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去日本,這座博物館一定不能錯過|ki媽走進博物館系列之國立科學博物館

2021-02-07 ki媽親子啟蒙社


 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參觀記

——ki媽親子博物館探索系列2

作者:ki媽


帶kiki參觀過不少博物館,對於幼兒園的孩子來講,最感興趣的莫過於自然博物館。kiki把自然博物館叫做恐龍博物館,因為這裡可以看到巨大的恐龍骨架,還有眾多生物標本,對孩子的吸引力自然是最大的。


在開始這篇文章之前,先說說關於親子逛博物館的個人看法。


我們希望帶孩子去逛博物館,探索新知,獲得知識,那我們父母的角色是什麼?僅僅是把孩子帶過去帶回來嗎?


其實,父母本身就可以通過親子活動來愉悅自己。比如說,這次的博物館之行,我不知道對kiki的影響有多深,反正是刷新了我的世界觀。單就日本之行,能見識到這樣設計精妙的自然博物館,我覺得已經值了。


參觀完自然博物館,回到酒店,我就瘋狂的查找日本網站關於自然博物館的各種資料,而回國的第一件事情,也是寫這篇關於博物館的文章。


關於如何帶孩子參觀博物館,可以參考這篇文章:如何帶娃參觀博物館



開始之前,有一個問題:你參觀過的自然博物館,都是怎樣呈現的呢?


先從我的經驗來說:


一般都沿著時間軸的順序,通常是出現早期生物,然後是恐龍、人類社會出現,再發展到現代的物種多樣性,展示大量生物標本。


而展現方式,主要體現在還原上。還原不同時期,地理和生物的風貌,一場博物館參觀下來,仿佛穿越了千萬年的時空長河。


我以為自然博物館都是這個樣子的,只是藏品有區別而已。直到我前段時間參觀了日本東京的國立科學博物館,我的觀點被徹底顛覆。



這個坐落於東京上野公園的國立科學博物館,主要分為兩大塊,一個是地球館一個是日本館,今天我們主要就來說說給我印象最深的地球館。(地球館一共上下六層,最精妙的地方就是一樓的大館)


地球館居然有三條線並行交錯來進行展示地球生命:


除了我們常見的宇宙生命人類進化史,還伴隨著生命的微觀發展史,生命多樣性的演化史。


這些線索交叉鋪層,多種維度解讀,生命的面貌立體的呈現出來。


下面我嘗試通過這三條線,帶你去遊覽一番地球館,也許你們下次參觀此館的時候,能更多得體會到裡面得精妙之處。



第一條線索就是我們常見的按照時間順序的展現:宇宙史、生命史、人類史的宏偉故事為主題。


從標本、資料和影像尋找138億年的時間之旅。


一進門就看到大屏幕影像:

直觀的展現出:萬事萬物,一切皆原子。


影像、標本、化石、隕石都濃縮在一個區域內,信息量非常豐富。



重要節點的生物化石,集中在這一塊不大的區域中。



人類史通過人類頭骨的變化、人類工具、科技的發展,展現了人類文明更迭的過程。






第二條線索就是:各物種都有親緣關係,擁有共通的祖先,也就是生物學上的系統樹。我找到了一張相對較全的系統樹,能看到動植物的共同祖先其實是一枚細胞,據說被稱作原始綠色鞭毛生物,類似於現在的裸藻。

如此龐雜的樹狀系統,而國立科學館居然把圖形立體的實現展示出來。各色顏色的線,和上面的樹形圖一一對應,這個環節是最能震撼到我的。




樹形的末端,連著各種生命標本。距離最近的兩種物種之間,也是親屬關係最親密的。





地球上的生命從細胞開始,往後不斷演變,形成了現在多樣性的物種。追根溯源,我們生物都是具有親戚關係的,都是同一棵樹上的不同分枝,任何標本都可以在系統樹上找到位置。




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用屏幕和放大鏡展示出來。




如果說之前都是歷史的展示,那麼後面的這一條線索就是探索。探索生命多樣性的原因,生命的變化始於內在和外在。


生命究竟是什麼呢?


從內在來講,生命的基礎是細胞,而決定生物面貌的是DNA,


製造生物身體本身的細胞通過細胞膜與外界隔開,並且擁有生命活動的設計圖。而這個設計圖就是DNA的所有生物用共通的「語言」寫的,就像計算機基礎語言是0和1一樣。用這樣的基礎製作的蛋白質,也和所有的生物很相似。這表示,地球上生命的存在結構只是一個,生物們是在這個共性上變得多樣化的。


下面圖動態的展示了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的對比圖,突然覺得生物學很有意思,植物細胞裡有葉綠體,而動物細胞則是線粒體,兩者都是能量工廠,除了構成之外,區別就是葉綠體釋放氧氣,而線粒體釋放二氧化碳。


從直觀的對比圖上,也可以發現,動物和植物有著很多相似的地方,再次印證了生命樹的說法。



細胞以及DNA微觀區,有展示細胞分裂和DNA如何運動的互動環節,可惜沒有拍下照片。


看了這些生動的展示,我有種想把生物學重新學一遍的衝動。


那麼問題又來了,為什麼物種會多樣化?


內在來講,一個原因就是進化。即便是同樣的種類,根據個體的不同也能看到各種各樣的個性,這種現象被成為「個體變異」,多數是有遺傳基礎的。它的起源是基因突變。再這種變異的個體中,適合環境的物種更能生存,將遺傳基因留在集體內,這被稱為「自然選擇」,不久之後,集團內的遺傳基因的結構發生了變化。突變和自然選擇是進化的因素。


關於這點,博物館用了螃蟹的案例來展示,從黑紅色的螃蟹,一直到色淺的金黃色的螃蟹,屬於同一種類,但是顏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都是屬於突變和自然選擇的原因。(設想一下,金色的螃蟹和啥子融合在一起,更能隱藏)



物種分化是另一個物種多樣化的原因,是指從一種物種中分化出來的物種,物種分化使得生物多樣化。種子是「可以相互交匯的生物的統一」,物種分化是指不能和原集團交匯的新物種,即性隔離的成立。如果同種集團之間的交流被阻隔,就會產生生殖隔離,產生物種分化。






生物物種是自然界存在的「生物的基本單位」。

「什麼時候吃什麼,怎樣吃」根據不同種類決定,再生殖的時候同種交配,所以能保持種子。也就是說,物種是由生態位和生殖組成的。但是,僅憑外表是很難識別的。


博物館展示了其中一種昆蟲的不同類的區別,單看外觀,不橫向比較,確實很難分清。



形成生物多樣性外在的原因就更多了,博物館主要歸結為下面幾類:溫度和水源的影響、氣候的影響、體型的問題,繼承生命的考量,尋取食物的過程。


博物館通過更多的演示案例來展示:


陸地生命多樣性:包含熱帶和亞熱帶的玉林,寒冷氣候下的溼原,溫帶林、沙漠;還有海洋生命多樣性:包含光合成生態系和化合成生態系。


每個生態系的場景展示並不大,但是展品和視頻以及放大鏡這些儀器配合使用,讓我們更加近距離的仔細觀察到這些生命體的生存環境。



地域展覽非常重視小昆蟲,有些昆蟲特別小,於是就通過凸透鏡的方式來展覽,能夠更清楚的看到。


苔蘚類這些小生物,都是通過放大鏡來展示,效果非常好,很清晰。



有些動物直接安置於土壤或者木頭的橫截面中,更形象的還原生活狀態,細節到位,而不是簡單的同一環境物種的堆疊,信息量非常大。



生物的體型也是受外在環境的影響,不斷調整來適應環境。



牛的腸胃為了消化很難消化的草,慢慢的進化成如此複雜的腸胃系統。



下圖是一顆樹的展示:不同高度,樹幹的粗細不一樣。




生命的另外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物種的延續,為了留下後代,生物再身體的構造和生活方式上下功夫。多生孩子還是少生孩子。如何運用公母的相遇,這些都是生物克服艱難的自然,想要留下一代的實驗和錯誤的結果。


展廳放了專門的區域來展示繁殖的差異,長頸鹿只能單胎,但是老鼠家族確實能夠繁殖很多很多。



共生與寄生,生物之間的相互關係,不僅僅是「吃、吃」,被更強的羈絆而結成的生物們,互相合作的共生,以及從對方哪裡獲取營養的寄生蟲的驚人的姿態。



下圖是菌絲寄生到植物上的一個展示。



最後是生物的遭遇大量滅絕的事件表,以及提出了,我們怎麼樣才能保護物種多樣性。據說生物史上發生了5次大滅絕。



總的來說,不通日語,也能大概通過裡面的文字猜到內容的一二,如果參觀前,能看一下場館的介紹,那麼看的時候,感覺又會有很大的不一樣。




作為偶爾去日本旅行的人來說,受時間限制,首推這個館。


逛完一層,我們去了二層,二層是藉助各種科學儀器探秘地球,主要是探測光和磁力,我們嘗試了不少的實驗器具,第一次有這樣直觀的體驗,感覺新奇。


第三層主要是各種哺乳動物和鳥類的標本,如果對恐龍還沒有看過癮的,就推薦去B1樓,超多大型的恐龍骨架,讓你感受到自然的神奇。


鑑於孩子的精力有限,我們並沒有打算逛太多時間。參觀完地球館,大約花費將近2小時,因為信息量豐富,kiki算是逗留了很久。對於孩子來說,這個時間差不多,再逛下去,恐怕只會精疲力竭。


這裡把地球館和日本館不通樓層的介紹貼出來,供大家參考。




日本館的建築非常美,有精力值得逛一下。


不過我們當天旅行也逛了日本館,基本都逛全了。如果時間充足的話,可以去日本館看一下,日本社會的發展史,也算是了解了。


上野公園除了科學博物館,還有國立博物館,西洋美術館,還有一個動物園,有個非常大的廣場,在那邊追追鴿子,喝喝星巴克,也是一種享受。


下圖即在科技博物館前廣場的星巴克,邊吃點心邊餵鴿子的情景。


關於日本東京的自由行的遊記,後面會陸續更出,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博物館系列推薦:


親子博物館攻略|如何帶娃參觀博物館——ki媽走進博物館系列開篇



日本文化的相關推薦:

除了旅遊,還能如何讓娃了解世界——ki媽地理啟蒙之日本系列



跟著葛飾北齋畫巨浪——ki媽藝術啟蒙走近大師系列之3



往期親子旅遊推薦




👇 「閱讀原文」   ,即可查找你想要的文章 !

相關焦點

  • 如果去日本,這座博物館一定不能錯過
    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參觀記——ki媽親子博物館探索系列2作者:ki媽 單就日本之行,能見識到這樣設計精妙的自然博物館,我覺得已經值了。 參觀完自然博物館,回到酒店,我就瘋狂的查找日本網站關於自然博物館的各種資料,而回國的第一件事情,也是寫這篇關於博物館的文章。
  • 如果去日本,這座博物館一定不能錯過
    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參觀記——ki媽親子博物館探索系列2作者:ki媽 單就日本之行,能見識到這樣設計精妙的自然博物館,我覺得已經值了。 參觀完自然博物館,回到酒店,我就瘋狂的查找日本網站關於自然博物館的各種資料,而回國的第一件事情,也是寫這篇關於博物館的文章。
  • 親子博物館攻略|如何帶娃參觀博物館——ki媽走進博物館系列開篇
    ——ki媽親子博物館探索系列開篇作者:ki媽前段時間跟kiki共讀了《Maisy goes to the museum》,想到kiki兩歲起,就逛了很多的博物館。一般來說,只要城市不小,周圍總會有大大小小的博物館,很多爸媽都應該帶孩子去過。
  • 2018東京跨年遊記|ki媽親子遊系列之日本
    2018東京跨年遊記ki媽親子遊系列之日本作者:ki媽
  • 精遊日本:自由穿行於歷史的國立科學博物館
    一輛退役的D51型蒸汽機車和一隻白長鬚鯨模型分立展館兩側,像兩個龐然大物分別把守著博物館的出入口。前者展示了機械之美,後者則體現了大自然的魅力,前者標誌著自然科學發展的裡程碑,後者則展示了地球生命的無窮魅力。日本的「國立科學博物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77年。
  • 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的隕石藏品
    ——國立科學博物館。國立科學博物館位設於東京上野公園中,設立之初旨在通過自然科學及其有關應用的調查收集、保管以及面向公眾的公開展示等活動,以達到普及自然科學及社會教育之目的,館內的部分藏品被指定為國家重點文化財產。
  •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打造「掌上博物館」
    新華社東京5月18日電(記者馬崢 張夢恬)輕輕滑動指尖,從繩紋時代到江戶時代的土器、佛像、武士刀、書畫等歷史文物,悉數躍然於手機屏幕上,猶如一個包羅萬象的「掌上博物館」。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學藝企畫部負責人小島佳當天告訴記者,通過下載手機應用程式,人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欣賞該博物館的藏品。
  •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打造「掌上博物館」
    新華社東京5月18日電 輕輕滑動指尖,從繩紋時代到江戶時代的土器、佛像、武士刀、書畫等歷史文物,悉數躍然於手機屏幕上,猶如一個包羅萬象的「掌上博物館」。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
  • 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
    它自平安時代起便成為日本文化中心,任時代變遷更迭,任世間風起雲湧,自是不動聲色地維護著一方水土,蘊育著日本精緻而婉約的文化藝術,完好地保存了這東方一隅的神韻。日本文化在此細水長流,涓涓不息。而建於此地的京都國立博物館也不負京都盛名,向世人展現了獨有的日式美,描繪了一軸記錄著文化傳承的畫卷。
  • Grutt Pass帶你玩遍東京--東京國立博物館&國立科學博物館(3)
    Grutto Pass帶你玩遍東京美術館博物館動物園(1)Grutto Pass帶你玩遍東京-上野之森美術館(2)今天要介紹的是位於上野地區的兩個博物館,分別是著名的東京國立博物館和小朋友們非常喜歡的國立科學博物館。從上野之森美術館離開後,Nicole老師就在尋找博物館的路上閒逛。
  • 世界博物館名錄!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品多達11萬件!
    【有觀點大歷史】的「觀世界」系列一直為大家所喜歡,今天,觀史君將開啟新系列——世界博物館名錄!旨在盤點世界各國知名博物館及館藏,首先咱們就從鄰居日本開啟這段歷史文化之旅。圖為東京國立博物館,這是日本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創立於1872年。
  • 世界博物館名錄!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品多達11萬件!
    【有觀點大歷史】的「觀世界」系列一直為大家所喜歡,今天,觀史君將開啟新系列——世界博物館名錄!旨在盤點世界各國知名博物館及館藏,首先咱們就從鄰居日本開啟這段歷史文化之旅。圖為東京國立博物館,這是日本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創立於1872年。
  • 走進國外科技館丨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領略古今科學技術
    東京國立科學博物館,日本最大的自然科學博物館。位於東京上野公園。原屬1872年在東京湯島聖堂創立的文部省博物館。1877年移至上野公園,改稱教育博物館,1949年改稱現名。常設展覽展區名稱及情況簡介目前,位於上野的場館內共有兩個建築物為常設展示場所。
  • 走進倫勃朗的「主場」荷蘭國立博物館
    走進倫勃朗的「主場」荷蘭國立博物館 2020-07-21 14: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走進倫勃朗的「主場」荷蘭國立博物館
    走進倫勃朗的「主場」荷蘭國立博物館 2020-07-21 14: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兵馬俑」首次走進日本三大國立博物館(圖)
    核心提示: 10月26日下午,由陝西省文物局主辦,陝西省文物交流中心承辦的「始皇和大兵馬俑」展開幕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行,這也是「兵馬俑」首次進入日本三大國立大型博物館展出。 三秦都市報 - 三秦網訊(記者 趙爭耀)10月26日下午,由陝西省文物局主辦,陝西省文物交流中心承辦的「始皇和大兵馬俑」展開幕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行,這也是「兵馬俑」首次進入日本三大國立大型博物館展出。
  • 想要再去的國立科學博物館​ 東京遊(Part4)
    東京遊(Part 2)》 DAY 6  淺草寺→晴空塔→水上巴士 DAY 7  上野公園(花園稻荷神社→國立科學博物館)→成田機場⑫淺草寺淺草寺是東京最古老的的寺廟,寺裡供奉的觀世音菩薩。在日本,寺院供奉的是佛教的神靈,而神社供奉的是神道教的神靈。
  • 日本旅遊攻略:東京國立博物館,日本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之一!
    東京國立博物館介紹東京國立博物館(日語:東京國立博物館、Tōkyō Kokuritsu Hakubutsukan,英語:Tokyo National Museum)是日本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頂級國家博物館,包括京都國立博物館(Kyoto National
  • 多情法國的「陽剛」一面:走進國立工藝博物館,漫步歷史長河
    多情法國的「陽剛」一面:走進國立工藝博物館,漫步歷史長河法國前總理拉法蘭非常喜愛中國文化,他曾經說過,法國可以用中國的陰陽來概述,如果說聞名遐邇的時尚品牌生活,藝術和文化是法國的陰柔之美,那麼強大的工業技術水平以及先進的科學成就,就是法國的陽剛之氣
  • 「兵馬俑」首次走進日本三大國立博物館(圖)
    核心提示: 10月26日下午,由陝西省文物局主辦,陝西省文物交流中心承辦的「始皇和大兵馬俑」展開幕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行,這也是「兵馬俑」首次進入日本三大國立大型博物館展出。 三秦都市報 - 三秦網訊(記者 趙爭耀)10月26日下午,由陝西省文物局主辦,陝西省文物交流中心承辦的「始皇和大兵馬俑」展開幕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行,這也是「兵馬俑」首次進入日本三大國立大型博物館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