彎子的一個假期作業是探訪石庫門,要對石庫門作個詳細的介紹,包括結構、平面圖、文化歷史,現今石庫門的樣子,未來期待的樣子。彎子在網上開始查資料,搜照片,同時約了媽媽去實地考察。搜照片時,彎子指著一張照片說:「這張照片是不是不行?」媽媽湊近看,問:「為何?」彎子說:「你看照片上掛著兩條秋褲。」媽媽說:「這有何不行?這才是真實的生活。」彎子說:「這個老人要收秋褲。」媽媽仔細看,這是一張上海的弄堂照片,兩排挨得很近的房子,一邊高,一邊低,中間一條路,路面已經斑駁不平,磚頭路面脫落了一塊又一塊。在兩排房子中間路面的上空,拉著一根鐵絲,從這排房子到那排房子。兩條洗了正在晾曬的秋褲掛在上頭。圖片右下方一位老人拿著一根晾衣杆,舉起來正要去取秋褲。兩排房子中間的空地帶估計是這一片唯一可以見陽光的地方。
媽媽和彎子去實地考察,來到上海的中心地段,陝西南路一帶,走進淮海路的一個弄堂。這裡的房子是紅磚結構的聯排式,三層高。每家一個漆黑的鐵門為大門。房子有前門後門,前門是漆黑的鐵門,後門是紅色的木門。有的人家在自己的鐵門上貼了對聯或是掛一個吉祥娃娃,或是別一束乾花,或是掛一個歡迎的鈴鐺。有的人家在鐵門兩側擺了很多盆栽植物,有的開得正好,有的已葉落。有的人家將鐵門換了現代的木質防盜門或者鐵質防盜門。鐵門後邊是一個小小的院落,供晾曬衣服或者出入停歇。這個小小的院落只有幾平米見方。一個院落的頂上竟伸出一株黑色的高樹枝,那是一戶愛植物的人家。
三層樓高的房子,多是格子的玻璃窗戶,有的帶一個小小的陽臺。除了前門,後門也有人進進出出。媽媽好奇前後門是一戶人家還是兩戶人家。後門上去也是三層,但是房子明顯比前門上去的小。每層樓的每間房都小小的,從外觀看只有七、八平方,樓梯還要佔據空間,人過人都要錯個身。
弄堂的道路整齊乾淨,房子下圍多用石頭砌成一尺多高,沿著房子的地上有一圈石頭鋪成的凹下去的下水通道。這應該算是上海高級的弄堂了。房子工整,規劃有序,灰石紅磚,花式的鐵欄杆。弄堂裡安靜,弄堂的巷子是人們閒談和孩子們玩耍的好地方。轉著轉著,竟發現兩位名人在此居住過,一位是文學大師巴金,一位是畫家徐悲鴻。
媽媽和彎子在弄堂裡走了幾圈,彎子在紙上畫橫的豎的槓,表示弄堂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