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三宣六慰」制度是明朝初年開始確立的土司羈縻體系,其範圍包括了今天中南半島的緬甸、泰國、寮國等國大部分地區,越南和馬來西亞小部分區域,幾乎把整個中南半島也就是今天的半個東協囊括在內。「宣」是指的是宣撫司、「慰」是宣慰司,各設土司、土王為尊,但理論上都受雲南承宣布政使司管理,承認大明天子的宗主權。明朝向他們發放金字紅牌等印信,作為這些土司的權力來源,同時表示他們雖然內部自治,但必須接受大明朝廷的各種差遣。
這一體系在整個明朝中前期一直發揮著作用,對當時西南邊陲的穩定具有重要意義,不過自嘉靖朝以後,在桀驁不馴的麓川土司和崛起的緬甸東籲王朝的連番衝擊下,再加上心懷叵測的越南人介入,最終名存實亡了,甚至在萬曆以後成為不斷為大明放血的創口,那麼為何鼎盛時期的明朝沒能以這一體系為支撐,進一步拓展在中南半島的勢力範圍,最終將整個半島郡縣化,實現華夏疆域的一大突破呢?
首先,明朝在雲南和中南半島上的統治權是繼承自元朝。在元朝以前的唐宋時期,這一區域長期在南詔和其後的大理國治下,強盛時期的大理是整個東南亞地區的一大強權,東南半島上不少土邦小國都奉其為宗主。蒙元滅掉大理後,以黃金家族固有的對領土的貪婪欲望,開始積極向東南亞擴張。不過陸地上遇到了當時如日中天的緬甸蒲甘王朝,元軍連戰連敗、灰頭土臉的撤回雲南;遠徵爪哇國的大元艦隊也無功而返,從此蒙元停止了向東南亞方向的開拓。
而明朝初年沐英的大軍徵服雲南時,緬甸蒲甘王朝已經衰落崩潰,強大的明軍因此獲得了緬甸故地眾多土邦的臣服,這才有了三宣六慰之設。也就是說,明初的東南半島正處於強權的真空期,此時如果氣勢正盛的大明繼續南下開拓,還真有可能打開局面。可惜,明太祖晚年對勳臣武將的猜忌打壓使得邊臣們建功立業的雄心大打折扣,雲南沐家也不願在此時出頭。到了成祖靖難之後,好大喜功的永樂帝對東南亞地區很有興趣,鄭和下西洋威震南洋各國,陸地上又進入了越南北部,全面向南拓展。
不過明軍雖然在越南佔據了主要城市,但卻和二十世紀的超級大國美國一樣陷入了泥潭,無法完全徵服這個國家。在耗費了無數軍資人力後,宣宗時期終於承認失敗,宣布撤軍,隨後下西洋的行動也被終止。這樣明朝實際上放棄了其東南亞攻略。
而在明朝初年解決中南半島的時機一旦喪失,以後就更沒有機會了。很快在緬甸重新崛起了莽氏家族建立的東籲王朝,這是緬甸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它成為了整個半島的霸主,並且屢次侵擾雲南邊境地區。萬曆年間,忍無可忍的大明朝廷派出名將劉鋌、鄧子龍等率領大軍擊敗東籲,甚至攻戰了它的首都,迫使其重新承認大明天子的至尊地位。不過,萬曆三大徵後,大明已經民窮財盡,雖然贏了緬甸之戰,但其實再也無法維持三宣六慰的體系。
到了大明崩潰以後,走投無路的永曆小朝廷病急亂投醫,居然逃奔緬甸,祈求緬王的保護。當然結果是悲劇性的,不僅咒水之難使得朝臣盡遭屠戮,連永曆本人也被緬人送給了雲南的吳三桂,被絞死在大清平西王的弓弦之下。這樣悲慘的結局,對開闢東南半島、建立三宣六慰的大明先烈們,無疑是天大的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