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裡新貌|南昌路、淮海路背後,石庫門弄堂內藏著這樣的風景

2020-12-24 華龍網

原標題:舊裡新貌 | 南昌路、淮海路背後,石庫門弄堂內藏著這樣的風景

南昌路上的善慶坊,一進大門的主弄堂最近換了新貌。一側是圍牆,一側是石庫門老房,兩側牆壁保留了老房原來的鵝黃色底色,藝術家們在上面繪製了海派風情的藝術畫,跳橡皮筋、鬥蟋蟀、乘風涼……發生在老上海裡弄中的兒時情景活靈活現地躍然牆上,一抬頭還會撞見畫在居民窗稜上的小貓與白鴿。不少外地遊客經常會走進來,拍拍照,再跟著牆上標著的拼音,一板一眼地學習「上海話」。

瑞金二路街道,轄區大部分處在衡復風貌保護區中,文化底蘊豐富。今年以來,街道結合區域特點,探索在石庫門裡弄中進行微更新:老弄堂的環境與面貌大為改善,更多海派風情文化元素被融入其中,增加了歸屬感的居民與社區單位都積極參與其中。

老弄堂內的上海風情走廊,吸引外國人進來拍照

善慶坊所在的南昌路,本身是一條有故事的小馬路。文學大師郭沫若、「人間四月天」的徐志摩、早期上海黑白電影的著名演員趙丹、一代文學大師巴金、著名畫家徐悲鴻、林風眠都曾居住於這條路上。路上的老式居民樓風格多樣,西式的新式裡弄、法式的鄉村別墅、南歐的花園小宅較多。善慶坊就屬於新式裡弄,建於1936年前。房子近似現代的三層聯體小別墅,樓上人家都有別致的小陽臺,樓下人家屋前有一個小院子,很是精緻。著名書法家錢君匋在此居住過。

不過,多年來,善慶坊管理比較混亂,特別是一進大門口的主弄堂,儘管不算寬,但因是小區內一處比較寬敞的公共區域,經常被居民堆放一些自家的雜物與垃圾,嚴重影響環境美觀。

不久前,街道與居委會在社區走訪企業時,同在南昌路上的一家共建聯建單位提出:想對善慶坊進行藝術美化。這家單位是一家設計公司,旗下有一批藝術家,他們經常走過善慶坊門口,非常喜歡其建築風格。  

在徵求了居民的意見後,街道、居委會與這家社區單位一起商量出美化方案:對善慶坊的門頭進行更新,設計出黑色鐵質的鏤空門頭,與其新裡風格相匹配;主弄堂比較寬闊,邀請海派藝術家、上海非遺文化傳人羅希賢設計一組反映老上海裡弄風情的牆面畫。為了不破化石庫門原來的牆壁底色,牆面畫也以鵝黃色為底,上面進行人物與場景的勾勒,還配上上海話的拼音,方便外地與外國遊客的閱讀    拿著這一方案,街道、居委會與設計師上門向善慶坊的居民徵求意見。住在距離弄堂較遠的幾幢老房的居民,全部同意這一方案;住在弄堂口的兩幢老房居民就有些猶豫了。

石庫門老房的空間非常有限,居民對主弄堂非常珍惜。而美化後的弄堂,意味著居民要改掉原來弄堂堆物的習慣。

在設計者一遍遍介紹設計完的效果後,沿線居民開始慢慢接受這一方案。沿線有幾戶居民的家門口就開在弄堂裡,設計師還貼心地將這幾戶居民家的遮雨棚與信報箱也納入設計中:一隻只白鴿「飛上」雨棚,老舊的信報箱被設計成紅黑色的復古箱,旁邊描繪上騎著自行車、正準備投遞信件的郵遞員,妙趣橫生。

於是,設計師們忙活了十幾天,一組海派連環畫躍然牆上了,表現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圍繞「和諧、友善」,倡導形成弄內融洽的鄰裡關係。居民們都對弄堂的變化非常認可,不但主弄堂不再有人堆物,一側的兩條支弄堂也被收拾得乾乾淨淨。太陽好的時候,鄰居們就坐在弄堂內聊天,非常愜意。

「瑞金二路街道轄區內,老建築風格較多,石庫門以新式裡弄為主,相對舊式裡弄,居民居住條件要好一些,城市更新的落腳點更多在改善公共空間、提升居民整體環境上。同時,街道文化底蘊豐富,城市更新要符合區位文化特色與特點,以精細化管理的方式提高街區品質。但單靠體制內的智慧與力量,並不能達到這些要求。在黨建引領下,街道黨工委注重共治共享,積極引入社區其他力量的參與,與居民共同營造有歸屬感、有文化內涵的社區。」瑞金二路街道黨工委書記甘凌波說。

淮海路上藏著一條「弄堂綠廊」,半個小區的居民都加入「護綠」

這樣的理念,還體現在淮海路上和合坊的微更新中。

和合坊,位於淮海中路526弄,建於1928年,是紅磚牆、黑漆門、三層樓、六門戶的連體石庫門房子,與其他大部分灰牆石庫門弄堂相比,顯得更為莊重。

儘管已是冬日,但一踏入和合坊,頓覺滿眼綠色。從主弄堂到支弄堂,從地上到窗戶牆上,從門邊到屋頂都綠意蔥蘢,就連空調的外機上都懸掛著綠色植物……原來,這是區綠化管理所、婦聯、綠辦指導下,瑞金二路街道瑞成居委會以及社會組織區文化公益促進會——都市綠農與居民在今年共同打造的自治項目。

瑞成居委會書記譚劍輝介紹,居民原來對綠色種植相當感興趣,喜歡自己種些花花草草;但由於種植技藝欠缺,小區內的植物生長情況不佳。幾年前,區婦聯在此試點開展「果色家庭」項目,許多居民都參與其中,被培養成種菜高手。在此基礎上,今年綠化居民自治項目啟動,通過引導與輔導,不少居民又成為種綠高手。

主弄堂內,一排訂製的花架沿牆而設,裡面種滿居民認養的綠色植物。據說,考慮到觀賞性和食用性的結合,目前小區內的綠化植物與一些具有觀賞價值的蔬菜同時種植,品種達到了100多種,保證一年四季都有綠色。記者採訪時,都市綠農的志願者剛好傳授居民種植技巧。其負責人說,他們定期安排技術人員到小區授課,還通過「點單服務」了解居民需求,及時安排定點服務。居民們可以在居委會的「點單板」遞交自己要求,由居委會統計後安排專業人員上門。

項目沒有啟動前,居民喜歡在弄堂堆物,而花架一搭起來,大家自覺地把家門口收拾好。愛綠、護綠在這裡蔚然成風,小區250多戶人家有近半居民參與到自治項目中來。居民們更是將護綠視作一種責任,養花灌水相互幫助,遇到有人家出遊,大家還幫著一起養護這戶人家的綠色植物;妻子護綠,也帶動丈夫愛綠,家家的小朋友都懂得要珍惜身邊的綠色植物。在社會組織的設計下,綠化植物密集的地方被放上兩個園凳,供老人們坐在這裡享受生態。

「瑞金二路街道的城市微更新,還注重與居民實際需求相結合。在居民最需要的地方發力,才能讓微更新產生的效果長久。」甘凌波舉例說,街道目前還對一些老公房進行微更新,考慮到街道人口老齡化高達40%以上,已在街道所有沒有電梯的老公房樓道內,根據居民實際需求安裝了便捷的座椅,供老年居民上樓過程中休息。

相關焦點

  • 一條石庫門弄堂,兩幢差不多的小樓,107年的記憶,初心不變!
    「漁陽裡」是上海一條石庫門弄堂,其間有兩幢小樓,因建成年代不同,分別稱為環龍路老漁陽裡2號(今南昌路100弄2號),及霞飛路新漁陽裡6號(今淮海中路567弄6號),這兩處看似尋常的石庫門建築,卻與中共的誕生及初期活動緊緊地維繫在一起,「漁陽裡」因此成為中國共產黨的發源地。
  • 石庫門——上海弄堂文化
    彎子的一個假期作業是探訪石庫門,要對石庫門作個詳細的介紹,包括結構、平面圖、文化歷史,現今石庫門的樣子,未來期待的樣子。彎子在網上開始查資料,搜照片,同時約了媽媽去實地考察。搜照片時,彎子指著一張照片說:「這張照片是不是不行?」媽媽湊近看,問:「為何?」
  • 劉思巍 老弄堂風情
    圖/龔持平 文/大頭斯基 [alert type=white ]淮海路旁那堵由紅磚牆裝飾、有一道道拱廊襯託的「漁陽裡」堪稱上海第一弄堂;不僅僅因為這裡充滿滄桑感,還因為這裡名店林立時尚前衛。走一遭漁陽裡,或許你能多少讀懂上海味道。
  • 上海變遷|新天地:從石庫門住宅舊區到文化地標的蛻變
    新天地所在地原是太平橋舊區,當時的石庫門保留著原有的居住功能。在汪志星的記憶中,這兒原是二級舊裡,此地的「太平橋美食街」是老盧灣人耳熟能詳的,「在『雅蒙劇場』看戲,出來在順昌路逛吃逛吃,旁邊自忠路菜場雖然髒亂差,但人流也是熙熙攘攘。」順昌路自忠路路口,攝於1997年。 汪志星 圖自忠路農貿市場,攝於1997年。
  • 「弄堂」不是上海的專屬詞,也不是所有的弄堂都叫「石庫門」
    「弄堂」古時候寫作「弄唐」。「弄堂」不是上海的專屬詞,江南地區都這樣稱呼。江南古鎮的弄堂在南宋時候誕生。上海的弄堂是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在所有建築中是數量最多、分布最廣、最有特色的。但他們明確承認租界內的土地主權是中國的,只是惟界內地產或房屋之售與或租與華人。中國人起先是不能入住租界的,「外人不得架造房舍租與華人」,但是在1853年,附近百姓受到小刀會起義和太平天國運動等戰爭的影響,大多數中國人為了求生都紛紛進入了租借,尤其是江浙地區大量的富豪、地主、甚至連官僚都跑到了上海租界。
  • 上海田子坊:靈感飛揚的石庫門弄堂
    在泰康路420米長的馬路兩旁是中西混雜的老式弄堂,這裡既有清朝時期的鄉村民居,也有中式石庫門、新式裡弄和英國式城堡建築,還有與石庫門犬牙交錯的裡弄工廠,濃縮了上海從小漁村到開埠後五方雜處中西交融的市井風貌、保存了民族小型加工企業從裡弄加工廠起源的歷史。
  • 要聽真正的上海故事,就得走到弄堂街市去
    在上海,有一些地方,它們不如陸家嘴般繁華,卻一直在平平淡淡中藏著祥和歡樂與生機蓬勃,人潮洶湧中追尋不為人知的市井故事,這裡滿溢優雅精緻的生活腔調,是一曲摩登與傳統的歌。石庫門踏進弄堂如進村,兩邊一色石箍門。不堪欸乃戶樞響,牆上青磚歲月痕。
  • 黃浦·我來賽丨石庫門弄堂運動會正式起航!
    黃浦區石庫門弄堂運動會是在老上海傳統體育的基礎上融合現代海派體育元素舉辦的一屆運動會,設有上海文化廣場主會場和南京東路承興裡居委分會場。主會場活動有體育文化展示,體育活動體驗和石庫門弄堂之旅定向比賽三部分內容,不僅有傳統的九子運動,同時也包含了當代運動項目,如籃球、桌球、詠春、劍道等。活動現場設置了文化長廊,介紹傳統九子運動、弄堂故事、定向賽打卡點位的歷史,讓更多的市民通過運動會來了解、體驗、發揚弄堂文化。
  • 上海弄堂之「最」
    弄堂,這一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在這裡,可以是貧民窟裡精緻的小資生活,也可以是亭子間裡精打細算的柴米油鹽。弄堂裡的故事,也折射出上海的文化。上海的弄堂,烙印著千千萬萬老百姓的生活。有人說,沒有弄堂就沒有上海,也就沒有上海人。上海的老弄堂裡,曾經有過多少人的足跡與記憶,曾經上演著多少故事與傳奇。
  • 裡、弄、坊、村,上海弄堂的區別你知道嗎
    俗話說,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同理,世上也沒有兩條相同的弄堂。 從大處說,上海的弄堂是有等級之分的。 草根性最強、數量最多、歷史最悠久的是老式石庫門裡弄。蟻聚蜂屯,來路不清,各色人等擦肩而過、彼此打量,各種方言相互交流、抑揚頓挫。
  • 滬將新增4個歷史風貌保護區 石庫門弄堂首次納入
    東方網實習生周媛10月14日報導:上海將新增4個歷史風貌保護區,增補不同類別的城市建築遺產,金陵路商業街、石庫門弄堂都將首次被納入保護範圍。    據上海市規土部門表示,金陵路是舊上海最繁華的商業街道之一,有豐富的歷史痕跡。
  • 【寧品讀】「石庫門」記憶
    年幼時,我家居住陝南邨,後門通往老街——南昌路。上海人喜歡穿弄堂,一圖便捷,二圖清靜。去醬油店買油鹽醬醋,去糧店氽米麵,我喜歡走這條老街。那時我在茂二小學讀書,中午在集體食堂搭夥,如果走大門,要兜很大一個圈,走老街就很方便。小時我對上海大大小小建築的印象就八個字:門類繁多、等級森嚴,簡直就是一個「小聯合國」。
  • 上海約7成石庫門已消失,抓緊再去看看吧!
    田子坊與新天地相比更接地氣,有種生活中的石庫門之感,在鱗次櫛比的時尚店鋪中,你會突然發現,這個石庫門弄堂裡竟然還住著幾戶每天都倒著馬桶的老年人....在這裡你不得不懷舊,帶上相機遊田子坊,把即將消失的上海煙火氣保留下來吧
  • 在上海,周末值得一去的8處石庫門弄堂,看看你去過幾個
    大家知道,上海有很多弄堂,這是大部分上海居民生活的地方。可以說,沒有弄堂,就沒有上海,更沒有上海人。很多去上海旅遊的人,都會特地去參觀上海弄堂。弄堂的建築有中國傳統建築的痕跡,也有西方建築的特點。確實,這樣中西合璧的建築恰好是上海弄堂的特色,這些被稱為「石庫門建築」。
  • 第二食品商店即將告別淮海路
    這樣,淮海中路以南、陝西南路以西、南昌路以北沿街商店和一大片古老裡弄都將不復存在。一位住在附近的朋友告訴記者,她知道這個消息,對即將失去的食品二店、美心酒家,還有弄堂裡的幼兒園十分懷念。    出路    三家特色店已有安排    記者從新路達集團獲悉,因為淮海中路、陝西南路即將動遷的商店裡絕大部分是該集團的下屬企業,集團每年2個多億元的銷售額就將受到影響。因此,集團近來一直在尋找這些商店的新址,把職工的妥善安置作為主要的工作。
  • 馬尚龍 | 沒蕩過雁蕩路,等於沒蕩過淮海路
    和銀行同在永業大樓下卻形成極其大反差的,是一家不可思議的店,廢品回收站,舊書舊報紙,家用廢銅爛鐵,雞毛……這裡是它們的理想歸宿。很多人驚詫,住在淮海路,怎麼還會去賣廢品?這是對淮海路的誤解。淮海路是有煙火氣的,是有賢妻良母在當家的。
  • 春天走田子坊,感受弄堂裡的海派味道
    最有老上海特色的窄窄擠擠的弄堂裡,石庫門、亭子間轉身變成了畫廊、攝影間、專賣店、工藝品店、咖啡館、酒吧,成了上海最時尚、最小資的地方,猶如北京的南鑼鼓巷。正因為它們的身上有著太多的這個城市的印跡,有著別的城市無以替代的海派味道,又融進了新時代的時尚潮流,所以在它古老的身軀裡爆發了一種難以估量的魅力,成為城市中舊貌換新顏的亮麗標本。走進田子坊是一個陽光很好的午後。
  • 尋訪舊居及石庫門
    出於一份不甘,我繼續沿著被隔離的光啟路自東向西行走,發現一個小弄堂尚未設置隔離欄,便徑直朝裡走去。一邊走,一邊查看周圍,發現這裡不見一個人影,也不聞一點人聲,在鬧市中,這樣的安靜有些怕人。雖然我的舊居已無從尋找,但,為了尋訪到石庫門的蹤跡,我還是朝著安靜得有些怕人的弄堂深處走進。
  • 上海漫步指南——南昌路
    上海漫步指南——南昌路。不少老上海人仍然住在老洋房裡,他們的生活方式讓這條路多了些許市井氣息。從淮海路地鐵站出來兩層磚木結構,坐北朝南,一客堂一廂房布局,有後天井,面積約150平方米是舊式石庫門建築的代表。由於不對外開放,現在只能參觀外觀。
  • 上海老式弄堂裡的風情街
    田子坊是由上海特有的石庫門建築群改建而成,位於泰康路210弄。泰康路是打浦橋地區的一條小街,1998年前這裡還是一個馬路集市,自1998年9月區政府實施馬路集市入室後,把泰康路的路面進行重新鋪設,使原來下雨一地泥,天晴一片塵的馬路煥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