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車軟體被指存洩露定位風險,律師:運營者應確保信息安全

2020-12-24 澎湃新聞

最近,一對廈門的小夫妻大吵一架,甚至鬧起了離婚,這是為啥?

原來,丈夫聲稱去酒吧,但妻子卻在家收到老公車子停進酒店的信息!

在家收到老公酒店停車信息

王先生和蔡女士夫婦家住杏林。

7月27日晚上8點多,王先生在家接到朋友的電話,約他去外面跟幾個朋友喝酒。徵得妻子同意後,他便開車出門

過了大約半小時,蔡女士的手機收到一條推送信息:老公把車子停放到一家酒店的停車場了。

蔡女士看到信息後,認為丈夫可能出軌,當即打電話過去質問,但王先生並沒有接聽電話。

氣急敗壞的蔡女士趕到這家酒店停車場,果然在這找到了老公的車!

這時,王先生回電說在酒店附近的一家酒吧跟朋友喝酒。發現妻子的情緒不對,他趕緊從酒吧出來當面解釋:「酒吧附近不好停車,我擔心車子被貼罰單,所以才把車子停到酒店的停車場裡。」但不管王先生怎麼解釋,蔡女士就是不聽,大吵了一架,還說要離婚。

王先生去了哪裡,蔡女士到底是怎麼知道的呢?這是為何?

因為王先生停車時,用了這個:

海峽導報微信公眾號 圖

取卡、排隊、備零錢,傳統的停車方式不僅效率低,也不方便,現在越來越多的停車場開始使用智能停車軟體。

無須取卡,繳費通過手機就能完成,但便利的同時停車信息也可能會洩露!!

蔡女士回憶後說,她和丈夫一起去那家酒店參加過婚宴,而該酒店停車場使用的是一款智能停車軟體,只要關注微信公眾號就能繳停車費。「那次剛好是我用微信付的費用,只要繳過費,車牌號便和手機綁定了,下次只要車子再進入停車場,手機就會收到停車系統推送的進場通知。」

最後,在朋友、酒吧和酒店工作人員三方的共同證實下,夫妻倆才化解了這場誤會。

此事證明,智能停車系統確實存在洩露車輛停放位置信息的可能,也有其他市民反映遭遇被人實時「監控」車輛的尷尬。

朋友幫忙付車費

從此知道他去哪

「你今天又去哪裡浪了?我知道你的車子開到哪裡去了。」

前幾天,在島內從事金融行業的寧先生和朋友一見面,朋友便一臉壞笑,讓他摸不著頭腦。

寧先生再三追問,朋友才告知:他是通過一款叫「i車位」的智能停車軟體,得知寧先生的車子的去向。

雖然這只是個玩笑,但寧先生卻覺得不安全,隱私這麼容易就被曝光了。「這款停車軟體有疏漏啊,認證資料很簡單,對用戶的識別度很低,只要車牌號和手機就可以。」寧先生認為,當天開車去了哪裡,很容易被人實時監控和掌握,「要是被別有用心的人惡意關注,追蹤車輛的去向,隱私就會被曝光」。於是,寧先生讓朋友微信解綁他的車牌。出於安全考慮,他決定不再使用智能停車軟體,「也就稍微麻煩一點,我就用現金付停車費」。

從事律師行業的林先生也深有體會。

前段時間一個晚上,他應酬喝酒後,打電話請朋友來酒店幫忙把車開回家。離開停車場時,朋友代付停車費,也就是說,車輛已經綁定了朋友的微信。「之後,只要我去了使用同款智能停車軟體的停車場,我朋友就會收到微信推送的相關入場信息。」

那麼,

知道車牌號真的就能查到停哪裡?我們一起來看看海峽導報記者現場體驗 。

使用平臺i車位

時間

14日上午11點20分

地點

SM廣場一期停車場

停好車後,海峽導報記者借用朋友的手機,登錄微信搜索關注公眾號「i車位」,再輸入車牌號,點開「代繳車費」,就可以看到入場車輛的車牌和信息,其中,停車場一欄顯示「車主已隱藏停車場」,入場時間只顯示2018-08-14;而切換到「停車繳費」,輸入車牌號,停車場顯示為「廈門SM城市廣場」,入場時間則非常具體,精確到秒。

也就是說,若對方停車的停車場使用了智能停車軟體,你只要知道對方的車牌並通過微信關注到該軟體,就能知道對方的車子停在哪裡。

使用平臺

速停車智能停車系統

時間

14日下午2點

地點

文化藝術中心停車場

因為此前用微信關注過該系統的公眾號並用手機註冊了速停車,海峽導報記者一進場,微信便收到提示。同樣,海峽導報記者用朋友的手機輸入車牌號,並選擇車輛繳費,就輕而易舉知道了車子的去向。

使用平臺

速停車智能停車系統

時間

14日下午4點

地點

杏林某停車場

朋友開著海峽導報記者的車到杏林一個停車場,這裡同樣使用了「速停車」智能停車軟體。朋友開車一進入該停車場,海峽導報記者的微信便收到相關入場信息、停車場情況以及入場時間。然而,這次體驗進行之前,海峽導報記者並沒有在該智能停車系統綁定車牌進行認證。

所以,車輛在停車場使用了智能停車軟體,只要知道這車的車牌,並通過微信關注到該軟體,就能知道對方的車子停在哪裡。

那麼,這些智能停車軟體的客服針對這樣的現象是如何回應的?

速停車客服

「我們也經常接到車主的投訴,說車子的去向被別人所掌握。「車主不願意被他人知道車子的動向,那麼我們就建議他們做車輛認證,只要上傳行駛證的圖片到平臺,這樣別人就查詢不到任何關於車子的信息。

另外有種情況需要注意。比如,你家中有一臺車,一家人都在使用,輪流開。你用你的微信和行駛證認證了這部車,那麼你的家人開這部車,在使用速停車的停車場停車時,就只能現金繳停車費,無法用微信等支付停車費。如果這部車沒有進行認證的話,那麼家人開這輛車外出,也可以通過該停車系統用微信等支付停車費。同時,他人也很容易通過手機就查到車子所停的位置等信息。」

i車位客服

「建議各位車主綁定車牌號和行駛證,證明車子是自己的,別人就查詢不到相關具體信息了。「i車位」公眾號也提醒用戶,為保護隱私,請前往「個人中心—隱私保護」中上傳行駛證認證。」

運營者應確保個人信息安全

福建自暉律師事務所張嘉嘉律師認為,停車軟體因系統設置不當等原因,導致存在洩露用戶定位的風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第四十二條第二款規定,「網絡運營者應當採取技術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確保其收集的個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洩露、毀損、丟失。在發生或者可能發生個人信息洩露、毀損、丟失的情況時,應當立即採取補救措施,按照規定及時告知用戶並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停車軟體應當採取合理措施對存在洩露用戶隱私的風險進行補救。

如停車軟體拒不採取相應措施進行補救,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等法律規定,停車軟體服務提供商除了需要承擔民事侵權責任外,有關主管部門還應當對停車軟體服務提供商實施責令改正、給予警告、視情節予以罰款等行政處罰。 

(原題為《廈門男子晚上車停酒店,妻子收到簡訊想去「捉姦」,到現場一看怒了...細思極恐!》)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雲安全日報201126:思科Expressway安全軟體發現信息洩露漏洞,需要...
    Cisco Expressway Series是美國思科(Cisco)公司的一款用於防火牆外訪問設備的軟體。該軟體為防火牆外的用戶提供了簡單、高度安全的訪問功能,幫助遠程辦公人員在他們選擇的設備上更有效地工作。11月25日,思科公司發布了安全更新,修復了Cisco Expressway信息洩露漏洞。
  • 盜版軟體埋雷信息洩露 銀保監會再次出手整頓
    不少人都有過被保險理財等推銷電話困擾的經歷,而其背後暴露出的客戶信息洩露風險也早已引起了監管的重視。為防範使用盜版軟體帶來的網絡安全漏洞和引發的法律、聲譽風險,也為了防範近期金融行業層出不窮的信息洩露行為,銀保監會在規範軟體管理使用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 醫療機構應用人臉識別需要防範哪些風險
    成都市律師協會醫事法律專業委員會主任鄧明攀律師告訴健康界,人臉識別屬於個人生物識別信息,對於醫療機構而言,未經被識別者同意,獲取其個人信息,如不當使用或洩露,可能構成侵權,將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網絡運營者不得收集與其提供的服務無關的個人信息,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和雙方的約定收集、使用個人信息,並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和與用戶的約定,處理其保存的個人信息。   第四十二條:網絡運營者不得洩露、篡改、毀損其收集的個人信息;未經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但是,經過處理無法識別特定個人且不能復原的除外。
  • 手機號碼被標記個人信息 軟體洩露用戶隱私引爭議
    原標題:「我的個人信息,你有什麼權利向陌生人公開」   瀋陽市民孫明(應受訪者要求化名)是某報社記者。近日,朋友告訴他,撥打他的電話時,屏幕會顯示他的單位和職務。一次,孫明用手機軟體叫車,一上車,司機就跟他打招呼:「您是某單位的某某部門的記者吧,我打您電話時手機上顯示的。」   孫明感覺自己的隱私被洩露了。
  • 對「虛擬定位」軟體應有法治監管
    」軟體應有法治監管  □楊玉龍  網上充斥著形形色色的「虛擬定位」軟體廣告,宣稱任何手機軟體都可以「隨心所欲定位到任何地方」。如有的定位軟體成為國內80餘家調查公司、討債公司實施不法行為的幫兇,幫其對目標人物實時定位。國內一些涉黑涉惡團夥也在使用一款定位軟體,定位他們要下手的目標人物位置信息,進而實施非法拘禁、故意傷害等違法犯罪行為。  這些情況的出現,對如何保護每個APP用戶合法權益,敲響了警鐘,提出了全新挑戰。
  • 刷臉支付、刷臉安檢 人臉識別信息洩露風險有多大?
    來源:新京報網原標題:隱私、安全和便利……人臉識別信息洩露風險有多大? 人臉作為生物識別的一種,具備唯一性,一旦發生信息洩露風險很大。在隱私、安全和便利三者的平衡上,應當恪守怎樣的「遊戲規則」?新京報記者就此對話了多位專家,其中安恆信息安全研究院院長吳卓群表示,新技術總會有安全問題,人臉識別本身為生活提供了便利,而它最大的風險在於信息洩露。聯合國網絡安全與網絡犯罪問題高級顧問吳沈括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則表示,人臉識別技術一旦被普及,可以定位某人而該人卻毫不知悉。
  • 企業家因為坐飛機洩露信息怎麼辦?
    從前段時間facebook用戶信息洩露大事件到國內明星人士航班、住址等相繼在網上被曝光,一系列事件反映出現階段個人信息保護的急迫性和重要性。這些全方位、系統性的整體信息,一旦被洩露擴散,任何人都將沒有自己的私人空間,個人的隱私將遭受巨大威脅。尤其是一些知名人士,個人信息的敏感度更高,曝光面更廣,其信息的洩露甚至意味著自身生命財產安全的威脅。
  • 洩露事件屢見不鮮 應嚴懲伸向公民個人信息的黑手
    對於與個人信息聯繫緊密的相關工作人員,法官提示,非法獲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蹤軌跡信息、通信內容、徵信信息、財產信息50條以上的,即構成犯罪,若是在履職中獲得的個人信息,入刑標準減半計算,因此切莫觸碰法律紅線。對於普通群眾,日常生活中應增強個人信息保護意識,不要隨意填寫、分享、丟棄個人信息。
  • 有可能曝光個人行程,洩露隱私!
    但與此同時,也有不少市民反映,他們發現幾款停車收費微信公眾號存在著洩露個人隱私的風險,因為這些公眾號在不需要任何認證的情況下就可以隨意綁定陌生人的車牌號,可能會導致他人「行蹤」的曝光。 市民黃小姐為了停車方便,最近使用某停車微信公眾號綁定自己的車牌號。
  • 通信公司機票代理商成信息洩露源 利用軟體漏洞牟利
    棗莊破獲部督網絡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   通信公司機票代理商成為信息洩露源頭  □ 本報記者  徐 鵬  □ 本報通訊員 劉貴增 王愛華  包月手機定位、航班乘坐記錄、公民個人徵信信息、銀行帳戶餘額信息……當這些信息全都被放在大家看得見的地方時,公民隱私從何談起
  • 如家開房記錄遭洩露:開房有風險 入室需謹慎
    >  東南網10月12日訊(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記者林淑芳 李秋雲 林莉莉 《長江商報》 綜合)  核心提示  近日,國內安全漏洞監測平臺烏雲(WooYun.org)發布報告稱,如家等大批酒店的開房記錄被第三方存儲,並因此存在可能被洩露的風險。
  • 乘坐上海地鐵時千萬別打開這些軟體,恐有隱私洩露風險
    乘坐上海地鐵時千萬別打開這些軟體,恐有隱私洩露風險 2020-12-12 19: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網際網路創業法律風險防控漫談之網絡安全與數據合規篇
    (2)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運營者(CIIO)的特別合規義務對於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網絡安全法》及相關配套規定要求在如下方面提出了特別的合規要求:①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應做到安全技術措施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使用;②設置專門的安全管理機構和安全管理負責人,對該負責人和關鍵崗位的人員進行背景審查;③定期對從業人員進行網絡安全教育
  • 個人信息洩露防不勝防 大數據公司爬取簡歷現象頻發
    >  一些簡歷大數據公司拼命發掘求職者簡歷上所有的秘密,並出現了監測員工離職動向的工具軟體,它可以監測到員工更新、投遞簡歷等行為,以及員工簡歷被HR、獵頭查看次數等信息  越來越多的用戶數據處於「裸奔」狀態,隱私信息洩露已經成為讓人擔憂卻又束手無策的頑疾。
  • 網警普法|關於「網絡安全保護義務」,看完你就懂了
    XX公司的數據被洩露了!XX公司的網站被植入違法信息了!!XX公司的後臺有漏洞被黑客攻擊了!!!發生這樣的事情,首先我們應該譴責那些破壞網絡環境的黑客。網絡運營者應當按照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的要求,履行下列安全保護義務,保障網絡免受幹擾、破壞或者未經授權的訪問,防止網絡數據洩露或者被竊取、篡改:(一)制定內部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確定網絡安全負責人,落實網絡安全保護責任;(二)採取防範計算機病毒和網絡攻擊、網絡侵入等危害網絡安全行為的技術措施;(三)採取監測、記錄網絡運行狀態
  • 「虛擬定位」破解考勤打卡,專家警告高風險易致隱私洩露
    多名商家稱,此類軟體對用戶沒有任何風險,但網絡安全專家告訴新京報記者商家私自開發的「虛擬定位」軟體大多未經專業技術檢測,使用者的個人信息處於極大的風險之中。「手機定位這一權限是高風險權限,對方獲取之後,很有可能導致個人隱私的洩露。」專家稱。
  • 開房信息查詢軟體隨意下載 輸入姓名信息全知
    此外,記者還下載了一款名為「開房信息查詢工具」的軟體,點擊運行該軟體並在對話框中輸入姓名、生日、電話、地址、郵箱或者身份證號碼中的任意關鍵詞,都可以查到類似結果,包括入住酒店名稱、入住人數、入住時間和退房時間等信息,甚至開房的房間號都可以查到。
  • ALOHA風險建模軟體基礎
    作為CAMEO軟體套件中的風險建模程序, ALOHA廣泛用於化學緊急情況的規劃和應對。ALOHA可以進行因洩露而形成的有毒氣體雲、可燃氣體雲、BLEVEs(沸騰液體膨脹蒸汽爆炸)、噴氣火、池火和蒸汽雲爆炸的風險建模。  ALOHA通過使用者輸入的關於洩露的各項細節信息(如洩露孔徑、位置、容器形狀和容量、風速、天氣溼度、地表形狀等),評估出各種類型風險的威脅區域。
  • ...法學博士把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告了 採集人臉信息的法律邊界在哪裡?
    刷臉的安全風險開始凸顯同時,臉部信息洩露以及「刷臉」的安全風險也開始凸顯。2019年8月,一個名叫ZAO的App突然火了,用戶只要上傳一張照片,就能把自己的臉和偶像明星的臉交換,成為電視劇中的主角,劉德華、周潤發、張曼玉、周杰倫,想換成誰就換成誰。
  • 共享充電寶陷洩露個人隱私旋渦 消費者隱私已被洩露怎麼辦
    重慶市律師協會民事專業委員會主任、重慶中世律師事務所創始合伙人吳啟均說,隨著科技進步,個人信息尤其是隱私的洩露途徑不斷增多,而法律法規中針對具體社會生活的規定往往與新技術之間存在一定的時間差。因此,首先要求立法機關、司法機關以及行政機關關注科技動態,在處理相關問題時,靈活掌握,參照法律原則進行處理,並不斷完善立法及監管措施;其次要求消費者在使用新生事物時,增強防範意識,確認安全後再使用;再次,供應商應注意保護消費者的隱私不被洩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