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日本幕府時代,為何能持續700年?

2020-12-25 網易新聞

江戶時代是日本最後一個幕府時代

編者按:日本的幕府雖然源於中國,但到後來超越了中國的制度建構,在日本的國土上完成了適應自己的土壤和氣候的生長。在中國,從來沒有哪一個大臣或者中央大員的幕府能夠和日本幕府一樣,成為威脅到皇權的機構。

日本幕府時代盛行700年的原因

公元1185年,當南宋皇帝宋孝宗還在為如何恢復自己父輩們丟失的中原煩惱時,一海之隔的日本正式拉開了為期六百多年的「幕府時代」的帷幕。

從1185年到1867年共682年的幕府時代裡,日本共經歷了鎌倉幕府、室町幕府以及江戶幕府。它們的共同點都是舉著「源氏」的旗號開設了新的幕府:從由源賴朝戰勝平氏後建立的第一個幕府——鎌倉幕府,到足利尊氏舉著「把雞蛋放到籃子裡,將權力歸還給源氏」的旗幟推翻了北條氏奪權掌管的鎌倉幕府,建立了第二個源氏正統的幕府——室町幕府,以及後來接過豐臣秀吉統一全國的接力棒之後,自稱自己也是源氏家族一分子的德川家康建立的第三個幕府——江戶幕府。

8月20日,在東京德川將軍家的倉庫裡新發現了一枚刻有「經文緯武」的幕府公章。這枚公章曾與德川家茂的籤名一同記錄在了1858年籤署的日美友好通商條約上。

「經文緯武」印按壓在德川家茂署名下

日本幕府時代能夠盛行近700年,其中的緣由還得從日本封建社會的階層固化說起。

中國自秦漢開始,已經形成了完整的中央集權的帝制國家,平民和權貴都有著完善的「上升通道」,通過舉孝廉和科舉制度等方式,可以「自然」地完成階層的轉換。皇帝也正是通過這種方法,建立了忠於自己的官僚體系,有效打壓士族門閥對政權的壟斷威脅。

但日本古代的封建社會和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有所不同,雖說日本從中國唐朝引進了很多治國方法,但在官員選拔方面卻無法照搬中國的科舉制度,這便是因為具有平等精神的科舉制度與貴族傳統存在巨大衝突,日本的皇權與之相較,實在是無法抗衡。十世紀之後日本科舉制度便已形同虛設,任免官員的權力已完全被貴族勢力所把持,他們繼續沿用以「血統」和「姓氏」來委任官員的辦法,從而壯大貴族家族的勢力,進一步將天皇置於尷尬的地位。

久而久之,日本封建時代裡的所有文官,便都出自藤原氏一脈。據史載,藤原氏一族早在日本奈良時代便已存在,是日本古老的貴族之一,在政治舞臺上活躍了近一千年。


1980年,曾有一部美日合拍的8小時電影《幕府將軍》,根據詹姆斯·克萊威爾暢銷小說改編。


電影《幕府將軍》中三船敏郎扮演的德川家康

在平安時代末期,第72代白河天皇繼位之後不久,便想出了一個如何擺脫藤原氏一族對朝政的控制的方法,那便是用「以退為進」的方式,將天皇位讓給自己年僅8歲的兒子,自己做「上皇」,建立了全新的「院政」制度,從而繼續聽政。

在日本院政時代持續了將近100年的時間裡,總共經歷了三代上皇,期間上皇的勢力也確實增加了不少,但直到最後一任後白河上皇都始終無法掌握軍隊,在長期面對藤原一族鉗制的情況下,不得不去藉助武士集團的力量,以進一步削弱長久以來制霸朝廷的藤原氏一族,徹底奪回政治上的話語權。於是,後白河上皇便想到了同樣被文官打壓下的武士集團,企圖利用武士集團的兵力,來改變這一格局。武士集團也因和上皇產生了合作互利的關係而在朝廷上漸漸有了一席之地。

「源氏」後來以「天下第一武勇之士」的身份進入朝廷,另一個武士集團的領袖「平氏」家族,也在朝廷中贏得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們曾經都是歷代天皇的後人,被「賜姓臣籍降下」之後(皇室是沒有姓的)成為「朝臣」,原本是由天皇派往地方,擔任「國司」的角色,然而他們憑藉皇族出身以及掌握的權力,組織了自己的武裝力量,成為了一個個武士集團的首領,建立起脫離政府控制的「獨立王國」。其中,平氏和源氏則是所有武士集團裡最龐大的兩家。

2012年,世嘉公司在蘋果iso平臺山推出了遊戲《Total War Battles: Shogun》(《全面戰爭:幕府將軍》)。

就在1156年,鳥羽上皇去世,身為兄長的崇德上皇與弟弟後白河天皇之間爆發戰爭。結果,弟弟後白河天皇藉助平氏平清盛、源氏源義朝的力量,先發制人,打敗了崇德上皇,史稱「保元之亂」。

從這場皇室內部的政變結果來看,足以證明了武士集團的強大。其實到了這個歷史時期,已經顯現出一種新的跡象,那便是決定日本政權的儼然已不再是皇族和貴族們的宮廷鬥爭了,武士集團正式活躍於日本的政權鬥爭中,日本幕府時代的到來已經顯露蹤跡。

武士階層登上歷史舞臺

「保元之亂」之後三年,平清盛便發動了「平治之亂」,其結果則是把皇帝老兒徹底架空,平氏家族便壟斷了朝廷內外所有的高級職務,幾乎完全掌握了朝政,宣告關西平氏家族的鼎盛時代已經到來。與此同時,也代表著日本院政制度土崩瓦解。直到公元1185年的「治承壽永之亂」之後,平氏政權才被源氏所代替。


平治之亂

源賴朝在消滅了平氏政權之後成為了又一個可以左右國家政局的武家,可是他並有急於接管京都的政府,而是轉頭致力於在關東地區,繼續鞏固和建立自己的政權。源賴朝清楚地知道鎌倉(神奈川縣東南方)是形勢最險要的地方,便選擇在鎌倉作為自己的根據地。直到建久三年七月,也就是公元1192年,源賴朝受封成為徵夷大將軍,此時,歷史的腳步正式步入鎌倉幕府時代。

維持了140多年的鎌倉幕府最終在忽必烈的鐵騎下瓦解。公元1333年,忽必烈東徵日本五十年後,最後一代鎌倉幕府執權北條高時在各地豪族組成的反幕勢力逼迫下自殺,鎌倉幕府至此滅亡。


日本幕府時期一分銀

1336年,足利尊氏在京都創建室町幕府。因為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在京都室町的「花之御所」辦公,所以稱為「室町幕府」。第一代室町幕府的將軍足利尊氏病逝以後,由他的三兒子足利義詮即位為第二代將軍,幕府權力也在與南朝的對峙中不斷強化。直到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的統治時期,才結束了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完成國家統一的大業,此時,才在全國範圍確立起室町幕府將軍的絕對統治權,進入室町幕府最盛時期。

凡天下事,皆逃不過合久必分、盛極必衰的命運。室町幕府從第四代將軍足利義持開始便漸漸走向下坡路,直到1467年爆發的「應仁之亂」。在八代將軍足利義政任期內,日本歷史進入新興的大名互相混戰的戰國時代。

進入戰國時期後,被後人稱作「日本戰國三傑」的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開始成為歷史的主角。就在1568至1582年間,織田信長將第15代將軍足利義昭從京都流放,推翻了名義上掌管了日本近200年的室町幕府,同時也使得從「應仁之亂」開始的日本戰國時代步向終結,同時,江戶幕府時代也隨之來臨,並開始了長達260多年的統治。

德川幕府統治下的日本

江戶幕府又稱「德川幕府」,它是日本第三個封建統治政權,共經歷了15個將軍的統治時期。輝煌的江戶時代在日本歷史上猶如一顆明珠一樣,格外引人注目。

從德川家康在江戶設置幕府起,至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時,江戶幕府的機構已大體完備。可好景不長,第五代將軍德川綱吉掌權的時代,德川幕府正處於由盛而衰的轉折期。經歷了家康、秀忠、家光三代將軍轟轟烈烈的創業階段,德川幕府便進入守成階段。可物極必反,到達了巔峰之後,勢必會迎來下滑的過程,衰微的種子也在慢慢萌發。


因德川秀忠的寄進,而將桃山調的社殿改建為現今的二荒山神社。是現今日光山內最古老的建築物。

「日光的神殿與廟宇」:東照宮神社、二荒山神社等2神社和輪王寺1寺院及其周邊的遺蹟,位於栃木縣日光市,1999年被列為世界遺產。其中,東照宮是德川家康的靈廟,日本建築藝術的代表。

1854年日本被迫打開國門後,時代危機和民族危機又加劇了江戶幕府的謝幕進程。江戶幕府末期,在日本內陸的農民起義和以西南強藩為中心的倒幕運動壓力下,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於1867年末被迫宣布「奉還大政」,明治維新拉開了大幕。

至此,日本最後一個幕府時代終於結束了。日本幕府時代的建立,標誌著由中央貴族掌握權力時代的結束,在貴族時代地位很低的武士階層登上了歷史的舞臺。他們鄙視貴族們奢靡的生活,崇尚以「忠君、節義、廉恥、勇武、堅忍」為核心的思想,並結合了中國的儒學、佛教禪宗以及日本本土的神道教,形成日本武士的精神支柱——「武士道」。日本古代幕府的建立同時也標誌著日本天皇成為傀儡,幕府成為實際的政治中心。

日本的幕府雖然源於中國,但到後來超越了中國的制度建構,在日本的國土上完成了適應自己的土壤和氣候的生長。在中國,從來沒有哪一個大臣或者中央大員的幕府能夠做到和日本幕府一樣,成為威脅到皇權的機構。日本幕府做到了,對日本民族來說,這是幸運還是不幸呢?


本文來源:看歷史 作者:周友昆 責任編輯:安梁_NN2061

相關焦點

  • 【成語典故】挾天子以令諸侯
    出處《左傳·魯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後漢書·袁紹傳》載:「沮授說紹曰:『且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官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殺,其部將李傕等人便遣使詣長安求赦。當時掌權的司徒王允為人剛直,沒有同意,李傕等人更加恐懼,不知所為,準備各自解散,逃回歸鄉裡。
  • 《軍師聯盟》曹操為何能以「司空」之名,挾天子以令諸侯?司空的...
    這個司空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官職,有多大的權利,為何能挾天子以令諸侯?影視劇 曹操在《軍師聯盟》中,官員們稱呼曹操為司空,而不是我們看以往三國劇中的主公,這就體現了《軍師聯盟》劇組嚴謹之處。曹操是三國時期有名的梟雄,在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在當時的戰亂中想要分的一杯羹。
  • 三國時「挾天子以令諸侯」「奉天子以令不臣」哪個說法更適合曹操
    董卓死後,在眾多諸侯中,如何對待當時的皇帝的問題上。袁紹、袁術、曹操、孫策等人的態度又是怎麼樣的呢?我們先看一下當時諸侯的割據圖看過之後一目了然,袁紹字本初,出身名門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
  • 「日本戰國時代」與「中國三國時期」相差千年,為何總被拿來比較
    但是,腐敗無能的東漢朝廷無力鎮壓起義,便允許地方自主招兵買馬平定叛亂,由此地方州郡就開始脫離中央掌控,董卓進京之後更是形成了皇帝失去權力、淪為傀儡的軍閥混戰局面,再後來曹操更是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針下迅速崛起,成為東漢末年勢力最大的諸侯,赤壁之戰以後又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形勢。
  • 慈禧西逃,出宮時只帶了數十人,為何沒狠人「挾天子以令諸侯」?
    再此期間,為什麼沒有野心家,效仿曹操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舊事呢? 1900年8月,隨著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帶著光緒帝和他的一後一飛倉皇出逃,加上太監宮女也不過十幾人。到了頤和園後,見到了各個宗親王爺,也有侍衛隨行。但是更多但當護衛工作的則是一個民間鏢局。
  • 潁川名士郭圖:究竟是否向袁紹提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計策?
    札記:關於袁紹謀士郭圖是否勸諫袁紹迎天子一事的存疑根據《三國志·袁紹傳》的記載:"初,天子之立非紹意,及在河東,紹遣潁川郭圖使焉。圖還說紹迎天子都鄴,紹不從"。若根據此種記載,郭圖是勸說袁紹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人。
  • 這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玩偶漢獻帝,從未屈服,只是時運不濟
    三國時期,「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思想十分奏效。董卓和曹操先後挾持天子發號施令,劉邦打著天子的旗號發展勢力。不論怎樣,這個天子如玩偶般被各個勢力爭搶,一度讓回顧這段歷史的後人們,覺得他是個任人擺布的無能之人,那事實又是如何呢?
  • 八王之亂:非司馬懿直系的河間王司馬顒開始了挾天子令諸侯
    一、司馬顒要挾天子以令諸侯公元304年9月,司馬越殺了司馬乂後,領著晉惠帝等文武大臣,還有約10萬大軍出洛陽向鄴城的成都王司馬穎用兵,卻被司馬穎手下大將石超在蕩陰殺得全軍覆滅,晉惠帝等人也被石超帶到了鄴城。
  • 此人在晚唐「挾天子以令諸侯」,卻因迷信妖術,導致身敗名裂
    鹹通五年(864年)開始,高駢升任驍衛將軍、安南都護、經略招討使,先後平定了南詔、峰州蠻的叛亂,收復安南、交趾等地,晉升為檢校刑部尚書、靜海軍節度使。 乾符六年(879年),高駢徵討黃巢、掌管江淮財賦有功,升任檢校太尉,受封渤海郡王。
  • 繼業者新紛爭:歐洲版「挾天子以令諸侯」,小亞歷山大血書衣帶詔
    誰能想到,看似不起眼的星星之火,有一天會成燎原之勢。01攝政王位的紛爭安提帕特成為新的帝國攝政後,將小國王亞歷山大和阿里戴烏斯遷往了馬其頓首都培拉城,達成了挾天子而令諸侯的優勢可是安提帕特年歲已老,於公元前318年駕鶴西去。也許是看透了親兒子卡桑德的野心,他死前將帝國攝政的位置交給了最信任的將軍波利伯孔,只任命卡桑德為騎兵統帥和副攝政。
  • 日本古代的幕府是怎麼回事?
    其實「幕府」原本指的是將軍的軍帳的意思,但是在古代日本的特殊政治條件下,擁有實權的將軍,成為了國家的實際掌權者,而幕府也成了凌駕於皇權之上的特殊的政府權力機構。幕府的最高統治者被稱為「幕府將軍」。幕府將軍幾乎可以說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式來管理統治日本。
  • 日本古代的幕府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天皇不直接統治日本?
    日本幕府政治是日本古代的一種中央政府機構,與中國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相類似。當時的最高權力者為徵夷大將軍,也稱幕府將軍,掌控著實際權力。日本這種制度開始於1185年,一直到1867年結束,一共延續了682年。日本的幕府一共經歷了三個時代,分別是鎌倉幕府、室町幕府、江戶幕府。
  • 日本的「大戰國時代」和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有啥區別?
    日本戰國時代(公元1467—公元1615年),一般指日本室町幕府後期到安土桃山時代的這段歷史,大概140餘年的斷代史。在這段時間裡日本被全國的大小軍閥割據,戰爭不斷,直到德川幕府建立。中國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在此期間,東周天子只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各諸侯國戰爭兼併不斷,最後發展到戰國七雄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
  • 中國朝代一般都不超過300年,為何日本和歐洲能夠千年不換朝代?
    古代封建王朝的300年興衰周期律,大致會經歷休養生息——強盛繁榮——衰退滅亡」的過程。立國之初,由於朝代更迭的戰亂造成的人口銳減,國家往往能有大量的土地構建「耕者有其田」的自耕農稅收體系,安定的社會環境促使老百姓生產秩序的恢復,百業興旺、安居樂業,國力蒸蒸日上,如文景、貞觀之治。
  • 日本京都仿照長安而建,為何大名進京卻稱上洛?
    日本的早期國都位於今奈良縣的飛鳥地方,故該段時期也被稱為飛鳥時代。710年,元明天皇將國都遷至奈良(平城京),由此開啟了奈良時代。794年,桓武天皇又將國都遷至平安(京都),至此,京都成為了日本的國都,直到1868年明治天皇遷居江戶(東京)為止。
  • 明治維新|這個幕府末代將軍丟了政權卻贏了民心
    如今這座花崗巖橋是東京(江戶)歷史上第19座日本橋,落成於1911年,是日本進入近代化的重要象徵。然而橋身題字卻未找任何文學家墨跡,反而選擇曾經的「朝敵」德川慶喜的字跡,這在強調「正統」的明治時代頗為異樣。
  • 日本史:1600年在關原之戰後德川家康取得了優勢地位
    大家好歡迎來到小麗的歷史觀,1600年,在關原之戰後,德川家康取得了優勢地位,使全日本的大名都成為自己的臣屬:1603年,德川家康從大皇那裡取得了「徵夷大將軍」的名號,在江戶建立了德川幕府。鑑於室盯幕府時代尾大不掉、內輕外中的弊病,德川家康加強了幕府本身的力準。
  • 中國古代的王朝只能延續兩三百年,為何日本王朝延續數千年不變?
    事實上,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日本,情況都是一樣的。但區別在於,中國這個家天下,不會持續很久。天下一家,至多持續兩三百年。天地萬物之所以能延續二三百年,其實有其規律。對於這個問題,物理學家薛丁格曾經提出過一個很好的「熵增加定律」。朝代建立以後,朝代的開拓者,往往會勵精圖治,克勤克儉,努力恢復生產,創造一個積極、和諧的政治環境,同時努力加強領導的絕對權威。
  • 推翻幕府是為了天皇?倒幕四藩:只不過是隱忍了250年的復仇罷了
    而有關倒幕運動,到現在的主流說法是以薩摩、長州為主體的改革派逐漸認識到自己國家的危機,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組成了倒幕四強藩,推翻了的幕府的統治。不過為何當時日本的蕃這麼多的,卻單獨只有這四強藩能作為推到幕府的主力呢?
  • 那些動漫常用的梗,日本歷史事件及人物,本能寺之變和織田信長
    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並非作者原創,而是日本歷史上一些真實存在的有名的人物。比較常用的有平安時代——安倍晴明、賴光四天王、武藏坊、源義經等等,一些作者從中衍生出了島田源氏、坂田銀時還有一大堆講述陰陽師和妖魔鬼怪故事的動漫作品。除此之外,江戶時代也是熱門的時代——新撰組、坂本龍馬;動漫《薄櫻鬼》和《銀魂》的時代背景便是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