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王俊生見習記者高君曉通訊員常洪濤李含笑
山區百姓如何脫貧?如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魯山縣下湯鎮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溝域經濟,找到了破局「金鑰匙」。
因位於山區,可耕地少,2015年以前,下湯鎮村民多選擇外出務工,在家的群眾過的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脫貧攻堅戰開始後,下湯鎮與幫扶單位利用地理位置和生態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溝域經濟,打造出了一條生態走廊、經濟長廊。
亂石盤村曾是一個遠近聞名的窮山村。魯山縣交通運輸局對口幫扶該村後,投入資金100多萬元,修建了通村入組公路,為該村脫貧致富打下了堅實基礎。隨後,駐村工作隊在送「致富樹」活動中,修整河道,建設遊園,種植香酥梨2萬餘棵,美化了鄉村環境。該村2017年建成光伏電站,2018年建成年產菌菇100萬袋的扶貧基地,基地忙時用工超過40人,年產值超過500萬元。
松垛溝村則依託貧困群眾易地搬遷的老舊房屋,高質量打造特色民宿。如今松垛溝村藍水清,日均接待遊客200餘人。2019年,松垛溝村被省文化和旅遊廳認定為鄉村旅遊特色村,成為「聚集提升類」宜居、宜業示範村。
如今,在溝域經濟理念的撬動下,該鎮5個村生態改善、產業融合、群眾增收齊頭並進,已全部摘下貧困村帽子。
1
責任編輯:鄭國鋒
【來源:猛獁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