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凱迪
在中國歷代邊疆圖的變遷中,大部分人對於開拓邊疆的認識集中於西域與北方草原。對於中南半島上的熱帶國家,則常因氣候因素,被視作中央王朝擴張無法逾越的自然鴻溝。
我們普遍認為,大明王朝時期的北境是全面收縮狀態。然而事實是,明政府通過在西南邊境設置的「三宣六慰」,對中南半島的大片地區施加了強大的政治影響力,甚至曾有效控制了今天緬甸中北部的大片土地。可惜的是,在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的幾十年間,大明王朝卻迅速丟掉了自己在中南半島上的全部領土,將控制範圍徹底收縮到了雲南境內,劇變之速令人咋舌。
01 六慰所在
洪武年間,明政府在平定雲南全境之後,在雲南極邊之地設有六宣慰使司,其中包括緬甸「三慰」:
孟養軍民宣慰使司(轄境相當今緬甸八莫、開泰以北,伊洛瓦底江以西,那伽山脈以東地區,治所在今緬甸孟養);木邦軍民宣慰使司(轄境相當於今緬甸撣邦東北部地區,治所在今緬甸興威);緬甸軍民宣慰司(即阿瓦王朝,曾臣屬於明王朝,其地在木邦以西,孟養以南,今緬甸曼德勒為中心的伊洛瓦底江中遊地區)。
緬甸之外,另有八百大甸軍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撣邦東部和泰國清邁地區)、車裡軍民宣慰使司(轄境相當於今我國雲南西雙版納)、寮國軍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寮國境內)。
圖/明代的三宣六慰
這些邊隅之地的機構具有較大的自主獨立性,是與雲南境內土司類似的管轄體系。
不過,這些地方的蠻族首領統一接受明王朝的封號,服從雲南三司(即都揮司、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的管轄。當地部族之間出現土地、人口糾紛之時,雲南三司則負責進行調解、裁判,是具有實際管轄權力的上層政治力量無疑。
圖/木府風雲中的雲南土司形象
02 緬甸勃興
變數出現在16世紀中期,大明塑造的大緬甸羈縻體系內部存在著極為薄弱的平衡。這種平衡的維繫單純依靠大明朝的威望與冊封體系,而缺乏常態化的官員管理體系與武裝力量,一旦出現一支具有強大內生擴張動力的地方性政權崛起,那麼明朝的統治體系便會危如累卵。
公元1531年,緬甸伊洛瓦底江中遊的莽瑞體建立東籲王朝(其人原為緬甸宣尉司土官之子,因為孟養的入侵而逃入緬甸南部的洞吾),開始從濱海之地向北方擴張。在北上之前,莽氏首先攻略伊洛瓦底江下遊三角洲地區,數年內將這一區域平定,佔領主要港口勃生,從而獲得了東南亞的海上貿易資源支持,快速壯大了自身實力。
圖/鼎盛時期的緬甸東籲王朝
公元1551(嘉靖年間)年莽瑞體死時,東籲王朝已經統一了緬甸中南部的廣大地區。其子莽應龍繼位東籲國王,1553年起進兵上緬甸(北方緬甸三宣尉司直轄區域)。兩年之後(明嘉靖三十四年),莽應龍的軍隊首先攻佔了阿瓦王朝所在的伊洛瓦底江中遊地區,正式發起了向明王朝西南宣尉體系的挑戰。
03 無奈的敗局
嘉靖年間,明朝在西南地區所設立的金字紅牌和信符制度逐漸崩潰,曾經被緬甸各邦作為最終裁決者的大明王朝不僅長期無法公正裁決土邦的糾紛,甚至連例行的冊封儀式與信物都逐漸荒廢。萬曆四年(1576),緬甸莽氏在徵服木邦之後,又大舉進攻孟養,而孟養所處的緬之地正是歷史上與雲南關係最為密切之地。
面對緬軍的入侵,孟養土司思個一面積極準備抵抗,一面向明王朝的地方政權告急。而當時的雲南巡撫王凝「防邊將喜事,遂一切以鎮靜待之」,將本來已經在騰衝一帶蓄勢待發的雲南地方軍撤回,不準邊將救援孟養。儘管孟養土司隨後利用地勢大敗敵軍,但是對明朝政府已經大失所望。
圖/孟養土司
三年之後,緬軍再次進攻孟養,「思個以無援敗,將走騰越(騰衝),中途為其下斷執,送瑞體」,「不屈遇害」。於是,緬甸 「盡並孟養地」。至此,孟密、木邦、孟養等大片土地都淪於東籲王朝統治之下,明朝緬甸之地喪失殆盡。在隨後的三十年時間中,儘管明朝相繼派出與鄧子龍等大將輪番出擊反擊,但是緬甸方面卻始終保持著對孟養、木邦等地的絕對控制,並逐漸對其內部進行了清洗與殖民,最終將之佔領實際化。
經過這場戰爭,明王朝喪失了對孟養和木邦兩宣慰司的統治,其範圍相當於今緬甸八莫、 開泰以北,那伽山脈以東直到撣邦東北部的廣大地區。這些主要是由撣族、佤族、克欽族 (景頗族)居住的地區,最終淪為了緬甸異族的領土,只留下今天果敢、佤邦等我們熟悉又陌生的土地。
圖/果敢街頭
參考文獻: 1.明史
2.明神宗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