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歷史上曾有四次著名文化大聚會 然今日探秘太平山歷史文化影響...

2020-12-12 浙江在線

2017-03-22 15:54 |上虞日報-浙江新聞客戶端通訊員 戴哲恆

太平山溪水長流

上虞歷史上曾有過四次著名的文化大聚會:舜會百官、東山雅聚、蓋水含英、春暉集賢。而其中舜會百官是眾臣商討國是的延續;東山雅聚是治國理政智慧火花的碰撞;蓋水含英是吟詩作畫激情的提升;春暉集賢是開創新學謀求共和的傳播。這些富有上虞個性特色且又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的事件,如今已為不少學者所肯定並加以研究。但歷史上太平山的名士聚會不可小覷,因太平山聚會歷史之悠、延續之久、規模之盛、名流之眾,對中華文化、人類文明的影響之深,不僅進一步豐富了上虞頗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人文內涵,同時更對中國道家文化起到深遠的影響。可以說,當今發掘太平山特有的道家文化,對於建設「人文上虞」有著非同凡響的意義。

太平山,據光緒上虞《輿地誌》云:其形如傘,亦名傘山。相傳吳道士于吉築館於此山,山有煉丹石,如簟,方闊數丈。下有柱石二,高可八九尺,如數石甕然,撐拄四角若屋,中折為二,題曰太平山。有隱者題其壁曰:「太平山色翠重重,勾漏丹砂隱碧峰。」為葛洪修煉之所,山跨姚、虞二邑之境,在今上虞南部陳溪鄉南端,連接餘姚、嵊州北,在道家中有極高的地位,被道家視為仙山,是浙東地區著名的道家聖地。

葛洪、于吉

太平山道家文化的淵源

這座歷史上的道教名山,文化底蘊積澱深厚、人文資深豐厚,自古就有不少名士高道來此修身,也有不少隱士在此悠遊林泉,與中國道教文化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古往今來,蒞臨者代不乏人。相傳早在春秋時期,方士計然(中國最早的經濟家、春秋末期著名謀略家、實業家,主管越國財政、謀劃富民強國的經濟發展規劃,使越王勾踐「十年生聚」的復國雪恥之計得以順利實施)帶領徒弟範蠡、文種、靈姑浮(均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越國重臣,堪稱越王勾踐的左右臂膀,為越國的振興立下了汗馬功勞)遊歷於此,隱修、煉丹、弈棋、休養生息,山頂的棋盤巖為主峰,在雲霧中若隱若現、繚繞萬般,疑是人間仙境,迷茫中略帶有仙氣,因而聞名。

東漢三國時,高道于吉(道教兩大門派之符籙派創始人)南遊吳越之地會稽時到此忽見太平山風景純秀、山勢壯美、幽景茂盛,被這仙境給深深地感染、吸引,便產生了隱逸之念,在此壘築石室(在光緒《上虞縣誌校續》載:「今石室左,有道士舊墓尚存,即吉築館之地,又有堂基在焉。」)棲居、煉丹、施藥、潛心著作,整理道教秘籍《太平青錄》共170卷366章神書並藏在此,故而經名取自於山名,名傳天下,據說能助人太平吉祥,是道教文化的扛鼎之作,現存在明朝《正統道藏》中有57卷。

一塵道長講述太平山

《太平經》成就了太平山

《太平經》又名《太平青領書》,是繼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礎上編著而成,是道教早期的主要經典,道教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其流傳廣泛、內容廣博,從思想內容上分析,是宣揚天與人之間的感應關係,主張「奉天地,順五行」為本,期間也有匡國興邦之術。該書內容龐雜,但從中也不乏反映貧民大眾苦疾與要求的思想,對當時社會現實產生了重大影響,對後世道家思想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一直傳播於世。可以說,自道教問世以來,《太平經》就成為道教的首部經書,也是中國道教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被後世驚嘆:「博大精深!」該經文從自然現象、社會事實、因果關係以及人類的處世態度、治國法則、個人修身立命等諸多方面作出了關聯的闡述,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在後人的傳布下,此經大行於世,而它的誕生,即完成人生的太平大道。

《太平經》標誌著中國道教文化的真正形成。這更像是一套具備養生健體的修道理論與方法,一部綜合集治國、安民、驅邪、避災、治病的社會、信仰、宗教、養生、保健等要義的厚重文化百科全書。它的問世,更標誌著中國道教逐步走向成熟發展期,包含著古代眾多道家思想、學術思想、宗教信仰中的產物。其中不僅「社會平等、財產公有、自食其力、互助互愛」是世界太平的根本條件和思想,還提出了修道的煉養法和需繼承、弘揚的社會公益思想,甚至對現代價值觀也影響深遠,享有道教最初醞釀與形成過程中「宣言書」之譽。後來魏伯陽所著的《周易參同契》(享有「萬古丹經王」之譽)就貫穿蘊含著《太平經》的精髓要義,《太平經》也最終成就了太平山成為歷朝歷代名道文士們心中的風情勝地,其影響久而不衰。魏晉時期竹林七賢的嵇康(精通玄學,是玄學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強調道家的自然,提出及崇尚玄化潛通理想)等思想和生活也曾或多或少受到這種文化的薰陶與影響。

攀登太平山龍潭

太平山名賢薈萃

在于吉之後,東漢的大儒梅福也曾隱居於此修仙煉道。東晉著名道教理論家、學者、醫學家、煉丹家葛洪(葛玄侄孫,世稱「小仙翁」,創立道教丹鼎派體系)因尋仙覓古,慕名雲遊來到太平山,暫住隱匿於此後苦心修煉, 而留有「煉丹石」一塊,他好神仙導養之法,探尋煉丹妙旨,還在採藥之暇從事著述,並作《神仙傳》一書留世。

太平山因人文淵藪而得名,漸漸成為吸引士子遊覽、憑弔的名山,千百年間,有不少名人仰慕而至,尤其是道家名士的聚集之地,布滿了文人墨客的遺蹟、蹤影。名道魏伯陽(東漢煉丹理論奠基人、化學丹經之祖,開創道教丹鼎派,被視為神仙,是上虞古代「三仙六奇人」中三仙之一)、葛玄(人稱「太極葛仙翁」,道教閣皂宗將其奉為祖師,與張道陵、許遜、薩守堅並稱「四大天師」)褚伯玉、顧歡、杜京燦等都曾在此修煉布道、聚徒傳授、隱逸結廬,名士謝敷、孫綽、王羲之、支遁、阮裕、劉獻、孔稚圭、陶弘景(素有「山中宰相」之稱,創立道教茅山派)、謝靈運等,會集於太平山啜茗論道、賞景觀光的名家不絕於途,他們寄情山水之景,歸隱自然,其題詠頗多、雅興不絕、靈感獨到、錦心繡口,期間多有詩文傳頌於世。

唐宋時期,文人雅士、名家墨客多有往來太平山拜謁,到此遊歷者不計勝數,遊覽作詩、著書立說,在此撰就千古傳誦、萬代名揚的詩詞歌賦。唐代孟郊、任翻、丘丹、劉長卿;宋代陸遊、夏庚金、朱熹、王安石等,太平山一時群賢畢至、少長鹹集、講學傳道,作為中國道教文化的策源地、道家名士的集聚地、《太平經》著述地,以道教文化著稱的太平山,承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因與道家文化淵源深厚,在尊教重道的封建時代,久享盛名,在道家文化的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也使太平山成為道家的人間仙境、洞天福地和「山川之美,古來共談」之地。

元代高似孫、周弼、林景熙、王冕、韓性、劉履;明代劉伯溫、王陽明、鄭三俊;清代褚維垕、王稼軒等歷朝歷代名士皆慕名而至。明清時上虞賢士徐子麟、徐學詩(上虞四諫之一)叔侄,徐觀復、徐維賢、徐允達等也曾數臨其山,瞻仰先賢遺蹟、探尋歷史古韻、領略道家仙風,並各賦詩詠贊太平山,除歌頌、吟詠人文風光外,還描寫了大量景觀,不僅留下東晉葛洪煉丹的史實資料,更撰寫了南北朝時期文人雅興的壯大場景。

無數的文人騷客遊歷太平山,他們引領學界風騷,先後隱逸遊覽、談玄論道、吟詩作樂、文酒會舞、開館聚徒授業,並留有大批珍貴墨寶,涉足造訪於太平山麓,尋找先賢蹤跡,作為時代弄潮兒在各自領域裡精研深慮、繼往開來,為學術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民的生活改善與人格方面的重塑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他們的高尚氣節、嶙峋風骨更是當時那個時代知識分子中最具備的楷模典型,也是他們一生中的偉大抱負,產生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詩文篇章與神奇的民間傳說,這無疑給幽美恬靜的太平山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他們因太平山之聚,道教興盛、名動朝野,在名山勝水間盛名無虛,太平山也因此成為南朝道學與玄學的中心。

太平山村古村道

太平山的傳世名作

歷代道家名士慕名前來太平山瞻仰,無數名家來此憑弔或尋求靈異,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篇章。東晉著名隱士、古代文學史上的「玄言詩人」孫綽憑自身的天賦才能,創作了多篇詩賦文學,至今部分作品還流傳於世。他自由而又恣肆地揮灑寫下的《太平山銘〈志〉》曰:「嵬峨太平,峻逾華霍。秀嶺樊縕,奇峰挺崿。上幹翠霞,下籠丹壑。有士宴遊,默往寄託。肅形枯林,映心幽漠。亦既覯止,渙焉融滯。懸棟翠微,飛宇雲際。重巒蹇產,洄溪縈帶。被以青松,灑以素籟。流風佇芳,翔雲停靄。」其詩行如流水,氣貫長虹,內容深邃,讀來令人回味。

而一生有著「仕而不得則隱,隱而不甘心則仕,亦仕亦隱」顯著特點的詩人謝靈運(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山水詩派風格開創者、中國山水詩派鼻祖)也曾腳踏「謝公屐」漫遊太平山,最終結合附近周圍的地勢,尋幽探勝般對太平山作了綜合性的描述,寫就傳世《山居賦》,堪稱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韻文形式的地方志,也是上虞首部地方志。他以天才的詩性與情韻,促使中國的山水詩歌從此成為大自然最絢麗的璣珠。

還有陶弘景的經典之作《答謝中書書》:「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把太平山的奇異景觀、精彩風貌給刻畫得淋漓盡致。

在道教兩千多年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太平山可謂使道家名聲大震,除道家相關人物外,因獨特奇觀吸引著眾多學術文人前來修身養性,終留戀於此。他們內心深邃的思想照亮了人們的心路,那不畏艱險、精研醫藥、救世濟民,對太平山懷有深厚的情感,似乎也曾有過陶醉。他們把太平山當做身心寄託之處,逞才使氣之地,其氣質神採、道骨仙韻、風度氣概名留史冊。又外觀世界、內觀身心、潛心著述,揮灑出心中的翰墨情韻,因歷代名流的華麗篇幅,為意蘊深厚,出神入化的秀美山水增色添彩,也佐證了太平山作為道家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太平山千年古道青石板

太平山與日門館

如果說太平山是中國道家文化的重要發源地,那麼「日門館」就是其源頭。日門館地處太平山之東、日門山(據萬曆《新修上虞縣誌》記載:「亦太平山之別名,齊杜京燦嘗築館以居此。」)上,為四明山之餘脈,此館原為褚伯玉所遺,後經弟子杜京燦擴建而成,更名為「日門館」(天師道世家,即道教講習場所),並在此聚徒授學,與顧歡講經開舍。他倆志趣相投,又都擁有豐富的學養與道術,所以談得十分融洽,當時授業者達至近百人。館門兩旁貼有「東霞起暉,開巖引燭」八字對聯;館內種植奇花異草、灌木叢生;館周山巒重岫疊樟、青綠環繞、松風拂熙、竹林茂盛、搖曳多姿;而館中一片琅琅書聲,十分清淨雅致。

後日門館遷至太平山餘脈石筍山下,因庵內有當年陶弘景隱居於此時親手種植圓柏(道教教樹,北方樹種)四株,常有仙鶴飛來栖息於此,被寓意美好祥和,館因此更名為雲鶴庵,如今舊址內僅存當年兩棵千年的參天古柏(為浙江古樹名木,樹齡已逾1500多年),也似乎更好地為今天的四柏庵(明代改稱)平添了濃重的古韻風採,成為虞山舜水中的勝景。

這裡值得我們一提的是,南齊武帝永明八年(490)冬至,陶弘景曾為「日門館」特意撰就《日門館碑記》,文曰:「日門館者,東霞啟暉,開巖引燭,以為名也。先是吳郡杜徵君,聲高兩代,德貫四區,教義宣流,播乎數郡,拓宇太平之東,結架菁山之北,爰以此處幽奇,別就基構,棲集有道,多歷世年。」

歷代高道方士隱逸在太平山朝聖后,多數到雲鶴庵內潛修、講學,故後人認為,一千多年前的日門館為當時最高學府,就相當於現在的北大、清華,是創造學術交流、傳播教育理想的集聚地,而當年那些仙道名士即是今天的院士、教授。

太平山的神奇魅力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太平山這處古老而帶有神秘色彩的地方,歷經千年的風雨滌蕩,如今仍以優美的山野風光和清雅佳境見長,是一份極具內涵的歷史文化遺產。古老的太平山,承載著道家那鬼斧神工、奇觀異景的特殊神韻,其清靈雋永訴說著昔日的輝煌與滄桑。自古以來,許多文士慕名前來太平山拜師會友、遊山賞景,他們心中那種揮之不去的隱逸情結,猶如丘壑萬千中的閒雲野鶴,特別強調養生修道、尋求長生不老之術,那種空谷幽蘭般地怡然自樂和超脫世外的眷戀之情,令世人無比憧憬、為之嚮往,因而他們的寄情山水、抒發感慨,描繪出了一幅幅如詩如畫的山水長卷和一部部經典的傳世篇章,因此也讓後人有幸感觸到他們的胸懷、風度與情操和他們的自信、瀟灑與從容。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太平山所蘊含的美,美得使人心曠神怡、美不勝收,散發出那陣陣古韻氣息。如今它的自然風光、清雅綺麗,已是四明山餘脈的最佳魅力處,讓人久久地沉寂思量,也孕育出特色濃鬱、厚重萬般的中國道家傳統文化與較高的學術價值。

古今輝映,雌雄並英。延綿重巒的太平山如同一條承載著上虞古今名人閃耀、民間百姓福澤延續的龍脈,豐富的歷史人文景觀,可謂集天地之靈氣,流光溢彩、相得益彰,當今天后人研究、發掘、傳承與弘揚道家文化時,總離不開太平山以及聚集於太平山上的道家群體,它將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的瑰寶永久地流傳下去。

1490169278000

相關焦點

  • 詩源東山 文化上虞 孝德之鄉 越中望邑
    自秦至南北朝,隨著中國歷史由大一統到大分裂的不斷演進,上虞完成了人口結構的大調整、南北文化的大融合、風俗習氣的大嬗變,以群星閃耀、多元繁盛的文化特質彪炳於史冊。春秋經戰國而至漢代,道家思想在浙江地區潛流湧動,上虞是其中重要的中心地區。今天,在上虞章鎮烏石山,留存著東漢大哲人王充的墓地。
  • 龍巖七景區旅遊精品線路攻略之四:歷史文化探秘之旅
    歷史文化探秘之旅:連城縣四堡書坊建築群(雕版印刷)→連城縣培田古民居→長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客家首府)→武平興賢坊歷史文化街區→上杭瓦子街歷史文化街區→上杭縣李氏大宗祠→福建土樓·永定景區→福建土樓博物館→永定區西陂天后宮→龍巖洞文化旅遊區→漳平市奇和洞遺址→雙洋古鎮龍巖是漢族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起點和重要聚集地,全市有200萬客家人,有130個姓氏的客家先民在閩西生息繁衍
  • 上虞陳溪鄉虹溪村,900多年歷史古村,曾是王陽明先祖的居住地
    陳溪鄉,是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的一座風情小鎮,地處上虞區東南部的四明山麓,距離上虞城區約37公裡,境內地形為典型的「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貌,山水風光十分的秀美,素有「仙山秀水,竹隱陳溪」的美譽,近些年成了上虞著名的山水之鄉,吸引著周邊眾多遊客的慕名而來。
  • 地名文化故事軼趣
    這樣的山岙在虞南山區算得上開闊、敞達。從岙口到岙底有1000多米路程。循山岙南行,道路也是微坡寬敞;岙中的農田單塊也有畝把大,這在山岙間也屬罕見。「知禮岙」仿佛是一處深宮中的後庭園。「綠樹村邊合, 青山郭外斜。」知禮岙,其境宜人,其名感人。《論語》雲「不學禮,無以立」。禮,是中國社會傳統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一村山民,知禮、守禮是多麼的難能可貴!
  • 【名家看上虞】聽聽10位著名作家怎麼說上虞
    作家們一路品賞消化上虞的東山文化、青瓷文化、孝德文化、春暉文化等,又深刻領略了上虞e遊小鎮的大規劃大設計,對上虞這座城市的豐富和廣闊潛力感觸頗深。每一本都有良好的影響。為了寫作,徐剛經常滿中國跑,2010年,他曾受國家林業局的邀請,到浙江轉了一個月,調查林改情況,但唯獨沒到過上虞,十分遺憾。此次採風走進上虞,徐剛覺得這就是一種冥冥之中註定的緣分。在虞期間,他與作家一行入住上虞賓館,休息地非常好,鳥語花香的環境還讓他特意早起,跑去看了舜井。
  • 太平山(香港)-體驗百年歷史的太平山纜車
    太平山歷史悠久,擁有多個名稱,而不同的名稱所指的範圍亦有所不同。據記載,在地理上和歷史上,太平山覆蓋龍虎山以東、薄扶林以北、馬己仙峽以西的一大片山丘地帶。後來,太平山的山腳部分被劃分為中環和上環,被發展成為中心商業區。
  • 遊東山訪詩路 緣文化見上虞
    央廣網北京12月30日消息 冬季下江南,到紹興上虞,便能感到南國冬日的不同——山水朗潤,青蔥依舊。若是花上幾個半天走走停停,便知這一方水土的美妙景色背後,一段段人文歷史更加令人流連忘返,久久回味。近日,中央媒體記者採訪團走進上虞採風,了解「詩源東山,文化上虞」的獨特魅力。
  • 印度尼西亞古代歷史文化
    考古學家在該地區發現了四塊條形石碑,上面刻有缽羅婆字母的碑文。圖中呈現的這塊石碑現存於印度尼西亞國家博物館,石碑上寫到:國王名叫木拉瓦爾曼(Mulawarman),他將大片土地和1000多頭牛賜給了婆羅門。根據以上信息得知,該國已經深受印度文化影響。
  • 上虞訪古問今
    上虞是越窯青瓷的發源地,作為中國最早的成熟瓷器,越窯青瓷被稱為「母親瓷」。「舜避丹朱至此,作陶灶制陶」是關於上虞陶瓷生產的最早記載。上虞制瓷業自東漢始,一直延續到北宋,從未間斷。唐朝陸龜蒙曾詩讚:「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2011年,上虞越窯青瓷燒制技藝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小仙壇窯址、鳳凰山窯址群是全國文保單位。
  • 上虞旅遊串起的虞南山水、田園和文化
    不久前,由上虞曹娥江旅遊度假區管委會主辦,浙江旅遊信息中心有限公司承辦的「浙裡好玩•近享上虞詩畫曹娥江48小時」活動舉辦。活動通過線下自駕遊體驗和「雲遊上虞」方式,推薦上虞旅遊。上虞不僅有文化韻味,更有現代風尚。近年來,上虞旅遊以「詩畫曹娥江」為核心品牌,串聯起虞南山水、田園、村落、文化等各類資源,成為浙江旅遊業發展的一匹黑馬。
  • 著名歷史學者蒙曼妙談「洛陽的歷史文化與傳承」
    人物簡介:蒙曼,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著名歷史學者,現任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隋唐五代史及中國古代女性史。她多次登上央視《百家講壇》,主講《武則天》《太平公主》《長恨歌》《大隋風雲》《唐玄宗與楊貴妃》,還是央視《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謎語大會》的點評嘉賓,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  23日,著名歷史學者蒙曼在洛陽市道德講堂總堂,作了題為《洛陽的歷史文化與傳承》專題講座。
  • 言說歷史|二里頭文化遺址的發掘,對認識夏朝歷史有重大意義!
    早在20世紀中葉,著名史學家范文瀾先生根據《竹書記年》中的傳說和《史記》的記載,將夏代列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然而,單靠文獻資料研究夏代歷史,許多問題很難,甚至不可能得到解決。而考古發現無疑對認識夏代歷史有著重要的意義。
  • 遊東山訪詩路 緣文化見上虞——央媒記者帶你走進上虞
    越窯青瓷在上虞發源,作為中國最早的成熟瓷器,越窯青瓷被稱為「母親瓷」。「舜避丹朱至此,作陶灶制陶」是關於上虞陶瓷生產的最早記載;宋代王十朋《會稽三賦》中「陶丐有灶」即是指此。唐朝陸龜蒙曾詩讚:「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
  • 海南定安|探秘擁有百年歷史的文化古村
    定安縣有古色古鄉"百裡百村"、南麗湖名勝風景區等觀光景點,且許多古建築和革命紀念物被列為省、縣級保護文物。該縣明顯旅遊資源豐富;屬海洋性熱帶季風氣候,陽光充足,雨量充沛;接下來就讓小紅帶領大家探秘這個素有"檳榔之鄉"的可愛城市吧。
  • 上虞紅色旅遊:在歷史印記中感受那抹紅色
    《共產黨宣言》的中文譯本率先在這裡傳播;上虞第一個共產黨的地方組織——中共上虞獨立支部率先在這裡誕生;浙東紅色革命根據地率先在這裡奠基。時至今日,這裡已形成一條紅色足跡線路,成為守望先驅精神、傳承先驅遺志、尊崇踐行黨章的紅色聖地。在豐惠鎮謝橋村,寬闊的浙東大運河旁,一座白牆黑瓦的清代建築掩映在綠意中。
  • 上虞太平山村,藏在青山綠水間的世外桃源,至今2000多年歷史
    在太平山村入口處可看到一座四柱三門式仿古石牌坊,牌坊正中題刻有「林下一人」的匾額,「林下一人」牌坊始建於明崇禎末期,關於這座牌坊也有一段歷史故事。太平經》,歷代就不乏道家方士慕名而來,其中葛洪、徐子麟等著名的道家仙士都曾來此遊歷或隱居,如今這座沉寂多年的古村落也煥發了新容。
  • 世界著名的十大歷史文化名城
    雅典記載於冊的歷史長達3000多年,被譽為「西方文明的搖籃」。雅典也是歐洲哲學的發源地,對歐洲以及世界文化產生過重大影響。誕生了蘇格拉底、柏拉圖等一大批歷史偉人,被稱為民主的起源地。開羅,屬埃及首都及最大城市,也是非洲及阿拉伯世界最大城市。城市橫跨尼羅河,為整個中東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位於埃及的東北部。開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 用影像敘寫亳州,傳遞歷史文化魅力
    亳州現存多處歷史文化遺蹟,其中著名的曹操藏兵道,位於市區老城內主要街道下,以大隅首為中心,向四面延伸分別通達城外,是中國現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地下大型軍事設施。現已發現八千餘米,它遠遠超過地面上保留的一座完整古老城池的價值,被譽為「地下長城」。
  • 愛上虞知上虞 足不出戶遊上虞——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實景三維掃描...
    由於疫情影響,很多人不得不取消了原有的旅行計劃宅在家中。近日,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利用實景三維掃描上虞區各個景點,將成果數據全景體現,加入真人語音導遊講解,帶市民感知另一番試聽體驗,讓市民通過真實的全息場景來一場線上旅行。上虞歷史悠久、人文薈萃。
  • 尋•景| 上虞旅遊串起的虞南山水、田園和文化
    不久前,由上虞曹娥江旅遊度假區管委會主辦,浙江旅遊信息中心有限公司承辦的「浙裡好玩•近享上虞詩畫曹娥江48小時」活動舉辦。活動通過線下自駕遊體驗和「雲遊上虞」方式,推薦上虞旅遊。上虞不僅有文化韻味,更有現代風尚。近年來,上虞旅遊以「詩畫曹娥江」為核心品牌,串聯起虞南山水、田園、村落、文化等各類資源,成為浙江旅遊業發展的一匹黑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