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如何丟掉緬甸北部的?

2020-12-12 歷史研習社

文/王凱迪

在中國歷代邊疆圖的變遷中,大部分人對於開拓邊疆的認識集中於西域與北方草原。對於中南半島上的熱帶國家,則常因氣候因素,被視作中央王朝擴張無法逾越的自然鴻溝。

我們普遍認為,大明王朝時期的北境是全面收縮狀態。然而事實是,明政府通過在西南邊境設置的「三宣六慰」,對中南半島的大片地區施加了強大的政治影響力,甚至曾有效控制了今天緬甸中北部的大片土地。可惜的是,在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的幾十年間,大明王朝卻迅速丟掉了自己在中南半島上的全部領土,將控制範圍徹底收縮到了雲南境內,劇變之速令人咋舌。

01 六慰所在

洪武年間,明政府在平定雲南全境之後,在雲南極邊之地設有六宣慰使司,其中包括緬甸「三慰」:

孟養軍民宣慰使司(轄境相當今緬甸八莫、開泰以北,伊洛瓦底江以西,那伽山脈以東地區,治所在今緬甸孟養);木邦軍民宣慰使司(轄境相當於今緬甸撣邦東北部地區,治所在今緬甸興威);緬甸軍民宣慰司(即阿瓦王朝,曾臣屬於明王朝,其地在木邦以西,孟養以南,今緬甸曼德勒為中心的伊洛瓦底江中遊地區)。

緬甸之外,另有八百大甸軍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撣邦東部和泰國清邁地區)、車裡軍民宣慰使司(轄境相當於今我國雲南西雙版納)、寮國軍民宣慰使司(其地在今寮國境內)。

圖/明代的三宣六慰

這些邊隅之地的機構具有較大的自主獨立性,是與雲南境內土司類似的管轄體系。

不過,這些地方的蠻族首領統一接受明王朝的封號,服從雲南三司(即都揮司、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的管轄。當地部族之間出現土地、人口糾紛之時,雲南三司則負責進行調解、裁判,是具有實際管轄權力的上層政治力量無疑。

圖/木府風雲中的雲南土司形象

02 緬甸勃興

變數出現在16世紀中期,大明塑造的大緬甸羈縻體系內部存在著極為薄弱的平衡。這種平衡的維繫單純依靠大明朝的威望與冊封體系,而缺乏常態化的官員管理體系與武裝力量,一旦出現一支具有強大內生擴張動力的地方性政權崛起,那麼明朝的統治體系便會危如累卵。

公元1531年,緬甸伊洛瓦底江中遊的莽瑞體建立東籲王朝(其人原為緬甸宣尉司土官之子,因為孟養的入侵而逃入緬甸南部的洞吾),開始從濱海之地向北方擴張。在北上之前,莽氏首先攻略伊洛瓦底江下遊三角洲地區,數年內將這一區域平定,佔領主要港口勃生,從而獲得了東南亞的海上貿易資源支持,快速壯大了自身實力。

圖/鼎盛時期的緬甸東籲王朝

公元1551(嘉靖年間)年莽瑞體死時,東籲王朝已經統一了緬甸中南部的廣大地區。其子莽應龍繼位東籲國王,1553年起進兵上緬甸(北方緬甸三宣尉司直轄區域)。兩年之後(明嘉靖三十四年),莽應龍的軍隊首先攻佔了阿瓦王朝所在的伊洛瓦底江中遊地區,正式發起了向明王朝西南宣尉體系的挑戰。

03 無奈的敗局

嘉靖年間,明朝在西南地區所設立的金字紅牌和信符制度逐漸崩潰,曾經被緬甸各邦作為最終裁決者的大明王朝不僅長期無法公正裁決土邦的糾紛,甚至連例行的冊封儀式與信物都逐漸荒廢。萬曆四年(1576),緬甸莽氏在徵服木邦之後,又大舉進攻孟養,而孟養所處的緬之地正是歷史上與雲南關係最為密切之地。

面對緬軍的入侵,孟養土司思個一面積極準備抵抗,一面向明王朝的地方政權告急。而當時的雲南巡撫王凝「防邊將喜事,遂一切以鎮靜待之」,將本來已經在騰衝一帶蓄勢待發的雲南地方軍撤回,不準邊將救援孟養。儘管孟養土司隨後利用地勢大敗敵軍,但是對明朝政府已經大失所望。

圖/孟養土司

三年之後,緬軍再次進攻孟養,「思個以無援敗,將走騰越(騰衝),中途為其下斷執,送瑞體」,「不屈遇害」。於是,緬甸 「盡並孟養地」。至此,孟密、木邦、孟養等大片土地都淪於東籲王朝統治之下,明朝緬甸之地喪失殆盡。在隨後的三十年時間中,儘管明朝相繼派出與鄧子龍等大將輪番出擊反擊,但是緬甸方面卻始終保持著對孟養、木邦等地的絕對控制,並逐漸對其內部進行了清洗與殖民,最終將之佔領實際化。

經過這場戰爭,明王朝喪失了對孟養和木邦兩宣慰司的統治,其範圍相當於今緬甸八莫、 開泰以北,那伽山脈以東直到撣邦東北部的廣大地區。這些主要是由撣族、佤族、克欽族 (景頗族)居住的地區,最終淪為了緬甸異族的領土,只留下今天果敢、佤邦等我們熟悉又陌生的土地。

圖/果敢街頭

參考文獻: 1.明史

2.明神宗實錄

相關焦點

  • 小小的緬甸為何能一步步侵佔我國近20萬平方公裡的領土
    今天我要跟大家說的是小小的緬甸為何嫩一步步的侵佔我國近二十萬平方公裡的領土緬甸是一個東南亞國軍,佔地面積約為67萬平方公裡,在這67萬平方公裡的領土中,有18萬平方公裡都是屬於中國的,這將近二十萬平方公裡的領土是緬甸一步步侵佔我國的,為什麼一個小小的緬甸會侵佔我國近二十萬的領土呢
  • 明朝未能徵服之地——緬甸
    隨後,緬甸軍隊攻打孟養土司(臣服於明朝的勢力),當地首領「思個」向明朝求援,同時堅壁固守,在地勢險隘之處「戛撒」重兵把守,又派了1萬兵馬繞後攻擊緬甸軍隊的糧道,緬甸軍隊陷入了困境,孟養土司的弓兵射出利箭打退了緬甸軍隊的進攻,緬甸軍隊大後方的食物補給又被切斷。 「飢甚,以攝金易合米,始屠象馬,既剝樹皮,掘草根,軍中疫作,死者山積」。
  • 木邦歸誠,緬甸北部高原唾手可得,乾隆的反應卻讓人心寒齒冷
    在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以一城滅一國,傣族市長的進擊,明代西南小強麓川暴打緬甸實錄》當中,曾提到了明朝末年實力衰退,更因為萬曆三大徵消耗了大量國力,因此於萬曆中期放棄了對孟養宣慰司麓川思氏的救援,使得緬甸東籲王朝得以吞併緬北高原。
  • 明朝丟掉了多少土地?
    說道明朝丟掉多少並不恰當,因為元朝版圖中蒙古草原以及北部西伯利亞到北冰洋的領土是元朝入主中原後帶來的嫁妝。如果用一個公式來表達,那就是元朝版圖=中原版圖+草原政權+更遙遠的西伯利亞(原來還有西亞,後來賜給了旭烈兀建立了伊利汗國)。元朝相對傳統中原王朝唯一版圖上的缺陷,是西域的察合臺汗國的領地。因為西域屬於成吉思汗時代諸王分封時,賜給兒子察合臺一系的封地。
  • 明朝中後期和緬甸發生的明緬戰爭
    緬甸歷史上諸多王朝統治者都以強軍外侵著稱,其與中原王朝也往往兵戎相見。明朝初期,因明軍著力削弱、打擊麓川的思氏家族的勢力,客觀上幫助緬甸抵禦了該家族志在「平緬」的野心,因而一度明朝與緬甸關係和睦。
  • 明朝末年,崇禎皇帝窮的叮噹響,而明朝的藩王到底多有錢呢?
    明朝的藩王作為一個特權階層,廣泛生活在大明帝國的全國各地;作為朱氏子孫,他們享受著無上榮譽與奢華。自明朝建立後,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就費盡心思的為子孫後代著想,建立了一系列裂土封王制度,給予巨額的俸祿,就怕自己的子孫後代不能好好享受這無盡榮譽與奢華。
  • 明朝和國軍後裔建立的果敢,緬甸為何至今沒收復?果敢:祖籍南京
    明朝末年,天下大亂,20萬滿洲鐵騎由山海關殺入關內,清朝正式滅亡,清政府對中國長達200多年的統治拉開了序幕。但是,明朝舊部對滿清的抵抗卻並未停止,各地藩王紛紛組織反清復明的活動,但是最終失敗。因為懷疑永曆並不是真正的明朝皇帝,而且因為南明逃過來的大部分都是軍人,所以緬甸方面懷疑他們並不是逃難,而是意在吞併緬甸。於是將永曆一行人扣押在曼德勒地區,還明確規定不準明朝人擅自進入國都,因為疑心太重,所以將永曆一行人軟禁了起來。
  • 明朝末年「帝國雙璧」,每人都堪稱曠世奇才,阻擋不了王朝衰落
    明朝末年是英雄輩出的時代,很多人說明朝1644年就滅亡了。後面的南明政權存在時間僅僅十幾年,所以存在感比較低,但同樣值得大家理性看待。明末從萬曆後期一直延續到永曆政權滅亡,長達半個多世紀。在這裡,我就來說一下明朝末年赫赫有名的帝國雙璧,二人都是曠世奇才,可惜生不逢時,改變不了王朝滅亡的命運。
  • 明朝末年,英國就曾率大軍入侵,只是明朝的處理方式比清朝「霸氣...
    15世紀末到16世紀,世界上掀起了航海熱,西方國家藉此大力發展殖民地。  雖然此刻明朝已經走下坡路,不過明朝的海軍可不是吃乾飯的,將這些英軍打得屁滾尿流,而威德爾更是被活捉。除此之外,明朝還做了一個霸氣無比的決定:全國範圍內禁止與英國進行貿易。
  • 果敢,至今不肯屈服的明朝故土
    皇明祖訓,仍然在果敢得以傳承至今在所有明朝的遺民中,果敢無疑是表現得最堅強的,永曆末年,永曆皇帝與與少量親信逃往緬甸,失去了國家的皇帝一文不值。面對清廷的壓力,緬甸將永曆看做一塊邀功清廷的『肥肉』。明朝大統最終滅絕。但是明朝的遺民卻未曾放棄,留在中緬邊境的明朝人持續堅持著抗擊的旗幟,只是這個旗幟從抗清變成了抗緬。這件事一直要追溯到乾隆年間的清緬戰爭,這場戰爭無疑是乾隆皇帝好大喜功的一場勝利。乾隆皇帝雖然擊退了緬甸對於雲南的侵略,卻不能阻止緬甸對於邊境的蠶食,最終戰爭的結果與後來的清法戰爭類似。清廷獲得了名義上的勝利,緬甸得到了土地的實際優惠。
  • 緬甸北部局勢到底有多複雜?
    最近緬甸北部門再次爆發衝突,數權炮彈越境落入中國境內,所幸未造成人員傷亡。疫情肆虐的時候,此次衝突事件遭到世界衛生組織的批評,引起了各方的關注。那麼緬甸北部的局勢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歷史問題與現實情況的交織只有兩個字可以形容:複雜
  • 緬甸為什麼能鯨吞中國將近2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
    其實,可以把一個國家理解為一個人,都是要經歷生老病死的,而一個國家也是有自己宿命,從興起到衰落,今天小編要為大家分享的是我們的鄰國緬甸是如何從是我們的附屬國成為獨立的國家並且佔有了中國一些領土的。  ,元朝想讓緬甸劃入自己的版圖之內,但是遭到了蒲甘王朝的拒絕,最終元朝使用武力佔領的緬甸大部分的領土,緬甸又開始進入混戰時期。
  • 從乾隆十五年緬甸遣使進貢,看清緬戰爭前虛假的中緬藩屬關係
    前言:緬甸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混雜的國家,沒有哪個民族是緬甸地區的主體民族。而一直以來緬甸也不是什麼統一的國家,尤其是北部緬甸,一直都是土司林立。在清朝時期,緬甸雖然一直被大清朝廷視為藩屬國,不過緬甸在明清易主之時,一直都是一個兩面派。
  • 緬甸北部玉山礦難百人被埋
    新華社仰光5月24日電 緬甸聯邦議會人民院議員吳丁梭24日向新華社記者證實,緬甸北部克欽邦帕敢玉石礦區發生的塌陷事故已造成13人死亡、20人受傷,約100人被埋,而且被埋者生還希望渺茫。 吳丁梭說,塌陷事故發生在23日夜間,被埋的100人大多是撿玉者。
  • 此地曾是中國領土,為何被明朝三次平叛後,還反倒宣告脫離
    到了元朝末年,全國各地的農民起義可謂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麓川也趁此機會兼併了不少的土司。再後來,麓川已經成為是可以割據一方的勢力了,而當元朝政府發現時已經為時過晚了,而且幾次用兵又都失敗了,索性又封授思可法為"平緬宣慰使司的宣慰使"。
  • 一個朝鮮妃子的死亡,卻惹怒了明朝皇帝,導致幾百個宮女丟掉性命
    所以兩個國家之間的淵源頗深,甚至出現過一些皇室聯姻的事情,朝鮮和中國關係最緊密的時期就是從明朝開始,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特別注重加強與周邊附屬國之間的聯繫,包括朝鮮。而朝鮮作為附屬國自然要向中國進貢,在古代的封建社會,進貢的物品甚至可以包括人,所以朝鮮人就選取許多美女來進貢到中國。
  • 中國企業獲準承包緬甸撣邦北部的農業生產
    據撣邦計劃和財政部長U Soe Nyunt Lwin表示,中國企業很快將開始在撣邦北部臘秀區承包種植玉米和水稻。這些公司將尋求與緬甸農民合作,促進玉米和水稻的生產,以替代該地區的罌粟生產。當地企業AAP公司和關世海株式會社將與中方合作種植玉米和水稻。
  • 泰國,大戰緬甸三百年!
    中南半島地形及主要河流伊洛瓦底江和昭披耶河則是緬甸和泰國的母親河▼其中緬族興起於伊洛瓦底江中遊地區,西北那加、若開山脈把緬甸和南亞隔開,構成了現代緬甸版圖的自然基礎。在這個陸上封閉板塊的西南,孟加拉灣沿岸生活著阿拉幹人,東部和北部則廣布著泰系民族。而最讓緬族人垂涎的,無疑是位於南部沿海平原的孟族。
  • 緬甸北部曾提出加入中國,卻被清朝拒絕,原因令人遺憾
    眾所周知,緬甸北部與我國的雲南省接壤,這裡人們的風俗習慣與內地十分接近,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但很多人或許不知道,在歷史上,緬甸北部地區曾主動提出加入中國,但卻遭到清朝的拒絕,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且看【縱橫五千年】的編者獨孤雁一一道來!
  • 如果明朝不遷都北京,始終定都南京,是否會撐過崇禎末年?
    前言:本世紀以來,由於《明朝那些事》的影響,很多人將明朝視為人類歷史上最美好的一個時代,甚至很多人惋惜:認為如果崇禎帝把文官集團殺光,而後遷都南京,那麼,明朝就會滅亡,甚至將來明朝還會進行大規模反攻,將整個北亞和東南亞都納入明朝的勢力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