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增加近1歲!
10月28日,國新辦就「十三五」衛生健康改革發展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於學軍表示,從2015年到2019年底,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從76.3歲提高到77.3歲。2019年二孩及以上孩次佔比為59.5%。
於學軍表示,從2015年到2019年底,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從76.3歲提高到77.3歲,也就是說4年提高了1歲。孕產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分別從20.1/10萬、8.1‰、10.7‰降至17.8/10萬、5.6‰、7.8‰,主要健康指標總體上優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個人衛生支出佔衛生總費用的比重降至28.4%,健康中國建設取得良好開局。
於學軍表示,婦幼保健和計劃生育服務管理繼續加強,積極推進健康老齡化。有序調整完善生育政策,2019年二孩及以上孩次佔比為59.5%。同時完善相關配套政策,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全面加強出生缺陷綜合防治,開展五類殘疾兒童篩查、診斷和康複試點工作。加強老年健康教育和預防保健,大力發展醫養結合,為居家老人提供醫療服務的機構達到4萬多家,每年免費為65歲以上老人進行健康體檢。
此外,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服務可及性不斷提高。優化醫療資源配置,啟動國家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完善縣域醫療衛生服務體系,84%的縣級醫院達到二級及以上醫院水平。從2015—2019年,每萬人全科醫生數從1.38人增長到2.61人,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從5.11張增長到6.3張,執業(助理)醫師數從2.22人增長到2.77人,註冊護士數從2.37人增長到3.18人。近90%的家庭15分鐘內能夠到達最近醫療點。
二、哪些因素影響中國平均壽命?
1、積極因子:經濟收入
如果將中國當代人均GDP值拉一條曲線,同時也把近60年的人均預期壽命值畫一條曲線,二者都是從西南向東北攀升,經濟收入與國民預期壽命值之間存在某種關係。
據人口學家薩繆爾·普勒斯頓研究,經濟收入和人均預期壽命之間存在著強相關關係。通過對全世界各個國家進行經驗研究,普勒斯頓發現,一般來說,出生在富裕國家的個體要比生活在貧窮國家活得更長久。這一發現被稱為經典的「普勒斯頓曲線」。
在不考慮遺傳、教育、醫療、環境等因素的前提下,根據人均GDP和人均預期壽命兩相數據,可以預期的是,中國居民在人均收入有較大增長潛力的情況下,人均預期壽命可以繼續增加。
2、消極因子:重大疾病患病率
經濟因素對於人均預期壽命的影響是積極的,另一面,重大疾病的患病率卻是消極的。記者再次通過世界衛生組織資料庫,列出全球144個國家(部分國家未公布)人均預期壽命和愛滋病患病率數據,可以發現,非洲部分國家較高愛滋病患病率、低人均預期壽命,歐美日等國家低愛滋病患病率、高人均預期壽命。全球愛滋病患病率最高的國家是非洲的史瓦帝尼,愛滋患病率高達27.73%,人均預期壽命只有58.9歲。
雖然史瓦帝尼的高愛滋病患病率並不是導致其低人均預期壽命值的決定因素,但高愛滋病患病率表明了該國極差的醫療設施水平,極少的民眾能夠享受到醫療衛生服務,從而提升了死亡率。
重大疾病,如愛滋、癌症、心臟病等惡性疾病,成為制約一國國民預期壽命的重要因素。
無論人均GDP還是重大疾病患病率都不與人均預期壽命構成因果關係,人均預期壽命的高低是多重因素相互交織的結果。
薩繆爾·普勒斯頓的研究揭示了一個現象,當人均GDP累計到一定程度時,人均預期壽命的增長曲線變得極其平緩,即早期人均GDP的增長會極大程度上促進民眾的預期壽命;但收入變得中等偏上後,必須在食品安全、醫療、教育、公共安全、疾控工作等多方面提高才能有效地提升國民的預期壽命。
人均壽命延長無疑是個好消息,作為個人,我們要做的是注重自己的身體健康,保護好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