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oNews 李昊原
責編/楊博丞
華為手機漲價了。
這是這些天科技圈經常談論的話題之一,很多消費者以及經銷商們卻不得不接受這個事實。
漲價主要集中在幾款搭載麒麟晶片的機型上,據悉,現在渠道分享商從華為手中拿到貨的數量比以前少,價格卻更高,所以導致經銷商們也提高了出售的價格。過去一年多,國際政治、經濟上的交鋒博弈,最終轉化成肉眼可見的價格變動。
美國時間9月15號起,華為將徹底斷絕晶片來源,未來搭載麒麟晶片的手機會賣一部少一部,讓這種漲價多少帶上了「物以稀為貴」的情懷感——雖然消費者並不樂於看到,自己成為被情懷消費的一方。
這一天,蘋果如期舉行發布會,而華為卻遭遇了斷供,也正是這一天,媒體報導蘋果發布會的聲音少了。很難想像在一年前,我們還在思考一個問題——華為追上蘋果要多久?如今,前者風光依舊,後者悄無聲息。
即使在2019年的3月6日,華為被列入實體清單後,全國從專家到網友還在積極地出謀獻策,期待華為挺過去,其中不少方案的確具備可行性,可以避開禁令的制裁。也可能是美國注意到了這一點,今年5月15日,美國商務部將禁令升級,所有採用了美國技術和設備的企業,為華為生產和提供產品,都需要得到美國的同意。
這一禁令有120天的緩衝期,到9月15日才會正式施行。「DoNews」在美國商務部網站看到,其對於華為的禁令並沒有任何新的補充。
在過去120天中,從華為到其以往的供應商和合作夥伴,也曾通過各種方式獲得許可或者延長緩衝期,不過最後都沒有成功,臺積電、英特爾、高通、聯發科、美光等晶片製造廠商,包括國內的中芯國際,相繼宣布將無法繼續為華為供貨。
「晶片沒辦法生產,很困難,目前都在缺貨階段,這可能是麒麟高端晶片的絕版,最後一代。」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也不得不承認這個事實。
這也讓華為將全球掃貨進行到底。9月14日,一架滿載著晶片的飛機從臺灣飛回了大陸,之前曾有報導稱,華為向臺積電追加了7億美元的訂單,後來又向聯發科提出過億晶片的訂單,至於實際收回了多少晶片,這個數字作為華為的商業機密無人知曉。有分析師估計,臺積電為華為代工的麒麟9000晶片數量約為1000萬左右。
不過幾乎沒有人相信,在缺少晶片來源的情況下,華為的手機業務能支撐超過一年。
2018 年,華為在採購元器件上花費了約 700 億美元,其中有92家進入華為當年的核心供應商獲獎名單,即使極力國產化,這樣大的缺口也很難補上。這一點對國外廠商來說也是一樣,美國晶片巨頭高通就曾估計,封殺華為將導致其失去80億美元年收入的市場。
華為《2019 年年度報告》顯示,2019 年華為來自消費者業務的銷售收入高達4673億元,佔到集團總收入的54.4%,當年華為的手機銷量也達到了2.4億部,位居全球第二。今年上半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公布報告稱,4月華為手機出貨量首次超越三星成為全球第一,佔到全球出貨總量的21.4%,約1484.5萬部,不過隨著禁令升級,這一數字也開始下滑。
研究機構策略分析公司(Strategy Analytics)最新報告稱,截至目前2020年華為手機銷售1.9億部,市場佔有率15.1%,回到全球第三,並預測庫存用完後華為手機的市場佔有率將大幅下跌至4.3%,推出一線行列。
由於晶片徹底斷供,華為即使通過提高出廠價,減少出貨量等手段來延長時間,也沒辦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許華為還在期待別的轉機,比如11月美國大選之後,美國政府對華的策略會發生轉變,不過,從戰略的角度來說,等待來自敵對方的轉機本身就是一種被動和幼稚。
幾天前的華為開發者大會似乎提出了另外一種可能,如果華為轉向做類似谷歌那樣的軟體提供商呢?雖然目前華為還是被其他廠商視為手機領域最強大的競爭者,但如果華為徹底放棄手機銷售業務,即使是被動的,那麼在已經被「殺雞儆猴」過的手機廠商眼中,華為會成為更值得期待的一個備選項。
現在的華為顯然不捨得放棄年收入幾千億的手機銷售業務,只是有些事情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沒有晶片供應的手機,就是無以為繼。華為曾表示希望建設國產化的晶片製造產業,但這要多少年才可能成功?華為的手機能等那麼久呢?
實際此時很多手機「友商」,已經在線上線下,開始搶佔華為的市場和渠道。但即使國產晶片製造發展一路順利,華為成功轉型像三星那樣的巨頭,到時華為可能又會從「民族脊梁」,變成「行業公敵」了。
華為的牌不少,但壓力更大,而比壓力更困難的是,在極度複雜的形勢下,做出長期正確的判斷並堅持執行下去。對華為來說,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是活著面對黑暗的現實,還是走向永遠的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