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肥網第e時間:新編大型古裝廬劇《情意緣》8月18日公演 市民憑...
合肥網第e時間:新編大型古裝廬劇《情意緣》8月18日公演 市民憑身份證可到安徽大劇院售票窗口免費領票 資訊標籤: 合肥網第e時間
-
大型原創廬劇《包公打舅》安徽合肥上演
新華社合肥1月22日電(記者張紫贇、周暢)由安徽省肥東縣委宣傳部、肥東縣文化和旅遊局出品,安徽大學藝術學院製作的原創廬劇《包公打舅》於本月20日、21日在安徽大劇院上演。觀看完100分鐘的表演,安徽大學戲劇與影視學專業研究生黃文奇深受感動,「這部劇創新融合大鼓書、門歌與廬劇藝術,打破常規戲曲模式,生動傳遞了包公廉潔奉公的為官態度。」黃文奇說:「傳統戲劇要吸引年輕人,就需要多一些內容和形式的創新,結合時代特色。」據了解,肥東縣作為廬劇發祥地之一,是安徽廬劇之鄉,同時也是包拯的家鄉。
-
廬劇《三孝口》 赴滬惠民演出
合肥日報訊 日前,我市原創古裝廬劇《三孝口》走進上海市松江區連演5場。本次演出是合肥民營院團參與上海市「百姓戲臺」配送活動競標成功的結果,也是合肥廬劇首次參與上海的文化惠民演出,贏得當地觀眾廣泛讚譽。
-
廬劇《三孝口》赴滬惠民演出
日前,我市原創古裝廬劇《三孝口》走進上海市松江區連演5場。本次演出是合肥民營院團參與上海市「百姓戲臺」配送活動競標成功的結果,也是合肥廬劇首次參與上海的文化惠民演出,贏得當地觀眾廣泛讚譽。廬劇《三孝口》由民營院團合肥雨中語廬劇團出品、演出,講述的是一位繼母和三個孩子之間,由誤會不滿到和諧相處,最後生死相依的感人故事。該劇唱法上融入了民歌腔調,加上舞臺上的字幕,因此好看易懂。
-
合肥民間廬劇「叩開」上海文化市場大門
11月25—27日,由民營院團、合肥雨中語廬劇團出品的古裝廬劇《三孝口》在上海市松江區接連演出5場,現場觀眾叫好聲一片,當地相關部門在演出巡查中更是不吝讚美之詞。作為千年古城合肥的唯一本土劇種,廬劇如何走出去贏得更多的觀眾,打開更為廣闊的天地?合肥廬劇人一直在探索突破口,以期「叩開」那扇期盼之中的大門。
-
每一個老合肥都知道,廬劇就是家
把傳統文化的範圍縮小到合肥,不難想到廬劇。大多數人對於廬劇的印象,還停留在鄉村空地上那個臨時搭建的簡易戲臺子上,輕易就能看到演員們描眼線撲白粉。或者是家裡一臺可攜式收音機,咿咿呀呀整天放的只有戲劇。你喜歡聽廬劇嗎?10個人裡面能有1個說「喜歡」就已經很不錯了。現在合肥人對於合肥傳統文化的關注都微乎其微,更別提去傳承。
-
廬劇不創新不行 但「心臟」不能改
中安在線訊 據江淮晨報報導,1931年,丁玉蘭出生在合肥肥東,今年剛好88歲,距離她8歲第一次登臺演出已過去了整整80年。丁老說,最終母親被養父說服,她才開始學習廬劇。就這樣,她8歲登臺開始了廬劇生涯。在廬劇舞臺上,丁老塑造了100多個鮮明飽滿的藝術形象,有《小辭店》裡爽朗、幹練的店大姐胡鳳英,《借羅衣》裡愛慕虛榮的「二嫂子」,《觀畫》中的大家閨秀秦雪梅,《休丁香》裡心地善良的丁香,《江姐》裡的英雄江姐……從田間地頭唱到了省城合肥,從合肥又唱到了中南海,向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做了專場演出。
-
廬劇大師進學校「傳戲」 86歲丁玉蘭曾走進中南海為毛主席演出
60年前的5月初,風華正茂的丁玉蘭走進了中南海懷仁堂,把廬劇帶到了毛主席、周總理面前;60年後的5月初,已步入耄耋之年的丁玉蘭,站在了合肥一所學校的禮堂裡,向孩子們講述自己的廬劇生涯,親手為孩子們化妝、穿戲服,傳承廬劇藝術的薪火。在合肥市戲曲進校園遍地開花的今朝,丁玉蘭連聲向記者感嘆說:「圓了我多年來的夢想!」
-
從「倒七戲」到廬劇 走過67年的廬韻芬芳
2015級廬劇小班的學員們演出青春版大型廬劇神話劇《白蛇》後合影。3天前的8月27日,廬劇新勢力2015級廬劇小班的學員們,在天仙配大舞臺進行了第四學年暑期集訓匯報演出,上演青春版大型廬劇神話劇《白蛇》。廬劇小將們的演出吸引了包括丁玉蘭、李龍斌、董成、張強、黃冰、段婷婷等在內的一批前輩前來捧場。回望1952-2019年,廬劇走過了67個年頭。從「難登大雅之堂」,到中南海演出、精品頻出,翻山越嶺的廬劇,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又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
廬劇「春秋」
廬劇「春秋」 作者/王從啟【微博】 編輯/王崴【微博】 每天下午1點20分開始,隨著陣陣鑼鼓,合肥南七街道丁崗社居委的很多居民,紛紛端著茶杯、拎著板凳,從社區各個方向聚集到丁怡花園附近的小廣場上看廬劇。
-
「戲曲」傳統戲劇——廬劇
關於咱們合肥本土劇種——廬劇你了解多少?廬劇原名「倒七戲」,是安徽省主要的地方聲腔劇種之一。它流行於安徽境內皖中、皖西、沿江和江南的部分地區。廬劇是在皖西大別山一帶的山歌、合肥門歌、巢湖民歌、淮河一帶的花燈歌舞的基礎上,吸收鑼鼓書、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展而成的,因其創作、演出中心在皖中一帶,古屬廬州管轄,故最後定名為廬劇。廬劇的傳統劇目分本戲、折戲和花腔小戲幾種,本戲以愛情、公案等為主要內容,折戲是從本戲中抽出的精彩部分,花腔小戲以小喜劇和鬧劇為主。
-
肥西本土廬劇《紫蓬山的紅杜鵑》公開上演
合肥在線訊(記者 江琪) 近日,記者從肥西縣獲悉,歷經三年精心打磨的大型廬劇《紫蓬山的紅杜鵑》正式公開上演,該劇講述一名年輕教師紮根基層,為學生奉獻青春的故事。這部大型現代廬劇《紫蓬山的紅杜鵑》時長2個多小時,共有七場戲,劇目裡的紅杜鵑原型來自於紫蓬鎮羅壩村的小學教師。
-
安徽「廬劇之鄉」三河古鎮發展旅遊巧打廬劇牌(圖)
張強 攝 中新網合肥3月29日電 走進「廬劇之鄉」——安徽省肥西縣三河古鎮,街道的入口懸掛著爭創5A級景區的橫幅。據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是三河鎮創建5A級景區的關鍵之年,屆時,將有更多的廬劇文化旅遊項目投入建設,這給廬劇的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
廬劇《馬郢計劃》入選安徽省脫貧攻堅題材優秀劇目
本文轉自【中國網】;原標題:【王旭】由中共安徽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和旅遊廳、省文聯、省扶貧辦共同舉辦的「奮進新時代共圓小康夢一一全省脫貧攻堅題材優秀劇目展演」於2020年11月-12月在安徽大劇院,各市(縣)劇場,相關鄉鎮、村演出。
-
國家級非遺廬劇進京送鄉音
廬劇《清風亭》在長安大戲院上演。新京報訊 1月12日,國家級非遺廬劇改編劇目《清風亭》在長安大戲院演出。廬劇,原名倒七戲,流行於以合肥為中心的江淮一帶和大別山區,包括六安、淮南、巢湖、滁州、蕪湖等地。廬劇曲調清新樸實,優美動聽,很受當地群眾喜愛。屬安徽省內著名地方劇種之一。2006年5月20日,廬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安徽省無為縣石澗戲劇團演員在後臺化妝。
-
「文藝星天地」廬劇小生 以腔傳情
導言說起廬劇,相信咱們合肥的觀眾朋友們並不陌生,它是安徽省地方傳統戲劇,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演員無疑是戲劇中最重要的生命之一,傳統的廬劇之所以能夠蓬勃發展,正是因為在這過程中不斷湧入了很多新的血液、新的力量。
-
廬劇現代戲《馬郢計劃》入選安徽省脫貧攻堅題材優秀劇目展演
央廣網合肥11月23日消息(記者徐鵬 通訊員施政)由中共安徽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和旅遊廳、省文聯、 省扶貧辦共同舉辦的「奮進新時代 共圓小康夢一一全省脫貧攻堅題材優秀劇目展演」將於2020年11月-12月在安徽大劇院演出。
-
非遺傳承人談廬劇傳承發展:機遇和挑戰並存
8月30日晚,由安徽省文化和旅遊廳扶持,合肥市委宣傳部立項投資,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的廬劇大型原創劇目《等不到今生等來世》在安徽大劇院首演。合肥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供圖中新網合肥8月31日電(記者 張強)8月30日晚,安徽大劇院熱鬧非凡,廬劇大型原創劇目《等不到今生等來世》在此首演。對於「廬劇人」來說,這是件喜事、大事。
-
廬劇《情意緣》進京首演成功
當晚的北京長安大戲院內座無虛席,從19:30演出正式開始,到21:40落幕,兩個多小時的時間內,隨著劇情的推進,精彩處掌聲陣陣。演員謝幕時,觀眾都還坐在座位上鼓掌,久久不願離開。 對於這一幕幕,劇本投資人、劇本創作人、民營劇團雨中語廬劇團團長宣祥友激動不已,他說:「我們就是希望用古典劇來演繹現代社會的正能量!」
-
首部廬劇電影《啊!媽媽》亮相北京電影節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吳曉東)首部廬劇電影《啊!媽媽》近日受邀參加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的戲曲電影展映、第五屆戲曲電影線上論壇暨展映等活動,受到廣大廬劇戲迷和影迷的關注。2015年以來,合肥演藝股份有限公司陸續創作了以大別山革命老區為背景的「大別山紅軍三部曲」:舞劇《立夏》,廬劇《等不到今生等來世》,廬劇電影《啊!媽媽》,謳歌大別山革命老區兒女為紅軍做出犧牲和奉獻,感召新時代兒女為創造美好未來而努力拼搏。廬劇電影《啊!媽媽》講述的是1934年秋的大別山根據地,賀家村年輕姑娘賀冬蘭為掩護紅軍安全撤離,毅然決然地承擔起養育紅軍遺孤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