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參觀記
——ki媽親子博物館探索系列2
作者:ki媽
帶kiki參觀過不少博物館,對於幼兒園的孩子來講,最感興趣的莫過於自然博物館。kiki把自然博物館叫做恐龍博物館,因為這裡可以看到巨大的恐龍骨架,還有眾多生物標本,對孩子的吸引力自然是最大的。
在開始這篇文章之前,先說說關於親子逛博物館的個人看法。
我們希望帶孩子去逛博物館,探索新知,獲得知識,那我們父母的角色是什麼?僅僅是把孩子帶過去帶回來嗎?
其實,父母本身就可以通過親子活動來愉悅自己。比如說,這次的博物館之行,我不知道對kiki的影響有多深,反正是刷新了我的世界觀。單就日本之行,能見識到這樣設計精妙的自然博物館,我覺得已經值了。
參觀完自然博物館,回到酒店,我就瘋狂的查找日本網站關於自然博物館的各種資料,而回國的第一件事情,也是寫這篇關於博物館的文章。
關於如何帶孩子參觀博物館,可以參考這篇文章:如何帶娃參觀博物館
開始之前,有一個問題:你參觀過的自然博物館,都是怎樣呈現的呢?
先從我的經驗來說:
一般都沿著時間軸的順序,通常是出現早期生物,然後是恐龍、人類社會出現,再發展到現代的物種多樣性,展示大量生物標本。
而展現方式,主要體現在還原上。還原不同時期,地理和生物的風貌,一場博物館參觀下來,仿佛穿越了千萬年的時空長河。
我以為自然博物館都是這個樣子的,只是藏品有區別而已。直到我前段時間參觀了日本東京的國立科學博物館,我的觀點被徹底顛覆。
這個坐落於東京上野公園的國立科學博物館,主要分為兩大塊,一個是地球館一個是日本館,今天我們主要就來說說給我印象最深的地球館。(地球館一共上下六層,最精妙的地方就是一樓的大館)
地球館居然有三條線並行交錯來進行展示地球生命:
她除了我們常見的宇宙生命人類進化史,還伴隨著生命的微觀發展史,生命多樣性的演化史。
這些線索交叉鋪層,多種維度解讀,生命的面貌立體的呈現出來。
下面我嘗試通過這三條線,帶你去遊覽一番地球館,也許你們下次參觀此館的時候,能更多得體會到裡面得精妙之處。
第一條線索就是我們常見的按照時間順序的展現:宇宙史、生命史、人類史的宏偉故事為主題。
從標本、資料和影像尋找138億年的時間之旅。
一進門就看到大屏幕影像:
直觀的展現出:萬事萬物,一切皆原子。
影像、標本、化石、隕石都濃縮在一個區域內,信息量非常豐富。
重要節點的生物化石,集中在這一塊不大的區域中。
人類史通過人類頭骨的變化、人類工具、科技的發展,展現了人類文明更迭的過程。
第二條線索就是:各物種都有親緣關係,擁有共通的祖先,也就是生物學上的系統樹。我找到了一張相對較全的系統樹,能看到動植物的共同祖先其實是一枚細胞,據說被稱作原始綠色鞭毛生物,類似於現在的裸藻。
如此龐雜的樹狀系統,而國立科學館居然把圖形立體的實現展示出來。各色顏色的線,和上面的樹形圖一一對應,這個環節是最能震撼到我的。
樹形的末端,連著各種生命標本。距離最近的兩種物種之間,也是親屬關係最親密的。
地球上的生命從細胞開始,往後不斷演變,形成了現在多樣性的物種。追根溯源,我們生物都是具有親戚關係的,都是同一棵樹上的不同分枝,任何標本都可以在系統樹上找到位置。
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用屏幕和放大鏡展示出來。
如果說之前都是歷史的展示,那麼後面的這一條線索就是探索。探索生命多樣性的原因,生命的變化始於內在和外在。
生命究竟是什麼呢?
從內在來講,生命的基礎是細胞,而決定生物面貌的是DNA,
製造生物身體本身的細胞通過細胞膜與外界隔開,並且擁有生命活動的設計圖。而這個設計圖就是DNA的所有生物用共通的「語言」寫的,就像計算機基礎語言是0和1一樣。用這樣的基礎製作的蛋白質,也和所有的生物很相似。這表示,地球上生命的存在結構只是一個,生物們是在這個共性上變得多樣化的。
下面圖動態的展示了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的對比圖,突然覺得生物學很有意思,植物細胞裡有葉綠體,而動物細胞則是線粒體,兩者都是能量工廠,除了構成之外,區別就是葉綠體釋放氧氣,而線粒體釋放二氧化碳。
從直觀的對比圖上,也可以發現,動物和植物有著很多相似的地方,再次印證了生命樹的說法。
細胞以及DNA微觀區,有展示細胞分裂和DNA如何運動的互動環節,可惜沒有拍下照片。
看了這些生動的展示,我有種想把生物學重新學一遍的衝動。
那麼問題又來了,為什麼物種會多樣化?
內在來講,一個原因就是進化。即便是同樣的種類,根據個體的不同也能看到各種各樣的個性,這種現象被成為「個體變異」,多數是有遺傳基礎的。它的起源是基因突變。再這種變異的個體中,適合環境的物種更能生存,將遺傳基因留在集體內,這被稱為「自然選擇」,不久之後,集團內的遺傳基因的結構發生了變化。突變和自然選擇是進化的因素。
關於這點,博物館用了螃蟹的案例來展示,從黑紅色的螃蟹,一直到色淺的金黃色的螃蟹,屬於同一種類,但是顏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都是屬於突變和自然選擇的原因。(設想一下,金色的螃蟹和啥子融合在一起,更能隱藏)
物種分化是另一個物種多樣化的原因,是指從一種物種中分化出來的物種,物種分化使得生物多樣化。種子是「可以相互交匯的生物的統一」,物種分化是指不能和原集團交匯的新物種,即性隔離的成立。如果同種集團之間的交流被阻隔,就會產生生殖隔離,產生物種分化。
生物物種是自然界存在的「生物的基本單位」。
「什麼時候吃什麼,怎樣吃」根據不同種類決定,再生殖的時候同種交配,所以能保持種子。也就是說,物種是由生態位和生殖組成的。但是,僅憑外表是很難識別的。
博物館展示了其中一種昆蟲的不同類的區別,單看外觀,不橫向比較,確實很難分清。
形成生物多樣性外在的原因就更多了,博物館主要歸結為下面幾類:溫度和水源的影響、氣候的影響、體型的問題,繼承生命的考量,尋取食物的過程。
博物館通過更多的演示案例來展示:
陸地生命多樣性:包含熱帶和亞熱帶的玉林,寒冷氣候下的溼原,溫帶林、沙漠;還有海洋生命多樣性:包含光合成生態系和化合成生態系。
每個生態系的場景展示並不大,但是展品和視頻以及放大鏡這些儀器配合使用,讓我們更加近距離的仔細觀察到這些生命體的生存環境。
地域展覽非常重視小昆蟲,有些昆蟲特別小,於是就通過凸透鏡的方式來展覽,能夠更清楚的看到。
苔蘚類這些小生物,都是通過放大鏡來展示,效果非常好,很清晰。
有些動物直接安置於土壤或者木頭的橫截面中,更形象的還原生活狀態,細節到位,而不是簡單的同一環境物種的堆疊,信息量非常大。
生物的體型也是受外在環境的影響,不斷調整來適應環境。
牛的腸胃為了消化很難消化的草,慢慢的進化成如此複雜的腸胃系統。
下圖是一顆樹的展示:不同高度,樹幹的粗細不一樣。
生命的另外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物種的延續,為了留下後代,生物再身體的構造和生活方式上下功夫。多生孩子還是少生孩子。如何運用公母的相遇,這些都是生物克服艱難的自然,想要留下一代的實驗和錯誤的結果。
展廳放了專門的區域來展示繁殖的差異,長頸鹿只能單胎,但是老鼠家族確實能夠繁殖很多很多。
共生與寄生,生物之間的相互關係,不僅僅是「吃、吃」,被更強的羈絆而結成的生物們,互相合作的共生,以及從對方哪裡獲取營養的寄生蟲的驚人的姿態。
下圖是菌絲寄生到植物上的一個展示。
最後是生物的遭遇大量滅絕的事件表,以及提出了,我們怎麼樣才能保護物種多樣性。據說生物史上發生了5次大滅絕。
總的來說,不通日語,也能大概通過裡面的文字猜到內容的一二,如果參觀前,能看一下場館的介紹,那麼看的時候,感覺又會有很大的不一樣。
作為偶爾去日本旅行的人來說,受時間限制,首推這個館。
逛完一層,我們去了二層,二層是藉助各種科學儀器探秘地球,主要是探測光和磁力,我們嘗試了不少的實驗器具,第一次有這樣直觀的體驗,感覺新奇。
第三層主要是各種哺乳動物和鳥類的標本,如果對恐龍還沒有看過癮的,就推薦去B1樓,超多大型的恐龍骨架,讓你感受到自然的神奇。
鑑於孩子的精力有限,我們並沒有打算逛太多時間。參觀完地球館,大約花費將近2小時,因為信息量豐富,kiki算是逗留了很久。對於孩子來說,這個時間差不多,再逛下去,恐怕只會精疲力竭。
這裡把地球館和日本館不通樓層的介紹貼出來,供大家參考。
日本館的建築非常美,有精力值得逛一下。
不過我們當天旅行也逛了日本館,基本都逛全了。如果時間充足的話,可以去日本館看一下,日本社會的發展史,也算是了解了。
上野公園除了科學博物館,還有國立博物館,西洋美術館,還有一個動物園,有個非常大的廣場,在那邊追追鴿子,喝喝星巴克,也是一種享受。
下圖即在科技博物館前廣場的星巴克,邊吃點心邊餵鴿子的情景。
關於日本東京的自由行的遊記,後面會陸續更出,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博物館系列推薦:
親子博物館攻略|如何帶娃參觀博物館——ki媽走進博物館系列開篇
日本文化的相關推薦:
除了旅遊,還能如何讓娃了解世界——ki媽地理啟蒙之日本系列
跟著葛飾北齋畫巨浪——ki媽藝術啟蒙走近大師系列之3
往期親子旅遊推薦
👇 「閱讀原文」 ,即可查找你想要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