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歷史的旅行,都是無謂的流浪
行走的日本歷史(四):幕府的開端
(公元 1192年~公元1573年) | 下
旅行時間:2019年10月初
字數:4122字,11分鐘
天皇的鬥爭:南北朝
(公元1336年~公元1392年)
1199年,源賴朝逝世後,幕府陷入了北條家族與源氏後人爭奪權力的內訌之中,這場內訌持續了10年,最終以源氏後人源公曉在鎌倉鶴崗八幡宮被殺為結局。掌控了幕府大權的北條家族立刻向後鳥羽上皇申請,要求立上皇的兒子為幕府將軍,以此彰顯「將軍」才是這個國家至高無上的頭銜。
可皇子就是皇子,他怎麼能屈就於一個「將軍」的職位?後鳥羽上皇立刻拒絕了北條家族的要求。此外,後鳥羽上皇還命令北條家族撤走在其寵妾的封地上安插的「御家人」,北條家族也拒絕了上皇的命令。
於是,幕府和上皇就這樣槓上了。1121年,後鳥羽上皇在全國發布了徵討「北條家族」的院令,他原本以為這條院令會讓全國各地的武士聞風而來,但他過分的高估了孱弱的皇室,這條院令的響應者寥寥無幾,在北條家族從鎌倉一路殺到京都的路上,甚至沒有遇到像樣的皇族軍隊和抵抗。
於是,後鳥羽上皇的鬥爭就這樣草草結束了,他本人被流放到隱歧島,含恨而終,支持上皇的武士們被斬首示眾。這件事情發生在承久三年,史稱「承久之亂」。
天皇對幕府構成的第一次威脅暫時解除了,但幕府的統治並沒有就此安定下來,對於北條家族來講,來自幕府內部的矛盾遠遠比天皇更可怕。
如前文所述,與鎌倉幕府有著主僕關係的「御家人」是幕府的統治基礎,如何管理遍布全國的「御家人」,進而控制全國各地的名主,才是北條家族最主要的政治任務。
「御家人」本身沒有封地和勢力,他們的權力來自於幕府將軍的任命,但「權力」如果沒有相對應的「實力」做支撐,那也不過一種虛幻的想像。所以在執行權力的過程中,「御家人」開始出現了分化:
面對日漸擴大的貧富差距,北條家族將富有的「御家人」的土地分給貧困的「御家人」,試圖去拯救這些走投無路的武士,但這種簡單粗暴的「社會財富再分配」方式,直接觸動了地方豪族的利益,全國各地開始出現了反北條家族的聲音。當反叛的地方豪族和反叛的天皇相遇,北條家族就迎來了自己的末日。
1333年,後醍醐天皇在經歷了兩次失敗的起義之後,終於第三次舉兵成功,各地豪族紛紛聚集在天皇周圍,長矛直指鎌倉,這次反北條家族的聲勢如此浩大,以至於被北條家族派去鎮壓叛亂的足利高氏,也調轉槍頭,加入了反叛的隊伍,浩浩蕩蕩的「叛軍」進入鎌倉,北條一族被全殲,鎌倉幕府滅亡。
鎌倉陷落後,後醍醐天皇回京都親政,1334年,改年號為建武,史稱「建武中興」。這次親政一時間給皇室帶來了希望,但希望的破滅再一次驗證了皇室的無能。
日本的皇權和中國不一樣。中國自秦朝統一以來,皇權數次易主,每一個朝代都以英明神武的開國君主為先,然後有勵精圖治的繼承人出現,當一個朝代的皇室陷入腐朽奢靡的時候,這個朝代也就走到了盡頭,簡言之,中國的皇權只屬於那些有能力的家族。
但在日本,天皇的血統萬世一系,一直傳到了今天,天皇本人在大多數時候,只是一個神權與皇權的象徵,他從一出生起,就接受人民的膜拜,沒有經歷過從下到上的鬥爭,沒有體驗過真正的人間煙火,因此,這樣的皇帝很難對世界作出準確客觀的判斷。
在後醍醐帝的施政綱領中,他任命自己信任的貴族擔任要職,剝奪武士手中的土地,同時還提高賦稅,增加皇室的收入。所有的政策,都力圖將社會恢復到中央集權的時代,但歷史從來不會逆行,所有的「復闢」王朝都要面臨慘痛的失敗。後醍醐帝的「建武中興」不到一年,就出現了破綻,京城裡到處都是強盜和囚犯。
1335年,足利高氏推翻了後醍醐帝的復闢統治,擁立光明天皇上位。後醍醐帝逃出京都,蟄居於大和地方的吉野山中,並自稱為正統的天皇。從此,京都為北,吉野山為南,日本開啟了長達56年的南北朝時代。
1339年,後醍醐帝在吉野山中病逝,結束了不屈又無望的鬥爭。在日本天皇隊伍中,大多數人只是一個神秘而無用的存在,幽居深宮,不問世事,天生的使命就是傳承皇家的血脈。
後醍醐帝無疑是這個群體中最閃耀的明星,他要做一個真正的皇帝,而不是掌權者的傀儡,雖然他一生的鬥爭始終沒有跳出時代和階級的局限,但他好歹沒有讓皇室的精神蒙羞。
後醍醐天皇逝世後,南朝無法再對北朝構成實質性的威脅,1392年,南朝譜系的最後一位天皇宣布退位,這顆在歷史中早已無足輕重的塵埃終於被時間輕輕拂去,皇室的「返照之光」熄滅了。
從此,武士之刀成為新的權柄,開始執掌大日本帝國的命運。
1336年,足利尊氏在京都建立室町幕府,史稱「室町時代」,這段時期在日本歷史中,更像是一個短暫的中場休息。往前看,源平二氏打破舊有的中央貴族,開創了武家政權;往後看,織田信長異軍突起,開創了戰國百年。
在整個足利家族的統治者中,除了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之外,家族中並沒有能左右歷史走向的人物,二百多年的統治,有一大半時間都在戰爭和動亂中度過。
足利家族,原本是鎌倉幕府的臣子,在後醍醐天皇聲討北條家族的戰鬥中,加入反北條的大軍。次年,北條家族被推翻,後醍醐天皇的復闢統治並不能令各方勢力滿意,於是,足利尊氏再次推翻了後醍醐天皇的統治,建立了室町幕府。
足利尊氏本人是一個緩進派,他一生不敢突破日本傳統觀念中的「君臣」秩序。在這種秩序中,君主位於傳統序列的頂端,如果將軍不尊重君主,那將軍也不會得到武士們的尊重。
基於這種保守的思想,足利尊氏雖然將後醍醐帝推下臺,但卻並不敢對南朝發起強攻,相反,後醍醐帝卻頑強不屈的組織各種勢力,不斷衝擊足利尊氏的統治。
在南北朝的長期對峙當中,國家統治陷入癱瘓,各地大名趁火打劫,截留從農民手中收來的貢賦,壯大自己的實力。活不下去的人們離開土地,自動結成幫派,搶掠偷竊,為所欲為。足利尊氏,就是在這種極其動亂的境遇下,艱難的維持著一個破碎的江山。
1339年,後醍醐帝病歿于吉野山中,1358年,足利尊氏亡故。十年後,他的孫子足利義滿繼任將軍職務,足利家族迎來了統治的全盛時期。
1368年,年僅十歲的足利義滿成為第三代將軍,輔佐他的家臣細川賴之統治有方,先後平定了九州地區和原本支持南朝的武士。
1392年,足利義滿與南朝後龜山天皇談判,談判的結果是:後龜山天皇交出象徵皇權的三大神器,承認北朝的後小松天皇是唯一的天皇,足利義滿則承諾皇位由後小松一族與後龜山一族輪流坐莊。就這樣,南朝結束,日本恢復統一。
在幕府內部,足利義滿設立三管四職,並邀請各地大名來擔任這些職務。大名們經常為了職務的高低、政見的不同而發生衝突,足利義滿就利用這些衝突,相互制衡,在各種調停中把握著微妙的平衡。
一休哥經常對付的那個老頭子就是足利義滿
圖片來自於網絡
此外,足利義滿傾全國之力,積極發展對明朝的貿易,京都、博多、堺的大商人都在這一時期成長起來,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此時的日本,在足利義滿的帶領下,慢慢恢復了元氣,積累了財富。
但是,足利義滿的統治還有一個特點:驕奢。他偏好裝飾華麗的建築,曾經路過一個城市,被城裡的景色所吸引,竟命令大臣們將該地景色原封不動的搬回京都。
「室町幕府」,就是因為足利義滿在京都室町地方建造的宏偉壯觀花團錦簇的宅邸而得名。在足利義滿修建的眾多宮殿與佛寺中,最負盛名的當屬位於京都北郊的「金閣寺」。
這座寺廟始建於1397年,最初為足利義滿的住所,義滿逝世後,根據他的遺願,這座宅邸被改為禪寺,稱為「鹿苑寺」,因其周身貼滿了金箔,因此又稱為「金閣寺」。
寺廟矗立在鏡湖中央,在陽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輝,遊人和寺廟之間天然的被水域隔開,金閣寺仿如一位降臨人間的仙子,自顧自的欣賞著水中美麗的倒影,冷若冰霜,不可一世。
在她的光輝下,周遭的一切都相形見絀,失去了顏色,你很難想像,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才能在這樣一座華麗的宮殿裡居住,你甚至會懷疑,這座宮殿只是一個做夢的地方,事實上並沒有人能真的進入。
晚期的足利義滿,權利慾膨脹,竟滋生了要躋身於皇室的想法。1394年,他將將軍一職讓位給9歲的兒子足利義持,自己充任太政大臣,然後又將另一個兒子足利義嗣過繼給皇室,以皇室「乾兒子」的身份稱為「幼君」,最後,足利義滿想要逼迫後小松天皇退位,「幼君」扶正,這樣他自己就成了名正言順的太上皇。
要知道,在整個日本歷史中,無論公卿貴族、將軍大名們如何鬥爭,從來都沒有人動過要改皇家姓氏的念頭,即便是權傾一時的藤原家族,至多就是把女兒嫁進皇家,通過外戚專權來控制朝政,像足利義滿這樣,與皇室血統毫無關係,卻要簡單粗暴的擠進皇室譜系的行為,古往今來,值此一例。
也許他這個行為,上天也看不下去了,所以就在逼迫後小松天皇退位之前,足利義滿突然間暴斃,日本皇室的血脈終於得以保全。
足利義滿死後,足利家族的統治走向衰弱,各地群眾暴動不斷,大名之間相互廝殺,整個日本走到了最虛弱的時候,一場席捲全國的大動亂來臨了。
未完,待續……
相關閱讀
行走的日本歷史(序):京都,山紫水明處
行走的日本歷史(一):從飛鳥到奈良(公元300年~公元794年)| 上
行走的日本歷史(一):從飛鳥到奈良(公元300年~公元794年)| 下
行走的日本歷史(二):遷都,平安時代(公元794年~公元1192年)| 上
行走的日本歷史(二):遷都,平安時代(公元794年~公元1192年)| 下
行走的日本歷史(三):武家棟梁,平清盛的幻想
行走的日本歷史(四):幕府的開端 (公元 1192年~公元1573年) |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