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2 09:35:53 來源:滁州網
芡實是天長特色農產品,要想讓這個產業成為種全國、銷全國的大產業,轉型升級是關鍵。如今一大批像錢會明這樣的跨區種植帶頭人紮根在了全國各地,...
「芡實很好可以祛溼,我們北方沒有」,這是8月18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阜南縣老觀鄉芡實種植基地看望受災種植戶錢會明時說過的話。儘管今年受災嚴重,可習近平總書記的到來以及溫馨的話語,讓錢會明和基地的農戶感到莫大的鼓舞,也更加堅定了他在阜南這片熱土上把芡實產業做大做強,帶領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
災後重建 脫貧致富有信心
錢會明是安徽天長人,在天長種了20多年的芡實,近年來,由於天長本地芡實種植水域飽和,他想到了走出去開闢新的種植區域。為了找到適合種植芡實的區域,他甚至一度和朋友走出國門前往緬甸、寮國等地尋找商機,最終因為溝通困難,他又回到了國內。機緣巧合之下,他了解到在阜南縣老觀鄉靠近蒙窪蓄洪區,正在尋找適應性農業,而且自然條件優越,水電路都已配套,非常適合發展芡實產業,於是他便帶著30多名熟練工人來到這裡,將附近的一萬多畝水塘改造成了芡實基地。
錢會明回憶說:「當時我們聽到消息說這邊有低洼田,我們過來一看,這邊水源、土質、供電、道路相當不錯,我們和當地政府談了,一年之中流轉了10700畝,芡實種了8800畝,其餘的養了龍蝦、鱖魚。」
2018年他在阜南縣蒙窪蓄洪區,興建芡實基地,面積有一萬多畝,今年的這批芡實原本8月中旬就能迎來收穫季,可沒承想遇上江淮大汛。今年7月20日8時30分許,接國家防總命令,千裡淮河第一閘王家壩開閘。渾黃的淮河水裹挾著獅吼,旋即衝向蒙窪蓄洪區。蒙窪蓄洪區的4個鄉鎮、77個湖心莊臺相繼成了水中「孤島」,180.4平方公裡區域成為一片「澤國」,18萬畝良田被淹沒,19.5萬人口遭受水災。錢會明和工人們以及當地群眾三年的辛勞,頃刻間付之東流,萬畝芡實基地僅剩2000畝,損失慘重。「今年遭受洪澇災害,淹沒了一部分芡實地,目前還有幾千畝地,長勢還不錯,每畝收成在700斤左右,價格50塊錢一斤左右,收入還有一點。」 錢會明說。
一場天災讓阜南剛剛起步的芡實產業遭遇了沉重打擊,可錢會明並沒有倒下,他帶著當地群眾及時開展生產自救。逐一察看維護剩下的2000多畝芡實,不到20天的時間,原本衝垮的水塘重新修繕,就在習總書記到來時,基地今年的第一批芡實鮮果採摘上岸。
錢會明說:「總書記說,『這個芡實很好,我知道,可以祛溼,我們北方沒有。』當我們看到總書記時很激動,他說的一番話給了我們很大的信心,以後我要在這個地方把芡實產業做大做強,帶動群眾、貧困戶走上脫貧致富道路。」
開花結果 芡實成了「金豆豆」
建成了基地紮下了根,錢會明下定決心要用小芡實改變阜南當地農業落後的面貌,把芡實培育成當地群眾脫貧攻堅的大產業,給當地農民帶來了多渠道增收的機會,讓那些年老體弱、無法外出的農民在家門口就有了工資收入。兩年多來,錢會明帶領當地群眾共同發展芡實產業,吸納貧困戶到種植基地務工,解決了部分貧困家庭的就業問題,並且將種植技術傳授給當地百姓,指導他們開展種植。現在,當地的芡實產業已經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天長到阜南的成功嫁接,成為了當地老百姓脫貧的主導產業。
「我們整個老觀鄉有8個行政村,都成立了一個勞務服務公司,然後與他(錢會明)對接,需要工人,由我們行政村來進行挑選,首先是要考慮到貧困戶。通過這幾年芡實種植,總共帶動了85戶群眾參與芡實種植,其中有20多戶是貧困戶,在這裡每個人每天的工資是100塊錢,每年工人可以工作8個月以上,一年可以收入到15000-18000元左右。」阜陽市阜南縣老觀鄉黨委書記王軍說。
芡實是天長特色農產品,要想讓這個產業成為種全國、銷全國的大產業,轉型升級是關鍵。如今一大批像錢會明這樣的跨區種植帶頭人紮根在了全國各地,他們讓小芡實在全國各地「開花結果」,推動了芡實大市場的形成,讓天長的芡實走向了全國。
「天長出來種植芡實的,我不是第一個,但是是種植面積最大的。在阜南種植的是芡實老籽,銷往廣東、福建、亳州、上海等地,加工過後在超市銷售,全國各地都有。目前這個行業前景還好,將來芡實越來越好,比較有信心,下面還會繼續發展芡實種植,我預計(在阜南縣老觀鄉)發展2萬畝左右。」 錢會明笑著說。
顧達鵬 劉清清
責任編輯:劉鳴
免責聲明: 網站內所有新聞頁面未標有來源:「安青網-安徽青年報」或「安青網」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安青網聯繫。轉載稿件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