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丁需學通訊員劉東陽文/圖
下湯鎮鎮情
下湯鎮地處魯山縣西部22公裡處,昭平湖上遊,以位於魯山縣上、中、下三處溫泉最下泉而得名,是一座歷史悠久、生態秀麗、民風純樸的山區小鎮,是集休閒、度假、療養於一體的旅遊勝地。全鎮總面積121.86平方公裡,耕地面積7800畝,山林面積70000餘畝,轄20個行政村、2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3.54萬人,其中鎮區人口6700人,回族群眾800餘人。207、311國道縱橫全鎮,鄭堯、二廣高速在此相交,並設有兩個出入口,地理位置優越,區位優勢明顯。
近年來,下湯鎮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扣「保發展、保穩定、保民生」主題,積極探索服務黨員群眾新模式,聚集廣大幹群正能量,大力發展溫泉旅遊、新型城鎮、特色農業,推動了全鎮各項事業又好又快發展。2013年,地區生產總值43675萬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8億元,鄉鎮財政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190萬元,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6200元,先後獲得「河南省旅遊名鎮」、「河南省雙十佳名鎮」、「河南省衛生城鎮」、「全國重點鎮」等榮譽稱號。
溫泉旅遊彰顯名鎮特色
《河南通志》載下湯溫泉,舊名湯谷溫泉,為魯山古「八景」之一,後因商後良夜常浴之,故曰「皇女湯」。「皇姑浴」的美妙傳說令人遐想,引得文人騷客紛至沓來。明人陳孜在魯山八景總詩中寫下了「黑山回照天心協,湯谷溫泉地脈和」的詩句。下湯溫泉為礦泉水中的放射性熱氡泉,氡濃度為9—78愛曼/升,在全國同類礦泉水中屬上乘,素以溫度高(常年水溫63~65℃左右)、流量大(每小時湧出量43噸)、含有礦物質種類多(富含硫磺、蘇打等多種礦物質)、醫療價值高(能治療皮膚病、類風溼等多種疾病),聞名遐爾,享譽中原。
近幾年,下湯鎮積極響應魯山縣旅遊立縣戰略,高度重視溫泉資源的開發和管理,以溫泉促旅遊,以旅遊帶三產,著力對溫泉資源進行深度開發,全力打造中原溫泉第一鎮品牌。先後引資開發建設了下湯溫泉度假村、皇姑浴溫泉度假村、玉京溫泉度假酒店、御景灣溫泉度假村及畔山林語等五個超億元的旅遊項目,田園大湯山、湯泉一品、皇庭御宮、珠江國際、九九紫墅園等數十家溫泉旅遊度假項目正在建設之中。每個項目各具特色,酒店房間有溫泉,別墅山莊有溫泉,園林露天有溫泉,山坡森林有溫泉,處處溫泉處處鮮。同時,發展壯大了以回族飯店為骨幹的民族特色飲食服務業,初步打響了「泡溫泉、吃三燉」旅遊品牌。全鎮基本形成了溫泉沐浴、療養、休閒、娛樂、特色餐飲為主的旅遊產業格局,溫泉旅遊業已成為全鎮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和增長點,每年接待外地遊客30餘萬人。
新型城鎮發揮聚集效應
獨特的區位優勢為下湯鎮跨越發展創造了難得的機遇和平臺,下湯鎮黨委、鎮政府看準機遇,乘勢而上,以建設生態旅遊型中心鎮為發展目標,揭開了小城鎮建設新篇章。
中心鎮建設快速推進。近幾年,下湯鎮把中心鎮建設的重點放在了拉大鎮區框架、加大城鎮環境整治、改善鎮區環境上來,鎮區汙水處理廠已經竣工,玉京大道拓寬工程正在建設,濱河大道建設工程的各項準備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佔地10萬平方米的下湯溫泉主題公園即將動工建設。以創建省級衛生鎮和國家級重點鎮為載體,對鎮區「髒、亂、差」現象進行了綜合整治,修復下水道3000米,綠化2000平方米,新建高標準水衝式公廁4座,新建垃圾池6個,新配置垃圾筒150個。
農村社區建設全面推進。完成了林樓社區新民居暨扶貧搬遷工程,該工程共400戶,每戶佔地面積168平方米,建築面積183.14平方米。籌措資金600餘萬元,硬化西許莊至林樓6米寬幹道1200米,組通道路1743米,戶通道路11722米;新建飲水工程1處,全村群眾均用上了優質自來水;安裝太陽能、LED高杆路燈115盞,建設綠地14000平方米;建設完成了設有中心花壇、健身廣場、環保公廁等配套設施的同心廣場。今年,西許莊舊房改造扶貧開發工程、十畝地窪新型農村社區和紅石寺新型農村社區的總體規劃及控制性詳細規劃已通過評審,正在建設。
優化結構推動農業發展
下湯鎮荒山多,耕地少,土質差,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很多村民外出務工經商,致使部分土地荒蕪。為此,下湯鎮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採取政府引導、資金扶持、項目跟進、農戶自願的原則,大力扶持特色種植業和養殖業,原本禿禿荒山,而今生機無限。
下湯絲綿走向全國。經過不斷努力探索,下湯鎮的柞蠶養殖、蠶絲加工、被套製作、銷售形成了產銷一體化,品牌公司化,農戶集群化,全鎮三分之一的農戶靠此走上了富裕路。鎮黨委、鎮政府依託養殖基地,在技術指導、資金幫扶、銷售引導上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讓下湯絲綿走向了全國。
萬畝桃園聲名遠播。引導林樓、社樓兩村200餘戶村民,發展起包括春蕾、豔紅、大九寶等優質品種桃園達1萬餘畝,建成了萬畝桃園種植基地,註冊了堯山福桃商標,產品遠銷省內外,年產值達2000餘萬元,年純收入達600餘萬元。每年三月桃花節,滿山遍野的桃花,吸引了省內外數萬名遊客前來觀光賞花。
生態養殖異軍突起。通過政策宣傳、資金幫扶等措施,積極引導、鼓勵致富能手、青年才俊投身生態農業。在外經商的王福群回鄉創業,投資1.8億元建成了佔山地3600餘畝的龍潭峽生態養殖基地。該基地林下別墅式生態綠色散養模式的規模居中國第二、河南第一。葉莊村大學生村幹部董曉燕建成了柴雞生態養殖基地,散養土雞20000餘只,年收益20餘萬元,並帶動周圍20餘戶村民從事養雞。
其他特色產業遍地開花。紅石寺村的金銀花種植基地,葉莊村的湖泊嶺薄皮核桃基地,尹和莊、松垛溝、王畫莊等村的食用菌種植基地,其規模不斷壯大,其效益日益凸顯,已逐漸成為了當地的支柱產業,每年給村民帶來可觀的收益。
黨建有形服務黨員群眾
為了更好地服務黨員與群眾,下湯鎮把黨員群眾綜合服務中心及黨員群眾服務站建設作為「基層黨建工作有形化」的重點工程來抓,建成新街社區、林樓新農村社區兩個黨群服務中心。其中新街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總投資540萬元,總建築面積4561平方米,於2013年10月投入使用。林樓新農村社區黨群綜合服務中心總投資160萬元,建築面積1320平方米,於2014年3月投入使用。今年8月初,下湯鎮經過多方籌措,在黨群服務中心覆蓋不到的村,建成服務站15個,達到了全鎮黨群綜合服務全覆蓋。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下湯鎮將黨群服務中心和服務站作為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主陣地,採用日常服務、集中服務、定時服務、預約服務4種方式,為全鎮黨員和群眾提供全方位的一站式服務。近一年來,接待來訪群眾8000餘人次,化解矛盾糾紛100多起,召開各類座談會30餘次,開展教育培訓、科技講座、扶貧幫困等大型集中服務活動50餘次,委託縣移民扶貧辦、勞動局等部門舉辦勞動技能培訓班12期,受益人數達上萬人。
玉京無言客紛來,皇姑一浴滿眼春。乘著「三化」協調的春風,踩著「四大提速」的鼓點,合著「旅遊立縣」的節拍,下湯鎮正在闊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