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澤平:儘快確立城市群都市圈的規劃戰略

2020-12-12 金融界

來源:金融界網站

作者: 任澤平

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以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發展」。

4月8日,國家發改委發布《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放開放寬落戶限制,大城市群都市圈受益。

12月15日,《求是》雜誌刊發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全文附後),指出「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我們必須適應新形勢,謀劃區域協調發展新思路。」。

長期以來,我們根據全球人口流動的基本趨勢和規律,倡導改變過去「控制大城市人口、積極發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區域均衡發展」的小城鎮模式思路,建言獻策確立城市群都市圈的城市規劃和區域規劃戰略。

本文為任澤平博士2019年2月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熱點前瞻論壇上的發言。

文 恆大研究院任澤平 熊柴 閆凱等

過去幾十年中國城市化模式長期存在爭論:小城鎮模式還是以大城市引領的都市圈城市群模式?從文件和實踐看,過去總的指導思想是:「控制大城市人口、積極發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區域均衡發展」,即小城鎮模式的區域規劃和城市規劃思想長期主導,初衷是為了避免其他國家走過的城市化彎路,比如歐美的大城市病、拉美的貧民窟等問題,這是中國相當一部分學者和政策設計者的主張。聽起來好像非常理想,關起門來想好像也很合理,但實踐中卻嚴重脫離實際,與人口流動趨勢、發達國家城市化國際經驗、市場化配置資源等相違背,造成了一系列嚴重問題。

很多問題爭論不休,是因為看問題的視野不夠開闊,閉門造車,「差不多」就會「差很多」。當採取國際視角後,很多問題就會變得十分清楚。那麼,回應城市化模式爭論,需要研究清楚四個基本問題:世界各國人口流動的基本趨勢是什麼?人口流動的驅動因素是什麼?過去幾十年中國小城鎮化模式規劃思想造成了什麼影響?中國未來城市化模式:小城鎮化還是城市群都市圈?

一、世界各國人口流動的基本趨勢:都市圈化,城市的勝利。

我們採用近百年的跨國數據,涵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韓國、印度、巴西、中國等不同類型國家,研究發現,除了德國等少數國家,絕大多數國家的人口都在持續向城市群、都市圈集聚,人口平均分布和區域均衡發展是個偽命題。發達國家城市化一般經歷兩個階段:從城鎮化到城市群都市圈,部分國家會在城市化後期出現郊區化,比如美國,但仍是都市圈內部的人口分布調整,而不會出現人口回流小城鎮甚至農村的整體現象。從聯合國公布的1950年以來全球數據看,越是能級高的都市圈人口增長越快,比如500萬人以上的都市圈,而越是能級低的城市人口增長越慢甚至淨流出,比如50萬人以下的小城市。從1983年以來中國人口的年均增速看:一二線、強三線增長,弱三線停滯,四線流出。從上百年全球人口流動的基本趨勢看,小城鎮化模式與經濟規律不符。

客觀講,發達國家城市化模式雖然存在諸多問題,但整體上是成功的,尊重了市場規律、優化了資源配置、促進了經濟增長、實現人的自由流動與發展,主張「小城鎮化模式」的學者和政策研究者試圖超越經濟規律、市場化原則和發達國家成功經驗,試圖通過採取行政措施人為阻礙人口自由流動、人民對城市文明的嚮往以及年輕人社會階層流動,是相當自負的。

二、人口流動的驅動因素和基本規律:人往高處走,人隨產業走。

全球和各國人口流動符合經濟-人口分布平衡法則:在完全的市場競爭和個體同質條件下,較高的人均收入將不斷吸引區外人口淨遷入,直至該地區人均收入與其他地區持平。(參見:2018年《中國人口大遷移》、2016年《控不住的人口:從國際經驗看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人口發展趨勢》、《人口遷移的國際規律與中國展望》)。2012年OECD248個城市功能區的經濟-人口比值的中位數為1.01,平均值為1.07。

由於規模效應、交易成本、物流成本等,大多數產業具有集聚效應,服務、高新技術、金融、製造等更明顯,人隨產業走,人口自然向城市群都市圈集聚,向經濟更發達、收入水平更高、更能提供就業機會的地區流動和集聚,尤其那些有才華有夢想的年輕人。無論是「中國夢」還是「美國夢」,核心是實現社會階層流動。

三、過去幾十年中國小城鎮化模式主導:人地分離,供求錯配。

長期以來,在「控制大城市人口、積極發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區域均衡發展」的城鎮化思路指導下,人口向大都市圈集聚,但土地供給向三四線城市傾斜,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明顯背離。由此形成了人地分離、土地供需錯配,這是一線和部分熱點二線城市房價過高、三四線庫存過高的根源。

四、改變區域規劃的主導思想:儘快確立中國城市群都市圈的城市化模式。

2018年中國城鎮化率59.6%,未來還有較大空間。根據經濟規律和國際經驗,人往城市群都市圈流動的趨勢還遠遠沒有結束,到2030年2億新增城鎮人口的約80%將分布在19個城市群。

建議:

1、首先需要解決深層次認識問題。深刻認識城市群、都市圈比小城鎮更節約土地、更節約能源、更有活力、更有效率,更符合產業集聚和人口集聚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律。違背經濟規律必然受到懲罰,小城鎮化模式導致人地分離供求錯配、一二線高房價三四線高庫存、大城市公共運輸供給不足、城市建設用地供給不足、人的城鎮化落後於土地城鎮化、資源浪費、內需不振、區域分割等。

2、儘快改變「控制大城市人口、積極發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區域均衡發展」的城鎮化思路,確立城市群都市圈的城市規劃和區域規劃戰略。小城鎮模式本質是採用行政手段固化人口、土地、技術、金融等要素流動,不利於優化資源配資,違背市場化改革方向,固化社會階層流動,本質是計劃經濟思路。確立城市群模式,需要一系列市場化改革,要促進人口、土地、技術等要素自由充分流動,推動農民工市民化,社保跨區域聯接流動,戶籍制度改革,跨省換地等。

3、大力實施人地掛鈎,實現供求平衡。推行新增常住人口與土地供應掛鈎,人口流入的城市群都市圈要加大建設用地供應,人口流出的區域要減少土地供應。這是再樸素不過的道理。

4、優化人口的空間分布,促進職住平衡。推進新增人口向新城集聚,並積極在新城布局相應產業,包括向新城疏解中心城部分功能及部分優質公共服務資源,減少交通擁堵。

5、進一步發展城市軌道交通,尤其在城市群都市圈。大力提高城市軌道交通路網密度,推進軌道交通系統制式多元化發展,改變當前以中心城為核心的放射型軌道交通體系為環狀「井」字形。

6、改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調控政策,打造國際化大都市,增強城市活力。改變人口總量調控目標,保持相對開放的人口遷徙政策,吸引區外年輕人口。

任澤平,恆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副總裁級)、研究院院長。兼任首都金融智庫專家,全國工商聯智庫委員會委員,科技部國家高新區升級評審專家,中國新供給50人論壇成員,中國人民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對外經貿大學、南開大學等兼職導師。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後。曾先後擔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研究室副主任,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董事總經理、首席宏觀分析師,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聯席所長。長期從事宏觀經濟、公共政策、房地產等研究。曾參與重大文件和改革方案起草,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年度量化績效考核排名第四、第六。在《人民日報》、《經濟研究》等報刊發表文章百篇,出版專著譯著《宏觀經濟結構研究》(入選「當代經濟學文庫」)、《從奇蹟到成熟:韓國轉型經驗》、《大勢研判:經濟、政策與資本市場》、《房地產周期》《新周期:中國宏觀經濟理論與實戰》等。先後提出「新5%比舊8%好」、「5000點不是夢」、「改革牛」、「經濟L型」、「新周期」、「房地產長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等重要判斷,是中國金融市場上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家之一。2015年帶領團隊在中國機構投資者的各大評選中,獲得宏觀第一大滿貫冠軍,獲得新財富四項大獎,為新財富最佳分析師評選歷史上獲此殊榮的第一人。

熊柴,恆大研究院院長助理、首席城市研究員。清華大學經濟學博士,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博士後,副研究員職稱。長期從事宏觀地產、區域和城市發展、人口、土地研究。曾任方正證券宏觀分析師,團隊獲新財富最佳分析師第三名。在主流報刊《經濟日報》、《經濟學動態》、《中國金融》等發表文章近30篇,合著《房地產周期》(人民出版社)。曾參與起草重要文件,多次參與撰寫高層內參並獲中央領導批示。主持一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曾獲國家發改委十三五問計求策活動一等獎等省部級獎勵。

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

本文為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8月26日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的部分講話。

當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出現一些新情況新問題,要研究在國內外發展環境變化中,現有區域政策哪些要堅持、哪些應調整。要面向第二個百年目標,作些戰略性考慮。

一、正確認識當前區域經濟發展新形勢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區自然資源稟賦差別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統籌區域發展從來都是一個重大問題。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生產力布局經歷過幾次重大調整。「一五」時期,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有70%以上布局在北方,其中東北佔了54項。後來,毛澤東同志在《論十大關係》中提出正確處理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係,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展「三線」建設。改革開放以後,我們實施了設立經濟特區、開放沿海城市等一系列重大舉措。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我們在繼續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同時,相繼作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重大戰略決策。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共建「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新的區域發展戰略。下一步,我們還要研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問題。

當前,我國區域發展形勢是好的,同時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新情況新問題。一是區域經濟發展分化態勢明顯。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已初步走上高質量發展軌道,一些北方省份增長放緩,全國經濟重心進一步南移。2018年,北方地區經濟總量佔全國的比重為38.5%,比2012年下降4.3個百分點。各板塊內部也出現明顯分化,有的省份內部也有分化現象。二是發展動力極化現象日益突出。經濟和人口向大城市及城市群集聚的趨勢比較明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特大城市發展優勢不斷增強,杭州、南京、武漢、鄭州、成都、西安等大城市發展勢頭較好,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區域增長極。三是部分區域發展面臨較大困難。東北地區、西北地區發展相對滯後。2012年至2018年,東北地區經濟總量佔全國的比重從8.7%下降到6.2%,常住人口減少137萬,多數是年輕人和科技人才。一些城市特別是資源枯竭型城市、傳統工礦區城市發展活力不足。

總的來看,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我們必須適應新形勢,謀劃區域協調發展新思路。

二、新形勢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思路

新形勢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總的思路是: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調整完善區域政策體系,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增強創新發展動力,加快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增強其他地區在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邊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

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對區域協調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簡單要求各地區在經濟發展上達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據各地區的條件,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要形成幾個能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源,特別是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區,以及一些重要城市群。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這是區域協調發展的辯證法。

第一,尊重客觀規律。產業和人口向優勢區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為主要形態的增長動力源,進而帶動經濟總體效率提升,這是經濟規律。要破除資源流動障礙,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促進各類生產要素自由流動並向優勢地區集中,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當然,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要根據資源條件和功能定位合理管控人口規模。

第二,發揮比較優勢。經濟發展條件好的地區要承載更多產業和人口,發揮價值創造作用。生態功能強的地區要得到有效保護,創造更多生態產品。要考慮國家安全因素,增強邊疆地區發展能力,使之有一定的人口和經濟支撐,以促進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

第三,完善空間治理。要完善和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細化主體功能區劃分,按照主體功能定位劃分政策單元,對重點開發地區、生態脆弱地區、能源資源地區等制定差異化政策,分類精準施策,推動形成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國土開發有序的空間發展格局。

第四,保障民生底線。區域協調發展的基本要求是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比較均衡。要完善土地、戶籍、轉移支付等配套政策,提高城市群承載能力,促進遷移人口穩定落戶。促進遷移人口落戶要克服形式主義,真抓實幹,保證遷得出、落得下。要確保承擔安全、生態等戰略功能的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三、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主要舉措

要從多方面健全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抓緊實施有關政策措施。

第一,形成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場。要實施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消除歧視性、隱蔽性的區域市場壁壘,打破行政性壟斷,堅決破除地方保護主義。除中央已有明確政策規定之外,全面放寬城市落戶條件,完善配套政策,打破阻礙勞動力流動的不合理壁壘,促進人力資源優化配置。要健全市場一體化發展機制,深化區域合作機制,加強區域間基礎設施、環保、產業等方面的合作。

第二,儘快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對維護全國統一大市場、促進企業間公平競爭和勞動力自由流動具有重要意義。要在確保2020年省級基金統收統支的基礎上,加快養老保險全國統籌進度,在全國範圍內實現制度統一和區域間互助共濟。

第三,改革土地管理制度。要加快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建設用地資源向中心城市和重點城市群傾斜。在國土空間規劃、農村土地確權頒證基本完成的前提下,城鄉建設用地供應指標使用應更多由省級政府統籌負責。要使優勢地區有更大發展空間。

第四,完善能源消費雙控制度。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對節約能源資源、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目前有10多個省份提出難以完成「十三五」能耗總量指標。這個問題要認真研究,既要盡力而為,又要實事求是。對於能耗強度達標而發展較快的地區,能源消費總量控制要有適當彈性。

第五,全面建立生態補償制度。要健全區際利益補償機制,形成受益者付費、保護者得到合理補償的良性局面。要健全縱向生態補償機制,加大對森林、草原、溼地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力度。要推廣新安江水環境補償試點經驗,鼓勵流域上下遊之間開展資金、產業、人才等多種補償。要建立健全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在長江流域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

第六,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要完善財政體制,合理確定中央支出佔整個支出的比重。要對重點生態功能區、農產品主產區、困難地區提供有效轉移支付。基本公共服務要同常住人口建立掛鈎機制,由常住地供給。要運用信息化手段建設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務平臺,方便全國範圍內人員流動。

四、關於推動東北全方位振興

東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工農業基地,維護國家國防安全、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產業安全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先後到東北調研5次,2次召開專題座談會。下一步,特別是「十四五」時期,要有新的戰略性舉措,推動東北地區實現全面振興。

東北地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具備很好的基礎條件,全面振興不是把已經衰敗的產業和企業硬扶持起來,而是要有效整合資源,主動調整經濟結構,形成新的均衡發展的產業結構。要加強傳統製造業技術改造,善於揚長補短,發展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培育健康養老、旅遊休閒、文化娛樂等新增長點。要促進資源枯竭地區轉型發展,加快培育接續替代產業,延長產業鏈條。要加大創新投入,為產業多元化發展提供新動力。

東北地區國有經濟比重較高,要以改革為突破口,加快國有企業改革,讓老企業煥發新活力。要打造對外開放新前沿,多吸引跨國企業到東北投資。開放方面國家可以給一些政策,但更重要的還是靠東北地區自己轉變觀念、大膽去闖。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大幅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強化事中事後監管,給市場發育創造條件。要支持和愛護本地和外來企業成長,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東北振興的關鍵是人才,要研究更具吸引力的措施,使瀋陽、大連、長春、哈爾濱等重要城市成為投資興業的熱土。要加強對領導幹部的正向激勵,樹立鮮明用人導向,讓敢擔當、善作為的幹部有舞臺、受褒獎。

相關焦點

  • 任澤平:從城鎮化到城市群,都市圈是城市群「硬核」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確立城市群為新型城鎮化主體形態,並規劃建設19個城市群,但當前我國多數城市群發展尚不成熟,培育都市圈是從城鎮化到城市群的中間階段。例如,廣東將珠三角城市群劃分為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3個都市圈推動珠三角一體化進程。都市圈建設以同城化為方向,打造1小時通勤圈,圈內中小城市受益。
  • 十四五規劃出爐!未來五年這幾個城市群最值得去!
    「一超」指的是上海都市圈,「多強」指的是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蘇錫常都市圈、寧波都市圈等。在許多業內專家看來,隨著成渝城市群有望發展成為中國經濟的第四個增長極,現階段中國需要把都市圈建設提升到應有的戰略高度,以現代化的都市圈來支撐世界級的城市群建設,並以此來連接和助力國內與國際經濟的雙循環。
  • 多地密集布局都市圈 19個城市群規劃已編制完成
    多地密集布局都市圈 19個城市群規劃已編制完成 原標題:   在我國大力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長江經濟帶等跨區域發展戰略的總體格局下,打造以中心城市為引領的大都市圈,正成為區域發展的突破口。
  • 中部六省城市群規劃,2大超級城市群和6個獨立都市圈!
    未來中國的城市格局必將是由數個核心城市引領的城市群之間的競爭。在此背景之下,幾乎每個省份都規劃有自己的城市群,以省會城市為核心的城市群就是將來代表各省參與全國競爭的精華。中部六省的城市群包括了兩大超級城市群之下的6個獨立都市圈。
  • 任澤平展望中國宏觀經濟:經濟L型、否極泰來、城市群
    對於城市化,建議改變區域規劃的主導思想,儘快確立中國城市群都市圈的城市化模式。主要內容重點報告三個方面內容。第一方面是當前國際經濟形勢,以及我們對國內政策導向的觀察。第二方面是中美貿易戰。第三方面是城市化。
  • 新疆分別在中北南布局都市圈城市帶城市群
    本報烏魯木齊12月9日訊 全媒體記者姚彤、王興瑞從自治區黨委九屆十一次全會獲悉:「十四五」時期,新疆將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培育烏魯木齊都市圈,構建北疆城市帶,打造南疆城市群,形成規模適度、功能完備、布局合理的城鎮體系。
  • 培育現代化都市圈的基本戰略選擇
    正確認識大都市圈的本質和規律,採取有效戰略,協同推動制度變革,則是我們培育現代都市圈的基礎和前提。  一、準確理解現代化都市圈的內在規律及特徵  大都市圈是城市化發展高級階段出現的一種城鄉連續的新型空間類型。根據《意見》的界定,所謂都市圈是城市群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範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
  • 十四五規劃出爐!未來五年這幾個城市群最值得去!
    「一超」指的是上海都市圈,「多強」指的是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蘇錫常都市圈、寧波都市圈等。在許多業內專家看來,隨著成渝城市群有望發展成為中國經濟的第四個增長極,現階段中國需要把都市圈建設提升到應有的戰略高度,以現代化的都市圈來支撐世界級的城市群建設,並以此來連接和助力國內與國際經濟的雙循環。
  • 任澤平:中國已經進入都市圈城市群時代
    來源:新浪財經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任澤平、熊柴、白學松、於嘉俊導讀現代經濟,人口不是負擔,而是經濟社會活力的源泉,是創新創業的基礎,人口遷移帶來的居住需求是房地產發展的根基。在近年大力呼籲「儘快全面放開生育以應對老齡化少子化挑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口遷移經歷了從「孔雀東南飛」到2010年後的回流中西部,再到近年的粵浙人口再集聚和回流中西部並存。從城市層面看,近年向粵浙集聚的人口主要在大都市圈,而回流中西部的人口也主要是向大城市集聚。中國已經進入都市圈城市群時代!
  • 任澤平:2019年中國十大最具潛力都市圈
    文:恆大研究院 任澤平 熊柴 閆凱 導讀2019年2月,國家發改委《關於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指出,都市圈是城市群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範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
  • 都市區、都市圈與城市群的概念界定及其比較分析(上)
    都市區主要描述的是大都市就業人口的上下班通勤地域,都市圈主要描述的是大都市的經濟輻射地域,而城市群主要描述的是都市圈與其他都市圈或城市圈空間耦合構成的更廣闊地域。都市區是都市圈的核心區域,而都市圈是城市群形成的前提條件。三者之間在空間範圍、人口規模、空間結構、經濟社會特徵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
  • 國土空間規劃背景下的都市圈發展與規劃響應
    日本最早的都市圈(首都圈)規劃,有很明顯模仿大倫敦規劃的痕跡,具有明顯的圈層結構。03 城市群與都市圈1、 城市群:工業化時代的集聚模式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學者開始關注通過城市群解決城市病。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確立了市帶縣的行政區劃模式,為強化對市域範圍的城市發展指導,開展了與行政層級相對應的各級城鎮體系規劃,並納入法定空間規劃體系,國內研究開始注重從行政管理層面研究城市群。
  • 國外都市圈戰略規劃啟示錄
    如日本東京都市圈規劃是在《國土規劃法》和《首都圈整備法(1956年第83號)》的基礎上制定的;韓國首爾都市圈規劃是在《首都地區管理法》(1982)的基礎上制定;英國政府為了規劃建設倫敦都市圈的新城,於1946年頒布了《新城法》。中國目前開展的都市圈戰略規劃,尚缺乏法律的支撐,屬於政府積極運作的結果。
  • 肖金成: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中心城市與都市圈、城市群
    我希望在座的來自黃河流域的地級市的領導,對本市的發展尤其是中心城市的發展要有一個長遠的謀劃,抓住黃河流域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機遇,強化功能,加快發展,提高質量和水平。黃河流域上升為國家戰略,整個流域將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在中上遊也會形成三大都市圈。但是現在城市規模還比較小,輻射力也不強,尤其是周邊地區人口少,經濟也不發達,未來應吸引要素進一步聚集。隨著規模的擴大,輻射範圍也會隨之擴大,所以在黃河上遊將形成三個都市圈。形成都市圈或規劃建設都市圈有什麼意義?都市圈的最高境界是同城化,雖然不是一個城市,但是,像一個城市一樣。
  • 《鄭州都市圈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2020—2035年)》印發
    10月16日,記者從省中原城市群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獲悉,《鄭州都市圈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2020—2035年)》近日印發,我省將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範區,為中原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和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提供戰略支撐。  城市有邊,山水無邊。
  • 中部六省城市群規劃,2大超級城市群和6個獨立都市圈!
    未來中國的城市格局必將是由數個核心城市引領的城市群之間的競爭。在此背景之下,幾乎每個省份都規劃有自己的城市群,以省會城市為核心的城市群就是將來代表各省參與全國競爭的精華。中部六省的城市群包括了兩大超級城市群之下的6個獨立都市圈。
  • 中國城市群宏觀規劃的四大隱憂
    城鎮化戰略塵埃落定,城市群被寄予厚望。最新消息稱,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很可能在春節後發布。儘管規劃遲遲未能發布,但城市群為主體這一方向早已確定。在此前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了兩橫三縱的城鎮化格局,逐步形成若干城市群,而在發改委和國土資源部這兩大核心部委牽頭的規劃中,關於中國未來城市群的設想,引起了廣泛關注。
  • 方創琳:以都市圈為鼎支撐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
    新華網北京4月26日電(王日晨) 26日,在「為美好而來|環北京都市圈區域價值論壇」上,中國科學院特聘研究員、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方創琳認為,要以首都都市圈、天津都市圈、石家莊都市圈支撐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
  • 京津冀都市圈包括哪些城市?京津冀一體化城市群地圖
    京津冀都市圈包括哪些城市?京津冀一體化城市群地圖  2010年5月19日,國家發改委地區經濟司官員透露《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有望今年出臺。《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是國家「十一五」規劃中的一個重要的區域規劃,區域發展規劃按照「8+2」的模式制訂:包括北京、天津兩個直轄市和河北省的唐山、石家莊、秦皇島、廊坊、保定、滄州、張家口、承德8地市。國家發改委於2004年11月正式啟動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編制,歷經7年之久,但一直遲遲沒有推出。
  • 《洛陽都市圈發展規劃》發布,覆蓋河南5市及多個地區
    近年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我省堅持以中原城市群為主體,在做強做優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鄭州都市圈的同時,致力培育壯大洛陽副中心城市,出臺了兩輪支持政策,推動洛陽在2019年成為中西部地區唯一生產總值突破5000億元的非省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穩步提升,具備聯動周邊城市建設都市圈的基礎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