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面線界的四大天王,炒麵線絕對是王中王

2020-12-25 草草啖鹽說蜜

草草啖鹽說蜜

——吃鹹的說甜的胡謅亂侃

真正的四大天王是咋樣的?來看看我家小女前幾年的臨摹,用毛筆細細勾勒,是不是很美?

四大天王乃佛教的護法天神,是二十諸天中的四位天王,鎮守四邊王天,名為:持國、增長、廣目、多聞,寓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穀豐登,是老百姓心目中超級厲害的鎮守天庭的四位神仙。

「四大天王」的稱呼延伸到民間,則被老百姓用來形容同一領域裡四位超級厲害的人物,比如20世紀90年代香港歌壇的領軍人物:劉德華、張學友、黎明和郭富城。

在老百姓心目中,「四大天王」,就是某個領域的王道。而我今天要說的「四大天王」,不是神仙,不是歌星,而是泉州面線界的四個頂級料理。

「面線」是閩南獨特傳統麵食,泉州人尤為擅長料理面線。相傳,古中原人定居閩南後,想吃麵食,但閩南不比中原大面積種植小麥,沒有麵粉怎麼辦?於是,就利用閩南天氣潮溼利於麵條的延展性功能,把麵條拖拉成了極細的面線。

這都是思鄉鬧的,就為了骨子裡那份家鄉的味道。而有了製作面線的工藝以後,閩南人大展身手,將面線的烹飪發揮到了極致,這就有了我所認知的泉州面線界四大天王

哪「四大天王」?面線糊、面線米粉芡、麻油雞燙麵線和炒麵線。

眾所周知,清淡得只漂浮著幾根面線的面線糊,是叫醒一位泉州人的美味早餐,一碗麵線糊下肚,便能開啟一天美好的行程。

《朵蓮寺裡的面線糊》

面線米粉芡,是來自于田邊地頭的鄉野村食,是一名勞作的泉州人日頭當空照時的午餐,這一碗添加了魚肉和蠘肉(梭子蟹)的美味,吃完它,能使多大勁便有多大勁。

《面線米粉芡,從田邊地頭走到酒店飯桌的泉州美食》

麻油雞燙麵線,是一碗超級滋補的面線,那是勤儉的泉州人民對美食最大的尊敬,白天吃麻油雞,晚上將麻油雞湯燙麵線,面線裡都是麻油雞的精華,要多補有多補。

《姜爆麻油烏雞,女人月子裡的美味,泉州老阿姨做的,連湯都不剩下》

而最豪華的當屬一碗海鮮炒麵線,那是泉州人家庭聚餐的重要主食,它代表豐盛和團聚,以及家族凝聚力的象徵,所以炒麵線是我心目中的,泉州面線界的王中王。

我今天就要來和大家分享一道海鮮炒麵線。

【海鮮炒麵線】

一、準備食材:

炸面線、魷魚、高麗菜、胡蘿蔔、韭菜、香菇肉醬等。

炸面線,我推薦一家做得極好的店鋪,在泉州南俊巷的狀元街裡頭,每日現炸,很新鮮。而老闆一般會問:買幾人份的?再根據你要烹飪的人頭數稱重。狀元街的炸面線,一斤16元,沒有防腐劑,儲存時間短,別買太多了。

海鮮呢?你可以用蝦仁、海蠣、海蚌、蟶肉等,就用你喜歡的各類海鮮,我今天只用一樣魷魚,因為有粉絲說我的配料都太複雜了,所有就簡單化了。

青菜,在泉州的炒食裡,比如炒麵條、炒米粉、或是炒冬粉,都喜歡用到高麗菜和胡蘿蔔,而韭菜,那是春天應景的菜。

古龍香菇肉醬,誰用誰知道,醬香味自帶閩南氣息,有了這麼一款醬料,你連肉絲和調料都可以免了。

二、操作過程:

1、現炸的炸面線很香,不用做任何處理,如果買的是包裝的,建議焯水去掉油垢味。

2、所有食材清洗乾淨,高麗菜切絲、胡蘿蔔擦絲、韭菜切寸段、魷魚切細一點。

3、高麗菜和胡蘿蔔下鍋油炒斷生,裝盤待用;

油鍋爆香姜蒜辣椒丁,快炒魷魚絲,不要超過20秒,即起鍋裝盤待用,鍋中留爆炒後的魷魚湯汁;

在魷魚湯汁裡加入適量清水,水不能太多,水開後,下炸面線,翻拌,讓炸面線均勻吸水。

4、在炸面線裡加入靈魂調料——香菇肉醬,味道自己控制好;

再倒入斷生的高麗菜和胡蘿蔔絲,炒熟的魷魚絲,以及韭菜;

所有食材翻炒均勻就可以起鍋了。

由於炸面線是熟的,所以烹飪時間切勿太長。

這碗泉州面線界的王中王,由於炸面線這道工序已經有商販代替,顯得很簡單,但它依然出現在重要的團聚時刻,以及貴客臨門時。

泉州的面線烹飪,遠遠不只有這四大天王,還有許多神仙級別的操作,比如生日長壽麵線,大年初一的開正面線,都很有地方特色,有空我們再絮叨。

「草草啖鹽說蜜」,談三餐美食,講四方風情,看似草草,卻是人間百味。喜歡請點讚鼓勵,覺得有價值就轉發、收藏。而無論喜歡與否都在評論區說兩句,我會更努力。原創不易,拒絕不良自媒體盜文盜圖,違者必究!

相關焦點

  • 泉州面線界的四大天王,炒麵線絕對是王中王
    而我今天要說的「四大天王」,不是神仙,不是歌星,而是泉州面線界的四個頂級料理。「面線」是閩南獨特傳統麵食,泉州人尤為擅長料理面線。相傳,古中原人定居閩南後,想吃麵食,但閩南不比中原大面積種植小麥,沒有麵粉怎麼辦?於是,就利用閩南天氣潮溼利於麵條的延展性功能,把麵條拖拉成了極細的面線。
  • 一碗麵線 滿滿的泉州民俗文化
    傳統俗事必備品 工藝獨特吃法多 但凡是接觸過泉州文化或者對之感興趣的朋友,或許會有這樣的感慨:泉州民俗文化,實在是複雜。尤其是遇上逢年過節或婚喪嫁娶的時候,泉州人籌辦傳統俗事時的各種風俗和禮儀,更是令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不過,如果你用心觀察,或許會發現,無論是祭拜還是宴請,面線基本上是這其中的必需品。
  • 潮汕味長,面線食短
    炒麵線啊!我才想起,前不久「伯公生」,即是地頭老爺「伯公」生日,按潮汕地區的習俗,人們至村頭的伯公廟祭拜,祭品裡面便有面線。而祭拜之後的祭品面線,各自拿回家後,便會炒來吃。沒想到是,挑食的女兒,也喜歡吃麵線。於是,我便拿出一捆,拆開切斷,拿了一半,炒麵線。普寧面線,也叫鹹面線,耐儲存,一向為潮汕人喜愛的麵食,而炒麵線也是有講究的。
  • 泉州面線糊,天下第一!
    面線糊是源於泉州的名小吃
  • 面線的閩南味
    在閩南,面線的不同做法,代表著別樣的意味。  面線又細又長,因此閩南人把面線當成長壽或幸福長久的象徵。在閩南,祝壽時得用面線,生日時煮麵線,孩子滿月送面線,訂婚時必備面線,結婚時還得有面線,坐月子要吃麵線,過年給長輩拜年要有面線,正月拜天公少不了面線,就連走親訪友,面線也是極好的手信。  往昔,我們過生日,雖然沒吃蛋糕,母親會給我們煮上一碗麵線,再加一個荷包蛋。
  • 泉州面線糊讓你回味無窮
    對泉州人來說,面線糊不僅是小時候不能抹去的味覺記憶,也是閩南深厚文化底蘊的寄託。泉州的面線糊家喻戶曉,「若沒有吃麵線糊,等於沒來過泉州」。你問一個泉州人早上吃啥?大多數的回答都是面線糊!儘管閩南不少城市都吃麵線糊,但口味並沒有泉州這麼出名,流行程度也遠不及泉州。
  • 泉州面線糊,夜市美食第九站
    兩年前我在泉州的時候,因為朋友的強烈推薦,於是吃過一次面線糊,自此就一直念念不忘到現在。製作面線糊的臺子前,用大盤子擺滿了琳琅滿目的配料,分割成了葷菜區、蔬菜區和醋肉區,裡面有醋肉、雞胗、肥腸、鴨血、雞蛋、油條等等,要不是因為碗不夠大,真想全都裝進面線糊裡。一般最常點的搭配是醋肉、大腸和油條。
  • 教你如何做美味泉州面線糊 泉州最好吃麵線糊店推薦
    教你如何做美味泉州面線糊 泉州最好吃麵線糊店推薦  面線糊系以蝦、蠔、蟶、淡菜等味美質鮮的海產品熬湯,與面線煮成糊。先以紗布包好蝦糠,放入清水中煮半個鐘頭,撈起蝦糠,湯汁過濾待用。把魚乾的肉撕成絲,鍋置旺火上,倒入豬骨湯和用蝦糠煮過的湯汁一併燒沸,再將精製的面線稍捻碎後放入沸湯鍋中,加入精鹽、味精等調好味,澱粉調水後徐徐舀入鍋中,並不停打至面線浮起、鍋中湯汁成糊狀。煮時要掌握好火候,達到糊而不爛、糊得清楚。面線糊除以海鮮作配料外,還可加鴨腸或豬血或以一大串豬大腸放人面線糊中,使油脂融入其中。食用時可與油條搭配,並以炸蔥花、胡椒粉調味,氣味更濃烈可口。
  • 這一碗泉州面線糊,配料簡單,但風味十足
    「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行走在城市中間,千古遺風依然會在不經意間多次閃現,既古樸清雅又精緻婉約,既內斂深沉又舒展奔放。泉州民居建築是泉州古建築中最有地方特色的,千百年來,民風民俗的傳承衍化,使泉州民居建築自成一派天然風韻。
  • 泉州特色美食:一碗麵線糊 滿滿的家鄉記憶(圖)
    店名:西街老記面線糊­  提起「西街老記面線糊」,可謂家喻戶曉。很多人提起泉州的小吃都會說:「西街的老記面線糊味道正宗,是老字號了!」面線糊味道正­  昨日上午,記者來到西街老記面線糊店,店主莊女士告訴記者,西街老記面線糊店是她老公的父親曾老傳承下來的,在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就開始經營了。
  • 面線糊等泉州小吃有望亮相《舌尖上的中國2》
    面線糊等泉州小吃有望亮相《舌尖上的中國2》 qz.fjsen.com 2014-04-16 09:48   來源:東南早報    我來說兩句 與第一季相比,第二季將呈現更多地域的美食,其中包括攝製組來泉拍攝的面線糊、潤餅、牛肉羹等泉州名小吃。據透露,泉州名小吃等元素有望在第二季的第一集和第七集中得以呈現。
  • 泉州面線糊榮登「99種必嘗美食」第三 面線糊怎麼製作
    作為泉州人最喜愛的小吃之一,面線糊近日榮登福建省「2013年市長帶你遊」活動之「99種必嘗美食」排行榜第三,如此美味的泉州面線糊是怎麼做成的呢?  經營面線糊生意30多年的謝錫國介紹,想要煮出美味的面線糊,首先要熬煮出一鍋鮮美的高湯。
  • 泉州面線糊,最傳統的早餐,泉州人離不開的古早味
    絕大部分都會告訴你,面線糊。面線糊起源於福建泉州,是福建閩南地區和臺灣地區的風味小吃,成糊狀,是由細面線、地瓜粉製作成。一般為早餐食用,也可以當做點心和夜宵。其味道鮮美,清甜爽滑,具有閩南地方風味。文中圖片引用至網絡,如有版權方請聯繫穿行在泉州大街小巷,隨處可見面線糊店。一碗麵線糊,加上配料,來跟油條,就是泉州人最經典的早餐組合。
  • 閩南美食:泉州的早晨 從一碗麵線糊開始
    「若沒有吃麵線糊,等於沒來過泉州。」這是很多來泉州的遊客對泉州面線糊的評價。對許多泉州人來說,早晨出門走進一家面線糊店,點一份面線糊,一天的工作生活從此開始。因其簡單、快捷又不貴,面線糊已成為泉州的特色「標誌」之一。儘管閩南不少城市也有面線糊,但口味並沒有泉州這麼有名,流行程度也遠不及泉州。其實,如今的面線糊不單只作為早餐,可以是點心或夜宵。
  • 泉州美食不可錯過——面線糊
    自從來到泉州,我除了學校食堂,也很少去其他地方。大抵都是福建人,口味相差不遠,每日去食堂也沒發現家鄉與閩南地區在口味上的差異,只是整日惦記著沙縣的小吃。  ­  也許離家遠了,有種思鄉情懷,對沙縣小吃情有獨鍾,便認為其他小吃都比不上它。泉州的舍友就開始坐不住了,冒出一大串的當地特色小吃:面線糊、馬蹄酥、蘿蔔糕、潤餅菜、海蠣煎、浮粿、炸棗,碗仔粿……說得都止不住嘴。
  • 泉州行:閩南古早味 面線糊
    去泉州,沒怎麼做攻略,想著走哪裡算哪裡吧!即使不去找資料,泉州滿眼的美食還是撲面而來,尤其在飢腸轆轆的情況下,面線糊就這麼進入了我的午餐。放下兩個包,選擇了面線糊,在大姐讓坐在風扇下風大些的招呼下,然後大姐走到裡面灶臺開始忙起來。一碗麵線糊,大姐做的時間比較長,荷包蛋是現做的,還有其他輔料。我一邊從包裡拿出茶來喝喝,一邊休憩的同時等待,順便跟老闆聊聊喝啥茶。
  • 泉州面線糊做法 正宗小吃 感受閩南風味
    泉州面線糊 正宗小吃 泉州面線糊做法步驟 1 熬面線糊高湯
  • 朵蓮寺裡的面線糊
    不過你要是路過此地,卻會發現門前車馬接踵而至,熱鬧非凡,駐足細看,卻不是因為該寺的香火繚繞,而是因為寺廟邊上有一家面線糊,糊香飄萬裡,把所有泉州的、亦或是來泉州的饕餮們都吸引到此。這是一家號稱泉州地界配料最多的面線糊店,品種多達四五十樣。除了面線糊經典的配料滷大腸滷豆腐滷蛋等滷料以外,海鮮、炸物也是花樣繁多。面前擺的瑤柱和魷魚乾,就已經非同一般,而新鮮的魷魚更是鮮得Q彈,還有炣大海蠣、炒桂花蟹、大蝦仁等,盤盤新鮮看得見,而炸醋肉更是該店的必點之物,好吃得那是一盤接一盤地淨光。
  • 潮汕味長,面線食短
    炒麵線啊!我才想起,前不久「伯公生」,即是地頭老爺「伯公」生日,按潮汕地區的習俗,人們至村頭的伯公廟祭拜,祭品裡面便有面線。而祭拜之後的祭品面線,各自拿回家後,便會炒來吃。沒想到是,挑食的女兒,也喜歡吃麵線。於是,我便拿出一捆,拆開切斷,拿了一半,炒麵線。普寧面線,也叫鹹面線,耐儲存,一向為潮汕人喜愛的麵食,而炒麵線也是有講究的。
  • 體驗泉州當地人日常的早餐面線糊,打卡水門國仔面線糊
    體驗泉州當地人日常的早餐面線糊,打卡水門國仔面線糊。[愛慕]入鄉隨俗,來到古城泉州,當然也要體驗一下當地的飲食。於是,我們一大早就直奔這裡,只為品嘗一下面線糊。[愛慕]點了餐,坐下來,慢慢品嘗這叫做面線糊的美食。面線糊是福建省泉州市的著名特色小吃。呈糊狀,是由細面線,番薯粉,和水製作成。味道鮮美,清甜爽滑,具有閩南地方風味。廈門雖然也有面線糊,但是口感好像還是以泉州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