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增加近1歲

2020-12-09 騰訊網

一、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增加近1歲!

10月28日,國新辦就「十三五」衛生健康改革發展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於學軍表示,從2015年到2019年底,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從76.3歲提高到77.3歲。2019年二孩及以上孩次佔比為59.5%。

於學軍表示,從2015年到2019年底,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從76.3歲提高到77.3歲,也就是說4年提高了1歲。孕產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分別從20.1/10萬、8.1‰、10.7‰降至17.8/10萬、5.6‰、7.8‰,主要健康指標總體上優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個人衛生支出佔衛生總費用的比重降至28.4%,健康中國建設取得良好開局。

於學軍表示,婦幼保健和計劃生育服務管理繼續加強,積極推進健康老齡化。有序調整完善生育政策,2019年二孩及以上孩次佔比為59.5%。同時完善相關配套政策,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全面加強出生缺陷綜合防治,開展五類殘疾兒童篩查、診斷和康複試點工作。加強老年健康教育和預防保健,大力發展醫養結合,為居家老人提供醫療服務的機構達到4萬多家,每年免費為65歲以上老人進行健康體檢。

此外,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服務可及性不斷提高。優化醫療資源配置,啟動國家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完善縣域醫療衛生服務體系,84%的縣級醫院達到二級及以上醫院水平。從2015—2019年,每萬人全科醫生數從1.38人增長到2.61人,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從5.11張增長到6.3張,執業(助理)醫師數從2.22人增長到2.77人,註冊護士數從2.37人增長到3.18人。近90%的家庭15分鐘內能夠到達最近醫療點。

二、哪些因素影響中國平均壽命?

1、積極因子:經濟收入

如果將中國當代人均GDP值拉一條曲線,同時也把近60年的人均預期壽命值畫一條曲線,二者都是從西南向東北攀升,經濟收入與國民預期壽命值之間存在某種關係。

據人口學家薩繆爾·普勒斯頓研究,經濟收入和人均預期壽命之間存在著強相關關係。通過對全世界各個國家進行經驗研究,普勒斯頓發現,一般來說,出生在富裕國家的個體要比生活在貧窮國家活得更長久。這一發現被稱為經典的「普勒斯頓曲線」。

在不考慮遺傳、教育、醫療、環境等因素的前提下,根據人均GDP和人均預期壽命兩相數據,可以預期的是,中國居民在人均收入有較大增長潛力的情況下,人均預期壽命可以繼續增加。

2、消極因子:重大疾病患病率

經濟因素對於人均預期壽命的影響是積極的,另一面,重大疾病的患病率卻是消極的。記者再次通過世界衛生組織資料庫,列出全球144個國家(部分國家未公布)人均預期壽命和愛滋病患病率數據,可以發現,非洲部分國家較高愛滋病患病率、低人均預期壽命,歐美日等國家低愛滋病患病率、高人均預期壽命。全球愛滋病患病率最高的國家是非洲的史瓦帝尼,愛滋患病率高達27.73%,人均預期壽命只有58.9歲。

雖然史瓦帝尼的高愛滋病患病率並不是導致其低人均預期壽命值的決定因素,但高愛滋病患病率表明了該國極差的醫療設施水平,極少的民眾能夠享受到醫療衛生服務,從而提升了死亡率。

重大疾病,如愛滋、癌症、心臟病等惡性疾病,成為制約一國國民預期壽命的重要因素。

無論人均GDP還是重大疾病患病率都不與人均預期壽命構成因果關係,人均預期壽命的高低是多重因素相互交織的結果。

薩繆爾·普勒斯頓的研究揭示了一個現象,當人均GDP累計到一定程度時,人均預期壽命的增長曲線變得極其平緩,即早期人均GDP的增長會極大程度上促進民眾的預期壽命;但收入變得中等偏上後,必須在食品安全、醫療、教育、公共安全、疾控工作等多方面提高才能有效地提升國民的預期壽命。

人均壽命延長無疑是個好消息,作為個人,我們要做的是注重自己的身體健康,保護好自己的生命。

相關焦點

  • 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增加近1歲
    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增加近1歲時間:2020-10-28 18:07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增加近1歲 【我國人均壽命4年提高1歲】記者從10月28日國新辦舉行的十三五衛生健康事業改革發展情況發布會上獲悉,我國人均壽命4年提高了1歲。
  • 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增加近1歲 人均預期壽命是什麼意思
    從2015年到2019年底,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從76.3歲提高到77.3歲,也就是說4年提高了1歲。孕產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分別從20.1/10萬、8.1‰、10.7‰降至17.8/10萬、5.6‰、7.8‰,主要健康指標總體上優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個人衛生支出佔衛生總費用的比重降至28.4%,健康中國建設取得良好開局。
  • 77.3歲!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增加近1歲
    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增加近1歲 2020-11-10 12: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增加近1歲 健康中國建設取得良好開局
    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增加近1歲 健康中國建設取得良好開局時間:2020-10-28 19:3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增加近1歲 健康中國建設取得良好開局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於學軍在會上介紹,國家衛生健康委全力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推動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
  • 2015年至2019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增加近1歲
    記者從會上了解到,「十三五」期間,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從2015年的76.34歲提高到2019年的77.3歲,全國孕產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分別由2015年的20.1/10萬、8.1‰、10.7‰下降到2019年的17.8/10萬、5.6‰、7.8‰。
  • 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增加近1歲,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翻一番
    從2015年到2019年底,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從76.3歲提高到77.3歲。主要健康指標總體上優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個人衛生支出佔衛生總費用的比重降至28.4%。居民健康素養水平明顯提升,從2015年的10.25%提高到2019年19.17%,到今年年底,居民健康素養平均水平在「十三五」期間翻了一番。近90%的家庭15分鐘內能夠到達最近醫療點。
  • 2020年人均預期壽命77歲
    新京報訊 (記者蔣彥鑫)2012中國衛生論壇昨日舉行,衛生部部長陳竺在發布「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報告時提出,2020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7歲,比現在提高兩歲多。  報告提出十個具體目標,國民主要健康指標進一步改善。
  • 衛健委最新數據:2018年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達77歲(圖)
    日前,國家衛健委發布《2018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公報顯示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由2017年的76.7歲提高到2018年的77.0歲,孕產婦死亡率從19.6/10萬下降到18.3/10萬,嬰兒死亡率從6.8‰下降到6.1‰。
  • 國家衛健委發布統計公報:2018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77歲
    新華社北京5月27日電(記者屈婷、陳聰)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近日發布的《2018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由2017年的76.7歲提高到2018年的77.0歲,孕產婦死亡率從19.6/10萬下降到18.3/10萬,嬰兒死亡率從6.8‰下降到6.1‰。
  • 2020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在2015年基礎上提高1歲
    記者吹風會上獲悉,2020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力爭提高到77歲。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馬曉偉在會上介紹「十三五」衛生與健康規劃時說,規劃提出的發展目標是到2020年,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基本建立,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人均預期壽命在2015年基礎上提高1歲。
  • 雲南人均預期壽命75.1歲 成為全國壽命進步幅度最大省份
    11月13日,中國雲南省委召開《中共雲南省委 雲南省人民政府關於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新聞發布會上獲悉,雲南省人均預期壽命75.1歲,是全國壽命進步幅度最大的省份。106所,位列全國第8位;縣域內就診率提高至89.45%;全省孕產婦死亡率14.47/10萬,嬰兒死亡率5.07‰,優於全國平均水平;人均預期壽命75.1歲,是全國進步幅度最大的省份。
  • 2019年底中國人均預期壽命達77.3歲 「十三五」提高1歲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於學軍介紹,從2015年到2019年底,中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從76.3歲提高到77.3歲,4年提高了1歲。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於學軍 來源:中國網於學軍介紹,國家衛生健康委推動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
  • 2020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增一歲 有哪些新挑戰
    根據「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要增加一歲。人均預期壽命受社會經濟條件和醫療水平限制,可以反映出國民生活質量的高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全球平均預期壽命為男性68.1歲,女性72.7歲,其中高收入國家和貧困國家男性差距能達16歲,而女性則高達19歲。
  • 各地人均預期壽命比拼:北上港澳碾壓「長壽之鄉」
    也正因如此,我國的香港、上海、北京等地,人均預期壽命都已超過80歲,排名穩居前列。港澳滬預期壽命排名前三目前,我國人均預期壽命超過80歲的已有6地,從高到低分別是:香港、澳門、上海、北京、天津、臺灣,均領先於其他地區。而從全球範圍來看,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人均預期壽命可謂脫穎而出。
  • 全國人均預期壽命超過80歲的城市榜單
    全國人均預期壽命超過80歲的城市榜單,廣東省珠海市和廣州市入圍,江蘇省和浙江省真的好強大,深圳市榜上無名。根據最新各省市疾病控制中心資料預測,人均預期壽命最高的城市是上海市,人均預期壽命達到83.13歲。
  • 81.98歲!2019年湖州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出爐
    記者從湖州市疾控中心獲悉,2019年湖州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出爐,達到81.98歲。圖片來源於網絡11年間人均預期壽命增長了4.96歲人均預期壽命,簡單地說,就是在假定當前的各年齡組死亡率保持不變的情況下,新出生人口平均預期可存活的年數。它是怎麼算出來的呢?
  • 國家衛健委:2019年中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7.3歲
    根據國家衛健委發布的統計公報,2019年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7.3歲,比2015年提高0.96歲,主要健康指標總體上居於中高收入國家前列。人均預期壽命的延長見證了「十三五」時期我國醫療衛生體系的不斷提升。
  • 人均預期壽命是怎麼算的 明年或發「健康期望壽命」
    (圖1)日前,上海市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發布了一項數據:2016年上海人均預期壽命再創新高,達83.18歲。什麼是人均預期壽命?人均預期壽命的提高有什麼意義?人均預期壽命是綜合指標數據顯示,上海的人均預期壽命從1990年的75.46歲提升到2016年的83.18歲,這個數字不僅在中國內地居先,且緊追全球最高人均預期壽命國家———日本的83.7歲和瑞士的83.4歲。在上海的《「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已將保持較高居民平均預期壽命列入了指標。
  • 天津市人均預期壽命已經達到80.65歲
    它的人均預期壽命已經達到80.65歲。嬰兒死亡率達到千分之5.1。母嬰死亡率達到10萬分之9.6,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到百分之百。紀念大會上,國家人口計生委黨組副書記趙白鴿表示,今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將達到70億,因此,聯合國將今年世界人口日的主題定為「70億人的世界」。70億意味著新的挑戰、新的機遇,同時要求我們持續並強化我們的責任和應對政策。
  • 2019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是77.3歲,不是說「您能活77.3歲」
    按照國家衛健委公開的信息,2019年中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為77.3歲,比2018年的77歲提升了0.3歲,比2017年的76.4歲提高了近1歲。這充分體現了中國的民生、醫療、經濟等諸多領域繼續保持較高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