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後期和緬甸發生的明緬戰爭

2020-12-12 騰訊網

緬甸歷史上諸多王朝統治者都以強軍外侵著稱,其與中原王朝也往往兵戎相見。明朝初期,因明軍著力削弱、打擊麓川的思氏家族的勢力,客觀上幫助緬甸抵禦了該家族志在「平緬」的野心,因而一度明朝與緬甸關係和睦。

但到了嘉靖年間,麓川思氏後裔、孟養土司思倫聯合木邦、孟密土司的軍隊,南下襲擊緬甸,殺緬甸宣慰司莽紀歲及妻子,緬甸阿瓦王朝為此向明朝交涉,但明廷僅派出官員斥責思倫,並無實際效果,不了了之,緬甸君臣遂對明朝大為憤恨。

之後,緬甸全境大亂,前述莽紀歲被殺時,僥倖逃生的兒子莽瑞體,依靠母舅家的勢力為班底,東徵西討,削平群雄,擊敗企圖幹預緬甸內政的葡萄牙軍隊,重新統一緬甸,建立了強大的東籲王朝。隨後又在東侵暹羅、遠徵馬都八等軍事行動中,連連奏捷,勢力如日中天。

莽瑞體對於兒時家破人亡之仇,始終不忘,誓滅孟養、孟密、木邦諸土司。於是,他首先利用孟密土司家族內訌之際,將附己的思忠,武力護送回孟密繼位,然後再行用兵孟養,然其尚未出兵,卻被軍中部下暗害。東籲王朝的皇位落到其妹夫莽應龍之手,莽應龍素以勇猛膽大著稱,掌握政權後,更是連年出兵孟養和木邦,由於明朝邊境官員懶政無為,久不援助,木邦、潞江等土司家族紛紛歸降於緬甸,明朝南疆岌岌可危。

莽瑞體

隆慶六年(1572年),隴川宣慰司官員嶽鳳,毒殺宣撫使多士寧,逃奔緬甸。緬王莽應龍遂趁機糾合木邦、孟密等,舉兵入侵。但在圍攻孟養時,卻被土司思個的軍隊偷襲致敗,這次緬軍可謂鎩羽而歸。但軟弱的明朝邊境官員卻一味示弱,迫使思個送回全部緬軍俘虜、並多以金帛安慰緬甸,結果是幾年後,莽應龍再次出兵孟養,這次孟養土司軍大敗,思個攜全家逃奔騰越,途中部下反叛,被捉送緬甸遇害,至此,明朝與緬甸東籲邊境上的所有土司,皆歸附於莽應龍。

萬曆十年(1582年),莽應龍之子莽應裡繼位,糾合諸土司軍數十萬大舉進攻雲南,騰衝、永昌、大理、蒙化等地相繼淪陷,明朝在雲南的統治幾近崩潰。形勢危急下,明世襲黔國公沐昌祚、雲南巡撫劉世曾、巡按董裕等,聯名奏請朝廷,調遣劉綎、鄧子龍、李材等諸路精銳明軍入滇作戰。其中鄧子龍部因駐防貴州,路途較近,第一個進入滇南,他於萬曆十一年(1583年)5月進駐永昌前線,與雲南地方政府的看法不同,鄧子龍雖然所部人數大大少於緬軍,但他卻不願死守,而是力主出擊。

鄧子龍

11月2日,鄧子龍以偏師陳信部,吸引緬軍西路諸軍十萬人至姚關伏擊圈內,自己親帥伏兵出擊,緬軍猝不及防、大亂而逃,路上又被明軍鄒良臣、杜亮部先後邀擊,傷亡慘重,僅被俘將領就達十四名之多。戰後,鄧子龍乘勝迫擊東路緬軍於攀枝花,再次大勝,緬軍主將罕紋、景宗才、莽班內等,悉數遭擒。第二年二月,得到增援的鄧子龍,對殘敵固守的三尖山發起猛攻,明軍一面以大炮、火銃正面猛擊,吸引對方的主要防守力量,另一面以裨將鄧勇,率當地投誠土司之兵,迂迴上山,前後夾擊,一鼓拿下。

與此同時,另一路明軍主力在川中名將劉綎指揮下,於萬曆十一年(1583年)12月進圍隴川,前番明投緬的嶽鳳,在劉綎派人勸說下,又再次降明獻城。周圍緬軍突遭明軍和嶽鳳軍的夾擊,大敗而逃,在劉綎軍的追擊中,緬軍統帥莽闊、部將毋帥、莽縻、啞晏等先後遭擒,士卒被殺者過萬。

此時,明緬戰爭的大局已定,緬王莽應裡率殘部狼狽而返,為迫使其儘快求和。劉綎、鄧子龍決定過境追擊,進一步削弱緬軍的戰鬥力。於是,萬曆十二年(1584年)夏,劉綎、鄧子龍部先後出境,遠徵緬甸東籲王朝的副都——阿瓦城(今曼德勒)。劉綎部以降將嶽鳳為嚮導,擔任主攻,由大路直撲阿瓦。鄧子龍部則進兵猛淋寨一帶,阻擋可能出現的緬軍增援,擔任側翼掩護。阿瓦守軍完全沒有準備,對突然出現的明軍,驚為天人。作為緬王莽應裡叔叔的守將猛勺倉促迎戰,兵敗投降,(後還在劉綎等指使下,領軍襲擊莽應裡,以圖篡位,可惜兵敗身亡)。明軍縱掠阿瓦後,徐徐北撤歸國。莽應裡聞訊引為奇恥大辱,再度糾合力量,一面派兒子乃篤引軍「收復」阿瓦,一面親自率軍再次攻伐孟養,不想又被趕去支援的明軍兵備副使李材所敗,狼狽撤軍。多年後的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東籲王朝再次出兵侵略雲南,在當時的明朝雲南巡撫陳用賓等的積極防禦下,莽應裡依然無功而返,此後東籲王朝內部不穩、叛亂四起,遂再也沒有大舉出兵北略明朝的舉動了。

相關焦點

  • 明朝28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為什麼要向緬甸割讓25萬平方公裡領土?
    他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但是48年中卻有28年沒有上過朝,把國家大事都交給了大臣,可謂是奇葩皇帝了。但是在萬曆在位期間卻發生了一件讓人憤怒的事情,萬曆向緬甸割讓25萬平方公裡領土!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明朝與緬甸爆發明緬戰爭,最終明朝戰敗,丟失緬甸25萬平方公裡領土明朝丟失25萬領土給緬甸。
  • 明明是島國,動員的兵力竟比明朝多?萬曆朝鮮戰爭豐臣秀吉這樣說
    小小的日本,為何能動員比明朝更多的兵力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朝鮮周邊的地形。日本九州島和朝鮮之間的日本海峽寬度最窄處僅為180公裡,其間還有對馬島作為跳板,海峽中風浪不多,海況較好。而明朝在北京集中兵力之後,需要越過狹窄的遼西走廊,崎嶇的遼東丘陵,越過鴨綠江之後穿過大同江流域和漢江流域,才能抵達朝鮮半島南部與日軍激戰。可能有人要問,萬曆朝鮮戰爭前期的平壤之戰、碧蹄館之戰,不是都發生在大同江流域嗎?為什麼筆者這裡只強調慶長之役(1597-1598年)雙方膠著的朝鮮南部沿海呢?
  • 萬曆皇帝本可徵服緬甸,為何卻連失數地?只因日本豐臣秀吉出手了
    編者按:明緬戰爭是中國網絡上爭議非常大的一場戰爭。此役中明軍展現出了對緬軍的碾壓性戰鬥力,憑藉較少的兵力就打得緬軍屢戰屢敗,損失慘重。但令人大跌眼鏡的是,戰爭的最終結果卻以孟養、孟密、木邦等緬北土邦脫離明朝勢力成為緬甸領土告終。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呢?
  • 歷史上明朝設三宣六慰,緬甸強大入侵此中國領地,變為自己屬邦
    到明朝中期,六慰中的緬甸開始崛起,緬甸先是被木邦欺凌,緬甸莽瑞體興起滅緬甸軍民宣慰司的阿瓦王朝,並求明朝授予職官,但明朝疏忽怠慢,導致緬甸自六慰中獨立建立東籲王朝,之後東籲王朝勢力擴大,開始入侵三宣六慰與明朝為敵。 嘉靖二十三年,有馬革大部落號得楞子者,其酋名排來,兄弟爭國構兵,瑞體為之和釋,兄弟感之,因奉瑞體為長。
  • 歷史上緬甸崛起後曾入侵明朝,吞併曾經中原王朝西南百夷各族
    , 孟養以南, 今緬甸曼德勒為中心的伊洛瓦底江中遊地區)、八百大甸軍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緬甸撣邦東部和泰國清邁地區)、車裡軍民宣慰使司(轄境相當於今我國雲南西雙版納州)、寮國軍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寮國境內)。
  • 歷史上明朝設三宣六慰,緬甸強大入侵此中國領地,變為自己屬邦
    到明朝中期,六慰中的緬甸開始崛起,緬甸先是被木邦欺凌,緬甸莽瑞體興起滅緬甸軍民宣慰司的阿瓦王朝,並求明朝授予職官,但明朝疏忽怠慢,導致緬甸自六慰中獨立建立東籲王朝,之後東籲王朝勢力擴大,開始入侵三宣六慰與明朝為敵。 嘉靖二十三年,有馬革大部落號得楞子者,其酋名排來,兄弟爭國構兵,瑞體為之和釋,兄弟感之,因奉瑞體為長。
  • 木邦歸誠,緬甸北部高原唾手可得,乾隆的反應卻讓人心寒齒冷
    在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以一城滅一國,傣族市長的進擊,明代西南小強麓川暴打緬甸實錄》當中,曾提到了明朝末年實力衰退,更因為萬曆三大徵消耗了大量國力,因此於萬曆中期放棄了對孟養宣慰司麓川思氏的救援,使得緬甸東籲王朝得以吞併緬北高原。
  • 平緬甸、抗倭寇、70歲帶頭衝鋒!明朝有位將軍也叫「子龍」
    一說到「子龍」,相信大多數人的第一個反應都是三國時期的「常山趙子龍」,不過,歷史上還有一位將軍,也是民族英雄叫「子龍」,他就是明朝萬曆期間的名將,鄧子龍!鄧子龍,子武橋,號大千,30歲的時候就在福建、廣東沿海地區抗擊倭寇,後又在廣東等地平定內亂,可謂是戰功顯赫,還他被稱作軍事天才,因為只要到他手裡的兵,戰鬥力都是突飛猛進,尤其是在明朝國防最荒廢那幾年更為明顯,只不過因為其性格的原因,得罪不少人,導致其戰功經常性地被他人奪去
  • 從乾隆十五年緬甸遣使進貢,看清緬戰爭前虛假的中緬藩屬關係
    一、 清朝前的中緬關係緬甸和中國這對鄰居,有著非常悠久的外交史。早在兩漢時期,就有了關於緬甸的文字記載了,唐朝時期是緬甸第一次向中國進貢的時刻。元朝的時候,蒙古鐵騎攻下了緬甸的北部地區,並在緬北設立了中行省。到了明朝時期,緬甸和明朝則發生了多次衝突。
  • 木邦歸誠,緬甸北部高原唾手可得,乾隆的反應卻讓人心寒齒冷
    在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以一城滅一國,傣族市長的進擊,明代西南小強麓川暴打緬甸實錄》當中,曾提到了明朝末年實力衰退,更因為萬曆三大徵消耗了大量國力,因此於萬曆中期放棄了對孟養宣慰司麓川思氏的救援,使得緬甸東籲王朝得以吞併緬北高原。
  • 明朝中後期的政治史(五):張居正的變法
    張居正當上首輔,開啟了明朝中後期的第三次大變法,也是明朝歷史上最有名的一次改革叫做「張居正變法」。「張居正變法」跟中國歷史上的「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是齊名的。張居正也是張璁搞科舉改革的那個時候考上的科舉。他的改革主要是改革官員考核制度,當時國家財政入不敷出,地方以各種藉口逃稅,拖欠了大量的稅糧。
  • 明朝未能徵服之地——緬甸
    劉挺上書朝廷「疆宇雖已廓清,莽酋酋然肆大,若不亟加剿滅,終為禍根蔓延」,緬甸勢力沒有被消滅,必然會再次東山崛起,應當深入緬甸境內消滅其勢力。但是的劉綎籌謀笄卻不為當局所重視,明朝將劉綎調離,在駐守兩年後撤兵。 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孟養土司「思威」繼續與緬甸交戰,前往援助的明軍將領「總杜斌」和「李朝」兵力不多,於是把明軍的旗幟插滿山地,虛張聲勢。
  • 明朝中後期為什麼無法對抗八旗鐵騎
    首先明朝中後期並不是無法對抗八旗,而是找到了方法的。這個方法就是關寧錦防線,自始至終,清朝始終未能突破明朝在關寧錦防線的防禦,而是選擇了從長城一線進入關內。
  • 明朝中後期,堪稱世界白銀儲備最多的國家,為何最終卻死於「白銀...
    明朝時期沿海地區頻繁會發生倭亂,很多倭寇甚至會聯合那些專攻沿海貿易的世族大戶,利用人脈和資源來掌握沿海地區的地下貿易,涉及利益時還會危害沿海百姓。為了更好的鎮壓這些不良分子,1547年嘉靖帝就遣派朱紈前往沿海地區平息倭寇動亂。
  • 從乾隆十五年緬甸遣使進貢,看清緬戰爭前虛假的中緬藩屬關係
    一、 清朝前的中緬關係緬甸和中國這對鄰居,有著非常悠久的外交史。早在兩漢時期,就有了關於緬甸的文字記載了,唐朝時期是緬甸第一次向中國進貢的時刻。元朝的時候,蒙古鐵騎攻下了緬甸的北部地區,並在緬北設立了中行省。到了明朝時期,緬甸和明朝則發生了多次衝突。
  • 明朝末年如何丟掉緬甸北部的?
    緬甸之外,另有八百大甸軍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撣邦東部和泰國清邁地區)、車裡軍民宣慰使司(轄境相當於今我國雲南西雙版納)、寮國軍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寮國境內)。不過,這些地方的蠻族首領統一接受明王朝的封號,服從雲南三司(即都揮司、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的管轄。當地部族之間出現土地、人口糾紛之時,雲南三司則負責進行調解、裁判,是具有實際管轄權力的上層政治力量無疑。
  • 明朝和國軍後裔建立的果敢,緬甸為何至今沒收復?果敢:祖籍南京
    明朝末年,天下大亂,20萬滿洲鐵騎由山海關殺入關內,清朝正式滅亡,清政府對中國長達200多年的統治拉開了序幕。但是,明朝舊部對滿清的抵抗卻並未停止,各地藩王紛紛組織反清復明的活動,但是最終失敗。因為懷疑永曆並不是真正的明朝皇帝,而且因為南明逃過來的大部分都是軍人,所以緬甸方面懷疑他們並不是逃難,而是意在吞併緬甸。於是將永曆一行人扣押在曼德勒地區,還明確規定不準明朝人擅自進入國都,因為疑心太重,所以將永曆一行人軟禁了起來。
  • 明朝滅亡後,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榔帶領明軍躲入緬甸
    在和我國雲南的交界處有一處地方,那裡歸屬於緬甸,但是其內生活的人卻流著和我們一樣的血,甚至你在那裡用普通話或者雲南方言交流都可以暢通無阻;我國的人民幣在那裡也流通,甚至備受推崇,那裡的人用的是移動網,且不用收取任何漫遊費。這個地方叫果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