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丨後疫情時代 合作共贏方顯全球化本色

2020-12-24 騰訊網

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童彤

近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北京以視頻方式同世界銀行行長馬爾帕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世界貿易組織副總幹事沃爾夫、國際勞工組織總幹事萊德、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秘書長古裡亞和金融穩定理事會主席誇爾斯舉行第五次「1+6」圓桌對話會,圍繞「促進後疫情時代的世界經濟復甦和增長」主題,就世界經濟形勢、中國經濟形勢以及後疫情時代全球經濟治理等議題深入交流。

會議期間,李克強向六家國際機構掌門人回應了兩大關切:一是中國不可能「關起門」來搞建設;二是一定要讓一視同仁原則在中國的廣闊土地上切實得到落實。兩大關切分別向世人闡釋了中國繼續堅定深化改革開放的決心,以及將對包括外資、民企在內「在中國註冊的企業」進一步開放,一視同仁,提供公平競爭的環境。外界對此亦給予「中國總理讓國際機構吃下和平發展定心丸」的高度評價。

更大範圍、更深層次加強合作

「關起門來搞建設是行不通的,協同發展是大勢所趨。加強經貿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已然在多次國際合作會議和平臺上,秉承了中方的一貫主張。」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新興經濟體研究室主任沈銘輝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開放合作是新時代內涵下各方參與區域合作的共同目標之一,即不再通過用農產品換工業品所謂中心外圍論實現不平等發展,而是基於垂直貿易,處於同一生產鏈上的互利共贏發展。」

而這在後疫情時代更顯重要。「無論是產業鏈上的合作還是實現增長的可持續,都需要開誠布公、公平互利地合作。」沈銘輝說,能否切實開展深化、平等地合作,在當前來看應該是合作深入推進並實現互利共贏的關鍵。

不斷放開市場讓開放合作有的放矢

會議期間,在回應有關對各類企業一視同仁原則落實情況的提問時,李克強說,只要在中國註冊的企業,無論是內資、外資還是國有、民營,我們都一視同仁,提供公平競爭的環境,這個原則只會在繼續實施中進一步加強。

李克強坦言,中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在一視同仁對待各類所有制企業方面,一定是在不斷進步的。中國始終歡迎各國企業來華投資興業。「中國仍然是外國投資者的熱土。今年以來,儘管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影響,但中國很多地方吸引外資依然在繼續增長。」李克強強調,一定要讓一視同仁原則在中國的廣闊土地上切實得到落實。

中國人民大學發展中國家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彭剛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對各路資本註冊企業以及市場不斷繼續予以放開,符合市場經濟的核心原則,更對深化開放,吸引外資有著正面作用。比如,不斷向國內市場主體和境外資本放開國內市場,包括能源、資本、金融等關鍵領域的放開勢必將讓各方市場主體共享我國巨大市場「蛋糕」和利好。

在彭剛看來,開放能夠帶來市場邊界擴大以及生產方式的創新發展,而放開市場枷鎖能帶來持續不斷的市場激勵作用,確保市場發揮出決定性作用,繼而反向促進擴大開放與包括產業鏈和終端市場在內的深度融合,二者間的雙向循環利好永遠不該中斷,「這是當前階段適應發展新形勢,決心重塑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繼續深入全球化合作,並以此獲取持續不斷發展動力的必然選擇。」

監 制丨王忠宏 王 輝 王 彧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谷 雲

相關焦點

  • 捷克哲學家:對華合作是後疫情時代的一個良好起點
    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加速了歷史進程。如其他類似的歷史事件一樣,它揭示並深化了已經存在的問題。因此,在疫情大流行期間,不論是中美經貿摩擦還是相關的全球互動都不會改善。不過,目前的形勢既有問題的一面,也有積極的一面。在當今世界發生深刻變化的時代,中國對未來一段時間的準備更加充分。
  • 於運全丨後疫情時代中國對外傳播的機遇與對策
    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院長於運全認為,在後疫情時代中,面對複雜多元的國際輿論環境,中國對外傳播工作應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守正創新,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推動文明交流互鑑深入發展,不斷增強中華文化軟實力的全球感召力影響力,為中國在新時代推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支撐。如何以守正創新精神推動我國對外傳播高質量發展?
  • 「後疫情時代航運抉擇」論壇解讀市場走勢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陳瑜) 6月24日,在上海舉行的「後疫情時代航運抉擇」論壇上,來自國際航運中心發展促進會、中國&上海船東協會、中國船級社上海分社、上海市航海學會、航東&船管公司、租家、貨代船代和綜合服務的嘉賓們,共同聚焦後疫情時代航運大數據,解讀船燃市場和大宗商品貿易走勢,探討航運法務、航運安全、公約法規和油水智能管理解決方案
  • 副校長餘江在「後疫情時代中日韓三邊合作面臨的機遇及挑戰」學術...
    疫情未消,縱論三國! 首先,非常感謝各位專家學者犧牲端午假期的休息時間,撥冗參加天津外國語大學主辦的「後疫情時代中日韓三邊合作面臨的機遇及挑戰」雲上學術研討會,藉此機會,我謹代表我校廣大師生向各位專家和朋友們遙問端午安康,並致以衷心的感謝!期待各位專家緊密圍繞會議主題發表真知灼見,為深入推進東北亞區域務實合作獻計獻策。
  • 後疫情時代 中國或將引領世界經濟新格局
    01   全球經濟重心東移的趨勢不會改變   若干年後,如果回望2020年,對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極其特殊的一年   這是全球化時代,人類是休戚相關的命運共同體,各國一起遭遇了一場病毒浩劫。同時,這場病毒浩劫又連鎖帶來了全球經濟的斷崖式萎縮和緩慢復甦,目前中國作為世界疫情控制最好的國家,經濟恢復也在穩步前進中。
  • 獨家丨商務部研究院周密:中國和拉美遠隔萬裡,為什麼還能合作?
    在疫情的衝擊下,各個國家都面臨著巨大的經濟發展壓力,能夠在這種情況下堅持下來的企業,往往能夠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我們經常講不要浪費任何一場危機,因為它總會帶來一些新的機會。後疫情時代新的可能性據中國駐巴西大使館官網11月3日消息,拉美是僅次於亞洲的中國海外投資第二大目的地。
  • 崔天凱:2021年是迎接後疫情時代曙光的關鍵之年,中美合作不能也不...
    中美和則兩利、鬥則俱傷,合作是兩國唯一正確的選擇。中美之間雖然有差異和分歧,但共同利益始終是第一位的,任何差異都不應成為衝突對抗的理由。我們相信,在全球化深入發展、中美利益緊密交融的時代,「新冷戰」和「脫鉤」根本沒有出路。中美兩國完全有智慧、有能力超越分歧,重建兩國關係合作共贏、持續穩定發展的戰略框架。
  • 絲路沿線國家學者「雲端」集智 探後疫情時代「危中尋機」
    7月16日,在「一帶一路」智庫合作聯盟的指導下,由蘭州大學「一帶一路」研究中心和中聯部當代世界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後疫情時代的中亞-西亞經濟形勢與『一帶一路』建設國際研討會」通過國際視頻會議的方式舉行。
  • 獨家丨中歐班列系列漫畫丨首次搭乘中歐班列走出國門的中國商品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打亂了人們的生活秩序,各行各業都經歷著一次大考。在航線部分停飛、道路受阻導致對外貿易往來通道不暢的情況下,中歐班列開行數量逆勢增長,展現出了其在穩外貿、穩外資、促經濟方面的重要作用。
  • ...中日韓三國合作秘書處舉辦「疫情期間及後疫情時代的中日韓...
    人民網韓國濟州11月7日電 (記者馬菲) 11月6日,在韓國濟州島舉行的第15屆濟州論壇期間,中日韓三國合作秘書處舉辦主題為「疫情期間及後疫情時代的中日韓人類安全合作」分論壇。秘書處副秘書長曹靜致開幕辭並介紹三國合作進展及中日韓合作秘書處情況。線上線下共計120餘人參加。
  • 「後新冠疫情時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論壇在開羅舉行
    「後新冠疫情時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論壇在開羅舉行  新華社開羅9月22日電(記者李碧念)「後新冠疫情時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論壇22日在埃及首都開羅舉行,與會嘉賓深入探討了後疫情時代國際政治秩序演變和國際經濟合作機制建設兩個議題。
  • 解讀RCEP:全球化逆流下的突圍與反擊
    同時,在近年來逆全球化加劇,貿易保護主義大行其道的背景下,東亞區域一體化的突圍,有助於發揮區域供應鏈優勢,促進更廣泛的合作與融合,中國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實行更高水平的開放也會迎來新契機。RCEP戰略意義顯著在疫情不退、逆全球化思潮盛行之時,RCEP籤署本身具有戰略意義,是新形勢下推廣多邊主義的一塊基石。
  • 香港經濟復興,林鄭月娥:合作才是關鍵
    「一帶一路」的發展快車,也為促成「雙循環」添加更多新生力量,她也提到,經濟復甦是後疫情時代的重頭戲,合作與創新將是關鍵。林鄭月娥表示,今年是特殊的一年,全球化也進入了摩擦與逆全球化階段,單邊主義更是影響著世界眾多領域,新冠疫情也在衝擊世界經濟,這給香港以至世界都帶來了重大損失,對於世界各地所面臨挑戰與考驗,創新和改變將是為其提供機遇重要手段。
  • 疫情阻礙之下,攜程全球化找到領跑王牌?
    實際上,按照攜程「第三次創業」全球化的時間表,若不是疫情,今年本該是攜程加速出海重要時間窗口。但現在,疫情前在攜程營收中佔比35%以上的國際業務,幾乎歸零。「深耕國內,心懷全球。」,旅遊業大浪淘金時代結束,進入淬火鍊金的時代。
  • 大勢與雲梯:後疫情時代,屬於網際網路行業的新出海時代
    在全球疫情的連鎖影響下,越來越多分析師、數據報告中心和科研機構開始預測接下來世界經濟的重大變化。美股熔斷、航運受限,各主要經濟體對2020年經濟增速的重新評估,都在清晰傳達一種信號:世界經濟的變局正在抵臨,我們需要積極應對後疫情時代的全球產業與經濟變化。任何一種變化,對於積極適應它的人來說都是機遇。
  • 王文:後疫情時代 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後疫情時代: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絲綢之路電視國際合作共同體智庫專家王文人類史其實就是一部與病毒鬥爭的歷史。著名歷史學家威廉·麥克尼爾在《瘟疫與人》一書中就論述得非常清楚。
  • 澎湃新聞 | 上外學者章遠:約旦呼籲「再全球化」背後——小國抗疫...
    然而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後,約旦政府獲得了與國民重塑互信的意外機遇。儘管也和世界其他國家相似,約旦在防疫初期也有過短暫的小範圍恐慌,出現類似物資運送效率不高、宵禁不到位等混亂場面。但很快,約旦的各職能部門大臣能夠迅速調整政策細節,並在社交媒體和傳統媒體實時公布政策內容、修正失誤,有效幫助國家穩定疫情也穩定了民眾情緒。
  • 專稿丨從「變」與「不變」看後疫情時代酒店人的順勢、借勢與蓄勢
    另外,跨行業的合作模式其實也在興起,比如今年春節非常有名的西貝與盒馬鮮生的員工共享合作確實給人們打開了一個新的思考邏輯,帶來了新的異業合作思路。只要需求在,行業就會在,只要人們仍有外出、旅遊、吃飯、住宿的需求,那酒店業就不可能消失,想想我們現在有多麼渴望煙花三月下揚州,就能明白,在疫情還沒結束的當下,人們的需求只是被壓抑並非已消失,疫情後的反彈是必然的,只是需要等待的時間長短不能確定而已。
  • 蘇曼·貝裡等:來自亞洲的後疫情時代展望
    如果我們把這些內容綜合在一起會意外地發現,他們對後疫情時代的預期是十分積極的。蘇曼·貝裡(印度非盈利組織Shakti可持續能源基金會董事、美國萬事達卡包容性增長中心高級研究員):新興市場大國在疫情結束後將風光不再嗎?
  • 博鰲20年|論壇理事羅康瑞:後疫情時代中國在亞洲的角色
    博鰲亞洲論壇:後疫情時代中國在亞洲的角色博鰲亞洲論壇理事、瑞安集團主席羅康瑞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打擊,發達經濟體以及新興經濟體同時出現經濟下滑新冠疫情暴發前,逐漸擴大的貧富差距已經刺激了民粹主義和保護主義抬頭。英國脫歐、美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以及中美貿易摩擦加劇是逆全球化的代表事件。國際貿易統計數據所顯示的民族主義和逆全球化趨勢也非常明顯,商品貿易在2008年佔全球GDP的51.4%,但這一比例在2019年已降至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