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朝大將沐英攻打雲南,擊敗蒙古勢力後,被封作西平侯,世代鎮守雲南。當時的緬甸(阿瓦王朝)臣服於明朝統治,成為附屬國。
起兵反明
腐爛的王朝,屍體散發出美味,在邊境虎視眈眈的野獸都能聞到,有野心的不止日本勢力和女真勢力,在東南亞的緬甸王朝同樣如此。自嘉靖以來,木邦及孟密擊敗了緬甸,雲南官員卻不上報京城,對緬甸置之不理。其子「莽瑞體」起兵收復緬甸舊地,因為明朝當年見死不救,緬甸王「莽瑞體」懷恨在心,於是宣布討明檄文,大恨告天,起兵反明,號稱「西南金樓白象王」。
萬曆四年(公元1576年),東籲王朝極其強盛,東徵西討四處徵戰擴張領土,兼併了今緬甸大部分地區。隨後,緬甸軍隊攻打孟養土司(臣服於明朝的勢力),當地首領「思個」向明朝求援,同時堅壁固守,在地勢險隘之處「戛撒」重兵把守,又派了1萬兵馬繞後攻擊緬甸軍隊的糧道,緬甸軍隊陷入了困境,孟養土司的弓兵射出利箭打退了緬甸軍隊的進攻,緬甸軍隊大後方的食物補給又被切斷。
「飢甚,以攝金易合米,始屠象馬,既剝樹皮,掘草根,軍中疫作,死者山積」。
但是雲南巡撫王凝,對於抗擊緬甸入侵採取了消極的態度,「防邊將喜事,遂一切以鎮靜待之」。下令前線明軍不可救援,孟養土司不見明朝援軍大為失望,自己率軍出戰,「率兵追之,且追且殺,緬兵大敗,生還者什不一二」。大破了緬甸軍隊,當地土司(地方軍閥)也看出來明朝不會救援,離心力越來越強。隨後,緬甸不斷入侵,已經控制了雲南邊境的許多地區。
捲土重來
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明朝派出使者希望和平解決東南亞戰事,「好言慰諭之」,明朝使者好言相勸並送上大量的黃金,但是緬甸大王並不領情,也不向明朝稱謝。
萬曆七年(公元1579年),緬甸大王判斷明朝不會救援周邊土司,於是決定第二次攻打孟養土司,果然明軍沒有救援,緬甸大王攻佔了孟養土司「盡並孟養地」。(孟密、木邦、孟養等)大片土地都淪於東籲王朝統治之下,緬甸繼續竭力向北擴張。
萬曆十一年(公元1583年),緬甸軍隊攻入雲南境內(施甸、順寧、盞達),所到之處「殺掠無算」,對雲南社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緬甸軍隊攻城掠地,明廷為之震動。於是明朝派出數萬軍隊出擊,明軍全力反擊,雙軍在攀枝花地交戰,緬甸弓兵射出弓箭如蝗蟲一般多,無數明軍中箭死傷時哀嚎,戰象衝進明軍中陷陣,揮舞著大刀的士兵互相砍殺。明軍則用火燃箭矢反擊戰象,利用大象懼怕火的原理,擊退象兵的衝鋒陷陣。最終明軍大破緬軍,俘虜景真宗之弟宗材。
攀枝花大捷後,鄧子龍號召各土司「與我同仇」,共同應對緬甸軍隊。明朝大軍壓境,攻陷了隴川以東的沙木籠山,隴川的緬甸首領「嶽鳳」在據守多日後投降,劉綎的明軍順利佔據了隴川之地。「奪獲緬書、緬碗、緬銀、緬傘、緬服、蟒牙、衣甲、刀槍、鞍馬等衣物甚眾」。明軍乘勝前進,三路進攻「蠻莫」,蠻莫土司(地方軍閥)戰敗,只得向明軍投降,劉綎再戰再捷,擊敗了緬軍「夷緬畏綎,望風內附者踵至」。明軍決定向阿瓦(今緬甸)進兵,出師誓言:「六慰拓開三宣恢復諸夷格心求遠貢賦洗甲金沙藏刀思窟不縱不擒南人自服至此,明軍已收復了被緬軍佔領的全部領土。」
明軍成功佔領阿瓦(今緬甸)後,大勝而歸,明軍的自衛反擊戰結束。
緬甸的復仇
緬甸勢力雖然戰敗,仍然不死心。緬甸大王發兵進攻阿瓦,守軍「莽灼」不能抵擋,棄城而逃,在前往雲南的途中病死,緬甸軍隊重新佔領了阿瓦地區。萬曆十三年(公元1585年),蠻莫安撫使「思順」不滿明軍的貪汙勒索,叛投緬甸東籲王朝。
另一方面,明軍為了對付戰象,明將「劉挺」還專門買了大象演習,讓士兵們排練抗擊戰象衝鋒的作戰。劉挺上書朝廷「疆宇雖已廓清,莽酋酋然肆大,若不亟加剿滅,終為禍根蔓延」,緬甸勢力沒有被消滅,必然會再次東山崛起,應當深入緬甸境內消滅其勢力。但是的劉綎籌謀笄卻不為當局所重視,明朝將劉綎調離,在駐守兩年後撤兵。
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孟養土司「思威」繼續與緬甸交戰,前往援助的明軍將領「總杜斌」和「李朝」兵力不多,於是把明軍的旗幟插滿山地,虛張聲勢。「以為漢大兵至,驚潰」,遭到夾擊的緬甸軍隊再次戰敗,明軍殺敵千餘,斬殺緬將大襄長。緬甸和明朝互相攻伐,這年九月,緬軍入侵,再次佔領了孟密。
次年,緬甸軍隊攻破猛拱(今緬甸),明朝勢力不能抵擋,節節潰敗。「諸夷力不能敵,紛紛求救,永騰震動」,明朝沒有辦法,只得重新啟用大將「鄧子龍」,「先年破緬有功,諳熟夷情」,緬甸軍隊正在攻打「蠻莫」,看到到處燃起火炬,以為明朝主力趕到了,只得放棄攻城。實際上只是先鋒將領「萬國春」率領的少部分明軍抵達了,再次虛張聲勢嚇退了緬甸軍隊。
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兩軍對陣遮放(今雲南),大戰一觸即發。拿著長矛的明軍率先進攻,拿著盾牌和大刀的明軍尾隨其後,衝進敵陣中廝殺。大明鐵騎從側翼繞道攻擊後方,衝進敵陣揮舞著大刀砍殺,被砍中的緬甸士兵血濺當場。面對緬甸軍隊的戰象衝鋒,明軍早有防備,弓兵射出火燃箭矢攻擊,長矛兵正面抵擋。明軍「殺敵數百」,緬軍退到沙州,明軍因為沒有船隻無法追擊。同時,明朝損兵折將,李朝和嶽順戰死。
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緬甸號稱「大軍三十萬,戰象百頭」再次大舉進攻明朝,緬甸軍隊攻陷「蠻莫」後,向雲南境內進兵(臘撒、遮放、芒市),為了擊退緬甸大軍,雲南巡撫陳用賓率軍直取「隴川」,緬甸軍隊前線作戰不利,久攻不下雲南各鎮,大後方的「蠻莫」又被明軍佔領,只得撤退回緬甸境內。前線明軍急於向前推進,在寧州(今雲南)遭到緬甸伏擊,緬甸士兵叢林中殺出,大刀劈砍明兵將其斬殺。緬甸弓兵從樹林陰影中射出弓箭,在泥地中行軍緩慢的明軍大量被射殺,後兩營的明軍只得退回。
堅持就是勝利
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緬甸軍隊繼續攻打明朝八關,明朝只得派使者聯繫暹羅(泰國),共同對抗緬甸,暹羅(泰國)方面口頭上答應了出兵夾擊,但實際上沒派遣一兵一卒,明朝的夾擊計劃失敗。
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朝鮮遭到日本武士的入侵,萬曆朝鮮戰爭全面爆發了,明朝再也抽不出更多的軍隊救援了,雖然進攻「蠻莫」的緬甸將領「丙測」被斬殺,但是明朝勢力逐漸處於頹勢。好在暹羅(泰國)加入了戰局,與緬甸勢力爆發了五次戰爭,雲南邊境的明軍終於喘上了一口氣,形勢仍然不容樂觀。
緬甸大王的弟弟「良淵侯」繼續向北方擴張,侵犯明朝境內,十萬緬甸大軍攻陷「蠻莫」,一路追擊到黃連關,緬甸兵臨城下。明軍無力抵擋攻勢,只得殺蠻莫首領「思正」(明朝同盟)。再後來,緬甸又攻陷了「孟養」和「木邦」,「良淵侯」號稱麾下30萬緬甸大軍,明軍不能抵擋,大量的邊境領土淪陷,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雙方的戰事基本結束,明朝統治陷入危機。
戰爭結果:給雲南造成了沉重的苦難,不僅被緬甸士兵屠殺,還要供應上萬的明軍,「編氓妻子,諸郡邑不支」,雲南老百姓無力負擔數萬軍隊的補給,當地苦不堪言。同時,明朝喪失了大量的領土「孟養」和「木邦」(今緬甸北部),周邊同盟全部被緬甸消滅,30年戰爭耗盡了明朝財政。屢戰屢勝的明軍,在曠日持久的戰爭中陷入了戰爭泥潭,緬甸拖到明朝統治崩潰,最終取得勝利。正如明將「劉綎」所言,緬甸勢力不滅,來日必將捲土重來。不過,明朝已經無暇顧及雲南了,在朝鮮戰場的日本武士,在遼東地區崛起的女真勢力,在中原地區的起義勢力,更大規模的戰爭即將全面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