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2 15:54 |上虞日報-浙江新聞客戶端通訊員 戴哲恆
太平山溪水長流
上虞歷史上曾有過四次著名的文化大聚會:舜會百官、東山雅聚、蓋水含英、春暉集賢。而其中舜會百官是眾臣商討國是的延續;東山雅聚是治國理政智慧火花的碰撞;蓋水含英是吟詩作畫激情的提升;春暉集賢是開創新學謀求共和的傳播。這些富有上虞個性特色且又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事件,如今已為不少學者所肯定並加以研究。但歷史上太平山的名士聚會不可小覷,因太平山聚會歷史之悠、延續之久、規模之盛、名流之眾,對中華文化、人類文明的影響之深,不僅進一步豐富了上虞頗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人文內涵,同時更對中國道家文化起到深遠的影響。可以說,當今發掘太平山特有的道家文化,對於建設「人文上虞」有著非同凡響的意義。
太平山,據光緒上虞《輿地誌》云:其形如傘,亦名傘山。相傳吳道士于吉築館於此山,山有煉丹石,如簟,方闊數丈。下有柱石二,高可八九尺,如數石甕然,撐拄四角若屋,中折為二,題曰太平山。有隱者題其壁曰:「太平山色翠重重,勾漏丹砂隱碧峰。」為葛洪修煉之所,山跨姚、虞二邑之境,在今上虞南部陳溪鄉南端,連接餘姚、嵊州北,在道家中有極高的地位,被道家視為仙山,是浙東地區著名的道家聖地。
葛洪、于吉
太平山道家文化的淵源
這座歷史上的道教名山,文化底蘊積澱深厚、人文資深豐厚,自古就有不少名士高道來此修身,也有不少隱士在此悠遊林泉,與中國道教文化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古往今來,蒞臨者代不乏人。相傳早在春秋時期,方士計然(中國最早的經濟家、春秋末期著名謀略家、實業家,主管越國財政、謀劃富民強國的經濟發展規劃,使越王勾踐「十年生聚」的復國雪恥之計得以順利實施)帶領徒弟範蠡、文種、靈姑浮(均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越國重臣,堪稱越王勾踐的左右臂膀,為越國的振興立下了汗馬功勞)遊歷於此,隱修、煉丹、弈棋、休養生息,山頂的棋盤巖為主峰,在雲霧中若隱若現、繚繞萬般,疑是人間仙境,迷茫中略帶有仙氣,因而聞名。
東漢三國時,高道于吉(道教兩大門派之符籙派創始人)南遊吳越之地會稽時到此忽見太平山風景純秀、山勢壯美、幽景茂盛,被這仙境給深深地感染、吸引,便產生了隱逸之念,在此壘築石室(在光緒《上虞縣誌校續》載:「今石室左,有道士舊墓尚存,即吉築館之地,又有堂基在焉。」)棲居、煉丹、施藥、潛心著作,整理道教秘籍《太平青錄》共170卷366章神書並藏在此,故而經名取自於山名,名傳天下,據說能助人太平吉祥,是道教文化的扛鼎之作,現存在明朝《正統道藏》中有57卷。
一塵道長講述太平山
《太平經》成就了太平山
《太平經》又名《太平青領書》,是繼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礎上編著而成,是道教早期的主要經典,道教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其流傳廣泛、內容廣博,從思想內容上分析,是宣揚天與人之間的感應關係,主張「奉天地,順五行」為本,期間也有匡國興邦之術。該書內容龐雜,但從中也不乏反映貧民大眾苦疾與要求的思想,對當時社會現實產生了重大影響,對後世道家思想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一直傳播於世。可以說,自道教問世以來,《太平經》就成為道教的首部經書,也是中國道教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被後世驚嘆:「博大精深!」該經文從自然現象、社會事實、因果關係以及人類的處世態度、治國法則、個人修身立命等諸多方面作出了關聯的闡述,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在後人的傳布下,此經大行於世,而它的誕生,即完成人生的太平大道。
《太平經》標誌著中國道教文化的真正形成。這更像是一套具備養生健體的修道理論與方法,一部綜合集治國、安民、驅邪、避災、治病的社會、信仰、宗教、養生、保健等要義的厚重文化百科全書。它的問世,更標誌著中國道教逐步走向成熟發展期,包含著古代眾多道家思想、學術思想、宗教信仰中的產物。其中不僅「社會平等、財產公有、自食其力、互助互愛」是世界太平的根本條件和思想,還提出了修道的煉養法和需繼承、弘揚的社會公益思想,甚至對現代價值觀也影響深遠,享有道教最初醞釀與形成過程中「宣言書」之譽。後來魏伯陽所著的《周易參同契》(享有「萬古丹經王」之譽)就貫穿蘊含著《太平經》的精髓要義,《太平經》也最終成就了太平山成為歷朝歷代名道文士們心中的風情勝地,其影響久而不衰。魏晉時期竹林七賢的嵇康(精通玄學,是玄學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強調道家的自然,提出及崇尚玄化潛通理想)等思想和生活也曾或多或少受到這種文化的薰陶與影響。
攀登太平山龍潭
太平山名賢薈萃
在于吉之後,東漢的大儒梅福也曾隱居於此修仙煉道。東晉著名道教理論家、學者、醫學家、煉丹家葛洪(葛玄侄孫,世稱「小仙翁」,創立道教丹鼎派體系)因尋仙覓古,慕名雲遊來到太平山,暫住隱匿於此後苦心修煉, 而留有「煉丹石」一塊,他好神仙導養之法,探尋煉丹妙旨,還在採藥之暇從事著述,並作《神仙傳》一書留世。
太平山因人文淵藪而得名,漸漸成為吸引士子遊覽、憑弔的名山,千百年間,有不少名人仰慕而至,尤其是道家名士的聚集之地,布滿了文人墨客的遺蹟、蹤影。名道魏伯陽(東漢煉丹理論奠基人、化學丹經之祖,開創道教丹鼎派,被視為神仙,是上虞古代「三仙六奇人」中三仙之一)、葛玄(人稱「太極葛仙翁」,道教閣皂宗將其奉為祖師,與張道陵、許遜、薩守堅並稱「四大天師」)褚伯玉、顧歡、杜京燦等都曾在此修煉布道、聚徒傳授、隱逸結廬,名士謝敷、孫綽、王羲之、支遁、阮裕、劉獻、孔稚圭、陶弘景(素有「山中宰相」之稱,創立道教茅山派)、謝靈運等,會集於太平山啜茗論道、賞景觀光的名家不絕於途,他們寄情山水之景,歸隱自然,其題詠頗多、雅興不絕、靈感獨到、錦心繡口,期間多有詩文傳頌於世。
唐宋時期,文人雅士、名家墨客多有往來太平山拜謁,到此遊歷者不計勝數,遊覽作詩、著書立說,在此撰就千古傳誦、萬代名揚的詩詞歌賦。唐代孟郊、任翻、丘丹、劉長卿;宋代陸遊、夏庚金、朱熹、王安石等,太平山一時群賢畢至、少長鹹集、講學傳道,作為中國道教文化的策源地、道家名士的集聚地、《太平經》著述地,以道教文化著稱的太平山,承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因與道家文化淵源深厚,在尊教重道的封建時代,久享盛名,在道家文化的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也使太平山成為道家的人間仙境、洞天福地和「山川之美,古來共談」之地。
元代高似孫、周弼、林景熙、王冕、韓性、劉履;明代劉伯溫、王陽明、鄭三俊;清代褚維垕、王稼軒等歷朝歷代名士皆慕名而至。明清時上虞賢士徐子麟、徐學詩(上虞四諫之一)叔侄,徐觀復、徐維賢、徐允達等也曾數臨其山,瞻仰先賢遺蹟、探尋歷史古韻、領略道家仙風,並各賦詩詠贊太平山,除歌頌、吟詠人文風光外,還描寫了大量景觀,不僅留下東晉葛洪煉丹的史實資料,更撰寫了南北朝時期文人雅興的壯大場景。
無數的文人騷客遊歷太平山,他們引領學界風騷,先後隱逸遊覽、談玄論道、吟詩作樂、文酒會舞、開館聚徒授業,並留有大批珍貴墨寶,涉足造訪於太平山麓,尋找先賢蹤跡,作為時代弄潮兒在各自領域裡精研深慮、繼往開來,為學術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民的生活改善與人格方面的重塑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他們的高尚氣節、嶙峋風骨更是當時那個時代知識分子中最具備的楷模典型,也是他們一生中的偉大抱負,產生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詩文篇章與神奇的民間傳說,這無疑給幽美恬靜的太平山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他們因太平山之聚,道教興盛、名動朝野,在名山勝水間盛名無虛,太平山也因此成為南朝道學與玄學的中心。
太平山村古村道
太平山的傳世名作
歷代道家名士慕名前來太平山瞻仰,無數名家來此憑弔或尋求靈異,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篇章。東晉著名隱士、古代文學史上的「玄言詩人」孫綽憑自身的天賦才能,創作了多篇詩賦文學,至今部分作品還流傳於世。他自由而又恣肆地揮灑寫下的《太平山銘〈志〉》曰:「嵬峨太平,峻逾華霍。秀嶺樊縕,奇峰挺崿。上幹翠霞,下籠丹壑。有士宴遊,默往寄託。肅形枯林,映心幽漠。亦既覯止,渙焉融滯。懸棟翠微,飛宇雲際。重巒蹇產,洄溪縈帶。被以青松,灑以素籟。流風佇芳,翔雲停靄。」其詩行如流水,氣貫長虹,內容深邃,讀來令人回味。
而一生有著「仕而不得則隱,隱而不甘心則仕,亦仕亦隱」顯著特點的詩人謝靈運(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山水詩派風格開創者、中國山水詩派鼻祖)也曾腳踏「謝公屐」漫遊太平山,最終結合附近周圍的地勢,尋幽探勝般對太平山作了綜合性的描述,寫就傳世《山居賦》,堪稱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韻文形式的地方志,也是上虞首部地方志。他以天才的詩性與情韻,促使中國的山水詩歌從此成為大自然最絢麗的璣珠。
還有陶弘景的經典之作《答謝中書書》:「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把太平山的奇異景觀、精彩風貌給刻畫得淋漓盡致。
在道教兩千多年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太平山可謂使道家名聲大震,除道家相關人物外,因獨特奇觀吸引著眾多學術文人前來修身養性,終留戀於此。他們內心深邃的思想照亮了人們的心路,那不畏艱險、精研醫藥、救世濟民,對太平山懷有深厚的情感,似乎也曾有過陶醉。他們把太平山當做身心寄託之處,逞才使氣之地,其氣質神採、道骨仙韻、風度氣概名留史冊。又外觀世界、內觀身心、潛心著述,揮灑出心中的翰墨情韻,因歷代名流的華麗篇幅,為意蘊深厚,出神入化的秀美山水增色添彩,也佐證了太平山作為道家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太平山千年古道青石板
太平山與日門館
如果說太平山是中國道家文化的重要發源地,那麼「日門館」就是其源頭。日門館地處太平山之東、日門山(據萬曆《新修上虞縣誌》記載:「亦太平山之別名,齊杜京燦嘗築館以居此。」)上,為四明山之餘脈,此館原為褚伯玉所遺,後經弟子杜京燦擴建而成,更名為「日門館」(天師道世家,即道教講習場所),並在此聚徒授學,與顧歡講經開舍。他倆志趣相投,又都擁有豐富的學養與道術,所以談得十分融洽,當時授業者達至近百人。館門兩旁貼有「東霞起暉,開巖引燭」八字對聯;館內種植奇花異草、灌木叢生;館周山巒重岫疊樟、青綠環繞、松風拂熙、竹林茂盛、搖曳多姿;而館中一片琅琅書聲,十分清淨雅致。
後日門館遷至太平山餘脈石筍山下,因庵內有當年陶弘景隱居於此時親手種植圓柏(道教教樹,北方樹種)四株,常有仙鶴飛來栖息於此,被寓意美好祥和,館因此更名為雲鶴庵,如今舊址內僅存當年兩棵千年的參天古柏(為浙江古樹名木,樹齡已逾1500多年),也似乎更好地為今天的四柏庵(明代改稱)平添了濃重的古韻風採,成為虞山舜水中的勝景。
這裡值得我們一提的是,南齊武帝永明八年(490)冬至,陶弘景曾為「日門館」特意撰就《日門館碑記》,文曰:「日門館者,東霞啟暉,開巖引燭,以為名也。先是吳郡杜徵君,聲高兩代,德貫四區,教義宣流,播乎數郡,拓宇太平之東,結架菁山之北,爰以此處幽奇,別就基構,棲集有道,多歷世年。」
歷代高道方士隱逸在太平山朝聖后,多數到雲鶴庵內潛修、講學,故後人認為,一千多年前的日門館為當時最高學府,就相當於現在的北大、清華,是創造學術交流、傳播教育理想的集聚地,而當年那些仙道名士即是今天的院士、教授。
太平山的神奇魅力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太平山這處古老而帶有神秘色彩的地方,歷經千年的風雨滌蕩,如今仍以優美的山野風光和清雅佳境見長,是一份極具內涵的歷史文化遺產。古老的太平山,承載著道家那鬼斧神工、奇觀異景的特殊神韻,其清靈雋永訴說著昔日的輝煌與滄桑。自古以來,許多文士慕名前來太平山拜師會友、遊山賞景,他們心中那種揮之不去的隱逸情結,猶如丘壑萬千中的閒雲野鶴,特別強調養生修道、尋求長生不老之術,那種空谷幽蘭般地怡然自樂和超脫世外的眷戀之情,令世人無比憧憬、為之嚮往,因而他們的寄情山水、抒發感慨,描繪出了一幅幅如詩如畫的山水長卷和一部部經典的傳世篇章,因此也讓後人有幸感觸到他們的胸懷、風度與情操和他們的自信、瀟灑與從容。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太平山所蘊含的美,美得使人心曠神怡、美不勝收,散發出那陣陣古韻氣息。如今它的自然風光、清雅綺麗,已是四明山餘脈的最佳魅力處,讓人久久地沉寂思量,也孕育出特色濃鬱、厚重萬般的中國道家傳統文化與較高的學術價值。
古今輝映,雌雄並英。延綿重巒的太平山如同一條承載著上虞古今名人閃耀、民間百姓福澤延續的龍脈,豐富的歷史人文景觀,可謂集天地之靈氣,流光溢彩、相得益彰,當今天后人研究、發掘、傳承與弘揚道家文化時,總離不開太平山以及聚集於太平山上的道家群體,它將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的瑰寶永久地流傳下去。
149016927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