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有很多人好奇,隨便拿隨便吃的自助餐真的賺錢嗎?碰上大胃王顧客是不是要虧死?首先要明確的一個事實是:無論是街邊20元上下的自助餐,還是開在商業區的79元自助餐廳,都是可以賺錢的,否則市場上的自助餐廳也不會如此生生不息。而大胃王也不過很少的一部分人,那麼,扶牆進扶牆出的顧客們怎麼就吃不垮自助餐廳呢?
買的不如賣的精
這筆帳我們只要稍微算一算就能明白。以我們常見的自助餐廳為例,主力的菜品結構基本就是肉、海鮮、菜、甜點、飲料。我們就以其中最貴的肉類為例,比如牛肉,可能分地區和季節略有差異,但總體市場上的零售價是在30元左右每斤,我們大膽的安排一個顧客來餐廳,就只吃肉,而且能吃一斤,那也不過30元的直接成本,收你79老闆怎麼算都不會虧,而大多數普通人都會高估自己吃肉的能力,兩杯飲料幾塊肉就已經要飽了,吃到後面全靠對「錢」的不甘心在硬撐。
那麼街邊的廉價自助餐廳是怎麼賺錢呢?其實只要去過的就會明白,關鍵在酒水上。這類自助餐廳提供的都是相對廉價的菜品,肉類不多,且以鴨肉雞肉為主,這樣就控制住了成本,酒水就成了盈利的點,經常幾個大老爺們去吃飯,但酒水一喝起來甚至比餐費都要高,這就是典型的利用廉價服務去做引流,有流量進來,就會產生盈利的點。
你只能決定自己吃多少,但不能決定自己吃什麼
那麼就會有人問了,除了肉還有別的也是很貴的啊,我就專挑貴的吃,至少也能吃回本。其實,這裡面有一個重要的邏輯,在高度工業化的商業閉環中,處於其中的商品可以把成本降到普通消費者想不到的程度。而自助餐就非常完美的契合了這個邏輯,消費者看起來好像是什麼都可以吃,仍君挑選,但實際上,顧客只能吃擺在檯面上的食品,你吃什麼已經完全由商家決定好了。這對於商家來說,就形成了從採購到最終銷售的完整閉環,裡面的一切都是完全可控的,商家的成本也就完全可控,並且,自助餐也不需要經常更換產品,他們就更容易在穩定的供應鏈中拿到優惠的價格。
我們看到市場上的各式自助餐廳都是從這個邏輯出發的,區別和差異也只是在最終形式上。自助餐的餐品基本上分為三大類,飽腹產品、價值感產品、常規產品。飽腹產品包括主食、甜食、油炸食品,這類食品熱量高,很容易讓人產生吃飽的感覺,同時人們又會偏好甜、油的食物。價值感產品就是撐場面用的,主要是蝦蟹海鮮,但其實價格並不特別貴,而且商家也會用限量供應的方式來控制成本。尤其在北方的自助餐廳,因為人群沒有形成對海鮮產品的深入認知,既不會吃也不太會認,更容易形成價值感,從而為餐廳引流。而常規產品則負責擴充產品線,形成豐富的感覺,都是常見的菜品,成本並不高。
三者的基本陳列比例為:飽腹產品40%,價值感產品40%,常規產品20%。他們就是你在自助餐廳能吃到的東西了。在老闆和顧客的心理博弈中,老闆才是做局的,他讓你感覺超值佔便宜,同時還讓你很快就吃飽飯而且通過押金讓你不浪費,這場博弈,顧客總覺得自己贏了,但其實,自你掏錢坐下的那一刻起,老闆就可以數錢了。
團購成巨大推手
自助餐形式的完全爆發離不開團購的推動。我們打開團購app,選擇銷量優先的排列方式,可以看到前幾位幾乎全是自助餐廳。這些店的評論量常常有4萬多近5萬,而一般的連鎖餐飲的評論量也不過幾千,上萬的都很少見,這從側面反映出,自助品類在團購渠道的銷售量非常大。
而且,實際上團購的客單價比正價也不過便宜5-10元,這個幅度不會對商家的價格體系產生太大的衝擊。反而,商家可以利用團購做兩件事,第一,宣傳。這一點不過多分析,大家想一想自己找自助餐經常用的渠道就明白了。還有一個,控制成本。由於團購顧客下單和實際進行消費存在著時間差,商家可以利用這個下單數據來預測明天甚至未來幾天的就餐人數,從而調整自己的採購計劃,這樣,商家就可以有效的避免壓倉和浪費。
作為自助餐消費者,我們常犯的錯誤就是,低估對手,高估自己。面對自助餐的套路,小編想說,大家吃愛吃的、想吃的就好,不要為了吃回本難為自己。而對於商家來說,賺錢是目的,但賺錢的方式不是投機取巧,特別是餐飲行業,菜品質量過關,乾淨衛生體驗好才是真正賺錢的路子,切不可為了套路而傷害顧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