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難》在描繪蜀道的逶迤險惡之時,通過段首、段中、段尾的三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深刻地指出李白對當時的社會從心底發出的吶喊。
詩人從險峻的山勢寫到旅途的哀傷,最後寫到蜀中要塞劍閣,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他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勸人引為鑑戒,警惕戰亂的發生,並聯繫當時的社會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從而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
唐天寶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後正潛伏著危機,後來發生的安史之亂,證明詩人的憂慮是有現實意義的。此外,我們還可以將「蜀道」引譯為仕途,那麼,這首詩的現實意義就在於詩人通過描寫蜀道的艱難,來抒發自己仕途不得志的憤懣。
李白本想在從官的路上找到自己的定位,從而能為國為民奉獻自己的力量,豈料自己與官仕中的規則格格不入,導致自己的仕途屢屢不順,由此做詩一首,聊表自己的懷才不遇,與對現實的不滿。
李白,作為中國歷史上家喻戶曉的人物,被許多人熱愛乃至崇拜,不僅是因為他流傳至今的近千首名篇,更是因為他特立獨行、不拘一格的性格,以及他豪放、灑脫、自由、浪漫的人格魅力。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唯有李白,這個至今都是個謎的天才,才能寫出這樣大氣而震撼人心的詞句。
李白是一個熱愛生活,熱愛故土,熱愛祖國的人。他一生周遊列國,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他在週遊的過程中,深入接觸社會的底層人民,對他們的悲苦生活深表同情。在無能為力的情況下,他唯有用文字將自己的感情表達出來。
他用詩歌多角度地描寫了他們的生活,既反映了他們的精神面貌,讚美了他們的淳樸,也反映了他們生活的疾苦。他憑自己的一支筆生動地描繪了唐代現實生活的各個方面,留下了大量的傳世佳作。
從古至今,就像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每個人對於李白都有自己的看法與理解。但是,不得不說,李白對於當代文學的影響是巨大的,許許多多的作家、詩人或多或少地都從李白的詩歌中,獲得了靈感和方向。《戲李白》,便是現代詩人余光中,用自己的筆觸,表達了心中的李白,此外,他還寫有《尋李白》、《念李白》、《憶李白》等有關李白的詩,餘老先生對於李白的熱愛,從他的詩中可窺見一斑,同是詩人,更是有惺惺相惜之感。讓人不得不在遐想,莫非餘先生和詩仙是同一性格的人?要不怎麼會在餘先生的字裡行間讀出詩仙的精神境界,我們很容易感到一種濃烈和奔瀉的感情。
李白的詩歌,對於當代文學的現實意義還在於,當代文學在發展越來越迅速的今天,也越來越浮躁,越來越不真實。我們應該在沉澱中,重拾古詩的精髓。
現如今,文學已不是遙不可及的東西,似乎每個人都可以寫點東西,出本書,什麼美女作家,不過是逢場作戲罷了。文學,本該是人類精神生活中神聖的殿堂,可是,已經漸漸地偏離了軌道,朝著金錢、物質的方向偏離。
因此,在這個時刻,李白的詩歌,會是一種淨化劑。現代詩歌中的浮浪、奢靡之風大行其道,自戀與現代玄言,直白淺陋,沉溺日常生活瑣事而不能自拔,對時政作亦步亦趨的詮釋,天書般的語言,意象泛濫成災等等,已經成為現代詩歌乃至現代文學的通病。所以,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李白的詩歌應該甚至必須引起當代一些作家詩人的重視了。
作為中國五千年文明的銀河中最璀璨的星星之一,李白的成就,是凡人不及的。他的詩歌傳頌至今,影響了一大批人;他的獨特魅力讓人折服,一代詩仙,是人們對他最好的褒獎;他廣泛吸取了歷史文化遺產,融合百家之說,形成了他複雜獨特的思想面貌;「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他昂揚奮發的進取精神和追求自由理想的思想意識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文化的理想國,讓每一個詩意的靈魂,都有棲身之地。感謝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