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六省城市群規劃,2大超級城市群和6個獨立都市圈!

2020-12-12 中部城市百科

什麼是城市群,顧名思義,就是多座城市組成的城市合集。城市與城市之間緊密聯繫,協同發展,從而形成合力。能夠發展成為城市群的第一要素就是城市群的城市之間距離要近。近年來,中國已經走到了從單一的城市個體向城市群模式過渡的關鍵階段。未來中國的城市格局必將是由數個核心城市引領的城市群之間的競爭。在此背景之下,幾乎每個省份都規劃有自己的城市群,以省會城市為核心的城市群就是將來代表各省參與全國競爭的精華。

中國城市群規劃

今天來關注中部地區,中國中部地區對應的就是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山西六省。這六個省份正好位於大西部和東部沿海身份之間,不靠海也不臨邊。但中部六省都是人口大省,總人口佔據全國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中部的發展對中國全局發展也可謂是舉足輕重。中部六省的城市群包括了兩大超級城市群之下的6個獨立都市圈。

中部六省城市群總表

兩大超級城市群就是中原城市群和長江中遊城市群,說是超級城市群,指的就是體量。中原城市群包括5個省份30座地級市,國土面積28.7萬平方公裡。總人口達到1.65億人,超過全國人口的10%以上。經濟總量8萬億規模。是國家級城市群,是中部崛起的核心支撐之一。

中原城市群

長江中遊城市群又稱「中三角」,是以武漢為中心,以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為主體形成的特大型國家級城市群,也是國家級城市群,範圍涵蓋3省31座地級市,總面積32.61萬平方公裡,總人口1.25億人,經濟體量也是8萬億規模。中原城市群和長江中遊城市群涵蓋了整個中部6省人口的四分之三,幾乎就代表了中部地區的全部。

長江中遊城市群

這兩個城市群就是頂層設計層面對中部六省城市群發展的規劃。當然,以當前的中部發展水平來看,這兩大城市群更多的是概念層面,城市群內部的協同發展,互相聯繫還並不緊密和完善。當前各省重點發展的依然是以各自省會為核心省級都市圈。中部六省有6個以各自省會為中心的都市圈規劃。

中部六省城市群

都市圈和城市群的關係梳理如下:其中安徽的皖江城市帶是包含在長三角超級城市群範圍內的都市圈。武漢都市圈,長株潭3+5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三個都市圈又是長江中遊城市群的核心重要組成部分。鄭州大都市區就是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唯有以太原為中心的太原城市群不屬於任何一個大的國家級城市群範疇,因此,各省雖然都規劃了都市圈,但都市圈的量級以及發展的潛力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皖江城市帶

以前景論,中部未來融合最好,最有望率先形成合力的還就是武漢都市圈,鄭州大都市圈和長株潭都市圈。環鄱陽湖都市圈和太原都市圈受制於核心城市的體量難有大的作為。而皖江城市帶中心城市合肥距離周邊城市過遠,又深受南京影響,很難真正形成合力,目標定位於繼續壯大合肥更為實際。

相關焦點

  • 多地密集布局都市圈 19個城市群規劃已編制完成
    多地密集布局都市圈 19個城市群規劃已編制完成 原標題:   在我國大力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長江經濟帶等跨區域發展戰略的總體格局下,打造以中心城市為引領的大都市圈,正成為區域發展的突破口。
  • 任澤平:從城鎮化到城市群,都市圈是城市群「硬核」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確立城市群為新型城鎮化主體形態,並規劃建設19個城市群,但當前我國多數城市群發展尚不成熟,培育都市圈是從城鎮化到城市群的中間階段。例如,廣東將珠三角城市群劃分為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3個都市圈推動珠三角一體化進程。都市圈建設以同城化為方向,打造1小時通勤圈,圈內中小城市受益。
  • 我國第5大城市群,將重點發展16個城市,促進4省經濟一體化發展
    而我國第二大城市群則是和長三角城市群毗鄰的長江中遊城市群,它包括湖北大部分地區以及湖南、江西、安徽部分地區(安徽西部部分地區同時屬於長三角和中三角兩大城),面積和人口僅次於長三角城市群,經濟總量排名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之後,位居全國第三。而根據長三角城市群發展規劃,將重點發展16個城市,即4個省會城市和12個觀察員城市,我們來看看這16個重點發展城市分別是誰?
  • 中部六省「十四五」規劃出臺 都瞄準了這幾個目標
    中部六省「十四五」規劃出臺,都瞄準了這幾個目標 近日,中部各省份陸續公布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發現,過去5年,中部地區發展追趕顯著加快,「十四五」時期在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方面都有了更廣泛的期許。
  • 我國又一都市圈規劃出爐,核心城市是國家中心城市,周邊4市入列
    過去十年,我國各個省份和地區一直都在致力於做一件事,那就是建設各自的城市群;從珠三角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到長江中遊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再到後來的中原城市群和關中平原城市群,結果除了沿海地區的三大城市群發展的較好以外,其他都不盡人意。
  • 以一流規劃引領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加速崛起
    3月27日,省長樓陽生到省住建廳調研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發展規劃綱要編制工作。他強調,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大力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解放思想、開闊視野,對標一流、超前謀劃,進一步做深做透、做精做實規劃綱要編制工作,引領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加速崛起,成為我省高質量轉型發展的強大引擎。
  • 任澤平:儘快確立城市群都市圈的規劃戰略
    長期以來,我們根據全球人口流動的基本趨勢和規律,倡導改變過去「控制大城市人口、積極發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區域均衡發展」的小城鎮模式思路,建言獻策確立城市群都市圈的城市規劃和區域規劃戰略。那麼,回應城市化模式爭論,需要研究清楚四個基本問題:世界各國人口流動的基本趨勢是什麼?人口流動的驅動因素是什麼?過去幾十年中國小城鎮化模式規劃思想造成了什麼影響?中國未來城市化模式:小城鎮化還是城市群都市圈?一、世界各國人口流動的基本趨勢:都市圈化,城市的勝利。
  • 中部六省「十四五」規劃出臺,都瞄準了這幾個目標
    近日,中部各省份陸續公布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發現,過去5年,中部地區發展追趕顯著加快,「十四五」時期在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方面都有了更廣泛的期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賈珅表示,2019年,中部地區佔全國經濟總量比重達到22.2%,比2015年提高1.9個百分點,與「十一五」、「十二五」佔全國經濟比重分別提高0.9和0.6個百分點的速度相比,追趕勢頭明顯加快。
  • 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及英倫城市群
    城市群是城市街區大片地連在一起,消滅了城市與鄉村明顯的景觀差別的地區。城市帶三個顯著特徵:1、都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條件。五大湖區城市群的組成城市超過百個,其中較大的城市包括芝加哥、底特律、密爾沃基、大急流城、克利夫蘭、辛辛那提、匹茲堡、布法羅、多倫多、渥太華和魁北克城等。五大湖區城市群的最大城市為芝加哥,而增長速度最快的城市則為多倫多。
  • 中國將形成十大城市群 五城市群可能進全球十強
    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要把城市群作為推進城鎮化的主體形態;已形成城市群發展格局的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區域,要繼續發揮帶動和輻射作用,加強城市群內各城市的分工協作和優勢互補,增強城市群的整體競爭力;具備城市群發展條件的區域,要加強統籌規劃,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為龍頭,發揮中心城市作用,形成若干用地少、就業多、要素集聚能力強、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
  • 我國第5大城市群,將重點發展16個城市,打造區域經濟增長極
    而我國第二大城市群則是和長三角城市群毗鄰的長江中遊城市群,它包括湖北大部分地區以及湖南、江西、安徽部分地區(安徽西部部分地區同時屬於長三角和中三角兩大城),面積和人口僅次於長三角城市群,經濟總量排名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之後,位居全國第三。而根據長三角城市群發展規劃,將重點發展16個城市,即4個省會城市和12個觀察員城市,我們來看看這16個重點發展城市分別是誰?
  • 肖金成: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中心城市與都市圈、城市群
    我們把常住人口規模300萬人以上的城市謂之都市。都市輻射的範圍謂之都市圈,是城市圈的特殊形態。我們知道,城市不論大小,都與周邊地區發生互動關係,可謂之城市圈。城市發展成為都市,其輻射的範圍就應謂之都市圈,不能在地圖上隨意畫一個圈就叫做都市圈。根據研究,城市越大,輻射帶動的範圍就越大,城市質量越高,輻射力就越強。輻射範圍如何計算?一般以城市規模(人口和GDP)、空間距離、聯繫強度綜合計算確定。
  • 中部六省落實「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述評/上
    中部地區有農村人口2.4億,以佔全國10.7%的國土養活著28.1%的人口。統計表明,除湖北外,中部各省農業人口比重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整個中部地區的農業人口比重為76.8%,高出全國平均水平5.7個百分點。在中部六省中,有4個省的第一產業就業比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最高者為河南省,高出11.1個百分點。    農業仍是中部的主要優勢,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必須做好農業這篇大文章。
  • 京津冀都市圈包括哪些城市?京津冀一體化城市群地圖
    京津冀都市圈包括哪些城市?京津冀一體化城市群地圖  2010年5月19日,國家發改委地區經濟司官員透露《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有望今年出臺。《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是國家「十一五」規劃中的一個重要的區域規劃,區域發展規劃按照「8+2」的模式制訂:包括北京、天津兩個直轄市和河北省的唐山、石家莊、秦皇島、廊坊、保定、滄州、張家口、承德8地市。國家發改委於2004年11月正式啟動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編制,歷經7年之久,但一直遲遲沒有推出。
  • 我國中部一個國家級城市群,僅有五個地級市,GPD還不足萬億
    今天要說的這個城市群不是東部的,也不是西部的,而是中部地區最小的國家級城市群,看到中部地區最小的國家級城市群,估計有一部分人會想到長株潭城市、環鄱陽湖城市群或皖江城市帶。其實上面湖南、江西、安徽這三個城市群都不是,因為它們沒有進入國家級城市群的行列。
  • 國家中心城市,現代化都市圈中心,瀋陽憑什麼?(上)
    按時間演進,瀋陽經濟區可分為如下階段:「6」——遼寧中部城市群2003年,伴隨著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遼寧首次提出「瀋陽經濟區」的概念,包括瀋陽、鞍山、撫順、本溪、遼陽、鐵嶺共六座內陸城市。2005年,《遼寧中部城市群(瀋陽經濟區)合作協議》籤訂,六城要在交通運輸、產業發展、金融服務、貿易流通、對外招商、人力資源、科教文化、旅遊開發、生態環境、信息通訊、統籌規劃等領域展開全方位合作。
  • 湖北有望新增2個都市圈,這2城成為中心城市,周邊兩地級市將入圈
    都市圈10年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開始啟動,各個城市群隨之紛紛出臺,而湖北武漢作為中部地區的大區中心城市,自然是當仁不讓,武漢城市圈在2007年正式獲得國家批覆(同時批覆的還有長沙的長株潭城市群),成為兩型社會試驗區。
  • 西部成都城市群實力對比中部武漢城市群,究竟誰的實力更強?
    不過一個區域的發展肯定不能只依靠一個城市的帶動,更好的發展模式肯定還是城市群模式,像東部的長三角一體化、粵港灣大灣區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等多個城市群,城市群的影響力肯定是比單個城市發展要大得多,所以一些中西部地區也開始謀劃城市群的發展。
  • 「4個全球中心城市」+「5大都市圈」!投資機會在哪?
    以下我們對中科院院刊本次提出的「建議觀點」作詳細解讀:【1】人均GDP突破1萬美金全面開放格局形成3大城市群+5大都市圈+3個中心城市中科院認為:未來五年中國要從地域上形成全面開放格局重點解讀:中西部腹地是自主工業戰略腹地,國家戰略主要布局都在中西部腹地,以成都、重慶、武漢、鄭州、西安為五大核心都市圈。根據中科院的建議,未來中國的重點布局是:3大核心城市群+5大都市圈+3個核心城市。
  • 任澤平:中國已經進入都市圈城市群時代
    2000-2019年,33個都市圈土地面積僅佔全國16.2%,其常住人口合計佔比由47.8%提升至51.7%、GDP合計佔比由63.2%提升至65.7%,人口、經濟進一步向都市圈集聚;2001-2010年、2011-2015年、2016-2019年人口淨流出的都市圈分別有6、9、10個,近4年人口流出都市圈主要分布在東北、山東半島、京津冀等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