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來到位於安徽省肥西縣官亭鎮半店社區的解光勇家庭農場,只見半乾的河裡,工人們正在喊著號子,拉網捕魚。農場主人解光勇正忙著來回搬運,將一筐筐半大的魚苗倒入茭白田邊的水溝裡。
「這個魚還沒長大,我這個時候捕上來不是賣的,是要放進茭白田裡」,解光勇耐心地講解道,「茭白地裡養魚,魚可以吃茭白田裡的雜草、浮遊植物和害蟲,減少了農藥的使用量。在同一田塊既採收茭白,又能捕收魚類,提高了茭白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
「在茭白地裡生長的魚,魚質鮮嫩,口感更好。等到年底市場行情好的時候,我們再分次捕撈上來去市場出售,獲得更多的經濟收益。」據悉,茭白平均畝產值可達6000元,養魚每畝再增收2000元。
除了茭魚共養,該鎮2016年開始探索實施稻蝦共養發展模式,該鎮江夏店社區建立稻蝦共養產業園,先後成立了「江夏店社區稻蝦共養專業合作社」和「肥西縣生態立體水產養殖協會」。
「稻蝦共養具有養殖技術易掌握、投資小、見效快等特點。小龍蝦可為水稻增肥、除草、鬆土,水稻可為小龍蝦供餌、遮蔭、避害。稻蝦共養將傳統稻米生產與水產養殖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互利共生的循環農業模式,有效提高稻米和龍蝦的產量和品質。」江夏店社區稻蝦共養專業合作社的王世華介紹道。
據了解,截至目前,該鎮稻蝦共養產業園已發展到2.8萬畝,平均每畝可收入稻穀800多斤,小龍蝦150斤,帶動困難戶和當地群眾近600人就業。
共生共養模式帶來的效益相比傳統農業種植大大提高,在最大限度地實現農業生產經濟效益的同時,也保護了生態環境,受到當地農民的歡迎。(楊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