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來自葡萄牙的外國友人,舉例說本來是『火災發生時請不要使用電梯』,翻譯的英文Do not use the lift if it catches fire卻讓人感覺有『電梯常要著火』的意思。」談及公共場合的英文譯寫,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戴曼純哭笑不得地提到這條令他印象深刻的「神翻譯」。
近日,國家標準委、教育部、國家語委等多部門聯合發布《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範》,總計3500餘條公共服務信息的譯寫有了「標準答案」。譯寫規範是如何出臺的?其背後又有著怎樣的爭論和考量?
發現
「對一點錯一點」的翻譯更有害 讓人一頭霧水
「詞語用錯,句法搭配不對,類似現象特別多。」出於專業習慣,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範課題組組長柴明熲總是留心日常生活中的標識翻譯。有次他去西安出差,看見賓館房間水龍頭旁貼著「此水請煮沸飲用」的提醒,因為用錯了煮沸的動詞boil和形容詞boiled,對應的英文意思就變成了「這個水會自己開」。
在柴明熲看來,真正離譜的「奇葩翻譯」至少知道肯定是錯的,一笑了之。這種「對一點錯一點」的更有害,讓人一頭霧水。不僅無法起到向英語母語人群解釋的作用,還凸顯我國公共服務領域的文化短板。
事實上,早在2000年初,主管部門便不時收到來自外籍人士和社會的反映。柴明熲介紹,針對這些意見,並藉由奧運會、世博會等重大活動的舉辦,北京、上海等地陸續出臺了各自的地方譯寫標準。以這些地方標準為基礎,進一步篩選出最涉及外國人、需要翻譯的領域。「篩選以後目標比較集中,比如中國烹飪太過龐雜,目前菜譜譯寫就沒有做。還是留給餐飲旅遊自己解決,我們只提一個大概要考慮到什麼就可以了。」
2010年,國家層面的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項目正式推進。這是一項非常繁雜的工作,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範課題組和專家組成員戴曼純介紹,不同行業會有交叉的表達,像「禁止吸菸」這樣的信息,很多行業都會涉及,需要摘出來放在通則。譯寫完成後的審定環節,還要發放給各個行業廣泛徵集意見。「反饋回來的意見數不勝數,我們必須一一回復。」
爭議
同一張票面 北京的「南」和南京的「南」不一樣
在戴曼純辦公室,記者見到了這套包含一本《指南》與七本色彩各異,分為體育、交通、餐飲住宿、醫療衛生等分冊的「規範」全集。排列整齊的一條條詞組、句子看似簡單,卻都凝結著專家們反覆的研討與論證。
「第一個爭議就是英語選取的標準。」上海市教科院國家語言文字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日培解釋,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新加坡……全世界有多個國家講英語,一條信息可能會有多種表述。專家們在不同國家見到不同的表述,放在一起討論,聽誰的?
「以目前的話語環境,我們傾向還是以美式、英式、加拿大英語為主。」張日培表示,原則就是不要產生歧義,希望只要說英語的人,看到譯文都能夠基本解讀原意。
而諸如「小草微微笑請您繞一繞」這種帶有文學色彩的公示語,要不要進行詩化的翻譯?「有的專家覺得應該『文縐縐』一點,有的認為外國人還得琢磨是啥意思,不如直截了當。也是經過反覆地探討,我們認為還是用最簡單的『遠離草坪』、『請勿踐踏草坪』等外國人看得懂的方式表達。」
此外,路名與地名的翻譯也需要進一步統一標準。戴曼純舉例,早已開通的「北京南站」到「南京南站」高鐵,起初票面站名的譯法為,Beijing south station to Nanjingnan station。「同一張票上,北京的『南』譯成英文south,南京的『南』則直接用了漢語拼音nan。」
在標準研製過程中,民政部地名專家也參與了研討。課題組認為「北京南」與「南京南」都不是專門的地名,不能作為一個整體來拼音,應該「北京」、「南京」用拼音,「南」都譯作south。「我們據此向有關部門提出了建議,現在的高鐵票已經改過來了,是合乎規範的。」戴曼純笑言,一張小小的火車票,也是大家努力的成果。
改變
豆腐、圍棋直接譯成doufu和weiqi 更符合歷史事實
據悉,此次信息譯寫的基本思路是儘量參照英語國家已有的相應表達。而在收集、整理這些信息時,專家們意識到,英語世界與中國大環境下看待同樣事物,角度有著微妙的差別。
「比如我們的公交地鐵『老弱病殘孕席』,大家覺得很正常,之前北京的譯法也是把每個漢字對應的英文詞語都列出來。但對英語世界來說,這幾個字明晃晃看著就不是特別舒服。」戴曼純介紹,推薦的兩種譯法,美式表述為priority seating,意思是優先席。具體優先誰?底下用一行極小極小的字標出。英式或加拿大,用的是courtesy seating,禮貌席。「這兩種譯法我們都列上去了,也很高興地發現,不少公交地鐵已經把這種表達改過來了,甚至連漢語也跟著改成優先席,這是一個進步。」
除了英語世界帶來的影響,專家們更希冀發出自己的聲音,以在國際交流中更好地彰顯中國的文化影響力。基於此,一些「現成」的英語詞彙,也並不會完全直接拿來使用。
「比如中國特有的事物,像豆腐、圍棋,英語單詞分別是tofu、go。這兩個詞是從日語發音譯過去的,因為日本和西方的接觸比較早。我們這次經過反覆討論,就強調說還是用漢語拼音來表達,直接譯成doufu和weiqi」。張日培表示,傳播中國文化要把握話語權,即便這些詞已有英文譯法,但不適合沿用,應該用更符合歷史事實的譯法來「搶奪」它們。「這一系列的詞專門有一組,量不是很大,我們都是這樣處理的。」
而一些中英相似、內涵外延又有差別的詞,專家也認為不宜牽強附會。戴曼純舉例,中國人對龍很是崇拜,而西方將龍譯作dragon,這個詞有邪惡的含義。所以說到中國龍,就要創造一個完全不同於dragon的詞——直接譯成Long。「否則會讓西方人誤會,中國人居然崇拜邪惡。」在他看來,中國特色的東西是有文化積澱在裡面的,不能用西方已經很有歷史、形成固定認知的詞來翻譯。「當然這些已經不屬於公共服務領域範疇,有另外一群專家在做翻譯工作。」
推廣
開放免費網絡查詢 搜索時較快指向語料庫
十幾年前就關注公共領域英文譯寫狀況的戴曼純,電腦裡裝了幾千張隨手拍下的譯寫錯誤的照片。「同一個地名翻譯的不統一,同一件事講法不一樣。××街空中的路牌譯成jie,地面的路牌就譯成street。一些非常有名、外國人必去的景點,錯誤也屢見不鮮,牌匾單詞拼寫錯誤的都有,這是十分不應該的。」
走哪兒都能發現錯誤,讓戴曼純心裡有點不舒服,「我們學的是假英語嗎?」他認為,首要原因是翻譯者缺乏責任心「直接到網上查,每個字都翻譯,拼在一起不成句子。最奇葩的在網上一點翻譯,出現伺服器錯誤,顯示server error,還以為那個就是翻譯呢,直接掛到外面去了。」
「七年走下來,工作還沒完成。我們做這些已經覺得很難了,但今後的推廣才是難上加難。」柴明熲感慨,出臺規範只是一套書本,如何落地、真正改變語言景觀,才是參與其中的專家們最關心的。
除了提升相關單位的責任心,用政策性文件進一步推進,柴明熲介紹,針對人們翻譯經常藉助網際網路的習慣,下一步要將這些服務信息的標準譯文做成網絡查詢,免費向社會開放。「從幾萬條信息裡梳理出3500條示例放入了規範,其他的還要繼續整理成語料庫。如果搜索類似的公示語,能夠比較快地指向我們做的這個庫。」
主筆 魏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