潁川名士郭圖:究竟是否向袁紹提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計策?

2020-12-25 小昂說史

札記:關於袁紹謀士郭圖是否勸諫袁紹迎天子一事的存疑

根據《三國志·袁紹傳》的記載:"初,天子之立非紹意,及在河東,紹遣潁川郭圖使焉。圖還說紹迎天子都鄴,紹不從"。若根據此種記載,郭圖是勸說袁紹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人。

然而,若根據裴松之引用的《獻帝傳》所載:"郭圖、淳于瓊曰:"漢室陵遲,為日久矣,今欲興之,不亦難乎!且今英雄據有州郡,眾動萬計,所謂秦失其鹿,先得者王。若迎天子以自近,動輒表聞,從之則權輕,違之則拒命,非計之善者也。"若根據此記載,郭圖是反對袁紹迎天子的人。

由於這兩種記載有著巨大的不同,本人又查閱了《後漢書》中關於此事的記載:"潁川郭圖、淳于瓊曰:"漢室陵遲,為日久矣,今欲興之,不亦難乎?且英雄並起,各據州郡,連徒聚眾,動有萬計,所謂秦失其鹿,先得者王。今迎天子,動輒表聞,從之則權輕,違之則拒命,非計之善者也。"很明顯,《後漢書》的記載是基於《獻帝傳》而稍加修改。

故而,鑑於《三國志》和《後漢書》中記載的過大差異,郭圖究竟是勸諫袁紹迎天子還是反對袁紹迎天子,難以確定。但無論如何,不論郭圖是否向袁紹獻出「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計策,對於漢末政局的演變已無關緊要了。而後歷史的演變,早已說明了一切。

補論:

事實上,出身四世三公之家的袁紹,自幼便形成了自用、志大才疏的特質。而這種性格特質,註定在面對帳下謀士的獻策,往往狐疑不斷。無論是河北謀士沮授、田豐,還是潁川謀士郭圖,亦或是南陽謀士許攸,均在袁紹這位「不稱職」的主公那裡碰了釘子。

以上是本人個人看法,歡迎大家各抒己見,一起交流哦。

相關焦點

  • 【成語典故】挾天子以令諸侯
    《後漢書·袁紹傳》載:「沮授說紹曰:『且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官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殺,其部將李傕等人便遣使詣長安求赦。當時掌權的司徒王允為人剛直,沒有同意,李傕等人更加恐懼,不知所為,準備各自解散,逃回歸鄉裡。
  • 三國時「挾天子以令諸侯」「奉天子以令不臣」哪個說法更適合曹操
    董卓死後,在眾多諸侯中,如何對待當時的皇帝的問題上。袁紹、袁術、曹操、孫策等人的態度又是怎麼樣的呢?我們先看一下當時諸侯的割據圖看過之後一目了然,袁紹字本初,出身名門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
  • 袁紹是怎樣把一副好牌玩壞的?
    何太后哥哥,大將軍何進採納袁紹計策,召集外軍進京兵諫,絞殺宦官,還沒成功,自己卻先被狗急跳牆的宦官設伏斬殺。宦官集團隨後也被剿滅。正當袁紹要登上權力巔峰時,董卓應召率領軍馬趕到京城。董卓居心叵測,打算挾天子以令諸侯。袁紹忌憚董卓兵強馬壯,無奈只得逃走。
  • 《軍師聯盟》曹操為何能以「司空」之名,挾天子以令諸侯?司空的...
    這個司空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官職,有多大的權利,為何能挾天子以令諸侯?影視劇 曹操在《軍師聯盟》中,官員們稱呼曹操為司空,而不是我們看以往三國劇中的主公,這就體現了《軍師聯盟》劇組嚴謹之處。曹操是三國時期有名的梟雄,在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在當時的戰亂中想要分的一杯羹。
  • 三國謀士出潁川,潁川最厲害謀士是誰?郭嘉第三,第一沒有人不服
    三國時代魏國,蜀國,吳國相互爭鬥,除去在前線廝殺的將士之外,在後方的謀士之間的鬥爭也格外精彩,問題就出現了,三國時期謀士如雲,其中很多謀士都出自潁川地區,如果給出身潁川的謀士排個名次,排行第一的謀士究竟是誰呢?
  • 官渡之戰,袁紹陣營的謀臣兵將均多於曹操,究竟因何大敗
    這時的他,一心想稱霸中原,看不慣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所以不顧下面謀臣的反對,率領兵將十萬餘人,向曹操開戰。曹操知道,這場仗決定著他們誰是最終的霸主。這場仗持續了一年多的時間,最終曹操取得全面勝利,並收編了袁紹的大部分軍隊。 那麼,袁紹為什麼在兵多、將多、謀士也多的情況下失敗了呢?且聽筆者一一分析。
  • 三國名人都在豫州豫州的名人都在潁川,為什麼潁川縣的名人這麼多
    比如袁紹就是如此,出身好+名聲響,成了當時最有名的名人,而袁紹的家族來自汝南郡,汝南郡屬於東漢十三州的豫州,除了袁紹和曹,曹的家鄉是沛國的譙縣,曹家在當地是名人,還包括曹仁、曹洪、曹純和夏侯淵等家族,所以當時有一種說法是:三國名人在豫州,豫州名士駐潁川。
  • 官渡之戰後,袁紹的整個「集團」,到底還有沒有機會翻盤呢?
    接著,許攸針對曹軍的弱點,提出使曹軍從被動變為主動的計策,他說,曹軍「孤軍獨守,外無救援而糧谷已盡,此危急之日也。今袁氏輜重有萬餘乘,在故市、烏巢,屯軍無嚴備。今以輕兵襲之,不意而至,燔其積聚,不過三日,袁氏自敗也」。曹操果然取得這一計策的勝利。
  • 三國時期的官渡之戰,袁紹的部下為何分為兩派?
    那麼,到底為什麼袁紹的謀士們總是喜歡窩裡鬥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去了解一下。據小編查找資料得知,在公元195年,漢獻帝因為戰亂流亡,袁紹的部下就對這個問題引發了一系列的爭論。有人認為應當接回漢獻帝,保護他重回皇位,以此達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效果。但是,也有人反對,認為漢朝已經腐敗無力挽回了,應該順其自然,不做無用功。就這樣,一直到最後,袁紹也沒有有所作為。
  • 官渡之戰:袁紹究竟輸在什麼地方?
    在這之前的199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威勢大增;袁紹兼併公孫瓚,得了幽、冀、青、並四州,雄踞河北,意欲南向以爭天下。斯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都,序幕由此拉開。次年正月,雙方在官渡一帶展開了長達八九個月你死我活的大會戰。
  • 慈禧西逃,出宮時只帶了數十人,為何沒狠人「挾天子以令諸侯」?
    再此期間,為什麼沒有野心家,效仿曹操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舊事呢? 1900年8月,隨著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帶著光緒帝和他的一後一飛倉皇出逃,加上太監宮女也不過十幾人。到了頤和園後,見到了各個宗親王爺,也有侍衛隨行。但是更多但當護衛工作的則是一個民間鏢局。
  • 官渡之戰袁紹失敗後,他是否有機會捲土重來?
    袁紹是四世三公出身,佔據整個北方四州,而曹操是挾持了天子才勉強籠絡到了旬蜮等人,況且曹操必須到處徵戰才能維持自己不滅,四周都是敵對勢力,如果採用田豐的計謀,對峙,騷擾,不出三年曹操必滅!即使按照許莜的決戰策略,偷襲許昌也可以造成曹操兩線作戰,贏的概率也是挺大的,奈何一個年紀老邁的昏聵老頭,什麼爛選什麼,作死沒得救。
  • 八王之亂:非司馬懿直系的河間王司馬顒開始了挾天子令諸侯
    一、司馬顒要挾天子以令諸侯公元304年9月,司馬越殺了司馬乂後,領著晉惠帝等文武大臣,還有約10萬大軍出洛陽向鄴城的成都王司馬穎用兵,卻被司馬穎手下大將石超在蕩陰殺得全軍覆滅,晉惠帝等人也被石超帶到了鄴城。
  • 三國演義,官渡之戰,袁紹為何失敗?
    袁紹正當曹操和袁紹在官渡相持不下的時候,發生了一件事情,為戰爭帶來了轉機,這就是許攸的叛變,許攸是袁紹的謀士,眼看兩軍僵持不下,袁紹的部下許攸想到了一條計策,他對袁紹說,曹操的大部隊都耗在這個地方了,許都必然空虛,何不趁機派輕騎前去偷襲,這樣一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就是我們了,就算沒得手,也可以讓曹操腹背受敵兩頭難顧,這確實是一條妙計,不過一根筋的袁紹並不欣賞,沒見我每人三尺繩子都發下去了嗎?
  • 三國前傳:起初並不強的袁紹是如何發展為漢末實力最強軍閥
    袁紹在漢末亂世也算是一方梟雄,在其鼎盛時期,曹操也要對袁紹禮讓三分,亂世前期,曹操依附袁紹,是袁紹的小老弟,袁紹也曾多次幫助曹操。沒曾想後來曹操野心膨脹,與袁紹反目,最終對壘戰場。那麼袁紹究竟是如何發家的呢,請看下文分解。袁紹字本初,汝南陽人(今河南商水),司徒湯之孫。
  • 此人在晚唐「挾天子以令諸侯」,卻因迷信妖術,導致身敗名裂
    隨即飛箭射向大雕,一箭雙鵰應聲落地,軍中歡呼聲一片,時人送給他一個「落雕侍御」的雅號。 高駢後改任秦州刺史、安南都護、數鎮節度使、司徒、諸道兵馬都統、鹽鐵轉運使等官職。「位冠侯藩之右,名兼卿相之崇」,出將入相,算得上實現了「大富貴」的人生理想。
  • 曹操手下的兩個人,代表了曹魏集團身後的潁川氏族
    而除了這兩家之外,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勢力支持著曹操一路高升,就是潁川氏族。潁川是一個名士滿天下的風水寶地, 從漢初時的張良晁錯,再到漢末時的司馬徽、郭嘉、徐庶等等,都證明了潁川氏族的強大。在潁川有四大姓氏最為耀眼,分別是陳氏(御史中丞陳群),鍾氏(廷尉鍾繇、其子鍾會),庾氏以及荀氏。這裡面在三國魏晉最活躍的就是荀氏家族了。
  • 三國時期潁川「四大名士」,都被曹操收入麾下,成為了曹魏重臣
    東漢末年,當時的潁川士族集團赫赫有名,從潁川誕生了許多的名士都成為了曹操手下著名謀士。如荀彧、荀攸、郭嘉等等。而這中間有四人在當時被稱為潁川「四大名士」。而這四人在曹魏建立後,都成為了曹魏政權朝廷上的重臣。我們來看看是哪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