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庫門——上海弄堂文化

2020-12-24 天寶說

彎子的一個假期作業是探訪石庫門,要對石庫門作個詳細的介紹,包括結構、平面圖、文化歷史,現今石庫門的樣子,未來期待的樣子。彎子在網上開始查資料,搜照片,同時約了媽媽去實地考察。搜照片時,彎子指著一張照片說:「這張照片是不是不行?」媽媽湊近看,問:「為何?」彎子說:「你看照片上掛著兩條秋褲。」媽媽說:「這有何不行?這才是真實的生活。」彎子說:「這個老人要收秋褲。」媽媽仔細看,這是一張上海的弄堂照片,兩排挨得很近的房子,一邊高,一邊低,中間一條路,路面已經斑駁不平,磚頭路面脫落了一塊又一塊。在兩排房子中間路面的上空,拉著一根鐵絲,從這排房子到那排房子。兩條洗了正在晾曬的秋褲掛在上頭。圖片右下方一位老人拿著一根晾衣杆,舉起來正要去取秋褲。兩排房子中間的空地帶估計是這一片唯一可以見陽光的地方。

媽媽和彎子去實地考察,來到上海的中心地段,陝西南路一帶,走進淮海路的一個弄堂。這裡的房子是紅磚結構的聯排式,三層高。每家一個漆黑的鐵門為大門。房子有前門後門,前門是漆黑的鐵門,後門是紅色的木門。有的人家在自己的鐵門上貼了對聯或是掛一個吉祥娃娃,或是別一束乾花,或是掛一個歡迎的鈴鐺。有的人家在鐵門兩側擺了很多盆栽植物,有的開得正好,有的已葉落。有的人家將鐵門換了現代的木質防盜門或者鐵質防盜門。鐵門後邊是一個小小的院落,供晾曬衣服或者出入停歇。這個小小的院落只有幾平米見方。一個院落的頂上竟伸出一株黑色的高樹枝,那是一戶愛植物的人家。

三層樓高的房子,多是格子的玻璃窗戶,有的帶一個小小的陽臺。除了前門,後門也有人進進出出。媽媽好奇前後門是一戶人家還是兩戶人家。後門上去也是三層,但是房子明顯比前門上去的小。每層樓的每間房都小小的,從外觀看只有七、八平方,樓梯還要佔據空間,人過人都要錯個身。

弄堂的道路整齊乾淨,房子下圍多用石頭砌成一尺多高,沿著房子的地上有一圈石頭鋪成的凹下去的下水通道。這應該算是上海高級的弄堂了。房子工整,規劃有序,灰石紅磚,花式的鐵欄杆。弄堂裡安靜,弄堂的巷子是人們閒談和孩子們玩耍的好地方。轉著轉著,竟發現兩位名人在此居住過,一位是文學大師巴金,一位是畫家徐悲鴻。

媽媽和彎子在弄堂裡走了幾圈,彎子在紙上畫橫的豎的槓,表示弄堂的走向。

相關焦點

  • 「弄堂」不是上海的專屬詞,也不是所有的弄堂都叫「石庫門」
    它不僅代表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徵,而且是近代上海城市最重要一種建築弄堂,上海人眼裡的弄堂既不同於傳統的中國江南民居,也不同於歐美的建築形式。它或多或少地帶有中國傳統建築的痕跡,又有外來的建築的因子。《南京條約》的籤訂催生了上海弄堂的誕生。
  • 上海田子坊:靈感飛揚的石庫門弄堂
    11月,地方政府正式撥款一千萬元,投入弄堂居民住房的改造。這一政策是今年四月下達的,意味這片老城廂石庫門地區的700多戶居民的住房從此可以居住和商業綜合使用,也就是說,這裡老百姓的住房可以合理合法地招商開店了。
  • 黃浦·我來賽丨石庫門弄堂運動會正式起航!
    黃浦區石庫門弄堂運動會是在老上海傳統體育的基礎上融合現代海派體育元素舉辦的一屆運動會,設有上海文化廣場主會場和南京東路承興裡居委分會場。主會場活動有體育文化展示,體育活動體驗和石庫門弄堂之旅定向比賽三部分內容,不僅有傳統的九子運動,同時也包含了當代運動項目,如籃球、桌球、詠春、劍道等。活動現場設置了文化長廊,介紹傳統九子運動、弄堂故事、定向賽打卡點位的歷史,讓更多的市民通過運動會來了解、體驗、發揚弄堂文化。
  • 在上海,周末值得一去的8處石庫門弄堂,看看你去過幾個
    大家知道,上海有很多弄堂,這是大部分上海居民生活的地方。可以說,沒有弄堂,就沒有上海,更沒有上海人。很多去上海旅遊的人,都會特地去參觀上海弄堂。弄堂的建築有中國傳統建築的痕跡,也有西方建築的特點。確實,這樣中西合璧的建築恰好是上海弄堂的特色,這些被稱為「石庫門建築」。
  • 從弄堂故事解讀上海城市化 弄堂怎樣塑造"上海性格"
    ●弄堂的名字大致歸納為三大類:第一類是比喻「吉祥」,第二類是知識分子避世色彩的名字,第三類是以職業命名。    ●從石庫門裡弄的物理形態變化,我們首先可以看到,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在這個過程中,它也體現出中西文化交匯的特色。可以說,上海的弄堂歷史,正是上海城市化過程的濃縮。    上海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蘇智良,一直致力於上海史的相關研究。
  • 舊裡新貌|南昌路、淮海路背後,石庫門弄堂內藏著這樣的風景
    一側是圍牆,一側是石庫門老房,兩側牆壁保留了老房原來的鵝黃色底色,藝術家們在上面繪製了海派風情的藝術畫,跳橡皮筋、鬥蟋蟀、乘風涼……發生在老上海裡弄中的兒時情景活靈活現地躍然牆上,一抬頭還會撞見畫在居民窗稜上的小貓與白鴿。不少外地遊客經常會走進來,拍拍照,再跟著牆上標著的拼音,一板一眼地學習「上海話」。
  • 上海弄堂之「最」
    弄堂,這一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在這裡,可以是貧民窟裡精緻的小資生活,也可以是亭子間裡精打細算的柴米油鹽。弄堂裡的故事,也折射出上海的文化。上海的弄堂,烙印著千千萬萬老百姓的生活。有人說,沒有弄堂就沒有上海,也就沒有上海人。上海的老弄堂裡,曾經有過多少人的足跡與記憶,曾經上演著多少故事與傳奇。
  • 百年石庫門裡的上海首家弄堂博物館!
    除了有歷史保護建築的名頭外 它還有一個以弄堂為主題的博物館 也是上海首家弄堂博物館 博物館不算大,但值得細細品味 全部都是上海人兒時的回憶啊!
  • 弄堂是什麼意思,上海弄堂的發展你都了解嗎
    上海,一座國際化的大都市,到處高樓林立,充滿現代化的氣息。但也還保留了一些能夠代表上海古老文化的元素,弄堂就是其中之一。弄堂是上海和江浙地區的一種小巷,它們通常是由連排石庫門建築構成。弄堂與大多數上海市民的生活密不可分,許多上海人就是穿梭在這些狹窄而悠長的弄堂裡,度過了他們漫長的一生。
  • 視角︱穿梭于田子坊弄堂,感受不一樣的上海風情
    現今,上海依舊保留著部分弄堂建築,通過改造升級的方式,讓弄堂重新煥發出時代價值,上海田子坊改造成網紅地標便是成功的例子,以弄堂文化為載體,構建弄堂文化空間,進而實現對於個性化文化概念的成功打造。「 前世今生 」早期的弄堂由連排的石庫門所構成,以石頭做門框,以烏漆實心厚木做門扇,因此得名「石庫門」。
  • 上海變遷|新天地:從石庫門住宅舊區到文化地標的蛻變
    【編者按】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上海迎來了再一次的出發。2019年,也是上海解放70周年。70年來,上海的城市面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澎湃新聞特此推出「上海變遷」系列報導,選取十處具有代表性的地標建築,以新舊照片為對比,帶領讀者了解地標故事,折射上海的時代變化,展望未來的無限美好。新天地太平湖一角改造後改造前對比。 瑞安集團 供圖說起改造前的新天地,60多歲的「老盧灣人」汪志星如數家珍。
  • 石庫門:熟悉又陌生的上海記憶
    原創 徐光壽 上海通志館出現於租界的石庫門建築到了上海,不去看石庫門是遺憾的。石庫門,是上海一種特有的建築。幾代上海人的青春歲月甚至全部生命,都在石庫門裡度過。,弄堂增寬。
  • 上海新天地改寫了石庫門的歷史
    上海新天地位於淮海中路南側,東至黃陂南路,西到馬當路,北沿太倉路,南接自忠路。上海新天地是一個展現上海歷史文化風貌的都市旅遊景點,它是以中西融合、新舊結合為基調,將上海傳統的石庫門裡弄與充滿現代感的新建築融為一體。
  • 遊上海田子坊,揭開上海弄堂裡的文化生活,原來藏著這樣的奧秘
    如果你是第一次來上海旅行,我想,在來之前你所了解到的,上海必去的景點,除了外灘,城隍廟,還少不了田子坊這個非常耳熟的景點。很多朋友對上海的印象是繁華的,現代化、精緻的。同時上海也是現代與傳統,市井與文化,發展與傳承完美的融合。而田子坊就是這樣的一個濃縮精華版。
  • 老上海的弄堂文化與潮流結合,感受老腔調與新生活的融合
    今天分享一個原汁原味又略帶懷舊色彩的上海,說到老上海,就不能不提到上海弄堂。它是上海有重要的建築特色,是近代老上海人生活居住的地方。電視劇《安家》也講了不少上海的老洋房,不僅老洋房,本地的一些出名的弄堂,也是被人們一直關注的上海文化主題。
  • 金宇澄談"十三五":若石庫門非拆不可 請留住弄堂門樓
    原標題: 如果石庫門非拆不可,請留住弄堂門樓  ■ 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金宇澄  金宇澄建議以後拆除上海舊建築舉行聽證會,還建議城市規劃的決策方,應仔細學習先進的老建築保護、城市文化傳承的考核課程,用世界眼光、文化眼光對待工作。  「讓上海更上海,問我有什麼期待?
  • 滬將新增4個歷史風貌保護區 石庫門弄堂首次納入
    東方網實習生周媛10月14日報導:上海將新增4個歷史風貌保護區,增補不同類別的城市建築遺產,金陵路商業街、石庫門弄堂都將首次被納入保護範圍。    據上海市規土部門表示,金陵路是舊上海最繁華的商業街道之一,有豐富的歷史痕跡。
  • 最上海!上海最有名的16條弄堂,你去過幾個?
    上海的弄堂是石庫門,是萬國旗,是梧桐樹,是十裡洋場,是車水馬龍,是昔日的百樂門,是如今的新天地,是穿著縮了水的毛衣在水頭旁用詩芬洗髮的少女,是窗沿上用破臉盆種著的寶石花,是貧民窟裡精緻的小資生活,是亭子間裡精打細算的柴米油鹽,這便是上海的石庫門文化,是上海的文化…… ——陳丹燕《上海的弄堂》
  • 書香茶香百花香,聞香識弄堂,這大概是上海最美的弄堂了!o(*≥▽≤)ツ┏━┓
    弄堂原來可以辣麼美,這大概是上海最美的弄堂了!
  • 尋訪舊居及石庫門
    趁著休息,決定去尋訪從前居住過的石庫門舊居。車乘到上海著名的豫園城隍廟下來後,我便開啟了本次的尋訪之旅。沿著上海老街,在記憶裡打撈舊居的痕跡。光啟路,除了路口的路牌尚存,昔日兩邊的石庫門房屋,有的已不見蹤影,所剩也被防護欄杆阻隔,無法走進探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