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是古代閩浙皖贛等地貨物集散地,其水陸交通的樞紐地位造就了一座曾經輝煌的江南著名古鎮。在河口古鎮,保留著一條5裡長的老街。這條老街,人們把它叫做「明清古街」,文物保護部門行文的名稱則是「鉛山縣河口鎮臨河古街道」。至今,在河口鎮老街區仍然保留著「九弄十三街」的格局和風貌。
往昔榮光
走在這殘存的老街上,沿街原來開設的紙號、茶號、布店、藥店、銀樓、錢莊、酒肆、書局、油行、南北雜貨等商店和手工作坊等鋪面額枋上,老字號的印記依稀可辨。人們通過這些破損的歷史陳跡,依然可以感受到古鎮當年所發生的熱鬧繁華故事;或仿佛間,似乎看到街市上人來車(獨輪花車)往的商品交易和人際交往,甚或還看到臨河碼頭上裝貨卸貨的工人和挑夫忙忙碌碌的身影。
清乾隆八年(1743年)編纂的《鉛山縣誌》記載:「河口之盛,由來久矣。貨聚八閩川廣,語雜兩浙淮揚;舟楫夜泊,繞岸燈輝;市井晨炊,沿江霧布。」「乾隆三才子」之蔣士銓在詩中這樣寫到河口市肆的情形:「舟車馳百貨,茶楮走群商。擾擾三更夢,嘻嘻一市狂。」民間有「買不盡的河口,裝不完的漢口」之說。商界則稱河口為贛、閩、浙、粵、鄂、蘇、皖、湘等「八省碼頭」。著名史學家翦伯贊在《中國史綱要》指出:「明代中葉,江南水運發達的城市商業日趨繁榮,形成五大手工業區,即松江的棉紡織業、蘇杭的絲織業、蕪湖的漿染業、鉛山的造紙業和景德鎮的制瓷業。這五大手工業區之間保持著密切的商業聯繫。」
「青山南去連八閩,綠水北流入信江。」河口古鎮商業的繁榮,是由其所處的地理位置的優越而形成的。在水運交通時代,位於信江河畔的河口古鎮因貫通閩江水系、錢塘江水系、鄱陽湖水系和長江而成為中國東南的商業重鎮。它成鎮於唐代,當時鉛山(銅)場煉出的銅,就是從這裡運到設在饒州(鄱陽縣)的永平監(唐宋兩朝專設的官營造幣中心)鑄錢的。北宋,因商品交換日益增多而被稱「沙灣市」。明代,因商品集散不斷擴大而日趨繁榮,稱為「河口」。到了清康乾時,河口進入鼎盛時期,周邊各地貨物集散於此而成了商賈雲集的「通衢」之地。乾隆年間,河口各路商鋪有2000多家,沿江10多處碼頭泊船達數千艘,舟船如蟻,帆檣蔽江,常有船到三日不能靠碼頭卸貨。《中國茶鄉之行》的作者R·Fortune寫道:「河口是一個繁榮的大市鎮,茶行林立,全國各地茶商雲集於此,英國商人也來自行據此採購河紅茶。」當時,俄、印度等國商人也不畏關山遼遠,千裡迢迢奔至河口販運茶葉。
街巷建制
臨河老街,寬6米,臨信江東西走向,由東端的一堡街、二堡街、棋盤街、三堡街和西端的半邊街組成。在二堡尾三堡頭之間的棋盤街,街面更為寬廣。從一堡到三堡兩側店屋尚存500多家。這些店屋,南北相向,均為兩層磚木結構,連續多進,有的進深達數十米;臨街頭進為門市鋪面,裡進依次為客廳、居室、庫房、作坊等,二樓為居室、帳房、繡房等。房屋之間為砌築山牆(俗稱封火牆),兩屋封火牆之間有1米多寬的通道,將房屋分隔開來。臨街店屋樓上加欄杆和掛簷板,店面多採用木、磚、石三雕或彩畫等裝飾,並懸掛牌匾,或掛有幌子,以招徠顧客。其中,以銀樓、錢莊、茶莊、紙號、藥店、綢緞店為豪華富麗。街面,用長條青石和麻石鋪成,中間橫鋪,兩側縱墁。這些縱橫鋪就的青、麻石,留下一道道深深的轍痕跡。過去,有一種箍著鐵箍的獨木輪手推車(叫「花車」),車上載滿貨物常年穿行其上,就在石質街面碾下道道深轍。這道道斑斑駁駁的車轍痕跡,錄下了當年獨輪花車輪軸間的吱呀碎響,刻印著街市熙來攘往的熱鬧,述說著古鎮市肆往昔的榮光。
舊時,河口有「九弄十三街」的說法。先數一數弄,嚴家弄、周家弄、戴家弄、郭家弄、十字弄、小橋弄、石家弄、石狗弄、油簍弄;還有桃花弄、挑水弄、新弄、舊弄、五福弄、金家弄等。再算一算街,一堡街、二堡街、三堡街、棋盤街、半邊街、鄭家街、火爆街、旗杆街、工字街、一字街、天星街、永慶街、興隆街、新街等。還有沒有冠以「街」和「弄」的其他街弄,黃公裡、五雲第、巴公裡、典當邊、官山沿、金塘沿、花園背、方家樓、三角地、牛皮廠、石牌彎、油麻灘、小河沿等。其實,這裡的「九」和「十三」是喻街弄之多。古鎮的街弄,真要算數起來,難以盡舉。
這些眾多的街弄,均分布在東西5裡長的臨河大街以南,或縱或橫,因地形而隨宜變通,不拘輪廓的方整和道路網的均齊,自然地舒展鋪排開來,或長或短,街面寬5、6米,弄面寬4、5米;街弄兩邊的店屋結構和布局與臨河大街同。臨河大街是以紙號、茶莊、客棧、銀樓、錢莊、藥店等為主的綜合性大街,火爆街專營煙花爆竹,桃花弄是花柳煙雨營,人過戴家弄不吃燒餅不回家。各街各弄所經營的「物什」各不相同,各有主營特色。
街市規模和格局及眾多的古建築遺存,見證了當時河口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程度。同時,它又是我國古代城市建設中「街巷制」的典型。因為,它一改唐以前那種「裡坊」(居民區)與「市」(商業區)嚴格分開的「裡坊制」,而集商店、作坊、旅舍和民居於一街。這種「街巷制」的城市建設格局,說明了宋以來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然使河口在逐步形成中國東南的一處貿易中心。明代的人是這樣描述河口的:「技藝雜遝(「雜遝」,行人很多,擁擠雜亂),蓋期舟車四出,貨鏹(「鏹」,指銀子或銀錠)所興,鉛之重鎮也。」此時,鑑於河口鎮市井繁榮,明朝廷遂將原駐石佛寨的巡檢司移駐河口,以加強對河口鎮的軍事和治安管理。到了清代,巡檢司也已經不能實施有效管理了。清《續文獻通考》記載:「廣信府知府王廷欽因該鎮人居稠密,廛肆縱橫,商賈雲屯雨集,五方雜處,非巡司所能臨馭撫綏,稟請將本同知移駐河口。」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朝廷準在河口設立「分防府」,由知府的佐官直接管轄。
建築特色
古鎮現存1000多棟古建築,無論是建於古街街面上還是座落它處的,都體現了我國江南建築文化獨特的布局方式。它不但以規模宏大取勝,還以布局緊湊、裝飾華美和用料精良見長。這些古宅外觀簡樸,採用清水磚牆或粉白高牆,將全宅封閉。正立面上唯一重點裝飾的地方是大門,門罩多用木雕拼鑲,或用磨磚雕鏤、石料琢刻成柱、枋、鬥拱、簷椽等仿木構件裝配之。宅內月梁、梁頭、瓜柱平盤底、叉手、替木、鬥拱等均有精美雕飾,其裝飾與結構融為一體。室內,則用各種隔斷自由靈活地分切空間。
位於二堡街的藥店「金利合」,磚石結構的正立面臨街直上。表面形式上,面寬三間、二層。磚石結構。上、下層共有石柱八根;柱面鐫刻聯語,宣揚它的經營項目和宗旨。青石額匾「金利合」嵌入二層正中,邊框鏤雕;上方又嵌一直徑約三尺的圓形鏤雕,是店徽。無論聯語還是匾文,都以真金貼飾,甚是輝煌。整個立面雕飾繁複,都是象徵健康長壽的人物和動植物圖案。由於毗鄰其左右的店面均為木構,且以紅色暖調油漆為主,而此處卻別開生面地以青磚青石之本色襯託金漆大字,這就使整個色調顯得格外的和諧統一。加之石雕精細,書法老到,因此,就更具富貴氣派了,從而給顧客以強烈的感染力。還值一提的是,這間百年老店的店堂為封閉式,但因其緊接磚石立面的房頂開有一排天窗,木構二樓又向內退縮數尺,故店堂內採光良好,更重要的是給人以高大舒適之感。「金利合」東鄰的「陳隆興」布號,則以木構為主。其鋪面裝素木板門,可完全卸下,店堂敞開;正立面,二層臨街挑出樓廊式陽臺;欄杆、枋梁、花板等所有木構件都有很精緻的雕飾;一進、二進裝置鬥光採光,兩進的二樓形成迴廊式樓道。這座木構建築內外的精美雕飾與結構的結合,都很巧妙。位於惠濟渠中段左側的「林壬錫嘏」宅(這棟300多年的老宅毀於火災),其正立面牆體從河床上壁立砌起,大門口接架青石跨水梁橋,通小河右側道路。其宅門樓為木雕拼鑲,制工精細。大門內為一橫天井,中門(儀門)與大門偏正改移,配置於天井右部。如此移位在風水講究的是為了「避兇迎吉」,既暢不漏。實際上,這是空間處理的需要——門不相對,有限的空間才可能豐富並克服呆板。中門之後又是一方天井,接著才是前廳、正廳、廂房。左側建有糧倉、廚房和題額「餘居」的便門,開闢在大門以內橫天井左側,形成了廻路。這樣的空間處理,是為了起到曲折幽致、緊湊而有變化之效。整個宅子外觀看似殷實小戶,內部卻豪華精美。惠濟渠兩岸,多是這種外觀小戶內則實豪的民宅,如「東海第」等。
古鎮「九弄十三街」的店屋和居宅,櫛比鱗次,沒有繁縟排場、拘謹的格局,布局自由,既自有天地而又四通八達,這就是所謂的「井邑之宅」。這種居宅,注重街道和鄰裡關係的處理。過去,人們常以千家萬戶之屋脊類比自然山巒的「龍」,寓鄰裡關係於龍脈之中。即使是在今天,只要你漫步於殘存的九弄十三街中,你的視線便會出現屈曲、含蓄而有情調的傳統審美觀的折射之光。
每個地方的古建築,都有「法式」特徵。河口古鎮的古建築的法式,以「贛東北地方手法」為主,又融有周邊「官式手法」。到河口考察古建築的專家都說,這裡的店屋、民居融洽了贛、皖、閩、浙的風格,而又自成體系。
古鎮河口是一座開放性的商業城鎮。它的街道建築和城市建設自然不同於作為府、縣治所的城市建制,因為歷朝歷代的人不是把它當作區域的行政中心加來營建的。到了近代,河口城市建設也受到外來建築文化的影響,混雜中國傳統的建築形式,古街上便有了一些不中不西的建築。
(對原文有所刪減,封面圖來自鉛山縣誌網,其它圖柯援生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