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古鎮的「九弄十三街」

2021-01-15 江西鉛山旅遊

河口,是古代閩浙皖贛等地貨物集散地,其水陸交通的樞紐地位造就了一座曾經輝煌的江南著名古鎮。在河口古鎮,保留著一條5裡長的老街。這條老街,人們把它叫做「明清古街」,文物保護部門行文的名稱則是「鉛山縣河口鎮臨河古街道」。至今,在河口鎮老街區仍然保留著「九弄十三街」的格局和風貌。





往昔榮光

走在這殘存的老街上,沿街原來開設的紙號、茶號、布店、藥店、銀樓、錢莊、酒肆、書局、油行、南北雜貨等商店和手工作坊等鋪面額枋上,老字號的印記依稀可辨。人們通過這些破損的歷史陳跡,依然可以感受到古鎮當年所發生的熱鬧繁華故事;或仿佛間,似乎看到街市上人來車(獨輪花車)往的商品交易和人際交往,甚或還看到臨河碼頭上裝貨卸貨的工人和挑夫忙忙碌碌的身影。

清乾隆八年(1743年)編纂的《鉛山縣誌》記載:「河口之盛,由來久矣。貨聚八閩川廣,語雜兩浙淮揚;舟楫夜泊,繞岸燈輝;市井晨炊,沿江霧布。」「乾隆三才子」之蔣士銓在詩中這樣寫到河口市肆的情形:「舟車馳百貨,茶楮走群商。擾擾三更夢,嘻嘻一市狂。」民間有「買不盡的河口,裝不完的漢口」之說。商界則稱河口為贛、閩、浙、粵、鄂、蘇、皖、湘等「八省碼頭」。著名史學家翦伯贊在《中國史綱要》指出:「明代中葉,江南水運發達的城市商業日趨繁榮,形成五大手工業區,即松江的棉紡織業、蘇杭的絲織業、蕪湖的漿染業、鉛山的造紙業和景德鎮的制瓷業。這五大手工業區之間保持著密切的商業聯繫。」

「青山南去連八閩,綠水北流入信江。」河口古鎮商業的繁榮,是由其所處的地理位置的優越而形成的。在水運交通時代,位於信江河畔的河口古鎮因貫通閩江水系、錢塘江水系、鄱陽湖水系和長江而成為中國東南的商業重鎮。它成鎮於唐代,當時鉛山(銅)場煉出的銅,就是從這裡運到設在饒州(鄱陽縣)的永平監(唐宋兩朝專設的官營造幣中心)鑄錢的。北宋,因商品交換日益增多而被稱「沙灣市」。明代,因商品集散不斷擴大而日趨繁榮,稱為「河口」。到了清康乾時,河口進入鼎盛時期,周邊各地貨物集散於此而成了商賈雲集的「通衢」之地。乾隆年間,河口各路商鋪有2000多家,沿江10多處碼頭泊船達數千艘,舟船如蟻,帆檣蔽江,常有船到三日不能靠碼頭卸貨。《中國茶鄉之行》的作者R·Fortune寫道:「河口是一個繁榮的大市鎮,茶行林立,全國各地茶商雲集於此,英國商人也來自行據此採購河紅茶。」當時,俄、印度等國商人也不畏關山遼遠,千裡迢迢奔至河口販運茶葉。






街巷建制

臨河老街,寬6米,臨信江東西走向,由東端的一堡街、二堡街、棋盤街、三堡街和西端的半邊街組成。在二堡尾三堡頭之間的棋盤街,街面更為寬廣。從一堡到三堡兩側店屋尚存500多家。這些店屋,南北相向,均為兩層磚木結構,連續多進,有的進深達數十米;臨街頭進為門市鋪面,裡進依次為客廳、居室、庫房、作坊等,二樓為居室、帳房、繡房等。房屋之間為砌築山牆(俗稱封火牆),兩屋封火牆之間有1米多寬的通道,將房屋分隔開來。臨街店屋樓上加欄杆和掛簷板,店面多採用木、磚、石三雕或彩畫等裝飾,並懸掛牌匾,或掛有幌子,以招徠顧客。其中,以銀樓、錢莊、茶莊、紙號、藥店、綢緞店為豪華富麗。街面,用長條青石和麻石鋪成,中間橫鋪,兩側縱墁。這些縱橫鋪就的青、麻石,留下一道道深深的轍痕跡。過去,有一種箍著鐵箍的獨木輪手推車(叫「花車」),車上載滿貨物常年穿行其上,就在石質街面碾下道道深轍。這道道斑斑駁駁的車轍痕跡,錄下了當年獨輪花車輪軸間的吱呀碎響,刻印著街市熙來攘往的熱鬧,述說著古鎮市肆往昔的榮光。

舊時,河口有「九弄十三街」的說法。先數一數弄,嚴家弄、周家弄、戴家弄、郭家弄、十字弄、小橋弄、石家弄、石狗弄、油簍弄;還有桃花弄、挑水弄、新弄、舊弄、五福弄、金家弄等。再算一算街,一堡街、二堡街、三堡街、棋盤街、半邊街、鄭家街、火爆街、旗杆街、工字街、一字街、天星街、永慶街、興隆街、新街等。還有沒有冠以「街」和「弄」的其他街弄,黃公裡、五雲第、巴公裡、典當邊、官山沿、金塘沿、花園背、方家樓、三角地、牛皮廠、石牌彎、油麻灘、小河沿等。其實,這裡的「九」和「十三」是喻街弄之多。古鎮的街弄,真要算數起來,難以盡舉。

這些眾多的街弄,均分布在東西5裡長的臨河大街以南,或縱或橫,因地形而隨宜變通,不拘輪廓的方整和道路網的均齊,自然地舒展鋪排開來,或長或短,街面寬5、6米,弄面寬4、5米;街弄兩邊的店屋結構和布局與臨河大街同。臨河大街是以紙號、茶莊、客棧、銀樓、錢莊、藥店等為主的綜合性大街,火爆街專營煙花爆竹,桃花弄是花柳煙雨營,人過戴家弄不吃燒餅不回家。各街各弄所經營的「物什」各不相同,各有主營特色。

街市規模和格局及眾多的古建築遺存,見證了當時河口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程度。同時,它又是我國古代城市建設中「街巷制」的典型。因為,它一改唐以前那種「裡坊」(居民區)與「市」(商業區)嚴格分開的「裡坊制」,而集商店、作坊、旅舍和民居於一街。這種「街巷制」的城市建設格局,說明了宋以來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然使河口在逐步形成中國東南的一處貿易中心。明代的人是這樣描述河口的:「技藝雜遝(「雜遝」,行人很多,擁擠雜亂),蓋期舟車四出,貨鏹(「鏹」,指銀子或銀錠)所興,鉛之重鎮也。」此時,鑑於河口鎮市井繁榮,明朝廷遂將原駐石佛寨的巡檢司移駐河口,以加強對河口鎮的軍事和治安管理。到了清代,巡檢司也已經不能實施有效管理了。清《續文獻通考》記載:「廣信府知府王廷欽因該鎮人居稠密,廛肆縱橫,商賈雲屯雨集,五方雜處,非巡司所能臨馭撫綏,稟請將本同知移駐河口。」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朝廷準在河口設立「分防府」,由知府的佐官直接管轄。





建築特色

古鎮現存1000多棟古建築,無論是建於古街街面上還是座落它處的,都體現了我國江南建築文化獨特的布局方式。它不但以規模宏大取勝,還以布局緊湊、裝飾華美和用料精良見長。這些古宅外觀簡樸,採用清水磚牆或粉白高牆,將全宅封閉。正立面上唯一重點裝飾的地方是大門,門罩多用木雕拼鑲,或用磨磚雕鏤、石料琢刻成柱、枋、鬥拱、簷椽等仿木構件裝配之。宅內月梁、梁頭、瓜柱平盤底、叉手、替木、鬥拱等均有精美雕飾,其裝飾與結構融為一體。室內,則用各種隔斷自由靈活地分切空間。

位於二堡街的藥店「金利合」,磚石結構的正立面臨街直上。表面形式上,面寬三間、二層。磚石結構。上、下層共有石柱八根;柱面鐫刻聯語,宣揚它的經營項目和宗旨。青石額匾「金利合」嵌入二層正中,邊框鏤雕;上方又嵌一直徑約三尺的圓形鏤雕,是店徽。無論聯語還是匾文,都以真金貼飾,甚是輝煌。整個立面雕飾繁複,都是象徵健康長壽的人物和動植物圖案。由於毗鄰其左右的店面均為木構,且以紅色暖調油漆為主,而此處卻別開生面地以青磚青石之本色襯託金漆大字,這就使整個色調顯得格外的和諧統一。加之石雕精細,書法老到,因此,就更具富貴氣派了,從而給顧客以強烈的感染力。還值一提的是,這間百年老店的店堂為封閉式,但因其緊接磚石立面的房頂開有一排天窗,木構二樓又向內退縮數尺,故店堂內採光良好,更重要的是給人以高大舒適之感。「金利合」東鄰的「陳隆興」布號,則以木構為主。其鋪面裝素木板門,可完全卸下,店堂敞開;正立面,二層臨街挑出樓廊式陽臺;欄杆、枋梁、花板等所有木構件都有很精緻的雕飾;一進、二進裝置鬥光採光,兩進的二樓形成迴廊式樓道。這座木構建築內外的精美雕飾與結構的結合,都很巧妙。位於惠濟渠中段左側的「林壬錫嘏」宅(這棟300多年的老宅毀於火災),其正立面牆體從河床上壁立砌起,大門口接架青石跨水梁橋,通小河右側道路。其宅門樓為木雕拼鑲,制工精細。大門內為一橫天井,中門(儀門)與大門偏正改移,配置於天井右部。如此移位在風水講究的是為了「避兇迎吉」,既暢不漏。實際上,這是空間處理的需要——門不相對,有限的空間才可能豐富並克服呆板。中門之後又是一方天井,接著才是前廳、正廳、廂房。左側建有糧倉、廚房和題額「餘居」的便門,開闢在大門以內橫天井左側,形成了廻路。這樣的空間處理,是為了起到曲折幽致、緊湊而有變化之效。整個宅子外觀看似殷實小戶,內部卻豪華精美。惠濟渠兩岸,多是這種外觀小戶內則實豪的民宅,如「東海第」等。

古鎮「九弄十三街」的店屋和居宅,櫛比鱗次,沒有繁縟排場、拘謹的格局,布局自由,既自有天地而又四通八達,這就是所謂的「井邑之宅」。這種居宅,注重街道和鄰裡關係的處理。過去,人們常以千家萬戶之屋脊類比自然山巒的「龍」,寓鄰裡關係於龍脈之中。即使是在今天,只要你漫步於殘存的九弄十三街中,你的視線便會出現屈曲、含蓄而有情調的傳統審美觀的折射之光。

每個地方的古建築,都有「法式」特徵。河口古鎮的古建築的法式,以「贛東北地方手法」為主,又融有周邊「官式手法」。到河口考察古建築的專家都說,這裡的店屋、民居融洽了贛、皖、閩、浙的風格,而又自成體系。

古鎮河口是一座開放性的商業城鎮。它的街道建築和城市建設自然不同於作為府、縣治所的城市建制,因為歷朝歷代的人不是把它當作區域的行政中心加來營建的。到了近代,河口城市建設也受到外來建築文化的影響,混雜中國傳統的建築形式,古街上便有了一些不中不西的建築。




(對原文有所刪減,封面圖來自鉛山縣誌網,其它圖柯援生拍攝。)


相關焦點

  • 河口鎮的「九弄十三街」了解多少呢?
    在今天,河口鎮的「九弄十三街」,更多的只具有象徵意味。
  • 千年古鎮到旅遊重鎮,萬裡茶道第一鎮,九弄十三街的河口古鎮
    河口古鎮曾是歷史上江西四大名鎮之一。北宋時稱「沙灣市」。明嘉靖年間,這裡手工業發達,水路直通鄱陽湖。到了清乾隆年間,河口進入鼎盛時期,閩浙皖贛川廣荊蘇等貨物集散於此,轉銷全國,成了商賈雲集的「八省通衢」之地。
  • 鉛山人必須知道的「九弄十三街」標準答案
    河口鎮的九弄十三街大家都知道,但你知道是哪九弄,哪十三街嗎?今天小編來給各位搞個科普!以後好接待外地遊客時不丟臉!回去好好背吧!河口鎮九弄十三街是:一典當,二牌坊,三關卡,四庵堂,五祠堂,六秀才,七戲臺,八錢莊,九弄堂,十碼頭,十一橋,十二廟,十三街,十四館。
  • 羅店古鎮丨三灣、九街、十八弄
    羅店古鎮位於上海市寶山區,始建於元至正年間,迄今已有 600 多年的歷史。早在明萬曆年間,羅店已是一個物產豐富、商貿輻輳的商業大鎮;到了清康熙年間,棉花、棉布交易興隆,故有「金羅店」之稱。大通橋位於羅店鎮亭前街。大通橋又名大石橋,南北走向,跨老練祁河南弄交匯處。橋長 18 米,高 7 米,寬 4.5 米。大通橋始建於明成化八年,雍正八年重建,距今已有 500 多年的歷史,是寶山境內最古老的橋梁。橋西側拱洞兩旁刻有對聯「前程路途通萬裡,津梁歲月亙千秋」。
  • 周邊古鎮遊:鉛山河口古鎮,如果懷舊是你心中的風景,那麼來這裡
    也是,塘栖,明明是塘qi古鎮,很多人還是念塘xi(西)古鎮。鉛山縣,有一座古鎮,叫河口古鎮。河口古鎮,那五彩石上的車轍印,也述說著河口古鎮的前世今生。透過遺存的明清古街,我們遙想當年「九弄十三街」的格局風貌;想像出當年「貨聚八閩川廣,語雜兩浙淮楊,舟楫夜泊,繞岸燈輝」的畫面。
  • 遠離喧囂的原生態古鎮,江西四大古鎮河口
    遠離喧囂的原生態古鎮,江西四大古鎮河口河口鎮同時是江西鉛山(yán shān)縣政府所在地,與著名的鵝湖書院同屬鉛山。鉛山縣隸屬江西上饒市,河口鎮坐落在信江岸邊。在等級公路、鐵路還未出現的古代,因水運而繁華的著名古鎮不在少數,河口便是其一。古鎮始建於北宋,鼎盛於明、清,是一座基本上保留了古商業街格局的千年古鎮。鎮內小河蜿蜓迥轉,一座座青石橋橫跨兩岸,保留著昔日的風貌。
  • 江西鉛山縣河口古鎮,百年浮橋幾經沉浮的歷史
    河口浮橋就位於鉛山縣河口鎮民主街(原二堡街尾肖公廟前)古街的一側,北接新灘鄉的廟灣村,南接河口古鎮的明清老街。沿江有雄踞的九座赤色獅山,浮橋就架設在為首的獅山側面,成為河口古鎮的重要標誌之一。據史料記載:河口浮橋創建於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全名為「獅江利涉浮橋,,(信江流經河口段別稱獅江),橫貫信江,南端通棋盤街,北端在江邊九獅山主峰「頭獅」,即炮臺山東麓。該橋用粗壯的鐵鏈連接牽引42隻木船而成。初時設在金家弄碼頭,後因臨街發生了幾起大火災,則將浮橋遷往三堡街盡頭的大航渡。
  • 蘭州河口古鎮
    從東門走進河口古鎮,你會發現古鎮的中軸錢就是古鎮的中心街道,街巷上坐落著許多形狀各異的街樓街兩邊都是絳色燈柱,燈柱底下為梯形黃色燈座,燈柱中段貼有兩片絳邊黃底黑字的「河口古鎮」篆書招牌。、四牌坊、鐘鼓樓、握橋、河口古民居等,形成了美食一條街、隴上民情風俗一條街、仿古牆、民俗文化館等大景區,今後還將實現水上遊樂園、水舞秀等旅遊項目。
  • 江西河口古鎮,曾因手工造紙獨享紙上富貴,如今免門票遊人稀少
    二堡街是古鎮的繁華地段,有保留相對較為完好的「井邑之宅」,店鋪、居宅、碼頭、街巷互相連通,阡陌逼仄巷弄纏繞如迷宮。關於河口「九弄十三街」的完整名稱,早已叫不全,但這棟矗立在二堡街口的「金利合」藥店,卻始終帶著中草藥的香氣,氤氳在兒時的夢裡。
  • 「九街十八巷,一百零八條弄「——景德鎮古街裡弄群落
    元代就形成街道的中山北路步行街在民間,景德鎮有著"四山八塢九條半街,一百零八弄"之說,其實景德鎮的裡弄遠遠不止這麼多。景德鎮市民政局區劃地名科的普查結果顯示,全市現在總共有353條弄巷。有的裡弄現在還有生產瓷器的小作坊景德鎮古街裡弄群落,歷史久,數量多,質量好,類型豐富,曾有"九街十八巷,一百零八條弄"之說。是千年古鎮風貌變遷和陶瓷歷史文化發展的直接見證,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價值、人文價值和藝術價值。
  • 河口古鎮 蘭州西大門
    河口古鎮 金城西大門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王亞蓓 牛佔虎 文/圖通過項目建設,鐘鼓樓、臥橋、四個城門、四個牌坊、古碼頭、 四街十七巷門樓牌匾等標誌性項目盡顯古鎮風貌。古鎮大戲臺 現存的古城牆遺址是清代同治六年村民為抵禦匪患騷擾而修建四個特色體驗院落之一河口古鎮全景蘭州河口古鎮,地處蘭州西固區黃河北岸,是古代黃河上遊著名的四大渡口之一。
  • 初遊西部古鎮,河口古鎮初印象
    兒子走後,我們聽說附近河口古鎮不錯,便趁機會順道去河口古鎮一遊經過半個小時的車程就到了河口古鎮,門票免費只是登記一下就可以進去了,這個也是出乎意料。在我的印象中許多景點景色不怎麼樣但是門票貴的嚇人,而河口古鎮第一印象不錯。河口鎮位於莊浪河入黃河處,為通往河西走廊、湟水流域的交通孔道,素有「蘭州西大門」之稱。
  • 雲逛河口古鎮 領略古韻情懷
    沿黃行·遊蘭州,隨蘭州市網絡文化協會部分會員、網易新聞甘肅運營中心團隊,在蘭州第二屆網絡文化節期間,參觀遊覽了千年古鎮河口碼頭。雲逛河口古鎮,領略古韻情懷。河口古鎮素有「金城西大門」之稱。河口古鎮除了保存有較為完好的明清時期古建築,同時還針對古鎮鐘樓、臥橋、三座城門,四座牌坊,四街十七巷門樓牌匾等標誌性建築進行了還原復建
  • 江西上饒「最低調」的古鎮,曾與景德鎮齊名,現卻很少有人知道
    這個古鎮就是河口古鎮,明清時期正是由於這裡水路的發達,全國各地的貨物集散、分裝、整理都是在這裡,人來人往,商業繁榮,因此這裡也被稱為「八省通衢」之地,因此在當時也跟景德鎮齊名,成為江西的四大名鎮之一。在古鎮少不了的就是老街了,在河口古鎮有一條街被稱為九弄十三街,是明清時期時建成的,主要由長條的青石和麻石鋪就的,街兩邊有特別多的商鋪,縱觀江西那些著名的古鎮,只有河口古鎮這一個古街還保存得這麼完整,所以這裡又被稱為是「江西第一古街」。儘管已經過去了很多年,這裡也沒有了往日的繁華,但是卻也留下了很多令人難忘的味道,充滿著江南煙雨的特色。
  • 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第一古鎮「河口古鎮」
    「黃河濤濤,清風徐來,河口古鎮,絲綢之逵。楊柳依依,百年繞垂,礪山帶河,文脈深沉。」河口古鎮,東西長21.5公裡,南北寬10.5公裡,全境呈葫蘆形狀,總面積114.96平方公裡。東與皋蘭縣中心鄉九河村接壤,西與達川鄉吊莊村相連,南以黃河為界,與新城鎮、東川鄉隔河相望,北與永登縣苦水鄉大沙溝村毗鄰。
  • 信江上萬艘商船匿跡江湖,「萬裡茶道第一鎮」河口褪去華彩等你訪
    河紅茶帶動了河口鎮的發展,河口有「九弄十三街」之稱,這裡的「九」和「十三」皆為虛數,是個形容詞,實有60多條,行走其中很容易迷路眾多的街弄分布在5裡長的臨河大街以南,或縱或橫,今天能看到的有一堡街、二堡街、棋盤街、三堡街和半邊街等。
  • 遊客紛至來|蘭州西固河口古鎮開啟「一日遊」模式
    3月29日上午,由甘肅省內五家旅行社聯盟組織的300 多名遊客走進河口古鎮,感受文化氣息,領略水韻情懷。這是古鎮建成開放以來接待的首批旅遊團,至此全面開啟 「一日遊」模式。
  • 在蘭州河口古鎮,品味白晝與夜色的魅力
    雷射水幕夜間秀(圖片由景區提供)蘭州市河口古鎮作為本次推介活動的主會場,近年來大力推動鄉村旅遊發展,通過古鎮項目建設,鐘鼓樓、臥橋、四個城門、四個牌坊、古碼頭、四街十七巷門樓牌匾等標誌性項目恢復工程,及沿街115戶民居和核心區其餘313戶民居的外立面改造、東西風雨走廊、水車及37戶古民居保護性修繕等工程均已完工,古鎮的標誌性歷史遺蹟得到全面恢復
  • 「萬裡茶道」丨曾跟景德鎮齊名的江西古鎮,現在卻落寞的少有人知
    作為「萬裡茶道」開拓者和主力軍的晉商首先把武夷山以及鄰近諸省所採購的茶葉,由人挑水運車載馬馱匯集到河口這個地方,做進一步加工集散,裝船外運。」,昔日往來繁忙的河口埠頭堪與九省通衢的漢口相比。被遺忘的九街十三弄河口鎮經過百年歲月洗禮依舊保留了古商業街的格局,有著「九弄十三街」之稱,或縱或橫的巷弄隨地形而變化著,自然地舒展鋪排著。
  • 河口張氏國藝館館長張志宏與河口古鎮的棗鄉情懷
    不知不覺中車已西行了三十五裡程,有黃河天塹般呈現在前面————河口。河口者,古渡口,蘭州古鎮,也是聞名遐邇的紅棗之鄉。在河口古鎮,國家級名村名鎮、甘肅省歷史文物保護單位眾多的榮譽紛至。不僅有張公祠,舉人府,左公柳,海關,還有明清古民居建築物。而在這明清古民居建築物裡卻坐落著一個弘揚人間正能量的中醫世家——張氏國藝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