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和織女的傳說在我國流傳了上千年,人們都被他們忠貞不渝的感情給感動,也因為這個故事七夕情人節變得無比浪漫,但是歷史上是不是真有這兩個人呢?
據史料記載,牛郎和織女歷史上確有其人。牛郎只是他的外號,他的本名姓龔,名季,住址在重慶山鎮雙鳳村。
牛郎織女的故事由來已久,《詩經》中曾有介紹,織女本姓張,是夸父手下的神仙,為夸父辦事。後來隨著朝代的變遷,人們將織女神化成巧女。是愛與美的化身,更像是西方神話中的維納斯。
而關於牛郎織女的發源地,也是眾說紛紜。如今的不同說法的人們更是對此爭論不休,畢竟這是關係到切身利益的關係問題,至今也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但是,不論怎樣,這也是古代人民對愛情的美好嚮往。
七夕節由來
說到七夕,人們的第一反應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把七夕等同於中國的情人節。在古代,七夕的確和牛郎織女傳說關係密切,但它是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
這一日女子會訪閨中密友、祭拜織女、切磋女紅、乞巧祈福,因此七夕又有「女兒節」的稱謂。女性歡天喜地競技娛樂的日子,男子也湊個熱鬧在一旁欣賞,男女定情只是「女兒節」盛會中的副產品。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詩經》時代,人們就對牛郎織女的天象有所認識,在東漢時就出現了人格化的描寫:「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