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先知道光之教堂,後知道安藤忠雄的。
某一年在日本遊玩,苦於傳統景點早已經觀光無數遍,玩不出新的花樣,別求著當地的朋友給推薦一些「高端」「小眾」「有逼格」的地方。
光之教堂,朋友說,你一定會喜歡的。
其實我心中第一反應是「天啦,我來日本看教堂!?歐洲逛的還不夠多麼?更何況,教堂,本身就是西方宗教的產物,日本人能建成什麼樣?」
但當我站在茨木市北春日丘這一片不起眼住宅區的一角處時,我確實被震住了。
遠看它是那麼的不起眼,一個素雅的清水混凝土大箱子,百多平米的大小,甚至連一個明顯的入口都找不到,僅有一個不太大的門牌。
穿過一條小小的長廊,我感受了她的神聖。
那一天天氣不錯,陽光從堅實厚硬的清水混凝土的圍合中穿越,一個大大的十字架。
是的,傳統教堂擺放大十字架及聖象的地方,這裡僅有一面十字形分割的牆壁,嵌入了玻璃,當光線透過玻璃的時候,就是一個巨大的十字。面前是一條通往祭壇的路徑,它朝著祭壇的方向逐漸降低,在路徑的兩側是一排排木質長椅。
那一瞬間的感受,就是——神聖。
之前在歐洲見過太多雄偉,壯觀,耗盡無數人力財力黃金珠寶築成的教堂,也只讓我這個非基督教徒發出「嘖嘖」的感嘆,但是在這裡,我被震懾的發不出聲來。
創造出一片黑暗空間,讓進去的人瞬間感覺到與外界的隔絕,而陽光便從牆體的水平垂直交錯開口裡洩進來,那便是著名的「光之十字」——神聖,清澈,純淨,震撼 。
朋友說,這就是光之教堂,它是日本建築界三大著名教堂之一,還有風之教堂,水之教堂。
他們的建築師叫安藤忠雄(Tadao Ando),日本建築之光。
做過木工,當過貨車司機,17歲進入拳壇成了職業拳擊手,拿著打拳打來的獎金遊遍世界看建築。28歲創立安藤忠雄建築研究所。
作為一個非科班的野生建築師,他半路殺進菁英主義的日本建築界全靠自學成才開創自己的風格流派,獲得建築界的諾貝爾——普裡茲克獎,成就了建築史上的一個傳奇,被稱為 「清水混凝土詩人」。
安藤忠雄的代表作品實在太多,但不離不開兩個標誌性元素:光與混凝土。
「光」是安藤忠雄所有作品最突出的主題之一,他始終在思考建築與城市、自然、光影、生命之間的關係。
24歲的歐洲之遊,法國建築大師勒·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羅馬的萬神廟等建築都給予他巨大震撼,使他在後來的建築生涯中始終追求著對光的運用。
曾由人問安藤,「什麼是人生的幸福?」 他說,「我認為,一個人真正的幸福並不是待在光明之中。從遠處凝望光明,朝它奮力奔去,就在那拼命忘我的時間裡,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實。」 光是一種具象的存在和元素,更近乎一種抽象的嚮往和信仰。
而在建築界,安藤算是清水混凝土玩到極致的人,安藤的建築一般全部或局部採用清水混凝土牆面作為室外或室內牆面,將混凝土運用到了高度精煉的層次,高超的木模製造工藝、優質的混凝土鑄造以及嚴格的工程管理,共同造就了「安氏混凝土美學」。
比如1976年的住吉的長屋。
這是一幢在住吉的聯排別墅,是安藤忠雄建造的第一座房子,是他最好的設計之一,也是他建築哲學的奠基之作。
安藤用一個簡潔的混凝土體塊代替了那座年久失修的木結構建築,為保證住戶的私密性,還在建築中間設立一個庭院(兩端為房間),帶來採光,同時也讓住戶能感受到自然的變化(建築與自然相容也是他一直的理念)。
還有讓他名譽世界的六甲山集合住宅。
六甲山集合住宅是安藤忠雄獲普立茲克獎的重要案例,以坡度超過60度的集合住宅設計而聞名,順著陡坡融入長滿樹木的環境是他不改固有「自然與建築融合」出發點,而此一挑戰也讓他獲致世界性的令譽。
方方正正的盒子,灰白的混凝土面向寧靜美麗的神戶港灣,遠看還是被綠色環繞,兼職是文藝青年的夢想住宅。
還有他自己在大阪的工作室。
原本是他設計的一套住宅,後來買下改建為工作室。經過多次改建,這套住宅升級成了一幢七層小樓,地下二層,地上五層,內部結構更是大換血。
除了安藤忠雄標誌性的清水混凝土牆面,工作室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個高達五層的中庭將各層的開放工作間連成一體,同時也將自然光線引入周圍的工作空間,在單調的清水混凝土牆面上投下流動的光影。
▲ 中庭的設計保證了工作室的採光
以及不是很有名,但卻是我DREAMING HOTEL LIST上的瀨戶藍凪。
這家只有7間房間的小型精品酒店,在日本四國愛媛縣松山市,中文譯名為「瀨戶藍凪(zhi)」,「凪」字(なぎ,nagi)取義「平靜」。從酒店來看,瀨戶內海的海岸線,是平生不可辜負的美景。酒店的標誌用抽象的方式來表示海岸線,也希望帶給旅客不一樣的住宿體驗。
酒店想要營造一種「最小化奢華minimal luxury」的氛圍。
安藤的標誌性混凝土的使用在整間旅店內隨處可見。
室外遊泳池可遠眺美景
當然,如果你熱愛安藤,也不一定非要跑到日本去看,安藤這幾年在中國參與設計的建築也漸漸多起來,其中最終名的當屬保利大劇院和良渚文化藝術中心,現在都是名副其實的「網紅館」。
位於上海嘉定的保利大劇院,是安藤設計的文化建築中清水混凝土體量最大的項目。
作為上海首個「水景劇院」,安藤別出心裁地在主建築部分採用「圓筒」這一罕見形式。一個一個看似簡單的圓筒勾連交錯,構成入口大廳、觀眾休息廳、交通動線、半室外劇院、屋頂舞臺等。
透過這個萬花筒,各種顏色的斷面相互重疊反射,幻化出華麗而變化多端的光影效果。劇院周邊環繞2萬平方米人工湖,與遠香湖形成疊水效應,水上舞臺則與室外景觀形成過渡自然的連接,在設計師的巧思下,整個劇院被打造成一個自然、建築、藝術、人類,彼此和諧相容、自在對話的藝術交流空間。
講究與自然的完美相容,一直以來是安藤堅持的設計理念,相比之下,我更喜歡位於杭州郊區的良渚文化藝術中心。
如果從上空俯瞰,良渚文化藝術中心一萬多平米的多邊形建築,就融在森林之中,與良渚的山川緊緊相連著。安藤忠雄將巨大的屋頂和整個庭院進行了幾何切割,隱藏在屋頂之下的,是由三塊建築構成,南邊是美術館功能的展示棟,北側是教授舞蹈、音樂等課程的藝術棟,中間則是有閱讀大廳和圖書館的文化棟。
在這個項目中,屋頂的採光窗、延伸至屋面下的水面和水岸邊的櫻花道打破了清水混凝土封閉的印象,光、水、櫻花這三個元素也是安騰慣用的自然元素,這些元素非常融洽的融入到了建築內部。
安藤的厲害之處就在於,用十分簡單的語言創造豐富的空間,並且引入自然界的抽象元素,使空間體驗變得獨特和有感染力。
「我的任務已經完成了,這個公共空間的真正價值和靈魂,要靠良渚文化村的居住者一起來營造。」2015年的秋天建築落成,安藤先生留下了這樣一句話。直到現在,他還會經常發郵件過來詢問藝術中心的讀者的感受如何。
還有今年剛剛竣工的位於上海閔行的明珠美術館。
設計明珠美術館時,安藤也以光作為原點,並賦予它一個很美的名字,Light Space(光的空間),而且今年竣工時,還把他個人建築作品的回顧展——「安藤忠雄展·引領」帶來,「引領」可以說是東京「挑戰」展覽的姐妹篇。
本次展覽將分為五個板塊:「光之歷程」、「思想之光」、「藝術之光」、「創作之光」、「光之閱讀」,以建築模型、紀錄影像、創作產品、設計手稿、書籍文獻等形式,展現安藤忠雄不同凡響的經典名作以及建築之外的深遠影響。
展覽的核心環節——安藤忠雄設計的「光的空間」1:100的模型。安藤忠雄本人非常喜歡魔都人民給它的暱稱「安藤蛋」,「蛋」意味日語中的「卵」,象徵著新生。
還有因為安藤而走入無數文青視野的直島--基地模型。
直島原本是日本瀨戶內海上眾多島嶼中杳無人跡的一個小島,安藤忠雄先後在直島上設計了日本地中美術館、貝樂思之家、直島現代美術館等多個經典建築,在安藤的引領下,建築與藝術品的結合構成了直島獨特的人文景觀,如今直島每年吸引遊客近200萬人次,成為日本一大文化觀光地標。
此外,這個美術館最特別的地方,就是你可以通過一個獨特的星空穹頂多功能活動區,從8樓進入到7樓的新華書店,同樣也是出自安藤之手,這也是安藤忠雄第一次在商業體內,將書店和美術館結合在一起。
書店部分從外觀到書架設計陳列都充分運用光的設計元素。連接兩層的是一個圓筒狀中空空間,原木色方格書架頂天立地矗立其間,卻呈現出一種寧謐的氣氛。
正如安藤忠雄對「光的空間」所給予的希望那樣:「人們和書的關係日漸疏離,我希望這個空間能增加人與人、人與書的邂逅,使人們對書產生新的認識。猶如光之於建築,只有閱讀,能讓未來的希望照亮人們的心房。」
最近全國都是陰雨連綿天氣,確實需要光的引領。
在一篇採訪稿中,安藤曾說過,光賦予美以戲劇性,這種信仰大概源於幼時他在自家閣樓內的感受,13歲那年,他們在屋頂加蓋了一個閣樓,陽光透過屋頂的洞直射進來,陰暗潮溼的木屋一下明亮起來,「感覺木屋一下子有了生命,我永遠忘不了那束光帶給我的感動。」
你也想尋找點感動的話,可以去看這個展哦。
而如果你對文藝,時尚感興趣,也可以加入捌姑娘的粉絲群,聊聊有關美的那些個捌卦,還有拿到手軟的福利哈哈,掃一掃二維碼就可以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一起來捌些有的沒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