。但自從唐代以後,日本已經研發出了屬於自己的獨特古兵器製造藝術,所以,那些全部傳承中國技術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特別是日本刀,無論在刀形還是規格上,都有其獨特的標記。中國刀的式樣不是沒有採用過,但後來逐步放棄了。
至於第二點,則更是混亂不堪。談到這個問題,玩過《信長野望》系列或者以古代日本為背景RPG的朋友多少都能說出一點門道來,但往往答非所問。他們經常把「天下五劍」或一些其它的名劍拿出來講,或者回答不完全,為此,我特地在這裡說明如下。
「日本刀」是一個通稱,其實就和現代的槍械一樣。它共分為二十六種,當然這不是指刀的具體名字,例如「村正」什麼的,而是說,它有二十六種形制類別。就象M-16和AK-47雖然都屬於突擊步槍,卻完全是兩碼事一樣。
其具體的稱謂和用途是這樣的:
一、【玉纏橫刀】伊勢大神官的專用刀,只有他一個人能帶;
二、【節刀】類似上方寶劍,由天皇授予出國使節;
三、【儀刀】專供禁衛軍使用;
四、【餝太刀】供大臣上朝時配帶;
五、【蒔繪太刀】又稱關東衛府太刀,是用來顯示官階的刀。三位以上用金,四位以下用銀;
六、【野太刀】這是最容易搞錯的哦,這東西日本古代壓根兒就沒有,直到近代才出現。現在我們常說的日本指揮刀和武太刀、白太刀、黑太刀等都屬於這種,甚至短刀也算;
七、【打刀】真正用於戰場的武器,多為穿盔甲的武士使用;
八、【大太刀】鎌倉幕府時代所出現的武器,長3尺9寸,也有長達7尺的,但不多見。與小太刀配合使用,戰場上用刀,大小兩把不離左右;
九、【鞘卷】這東西說白了就是一指揮刀,裝飾華麗,所有部件都鑲金飾銀。戰場指揮官用,和野太刀屬於同類。
十、【肋差】掛在腰上的短刀,但不是切腹專用刀(這是誤區),而是用來破鎧的。也就是說,這東西可以用來對付身穿重鎧的武士;
十一、【兵庫鎖太刀】禁衛軍高級軍官的專用刀;
十二、【丸鞘太刀】刀鞘象船,並且包金;
十三、【細太刀】重臣配帶的刀,不能實戰;
十四、【佩太刀】常佩之刀,和實戰用刀不同,是按照每個人的身高和手的長短而量身定製的;
十五、【銀劍】(這名字...)禮器,德川時代各藩在中央軍的打擊下投降時用的,類似於保證書吧;
十六、【黑作太刀】屬於野太刀的一種;
十七、【長伏輪太刀】非常長(好象是廢話),但長得象個車輪,沒見過吧;
十八、【錦包太刀】用錦作刀鞘,刀柄部位也是用錦包裹的(很多動畫片裡的NB劍客都用它);
十九、【守刀】6寸5分左右大小,非常小的刀,估計是用來刺殺用的,可以藏在懷中;
二十、【西卡西(音譯,公司電腦找不到日文輸入)太刀】字面意思是召喚者所使用的刀,早在日本戰國時代就喪失了製造的方法,現在所留的只有文字資料和刀銘;
二十一、【小太刀】說過了,和大太刀一起使用,長一尺;
二十二、【革卷太刀】包皮革的刀;
二十三、【中平太刀】比大太刀短,比佩太刀長,屬於戰場專用武器;
二十四、【葬禮刀】不是葬禮用的刀,在德川時代代替肋差的刀。沒有刀柄,要用的時候用白紙包裹(怎麼都覺得是半成品);
二十五、【大小】(就叫大小,一個字不多,一個字不少)別小看哦,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都佩帶的,是古代腰刀的一種,長短在肋差和刀之間;
二十六、【木刀】刷了層漆的木刀,但不是練習用的,而是給有武士地位,但沒力量揮刀的人充面子。例如醫生等。
(責任編輯:劉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