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交通環線二郎站開通後,二郎這個地名再次吸引了市民的注意。二郎這個地名是怎麼來的呢?二郎是否就是二郎關呢?20日,記者採訪了重慶市地名專家李正權,他向記者解釋,二郎現屬於九龍坡區,地勢較為平坦,在繁華城區,高樓大廈林立,設有二郎街道和二郎社區。二郎關現屬沙坪垻區,地處歌樂山上,較為偏僻,現也僅有小路相通,其周邊少有人家居住。兩地直線距離約4公裡,若要步行,可能要走上兩個小時。
▲二郎關
二郎與二郎關都得名於二郎廟
「二郎和二郎關的得名都源於二郎廟。」李正權介紹,舊時,川渝地區到處都有川主廟、二郎廟,幾乎每個鄉鎮都有一座,或者是川主廟,或者是二郎廟。川主廟供奉的是修建都江堰的蜀郡太守李冰,二郎廟供奉的是二郎神。不過,二郎廟供奉的二郎神並不是《西遊記》裡的楊戩,而是李冰的二兒子李二郎。
川人供奉李冰,那是沒得說的。都江堰至今擺在那兒,依然起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但為何又要供奉李冰的兒子呢?為何又只供奉李冰的二兒子呢?李正權介紹,這主要還是來自於「二郎擒龍治水」的傳說。
據介紹,為了治理岷江洪水,李冰派李二郎到上遊查看。「李二郎來到玉壘山,碰到驪山老母。驪山老母告訴他,要消除水患,就必須制服岷江裡的孽龍。李二郎和他的梅山兄弟化裝成童男童女,讓驪山老母送給孽龍當貢品。孽龍吞下後,肚子痛得不得了,哇哇一吐,把李二郎吐了出來。李二郎早就用鐵鏈拴住了孽龍的心,把孽龍拖回都江堰,丟在寶瓶口的水裡面,讓他把嘴巴張起往寶瓶口吐水,那地方就叫作了伏龍潭。有了寶瓶口,岷江水一分為二,有了內江、外江。李冰就此建成了都江堰,於是就有了沃野千裡的天府之國。」李正權說。
▲二郎和二郎關得名於二郎廟
二郎神蹺「二郎腿」
生活中,無論是坐在辦公室的上班族還是在戶外工作或者是休閒的人群,大部分人都有做過一個動作,那就是蹺二郎腿。有些人還有一坐下來就蹺二郎腿的習慣,但你知道「二郎腿」的由來嗎?
「二郎的二郎廟在什麼地方,有多大規模,像什麼樣兒,如今已經不知道了。我們只知道,二郎廟供奉的二郎神不僅像常人一樣長著兩隻眼睛,而且額頭上還長有一個豎起的眼睛,叫作縱目。他手上拿著三尖兩刃刀,身邊還跟著一條獵犬。」李正權解釋,川渝地區供奉的二郎神有一個獨特之處,就是他是架腿而坐,還蹺著一條腳,大家習慣性的動作蹺「二郎腿」,就是這樣來的。
二郎關曾發生多次激戰
《巴縣誌》說:二郎關在「城西四十五裡,自車歇鋪石磴而上,五裡許抵山巔,復傍巖曲折,萬仞深壑,一門洞開,斯又為佛圖關之鎖鑰。」
「車歇鋪就是現在的上橋,正處於二郎與二郎關中間。」李正權解釋,舊時,二郎關關口處也有一座二郎廟,關即以廟而得名。重慶城三面環水,從巴國時開始,其威脅主要來自東西兩面,例如東面的楚國和西面的蜀國。從東面來攻打,只能走水路,於是築有捍(扦)關(湖北清江或西陵峽口)、江關(瞿塘峽)、陽關(銅鑼峽)三關。為捍衛重慶城,在其西面也築有三關,龍洞關(在白市驛坡上)、二郎關、佛圖關。三關一破,劍指通遠門,重慶城就岌岌可危。
歷史上,二郎關曾發生多次激戰,最著名的是秦良玉帶兵剿滅奢崇明叛軍。「秦良玉領兵在白市驛、馬廟等地打敗叛軍,乘勝追擊,奪取了龍洞關,佔據了中梁山西、中兩嶺,進逼東嶺的二郎關。」李正權解釋,在秦良玉軍連續攻擊下,叛軍統帥黑蓬頭被秦軍活捉,當了俘虜。秦良玉奪取二郎關,斬俘無數,取得大勝。隨後,秦良玉又攻下佛圖關,恢復重慶城。
據了解,清康熙年間任重慶鎮中營遊擊的淅江人魯岱,曾率部路過二郎關,寫了一詩:「嚴關今不閉,自古豈虛名。峻岭礙雲路,危峰觸玉京。佛圖郊已近,此地戍非輕。未雨終難必,綢繆空復情。」
▲二郎關位於中梁山上,上山下山都還可以走在當年的石板路上。
二郎與二郎關並不是一回事
「民國初年軍閥混戰,1923年,鄧錫侯的第一軍與楊森第二軍在二郎關一帶打了兩天兩夜。楊森不敵,二郎關失守。鄧錫候佔領二郎關,直趨佛圖關,奪下重慶城。據說,二郎關就因此次戰亂而毀。」在李正權看來,古代所謂的「關」是相當簡陋的,無非是一堵城牆,中間一個城門而已。如果地形開闊,也可能建一座小城,可以據城固守。「軍閥混戰時已經是有炮了,雖然可能只是迫擊炮之類,那關城也經不起炮彈和TNT炸藥的轟擊,毀棄也就很自然。」
據了解,1937年向楚在《巴縣誌》中將二郎關列入古蹟,稱「關已毀」。「不過,雖然關不存在了,但那二郎廟卻還存在到上個世紀50年代,那廟宇的殿房還被當作私塾的教室。1949年後私塾停辦,那房屋無人居住,因失修而垮塌無存。」李正權稱,二郎與二郎關都位於東大道上。東大道是成都到重慶的官道,也稱驛道。二郎關位於中梁山上,上山下山都還可以走在當年的石板路上,其景優美,可以引發人們的懷古之思。而二郎關與二郎車水馬龍的繁華完全是另一碼事。「對比一下,或許更有意思。」
▲二郎立交
重慶晚報·慢新聞爆料郵箱:3159339320@qq.com
——END——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周小平 實習生 王子燁 受訪者供圖(部分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