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涼橋垃圾中轉站髒亂差的狀況大為改善。
溫州網訊 市區乘涼橋垃圾中轉站「不堪重負」,今年經過升級改造,終於改變髒亂差的舊貌,成為鹿城區首座易腐收運服務「小精專」中轉站的樣板。
日前,由鹿城區五馬街道和區綜合行政執法局攜手打造的垃圾收運「乘涼模式」,解決了乘涼橋附近住戶的「十年困擾」,更讓垃圾分類成為城市精細化管理的展示點,廣大市民幸福生活的增長點。
垃圾中轉站髒亂舊
困擾周邊住戶十餘年
乘涼橋垃圾中轉站地處城區中心位置,前後銜接府前街、五馬街、禪街等溫州地標街區,又緊鄰居民住宅區。上世紀90年代修建時,乘涼橋中轉站的功能定位僅限於收運周邊居民小區與部分商鋪所產生的日常生活垃圾。
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五馬商圈每日產生的生活垃圾總量不斷增加,再加上生活垃圾混投混運,保潔三輪車滴灑漏,乘涼橋生活垃圾中轉站日益「不堪重負」,成為城市管理中的「頑疾」,被周邊居民投訴了十多年。
今年,鹿城區五馬街道藉助「全省生活垃圾攻堅治理全面深入」的契機,在五馬街道轄區內全面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其中「如何升級改造乘涼橋垃圾中轉站」成了居民關注的焦點。經過前期入戶調查和宣傳,多次召開協商會議後,最終在今年6月初,五馬街道城管辦、五馬環衛所及乘涼社區定下垃圾中轉站改造提升的「乘涼模式」。
易腐垃圾實現「專收專運」
「乘涼模式」創新中轉服務
五馬街道的「乘涼模式」是這樣謀劃的:精簡收運功能,打造易腐垃圾「專收專運」服務中轉站,結合居民小區「易腐直運、以桶換桶、定時定點收運」等垃圾分類舉措,創新推出全區首座易腐收運服務「小專精」中轉站樣板。
在實際打造過程中,五馬街道聯合五馬環衛所立即開展行動,以乘涼社區發動周邊居民宣傳為先手,五馬環衛所實施乘涼中轉站小改造,城管辦開展四輪電瓶車輛及人員配置,動員物業投入,設計收運線路排班定時定點等準備。經過近1個月改造提升,「乘涼模式」全面試運行,獲得周邊居民點讚。
五馬街道辦事處相關工作人員介紹,「乘涼模式」試行成功後,街道還將在轄區內的府前、城西、百裡、八仙社區廣泛推行,住宅小區的生活垃圾將按照「易腐直運、以桶換桶、定時定點收運」的方式,全面提升轄區垃圾分類整體質量。
來源:溫州日報
記者:夏婕妤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