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報導,12月16日,莫裡森政府就中國對澳大麥徵收高額關稅一事,將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出訴訟,這也是澳大利亞貿易部長伯明罕一貫秉持的態度。中方對此回應:澳政府要認真對待中方關切。
欲借WTO向華施壓
關於向世貿組織提出訴訟的問題,伯明罕公然宣稱,因為澳政府有「強有力的理由」保護農民,所以他認為此次申訴有很大的勝算。他還宣稱,既然與中國無法私下解決問題,那就走獨立機構裁決這條路,這是「合乎邏輯且合理的一步」。他還指責中國的反傾銷措施是「制裁行為」,中國會因此失去「其他國家的更多生意」。伯明罕甚至還威脅說,如果在其他商品的關稅問題得不到解決,澳方還將向WTO提起申訴。
澳方被逼急眼了?
有分析認為,澳大利亞此舉無疑是衝著即將爛在地裡的1200萬噸大麥而來。現今失去了中國這個「大客戶」,短時間內又找不到另外的國家接盤,「五眼聯盟」又無動於衷,甚至趁機在華「搶飯碗」,澳大利亞不急才怪。況且早先就有紅酒、牛肉、龍蝦等產業遭到了中國的「拒絕」,並引來國內罵聲一片,政府與總理均背負了極大的壓力,他們需要給民眾一個交待。於是,他們選擇了「告狀」這一方式,以圖挽回損失。
告狀有用?確定?
澳大利亞的媒體指出,申訴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有沒有效果還無法定論。在訴訟期間的長期對峙,將使農民的經濟損失更加慘重。就連一直為澳政府「站臺」的澳大利亞《新日報》也在近日撰文稱,澳大利亞沒有一點優勢,而中國的理由卻十分充足,澳方幾乎無勝算。況且訴訟裁決的時太長,澳方最後可能得不償失。澳大利亞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羅蘭·拉賈也表示,訴訟無助於問題的解決。
其實,多數澳大利亞商人對此也是不屑一顧。在他們看來,以和為貴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如果再次惹怒中國,對於澳大利亞十分不利。更多的民眾則是擔憂。《澳大利亞人報》在12月17日的報導中指出,中澳貿易爭端,帶來的是高達5億澳元的農業的年損失。農民曾在私下埋怨不斷,他們擔心未來的損失還更大,最後只能以特別低的折扣價「出售給沙特餵牲口」。
中國有言在先
就澳大利亞欲向WTO提請訴訟裁決一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12月16日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澳大利亞政府應當認真對待中方關切,採取實際行動,糾正針對中國企業的歧視性做法。」回答夠清晰了,別再把頭埋進沙子裡裝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