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堂」古時候寫作「弄唐」。「弄堂」不是上海的專屬詞,江南地區都這樣稱呼。江南古鎮的弄堂在南宋時候誕生。
上海的弄堂是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在所有建築中是數量最多、分布最廣、最有特色的。它不僅代表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徵,而且是近代上海城市最重要一種建築弄堂,上海人眼裡的弄堂既不同於傳統的中國江南民居,也不同於歐美的建築形式。它或多或少地帶有中國傳統建築的痕跡,又有外來的建築的因子。
《南京條約》的籤訂催生了上海弄堂的誕生。當時清政府被迫五口通商。直到1850年,在上海登記居住的外國人才210人。上海人不願讓外國人在把自己的土地上橫行霸道,外國人迫於這種壓力,只能在上海租房子居住。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英國在率先上海建立了英租界,之後美租界、法租界、公共租界都建立了。但他們明確承認租界內的土地主權是中國的,只是惟界內地產或房屋之售與或租與華人。中國人起先是不能入住租界的,「外人不得架造房舍租與華人」,但是在1853年,附近百姓受到小刀會起義和太平天國運動等戰爭的影響,大多數中國人為了求生都紛紛進入了租借,尤其是江浙地區大量的富豪、地主、甚至連官僚都跑到了上海租界。中國居民大量湧入上海租界使得上海的房屋供不應求,外國人為了謀利,便積極建造房租給中國人出租。
終於,一種磚木結構的新建築誕生了,它採用江南城鎮民居的建築風格,並以歐洲聯排式住宅的為布局。它採用花崗巖或寧波紅巖來做門框,而它的牆一般是採用黑色,形似倉庫,且建築錯落有致呈現出一種群體格局,因此這種建築被稱為「老式石庫門」。
早期的石庫門弄堂多建造在商業中心地段。沿街的石庫門住宅的底層是各種商鋪,對近代上海的商業發展起了不小的促進作用。因為當時的石庫門弄堂造價低廉,所以大部分上海居民都會選擇把石庫門弄堂作為居住場所。這種老式石庫門弄堂主要建造於1870年到1919年。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弄堂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採用西方建築的裝修方法進行個體裝修,房屋開始向著經濟實用型改造。人們在老式石庫門的基礎上安裝上了抽水馬桶和浴缸,而且房地產商為了迎合小型住戶的需求縮減了房屋面積。這種弄堂被稱為「公寓弄堂」,是新式石庫門弄堂的一種。其中公寓式弄堂分為三中,即獨立式、半獨立式和聯列式。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新石庫門弄堂隨著人們的需要應運而生。由於上海在世界上經濟地位的提高和一些中等收入家庭的大量增加,人們對居住的環境要求越來越高。上海人用新形式,新材料,新設備,新技術,新風格設計出了新的弄堂。而這些新式弄堂主要包括廣式弄堂,花園弄堂等。
近代上海在中國乃至世界上的地位舉足輕重,當時有很多名人聚集於此。比如沈從文等一批在上海活躍的作家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吸收了吳越文化,又或多或少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於是在上海「海派文學」落地生根。又如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的《新青年》就在漁陽裡一個老式石庫門弄堂2號裡進行編輯。再如在山陰路大陸新村9號的魯迅故居,是一幢紅磚紅瓦的三層新式裡弄住宅,他在這裡度過了人生最後的三年。
時至今日,上海百餘年來的弄堂大都以摩天大樓所替代,但其歷史意義和文化價值是其他事物所不能替代的。它非但見證了上海的興衰和上海人民的日常生活畫卷,更見證了舊文化的在歷史中的悄然隱退和新文化的出現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