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粉絲私信說,想了解一下南京都有哪些值得一嘗的美味,小編今天就做一期關於南京的專輯,帶大家領略一下這座獨具魅力的城市裡獨特的味道。
作為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南京以其「依壁雕鑿」的霸氣吸引著國內外眾多遊客,身為六朝古都,南京地兼江淮,路通東西,自古以來就是主動脈長江上的戰略要地和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繁盛的商業往來,也使得各地的美食在這裡相匯、交融,從而逐漸衍生出獨有的金陵味道。
【南京鹽水鴨】
南京最有名的要數鴨子,都說沒有一隻鴨子能活著走出南京,這絕非虛言。南京人對鴨子的愛無與倫比,曾有數據統計過,南京人每天能吃掉27.8萬隻鴨子。除了鹽水鴨、烤鴨、板鴨、醬鴨,還有鴨血和下水製作的鴨血粉絲、鴨油燒餅等一眾鴨製品。每個南京人都有自己喜愛的鴨子店,「三天不吃鴨,走路要打滑」,鴨子已經成為南京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這麼多種鴨子,鹽水鴨還是南京人的心頭好。鹽水鴨還有個雅稱」桂花鴨「,是因為在中秋前後,桂花盛開季節製作的的鹽水鴨色味最佳,所以又叫桂花鴨,因南京有「金陵」別稱,故也稱「金陵鹽水鴨」,早在宋朝就已聞名遐邇。鹽水鴨最能體現鴨子的本味,他的一大特色是低溫烹煮,在90度左右的水中經過一個小時左右的煮製,這樣的做法返璞歸真,能夠濾油膩、驅腥臊、留鮮美、駐肥嫩,做出來的鴨子皮白肉嫩、肥而不膩、香鮮味美,具有香、酥、嫩的特點。嘴饞的時候,南京人都會說「斬只鴨子策策」,一碟鹽水鴨,幾顆花生米,溫上一壺黃酒,這就是神仙似的日子。
南京的鴨子鋪向來是同時賣紅白兩味的,紅的是烤鴨,白就是鹽水鴨。鹽水鴨最出名的牌子是「桂花」牌和「韓復興」牌,其實這兩個牌子都是一家,前身是1966年新街口的國營南京滷菜醃臘商店,也就是一般人說的市食品公司。
他家的鴨子怎麼說呢,名聲在外,但是很多南京人覺得不正宗,但當你向外地人推薦鴨子時,第一個冒出頭腦的卻往往還是這兩個牌子。
這裡說一下韓復興,韓復興創辦於1866年,在公私合營後,韓復興併入市食品公司,後來「韓復興」商標被食品公司註冊並擁有了,這也是為什麼「韓復興」在食品公司這邊生產。韓家本身在公私合營後就停止製作鴨子了,到1995年才開始重操舊業,現在叫老韓家鴨業有限公司。目前老韓家鴨子在市場上也是頗受歡迎。
像金家鴨子、陸家鴨子、徐家鴨子店,雖然是以烤鴨著稱,但他們的鹽水鴨味道也都不錯,陳林鴨子店、章雲板鴨店的鹽水鴨都各有特色,狀元樓宴會廳的鹽水鴨製作精美,鮮嫩豐腴,但是價格不甚親民。當然,還有很多南京人認為,自家樓下的那家鴨子店賣的鹽水鴨才是最好吃的。
【南京湯包】
南京湯包也叫灌湯包,和其他地方的湯包一樣,都是源自開封灌湯包,經過數百年的各種交融,南京湯包融合了狗不理包子水打餡、半發麵等一系列特色做法,形成了如今南京湯包皮薄汁多味美的特點。做好的湯包色白如玉、湯汁豐富、口味極其鮮香、妙不可言,廣受四方食客讚譽。
說起南京湯包,老南京心中最正宗的當屬永和園麵館、老瞻園麵館、六鳳居和劉長興麵館這四家。位於夫子廟的永和園90年代後期已經倒閉,老瞻園也搬遷改名了。位於夫子廟的六鳳居,現在以豆腐腦和蔥油餅聞名,湯包的名氣已大不如前。劉長興是南京人劉國發在1901年創辦的,劉長興擅長薄皮小籠包,也屬湯包的一種,民國時期,劉長興薄皮小籠包就以皮薄餡足、肉質鮮嫩、滷汁飽滿譽滿南京城,他家在金秋時節供應的蟹黃薄皮小籠包,連蔣介石也聽聞名氣,在他六十大壽時,把店裡的大師傅拉到介壽堂為其製作蟹黃包。
現在南京最出名的湯包當屬雞鳴湯包。雞鳴湯包是上世紀50年代,時任南京市長彭衝,調集名廚在蘇式湯包的基礎上研製出的一種適合南京市民口味的面點。雞鳴湯包與別的湯包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開口朝下,吃的時候還要配一碗雞湯,本身雞鳴湯包就汁多味鮮,再加上一碗雞湯下肚,讓人心滿意足。
瞻老元麵館,就是以前的老瞻園麵館,名字改後味道依舊不變,湯包還是很好吃。
徐建萍湯包和雞鳴湯包淵源頗深,徐建萍的口感更甜一些,熱騰騰的一籠湯包端上來,小心翼翼揪起薄到近乎透明外皮,一口下去滿滿的湯汁,口感甜而不膩。
還有店鋪遍布南京的尹式湯包,他家的特色是雞汁湯包,也屬於甜口的,雞汁充盈,味道鮮甜,配上一碗鴨血粉絲讓人極其滿足。
【牛肉鍋貼】
牛肉鍋貼是南京的傳統小吃,形狀像餃子,但比餃子略細長。牛肉鍋貼是金陵秦淮八絕之一,是以牛肉為餡料,用麵皮包製後,放入油鍋中煎至金黃。這種甜中帶鹹的小吃外觀焦黃酥脆,內裡鮮嫩多汁,上部柔嫩,底部酥脆,咬一口既酥又脆,牛肉餡味鮮美,滋味別具。
南京牛肉鍋貼最著名的當屬蔣有記,號稱秦淮八絕之一,百年老字號。他家的鍋貼底部的焦香與酥脆,鍋貼面的軟糯,鍋貼餡的甜鮮香融為一體,堪稱絕配。麵皮是摻有玉米面,色澤金黃,餡料特別飽滿,鍋貼個頭也大,蘸上一些喜歡的醬料,咬一口香嫩流油。
其次就是上過舌尖上的中國的草橋清真牛肉鍋貼。雖然環境簡陋,但真正的老饕只關心入口的食物。他家的鍋貼一定用當天的鮮牛肉製作,不放太多的水和調料,凸顯牛肉的本味。咬一口色澤金黃的鍋貼,底部焦黃生脆,鮮甜的汁水順著舌尖流向喉嚨,絲毫沒有油膩感。
【皮肚面】
大碗皮肚面可是地道的南京美食,南京的皮肚面,皮肚蓬鬆吸湯,湯料充盈特別是豬油飄香,物料多樣番茄、蔬菜、木耳、蘑菇花樣繁多,嗆麵筋道,鮮美爽口,讓人不能停箸。
皮肚是用鮮豬肉皮曬乾而成,一般選用豬後腿皮和背皮製成,這個部位的豬皮,堅韌而厚實,漲發性好,其他部位的皮質較差。先是將皮上的肥膘刮盡,然後用清水煮到半透明狀,撈起在通風處晾乾,幹透的豬皮再放入豬油中炸,瞬間就由乾癟變得蓬鬆起來。
炸出來的皮肚金黃脆香,松泡細軟,放到鮮美的麵湯裡,瞬間吸飽湯汁,咬起來入口即爛。
南京皮肚面的特色就是澆頭分量足、種類多、食材新鮮,佐料裡一定少不了辣油、花椒粉、芝麻粒,搭配著潔白的麵條,五顏六色,一碗麵看上去熱熱鬧鬧,很是惹眼,這麼一大碗熱騰騰的皮肚面下肚,絕對夠味兒!
皮肚面深受南京市民喜愛,他的身影幾乎遍布南京各個大街小巷,很多不起眼的小店往往排著長長的隊伍,仿佛在用這樣的方式告訴往來的行人:我家的面最好吃!
【金陵雙臭】
作為「臭食」愛好者,一定不能錯過這道金陵雙臭!雙臭指的是臭豆腐和豬大腸,不過這個臭豆腐和一般的臭豆腐不太一樣,南京人叫他「臭大元」。
臭大元其實來自揚州,是清淡的淮揚菜中的異類,在揚州和南京廣受歡迎。臭大元是將點過滷水的豆漿用蒲草包成月餅的樣子壓制而成的,直到這個時候還是豆香濃鬱的豆腐,要華麗變身為臭大元,蒲草豆腐們將到另一個神秘的地方進行「升華」,就是陳年滷水,這個滷水和紹興臭豆腐一樣,也是用莧菜等發酵而成的。
金陵雙臭就是將臭大元和豬大腸一起燉燒,再佐以各色調料,燒出來後,臭大元浸潤著豬大腸的油脂,肥腴滑嫩,豬大腸稍稍的韌勁在牙齒間欲拒還迎,兩相交融,唇齒留香。
【芳婆團糕】
不單是著名的團糕,什麼芳婆香粽、赤豆酒釀元宵、糖芋苗、八寶粥、老滷蛋等等,幾乎每一樣都是招牌,所以小編在這裡單獨把芳婆列出來。
芳婆姓史,1978年從溧水來到南京,每天就挑著擔子走街串巷,賣蒸兒糕,改革開放後,生意越來越好的芳婆開了「芳婆糕團店」。
芳婆店裡並不是一開始就有這麼多品種,最早也就是團糕之類,但芳婆善於鑽研,並且很是執著,不研究到她認為滿意不會輕易上架,像老滷蛋,就是她花了兩年多的時間改良出來的,而糖芋苗更是做了八年,才成了如今的味道。
正是這份執著,讓芳婆一賣就是40年,成了南京美味小吃的代表之一,「芳婆」兩個字,更是承載起了一代南京人的早餐記憶。
除此之外,南京還有著名的鴨血粉絲、梅花糕、柴火餛飩、鴨油燒餅、狀元豆,還有很多人難以下咽,很多人視為珍饈的「活珠子」等等。小編一直以為,美食也是一個地方的文化之一,所以有了美食文化一詞,特色美食能夠真切的反映出當地的人文、歷史等,就像南京湯包,源自中原,北融天津,南和蘇州,最終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他很多美食也均能沿著轉變的印跡觸摸到一段歷史的脈絡。我想除了滿足口腹之慾,這也是地方特色美食令人著迷的一個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