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時代的王者,現代戰場上的「奇兵」,二戰蘇聯的騎兵部隊

2021-01-20 墨風蒜瓣

騎兵,一個從春秋時期就已經有記載的兵種。在兩千多年的發展中,幾乎全世界所有的帝王悍將都是依靠它來奪取天下,無論是橫掃匈奴的大漢騎兵,踏平滿蒙朝鮮的遼東鐵騎,還是徵戰歐亞大陸的蒙古戰騎,亞歷山大的馬其頓重騎兵,騎兵一直都是冷兵器時代最為重要的戰力之一。不過隨著火槍、戰車的大規模使用,騎兵似乎在「熱」兵器時代已無位置,曾經引以為傲的機動能力在坦克、裝甲車面前顯得十分「遲緩」,大兵團的衝殺在重機槍面前也變得不堪一擊。延續千年的兵種真的就在飛機、大炮時代消失了嗎?

冷兵器時代的戰場王者,第一兵種,騎兵

答案嗎?是肯定的,隨著科技的發展,騎兵已然成為了一個消失的兵種!不過它也並非突然就被抹掉的,二戰中蘇聯的騎兵部隊曾是其防衛家園、反擊侵略時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他國大力發展機械化部隊的時候,蘇聯人沒有放棄騎兵部隊,而且在最艱難的時候,正是靠著騎兵這種現代戰場罕見的兵種數次拯救蘇聯於水火之中。

蘇聯騎兵的組建

蘇聯的騎兵部隊繼承於沙俄,而沙皇手下最為彪悍的騎兵部隊當屬哥薩克騎兵,這支被拿破崙冠以「擁有它則可以徵服世界」的騎兵部隊是沙皇侵略擴張的一張重要王牌,在巔峰時期,哥薩克騎兵部隊的總人數超過30萬人,哥薩克騎兵不僅戰力「爆表」,民風也相當彪悍,在外界的聲譽不高,而且隨著現代化武器的引入,騎兵在一戰時期已呈現沒落之勢。

哥薩克騎兵

到了1917年隨著俄國的政權更迭,新政府對於這種曾經被認為是貴族階級的武裝不屑一顧。儘管仍然保留了部分原沙皇騎兵的編制,但規模卻被大大地縮減,這種情況一直到了1919年才有所好轉。因為當時反對蘇維埃政權的白衛軍崛起,曾被拋棄的部分沙俄騎兵成為了白衛軍的中堅力量,所到之處橫行無忌,給蘇聯軍隊造成了不小的損失。

由於得到了外部勢力的支持,白衛軍的騎兵早已不是那種手持砍刀,盲目衝殺的野蠻遊騎。藉助重機槍、輕火炮,輔以輕型坦克和裝甲車的協同,這種騎兵部隊儼然成為了一支半機械化的重裝部隊。而且白衛軍內很多人曾經都在沙皇的軍隊內服役,戰場經驗十分豐富,在廣闊的戰場上藉助騎兵短時間高速機動的能力和新配備的強大火力,在一段時間內曾讓新生的蘇聯軍隊苦不堪言。1919年8月,白衛軍少將康斯坦丁·馬蒙託夫就曾率領8000名哥薩克騎兵衝破了蘇聯嚴密防守的防線,在一個月的時間內掃蕩多地,根本沒有力量可以阻攔,甚至還「解放」了超過兩萬名意志不太堅定的「蘇聯紅軍」。

由於政權初建,重型火力配備並不完整,為了對抗這些肆意橫行的騎兵,蘇聯政府專門成立了由三萬人組成的第一騎兵軍,主帥是後來曾三次獲得蘇聯英雄稱號的謝苗·布瓊尼(蘇聯唯一一位騎兵元帥)。為了能夠對抗白衛軍的騎兵,蘇聯的這支部隊在成立之初就以火力至上為理念,機槍上馬,士兵在配備馬刀的同時也佩戴步槍,後勤補給由專門部隊負責,盡最大可能地減少馬背上的重量,強化機動能力和作戰半徑。同時在騎兵部隊內輔以裝甲車、輕型坦克以增強火力,並配備有防空和重型火力,為騎兵部隊提供空地立體的護衛和支援。

第一騎兵軍的巔峰和隕落

僅僅用了一年的時間,第一騎兵軍就將白衛軍打的七零八落,在此之後該部隊還參加了華沙戰役,雖然在有「紅色拿破崙」之稱的圖哈切夫斯基指揮下蘇聯取得了勝利。但是他們的騎兵部隊卻在這個戰場上創造了一個「恥辱」的歷史,那就是在兵力十倍於敵的情況下慘敗,而且還被許多史學家認為這是20世紀最後一場騎兵之間的大規模戰爭——科馬洛戰役。

蘇聯騎兵

在這次戰役中波蘭人以六個團1700多人的騎兵對戰蘇聯謝苗·布瓊尼率領的二十個團1.75萬人的騎兵部隊。不過由於指揮失當、戰場通訊不暢加之蘇聯自認為勝券在握對相關情報不夠重視,最終被波蘭騎兵擊潰,波蘭人以損失五百人的代價擊殺了蘇聯騎兵部隊四千人。

波蘭騎兵部隊

經此一戰,曾經名噪一時的第一騎兵軍在1923年被解散。一直到二戰開始之前,蘇聯軍隊為了構建自己機械化部隊,騎兵部隊再一次被裁減,將原本的36個騎兵師整編為13個。貌似騎兵在蘇聯軍隊「時日無多」,在同時代的其他國家,騎兵早已淪為輔助的角色或者是直接被取消,而蘇聯對於騎兵的重視程度也開始下降。

蘇聯騎兵部隊在接受檢閱

特別是在1934年到1940年期間,機器替代馬匹的論調日益高漲,騎兵也從過去獨當一面的主力部隊逐漸演變成了機械化部隊的預備隊,主要負責襲擾、滲透、輔助等任務。1940年出臺的蘇聯野戰條例中規定,騎兵的作戰任務主要以後方和側翼攻擊為主,或隨同裝甲部隊衝擊敵人守衛相對薄弱的防線,必要時需要執行防禦和追擊等任務。

從種種的跡象表明,騎兵的沒落已成必然,在重裝洪流的戰場上,血肉之軀的騎兵無論是在機動力、耐力和火力方面的優勢已蕩然無存,維持著這樣一支部隊似乎已沒有必要。然而從後來的戰爭表現來看,「騎兵無用」的結論下得似乎早了一些。

二戰中蘇聯騎兵的表現

二戰爆發後,希特勒於1941年發起巴巴羅薩行動,戰爭初期蘇聯的騎兵面對強大的德國機械化部隊僅僅進行過幾次試探性進攻,並未取得太大的戰績。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蘇聯節節敗退,主力裝甲部隊被消耗殆盡,加之裝備、燃料的短缺,騎兵部隊開始成為了蘇聯反擊的主力。特別是在反攻階段,騎兵在追擊後撤的德軍時表現英勇,尤其是在泥濘不堪的道路上馬匹似乎成為了最為有效的交通工具,當德國人正在為了如何逃出泥沼而費盡心思之時,紅色騎兵旋風般殺到,憑藉看似不起眼的英頓馬(英國純種馬與頓河馬雜交而育的馬種),讓蘇聯鐵騎在泥濘的平原上縱橫馳騁。實踐證明,雖然騎兵部隊在開闊地域的行進速度不超過20公裡/時,日行程也僅有百餘公裡,但是它們的越野能力是任何機械都無法比擬的,特別是在蘇聯那種泥沼遍布、溝壑縱橫的地形中,騎兵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表現蘇聯騎兵彪悍戰力的漫畫

在正面廝殺中,面對擁有重型裝甲和密集火力的敵人時,騎兵部隊沒有任何的優勢。但是在追擊、襲擾方面蘇聯騎兵卻有著不俗的表現,師級的騎兵部隊經常在敵人的佔領區遊蕩,執行打了就跑,破壞設施的任務,主要襲擊的目標包括敵人的指揮部、後勤補給線、倉庫等,並且在封鎖道路和破壞通信線路方面也有一定的建樹。雖然在殺傷數量上沒有突出表現,但德軍因此需要分出大量的部隊來應付這些遊蕩的騎兵,經常出現的情況是蘇聯以一個師的騎兵部隊能夠牽制住德軍五六個師的兵力,而且還抓不到這些「遊騎」的影子。

機械化騎兵集團

不過憑藉勇氣衝鋒取得的戰績也伴隨著巨大的傷亡,由於裝備欠缺,騎兵的優勢未能充分發揮。1942年以後,蘇聯開始調整騎兵部隊的配備,為每個騎兵師配備118挺輕機槍、48挺重機槍、74門迫擊炮、114門不同口徑的反坦克炮、數十輛輕型坦克和防空炮等武器,同時步兵師或裝甲部隊會根據戰鬥需要隨時調配到騎兵師進行混編作戰,機械化騎兵集團開始正式亮相。而且規模也在不斷擴充,巔峰時期蘇聯擁有的騎兵師數量達到87個,共計50多萬人。

蘇聯騎兵部隊戰士

到了戰爭後期,騎兵部隊的數量和坦克部隊的數量基本相當,而騎兵也開始執行另一項重要的任務,在舊戰線被擊潰新的戰線還未成型之際,騎兵經常突入到敵人的防禦縱深進行襲擾。並與坦克部隊相互配合,在道路條件良好時以裝甲部隊為先鋒,當路況不佳時,騎兵部隊則會轉換為進攻先鋒,二者交替進攻,蘇軍機動能力不減,攻擊亦可持續輸出。

「奇兵」正式退出

當然了,蘇聯的騎兵部隊也不是萬能的,在戰爭取得了一定優勢後,部分指揮官對於騎兵的作用認識不清。時常派遣騎兵師去進行固定目標的攻堅作戰,致使騎兵部隊損失慘重,有半數的部隊是因此被消耗掉的。

二戰結束之後,大部分的騎兵師開始接受改編,多數被轉換為機械化部隊,一直到1955年最後一支騎兵師被解散,蘇聯騎兵部隊才正式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相關焦點

  • 冷兵器時代的戰場之王——士兵手中無所不能的長槍長矛
    在冷兵器時代,在殘酷的戰場上,在五花八門的各色兵器當中,有一個絕對可以笑傲群雄的冷兵器王者,它產生於遠古人類狩獵使用的粗糙工具,在形制和使用方法上都有傳承,同樣傳承的還有粗野而強大的殺傷力,槍矛是陪伴人類最久的武器,人們手執槍矛,面對兇殘的野獸,在血腥殘酷的戰場上廝殺,槍也不辜負人們的期望,打敗諸般兵器,成為器中之王,堅定地陪伴在人民身邊
  • 二戰蘇聯陸軍部隊的編制發展史(1941~1942)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陸戰最慘烈、規模最龐大的就是蘇德戰場,雙方的戰役動輒就是上百萬人的大會戰。蘇聯的軍力最高的時候更是超過了1100萬人,要指揮如此大規模的軍隊,其編制是非常複雜的,而且隨著戰事的發展,蘇聯陸軍編制也一直在發生變化,本系列將會簡單講解一下二戰中蘇聯陸軍的編制變化史。
  • 實力相差懸殊,八路軍騎兵團巧布口袋陣,痛殲日軍精銳騎兵旅團
    平型關戰鬥中執行阻擊任務的115師騎兵營 兵貴神速,在冷兵器時代,騎兵以其遠超步兵的機動性,成為戰場的主角,無論是胡服騎射的趙國,還是稱雄亞歐大陸的蒙古騎兵
  • 二戰時的蘇聯士兵真的沒有子彈袋嗎?
    (蘇聯的莫辛-納甘步槍,以及蘇軍的制式彈匣包) 二戰時蘇軍士兵上前線肯定是要多帶一些子彈的,至於子彈放哪?自然是放在子彈袋中。 早在古代人們就已經認識到頭盔的重要性,古代的高級將領和精銳部隊都是配備有頭盔的,這可以大大提高士兵的防禦能力,畢竟只要頭部一受傷,即便是不死也失去戰鬥力了。 而進入火器時代後,冷兵器時代的鎧甲漸漸地被全部淘汰,但頭盔卻得以保留下來,今天更是成為士兵的必備護具,可見頭盔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性。
  • 德軍「最不起眼」部隊,戰場無所適從!一個師連標誌都來不及做
    不過這當然大多是用於後勤,而作戰部隊德軍的騎兵情況又如何?要知道二戰中最著名的笑話就是「波蘭騎兵砍德國坦克」。 因為二戰開始時,德國崇尚機械化「閃電戰」,因此以前戰場上大量出現的騎兵部隊,可以說幾乎被德國人拋棄,1936年4月1日,德國國防軍只有一個騎兵旅:原稱為第5騎兵旅,後改稱為第1騎兵旅。1939年10月25日,第1騎兵旅開始著手擴張為騎兵師。
  • 二戰時如果德軍來到亞洲戰場,日軍去到歐洲戰場會怎樣
    現在網上關於二戰有各種各樣的假設。這其中一個比較有趣的假設就是:如果二戰期間德軍和日軍互換位置結果又會如何呢?德軍在亞洲戰場會有怎樣的表現呢?日軍如果去歐洲戰場又會發生什麼呢?歷史本來是不存在假設,但人們往往總會忍不住進行假設。二戰時期德國是以坦克等陸戰武器聞名的,而日本則以航母等海戰兵器著稱。這樣兩支軍隊互換戰場會發生什麼呢?
  • 「頓河流域的雄鷹」真正的戰鬥民族哥:哥薩克騎兵
    ,鐵木辛哥曾經是第一騎兵軍的師長,就連後來的蘇共總書記赫魯雪夫,也曾經服役於第一騎兵軍,可以說,第一騎兵軍,這支在國內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的部隊,是蘇聯名將的搖籃,共走出了8位元帥、4位軍兵種元帥、7位大將、4位上將、10個中將以及可能不計其數的少將。
  • 沙俄哥薩克騎兵,最後去哪了?融化在普通百姓當中
    在沙俄的歷史上,哥薩克騎兵是一直非常驍勇善戰的隊伍。那麼,這支隊伍如今去哪了?很多人想不到,已經融化在普通百姓當中! 哥薩克人非常善戰,在戰況不利時也能迅速撤退,脫離戰場。如果說吉普賽人是大篷車上的民族,那麼哥薩克就是戰馬上的族群。哥薩克人正是憑著一匹戰馬、一柄軍刀在橫跨歐亞大陸的廣闊疆場上,馳騁數百年,縱橫千萬裡。 所以說,哥薩克騎兵輝煌了400多年,左右著俄羅斯的歷史發展,在俄羅斯社會發展史和世界戰爭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步兵與武器,隨著現代武器裝備的發展,未來步兵發展之路在哪裡?
    步兵,恐怕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兵種了。早從冷兵器時代,步兵就構成了各國軍隊最基本的戰鬥單元。世界各國軍隊在陸地戰場上的各類兵種,基本上都是由步兵分化而來的。換言之,步兵可以說是各國陸軍軍兵種的始祖了。而在冷兵器時代的步兵機動能力方面,步兵則直接分化出了騎兵這個全新的兵種。一開始,步兵還能夠依託冷兵器時代的戰車進行機動和作戰。但是隨著作戰範圍不再限於地勢平坦的平原地區,戰車的地位開始逐漸被騎兵取代,最終除了分化出去的騎兵壯大之外,冷兵器時代的步兵,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還是只能夠通過雙足進行機動。
  • 看它戰前的軍事實力,蘇聯也不敢妄動
    ——雨果「閃電戰」是二戰中納粹德國採用的一種戰術,它以速度為優勢,充分利用飛機、坦克和機械化部隊突然襲擊的方式迅速制敵取勝,在二戰前期非常具有優勢。歷史上最著名的一場閃電戰發生在1939年9月,先是德國入侵波蘭,接著蘇聯加入入侵隊伍,僅僅一個月後,德國和蘇聯就宣布全面佔領波蘭全國領土,這就是著名的「波蘭戰役」。
  • 冷兵器時代的王者:與宋朝、金朝的馬相比,蒙古馬有何過人之處?
    戰馬,堪稱是冷兵器時代的第一戰略資源。比如,在宋朝與金朝、蒙古,以及蒙古與金朝的戰爭中,戰馬的數量與素質,曾經是決定戰爭成敗的關鍵因素。宋朝騎兵在女真鐵騎面前不堪一擊,而女真鐵騎遇到蒙古騎兵又節節敗退,這是為什麼。
  • 馬矮刀長槍短,日本戰國時代的騎兵在戰場上的優勢有多大?
    雖然有人說母衣可以用來裝戰場上斬獲的首級,但母衣裡面的竹編部分較為輕薄,裝載沉重的東西會導致母衣變形,並破壞其使用效果,所以這個說法很可疑。說到這裡,母衣眾的另一個身份——騎兵就值得說一下了。關於日本戰國的騎兵,一直是處於要麼被人們黑到一無是處,要麼又被人們捧上天的狀態。那麼,日本戰國時代的騎兵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
  • 二戰日本軍刀價值幾何?為什麼有鬼子帶家傳寶刀上戰場
    那些老鬼子的後代想用上億元回購,收藏者都沒有答應之類。總之,二戰日本軍刀價格不菲,甚至可以賣到天價,是很多人的共同認識。那麼,對於一款在二戰時期生產了幾十萬把乃至更多的制式冷兵器,二戰日本軍刀那麼值錢嗎? 我們先來說一下,很多新聞喜歡提及的所謂,日本天皇御賜寶刀。其實,日本天皇御賜刀,說的是刀刃,而不包括刀裝。
  • 曾令人聞風喪膽的哥薩克騎兵,以數倍兵力對陣日軍8千,為何慘敗
    「假如我的軍隊擁有哥薩克騎兵,我將會戰勝整個世界。」——拿破崙哥薩克騎兵是極為優秀的騎兵部隊,子子孫孫馳騁於歐洲東部的大草原上,以驍勇善戰出名。這些騎兵一直都是沙俄的重要武力。在冷兵器時代,騎兵就是國之重器。
  • 細數一戰和二戰中那些立過赫赫戰功的動物士兵們
    今天,我們就為大家羅列一戰和二戰裡那些「動物戰士」們。一、馬馬成為戰爭的一部分,應該說有著悠久的歷史了,尤其是騎兵的出現,使得馬更是成為一線作戰力量。騎兵在冷兵器時代所向披靡,但隨著自動化武器甚至坦克的出現,馬匹開始更多的擔當運輸的主力。在道路條件苛刻的戰場,馬匹的通用性更高,較之於一戰時期的汽車而言,養護成本更加簡單方便。哪怕到了機械化程度較高的二戰,很多美軍將領都認為馬匹的使用量還遠遠不夠。
  • 曾北逐元朝、五徵草原的明軍,為何到中後期沒有大規模騎兵部隊?
    在冷兵器時代裡,騎兵一直被視為能夠主宰戰場的最有效重裝機動部隊,這讓騎兵在古代歷史戰場上一直佔據著極為重要地位,幾乎無往不利的騎兵隊伍,也書寫了無數戰爭傳奇。對於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歷代統治者而言,騎兵部隊絕對是國防建設中的重中之重。
  • 中國古代騎兵的另一面—古代騎兵的武器、防具、戰術和兵源
    縱觀我國古代戰爭史,就不難發現騎兵在冷兵器時代的表現是多麼的耀眼!自北方遊牧民族熟練地掌握騎射技能後,他們的騎兵部隊往往都會對中原王朝造成極大的殺傷和破壞。因為騎兵部隊機動靈活、來去如風,他們可以做到勝則擴大戰果、敗則迅速後撤,而中原王朝的步兵部隊往往是勝則難以追擊,敗則難以撤退,如此一來中原王朝的步兵部隊就很難與遊牧民族的騎兵部隊周旋匹敵了。
  • 看似簡單的夾槍衝鋒,是冷兵器時代騎兵武術巔峰?這裡的門道很深
    尤其是歐洲騎士們將騎槍夾在腋下,一往無前的衝向敵軍,算得上是很多人心中最經典的騎士形象。不過正所謂越是看起來簡單的東西,往往裡面的道道會更多,那麼歐洲騎士們曾經所向披靡的夾槍衝鋒,究竟是什麼樣的呢?在講夾槍衝鋒之前,必須先說明兩個算得上是國內網上的經典誤區。首先,歐洲的騎士不管什麼時期,其實都不是只有夾槍衝鋒這一種馬上武術。
  • 冷兵器時代的大變革 閒話三國時水陸兵器
    在今天,每一個新武器的誕生都需要技術的支撐,在冷兵器時代也一樣,三國能出現這麼多冷兵器明星,得益於那個時代已經從青銅時代發展到更鋒利的鐵器時代。下面我們就為大家詳解三國時代的武器背後的故事,及它們在戰徵中的作用。
  • 二戰時期各國軍隊實力排名,日軍第二,那麼排第一的到底是哪支部隊
    而且上戰場,義大利部隊就好像是去旅遊一樣,身上帶有麵包,紅酒。因此,義大利部隊算是二戰時期戰鬥力最差的一個。 而法國陸軍部隊,曾經在拿破崙那個時代,稱霸歐洲。但是在一戰結束後,法國算是精疲力盡,而法國人民也厭惡戰爭。所以為了防止德國人民報復,他們採取防禦措施,在一戰結束後,修建了著名的馬奇諾防線,就是防止得德軍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