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增加近1歲,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翻一番

2020-12-09 中華網新聞

原標題:國家衛健委:居民健康素養平均水平「十三五」期間翻一番

人民網北京10月28日電(記者崔元苑)2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十三五」衛生健康改革發展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於學軍介紹「十三五」衛生健康改革發展有關情況時指出,國家衛生健康委全力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推動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從2015年到2019年底,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從76.3歲提高到77.3歲。主要健康指標總體上優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個人衛生支出佔衛生總費用的比重降至28.4%。居民健康素養水平明顯提升,從2015年的10.25%提高到2019年19.17%,到今年年底,居民健康素養平均水平在「十三五」期間翻了一番。近90%的家庭15分鐘內能夠到達最近醫療點。

於學軍表示,「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決勝階段,也是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重要時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決策部署,明確了新時代黨的衛生健康工作方針。在這期間,黨中央、國務院召開衛生與健康大會,印發實施《「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全國人大頒布實施《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中醫藥法》,開啟了健康中國建設新徵程、全民健康新時代。

於學軍介紹說,國家衛生健康委全力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推動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從2015年到2019年底,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從76.3歲提高到77.3歲,也就是說4年提高了1歲。孕產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分別從20.1/10萬、8.1‰、10.7‰降至17.8/10萬、5.6‰、7.8‰,主要健康指標總體上優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個人衛生支出佔衛生總費用的比重降至28.4%,健康中國建設取得良好開局。

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健康中國行動啟動實施,共建共享水平逐漸提高。國務院部署實施健康中國行動,成立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著眼全方位幹預健康影響因素、維護全生命周期健康、防控重大疾病,實施15個專項行動,關注健康、追求健康的社會氛圍初步形成。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全面啟動健康城市健康村鎮建設。強化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的理念,我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明顯提升,從2015年的10.25%提高到2019年19.17%,到今年年底我們的健康素養平均水平在「十三五」期間翻了一番。

二是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攻堅克難,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強化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改革,全面推開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取消藥品和耗材加成。開展現代醫院管理制度試點,全面推進以質量為核心、公益性為導向的績效考核。完善醫務人員在基層工作的薪酬、職稱等激勵機制。推進醫聯體建設和縣域綜合醫改,推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本醫保參保覆蓋面穩定在95%以上。基本藥物數量由520種增加到685種。推進藥品集中採購和使用,試點藥品中選價格平均降幅52%以上,打通降價藥進醫院「最後一公裡」,將政策紅利引導到臨床端。改革完善行業綜合監管制度。促進健康產業和社會辦醫規範發展,努力滿足群眾多樣化、差異化健康需求。

三是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服務可及性不斷提高。優化醫療資源配置,啟動國家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完善縣域醫療衛生服務體系,84%的縣級醫院達到二級及以上醫院水平。從2015—2019年,每萬人全科醫生數從1.38人增長到2.61人,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從5.11張增長到6.3張,執業(助理)醫師數從2.22人增長到2.77人,註冊護士數從2.37人增長到3.18人。近90%的家庭15分鐘內能夠到達最近醫療點。

四是圍繞「基本醫療有保障」目標持續發力,健康扶貧成效顯著。確定縣醫院能力建設、「縣鄉一體、鄉村一體」機制建設、鄉村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3個主攻方向,將符合條件的貧困縣縣醫院納入全民健康保障工程,組織三級醫院「組團式」幫扶貧困縣縣醫院,遠程醫療服務覆蓋所有國家級貧困縣和邊遠地區。大病專項救治病種擴大到30種,累計分類救治貧困患者1900多萬人,近1000萬因病致貧返貧戶成功脫貧。

五是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公共衛生整體實力再上新臺階。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標準從2015年的40元提高到今年的74元,免費向全體城鄉居民提供14大類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優化重大傳染病防控策略,實施職業病、地方病三年攻堅行動,實施擴大國家免疫規劃,擴大癌症早診早治覆蓋人群,2019年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比2015年降低10.8%。

六是婦幼保健和計劃生育服務管理繼續加強,積極推進健康老齡化。有序調整完善生育政策,2019年二孩及以上孩次佔比為59.5%。同時完善相關配套政策,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全面加強出生缺陷綜合防治,開展五類殘疾兒童篩查、診斷和康複試點工作。加強老年健康教育和預防保健,大力發展醫養結合,為居家老人提供醫療服務的機構達到4萬多家,每年免費為65歲以上老人進行健康體檢。

七是完善激發和釋放活力的政策機制,中醫藥守正創新邁出新步伐。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國務院召開全國中醫藥大會,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質量提升等全面推進。全國現有中醫機構6.5萬多個,年診療量約11.6億人次,中西醫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維護人民健康。

於學軍表示,十九屆五中全會描繪出「十四五」時期國家發展藍圖和二O三五年發展遠景,也將對全面深化實施健康中國戰略作出系統謀劃。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五中全會精神,精準落實各項任務,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不斷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

相關焦點

  • 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增加近1歲
    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增加近1歲時間:2020-10-28 18:07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增加近1歲 【我國人均壽命4年提高1歲】記者從10月28日國新辦舉行的十三五衛生健康事業改革發展情況發布會上獲悉,我國人均壽命4年提高了1歲。
  • 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增加近1歲
    一、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增加近1歲!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於學軍表示,從2015年到2019年底,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從76.3歲提高到77.3歲。2019年二孩及以上孩次佔比為59.5%。 於學軍表示,從2015年到2019年底,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從76.3歲提高到77.3歲,也就是說4年提高了1歲。
  • 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增加近1歲 健康中國建設取得良好開局
    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增加近1歲 健康中國建設取得良好開局時間:2020-10-28 19:31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增加近1歲 健康中國建設取得良好開局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於學軍在會上介紹,國家衛生健康委全力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推動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
  • 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增加近1歲 人均預期壽命是什麼意思
    央視網消息:10月28日,國新辦舉行「十三五」衛生健康事業改革發展情況發布會。  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於學軍介紹到,國家衛生健康委全力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推動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 從2015年到2019年底,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從76.3歲提高到77.3歲,也就是說4年提高了1歲。
  • 77.3歲!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增加近1歲
    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增加近1歲 2020-11-10 12: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2019年底中國人均預期壽命達77.3歲 「十三五」提高1歲
    中新經緯客戶端10月28日電 28日,國新辦就「十三五」衛生健康改革發展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於學軍介紹,從2015年到2019年底,中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從76.3歲提高到77.3歲,4年提高了1歲。
  • 預期壽命達77.3歲,主要健康指標總體上優於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這5年,中國交出了一份沉甸甸、高質量的「健康答卷」。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從2015年的76.34歲提高到2019年的77.3歲,增加了1歲。主要健康指標總體上居於中高收入國家前列,個人衛生支出佔衛生總費用的比重降至28.4%。
  • 2015年至2019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增加近1歲
    10月28日,國新辦就「十三五」衛生健康改革發展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記者從會上了解到,「十三五」期間,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從2015年的76.34歲提高到2019年的77.3歲,全國孕產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分別由2015年的20.1/10萬、8.1‰、10.7‰下降到2019年的17.8/10萬、5.6‰、7.8‰。
  • 人均預期壽命是怎麼算的 明年或發「健康期望壽命」
    人均預期壽命是綜合指標數據顯示,上海的人均預期壽命從1990年的75.46歲提升到2016年的83.18歲,這個數字不僅在中國內地居先,且緊追全球最高人均預期壽命國家———日本的83.7歲和瑞士的83.4歲。在上海的《「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已將保持較高居民平均預期壽命列入了指標。
  • 衛健委最新數據:2018年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達77歲(圖)
    日前,國家衛健委發布《2018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公報顯示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由2017年的76.7歲提高到2018年的77.0歲,孕產婦死亡率從19.6/10萬下降到18.3/10萬,嬰兒死亡率從6.8‰下降到6.1‰。
  • 70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翻了一倍多
    70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從35歲增長到77歲,翻了一倍還多。81歲的退休教師陳志祥在陝西西安長大。記憶裡,小時候一年到頭吃不上肉。疫病流行的時候,一旦染上,基本沒得治。「那時候缺吃少穿,更談不上什麼醫療保障,很多人三四十歲就離世了,能活到60歲,就算是高壽了。」
  • 國家衛健委:2019年中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7.3歲
    根據國家衛健委發布的統計公報,2019年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7.3歲,比2015年提高0.96歲,主要健康指標總體上居於中高收入國家前列。人均預期壽命的延長見證了「十三五」時期我國醫療衛生體系的不斷提升。
  • 雲南人均預期壽命75.1歲 成為全國壽命進步幅度最大省份
    11月13日,中國雲南省委召開《中共雲南省委 雲南省人民政府關於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新聞發布會上獲悉,雲南省人均預期壽命75.1歲,是全國壽命進步幅度最大的省份。106所,位列全國第8位;縣域內就診率提高至89.45%;全省孕產婦死亡率14.47/10萬,嬰兒死亡率5.07‰,優於全國平均水平;人均預期壽命75.1歲,是全國進步幅度最大的省份。
  • 81.98歲!2019年湖州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出爐
    健康長壽是每個人的心願。記者從湖州市疾控中心獲悉,2019年湖州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出爐,達到81.98歲。圖片來源於網絡11年間人均預期壽命增長了4.96歲人均預期壽命,簡單地說,就是在假定當前的各年齡組死亡率保持不變的情況下,新出生人口平均預期可存活的年數。它是怎麼算出來的呢?
  • 2020年人均預期壽命77歲
    新京報訊 (記者蔣彥鑫)2012中國衛生論壇昨日舉行,衛生部部長陳竺在發布「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報告時提出,2020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7歲,比現在提高兩歲多。  報告提出十個具體目標,國民主要健康指標進一步改善。
  • 2018年中國人均健康預期壽命僅為68.7歲
    2018年中國人均健康預期壽命僅為68.7歲 2019-11-02 11:43:42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李亞南| 字號:A+ | A- 【人均壽命68.7歲】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老齡健康司司長王海東1日在國家衛健委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老年人健康狀況不容樂觀,2018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為77.0歲,但人均健康預期壽命僅為68.7歲。
  • 2019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是77.3歲,不是說「您能活77.3歲」
    按照國家衛健委公開的信息,2019年中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為77.3歲,比2018年的77歲提升了0.3歲,比2017年的76.4歲提高了近1歲。這充分體現了中國的民生、醫療、經濟等諸多領域繼續保持較高增長。
  • 國家衛健委發布統計公報:2018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77歲
    新華社北京5月27日電(記者屈婷、陳聰)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近日發布的《2018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由2017年的76.7歲提高到2018年的77.0歲,孕產婦死亡率從19.6/10萬下降到18.3/10萬,嬰兒死亡率從6.8‰下降到6.1‰。
  • 2019年中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到77.3歲
    國家衛健委網站消息,6月5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2019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公報》顯示,居民人均預期壽命由2018年的77.0歲提高到2019年的77.3歲,孕產婦死亡率從18.3/10萬下降到17.8/10萬,嬰兒死亡率從6.1‰下降到5.6‰。
  • 2020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在2015年基礎上提高1歲
    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現場央視網消息: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16年12月23日下午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廳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請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馬曉偉介紹《「十三五」衛生與健康規劃》,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務院醫改辦主任王賀勝介紹《「十三五」期間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