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全媒體記者李巧
中國江西網訊 海昏侯國5號墓(劉賀長子劉充國墓)出土文物預計今年7月展出;鷹潭大上清宮遺址被入選2017年度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景德鎮御窯廠遺址有望入選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5月24日,省政府新聞辦、省文化廳聯合召開的全省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成果新聞發布會上傳來好消息:江西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將進一步「活」起來,今後,民眾能更進一步接觸到贛鄱文化精品,享受文化保護成果。
鷹潭龍虎山大上清宮遺址考古發掘照
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展出的銅雁魚燈
景德鎮御窯廠遺址有望成為世界級名勝
2017年1月,景德鎮御窯廠遺址作為國家4A級景區,已被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預備名單》,有望成為世界級名勝。
據了解,景德鎮御窯廠遺址保護區總面積約13.1萬平方米,已發現明初葫蘆形窯爐遺蹟7座、饅頭形窯爐14座,明永樂和宣德早期官窯落選貢品的掩埋瓷器小坑(窩)30個,以及成化、弘治時期瓷片5處,晚清江西瓷業公司發行所建築遺蹟1處,出土瓷器碎片「十數噸、上億片」,整理、復原出官窯瓷器2000餘件。
御窯廠遺址是研究景德鎮御窯廠歷史沿革、管理制度、燒造工藝的重要依據,也是研究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景德鎮城市發展脈絡的重要基礎。它對全世界陶瓷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世界範圍內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目前,《江西省人大常委會關於批准〈景德鎮御窯廠遺址保護條例〉的決定》已經審議通過,從今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
龍虎山大上清宮遺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備受中外考古界矚目的鷹潭龍虎山大上清宮遺址已成功入選2017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在26個入圍項目中脫穎而出,成為我省繼南昌西漢海昏侯劉賀墓考古發現之後又一重大考古發現。目前,省市兩級相關部門已啟動申報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工作。
鷹潭龍虎山大上清宮遺址佔地面積30餘萬平方米,歷時4年發掘,已探明18萬平方米。所涉面積之大,為現階段發現的道教宮觀之最。
考古發現大上清宮建築體現了皇家建築等級的特點,代表了同時期道教宮觀建築的最高藝術水平。它是迄今我國發掘的規模最大、布局最完整、等級最高、時代序列較清晰、揭示遺蹟最豐富的道教宮觀建築遺址。
專家普遍認為,大上清宮不僅是道教正一派祖庭,還是宋、元、明、清全國道教系統最高管理機構。大上清宮考古發掘對進一步理清中國道教發展史的脈絡,填補我國大規模宗教考古研究空白具有重要意義。
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盤點發現,自1991年至今,江西已先後有10項考古發掘研究成果成功獲選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漢代海昏侯國「5號墓」今年7月文物將首展
據悉,省博物館舉辦的「驚世大發現——南昌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以及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舉辦的「南昌起義 偉大開端」展覽,從25個入圍終評展覽中成功突圍,同時摘得第十五屆(2017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這個獎項是中國文博界的『奧斯卡』獎,意義非凡。」省文化廳黨組書記、廳長池紅介紹,這是自2013年以來,我省兩項展覽再次入選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也是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自2009年之後第二次摘得全國博物館陳列展覽最高獎項,開創了江西文博界同一展覽題材兩次獲獎的先河。
省博物館館長葉蓉表示,今年7月,省博物館還將在現有漢代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的基礎上,首次對外展出「5號墓」考古精品,即劉賀長子劉充國墓出土的「王子印章」(劉充國印)「王子青銅玩具」(青銅大角羊、綿羊、猛虎、野豬)等等系列珍貴文物,將在展出中與廣大觀展者首次見面。此外,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徐長青透露,備受關注的「2號墓」(劉賀夫人墓)發掘工作現正在緊張籌備中。
我省擁有70位國家級「非遺」傳人
今年3月9日,省政府公布了第六批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共有684處。據了解,目前全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總量已有949處,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位居中部六省第二,僅次於河南省。
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還了解到,我省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70項、省級560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70名、省級478名。
據介紹,我省還擁有徽州文化(婺源)生態保護實驗區、客家文化(贛南)生態保護實驗區兩家「國字號」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以及建有景德鎮陶瓷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廬陵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兩家省級文化生態實驗保護區;另外,建有4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20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擁有9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以及10個傳播基地和19個傳承基地。已基本構建起體現江西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江南都市 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