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統一年報出爐,公司在2018年全年共營收217.72億元。3日後的3月25日,康師傅也緊跟著交出了自己的年報,並且以606.85億元的營收繼續佔據著行業第一的位置。
雖然這兩家公司已經從方便麵一路「打」到了飲料、糕餅等其他行業,但與其稱其為食品巨頭,相信人們還是更願意管它們叫「方便麵巨頭」。的確,康師傅與統一在2018年的營收增長,主要也是來自於方便麵業務的穩步發展,在康師傅方便麵線下餐館虧損後,康師傅還是靠著實惠的方便麵賺了一把。
成本下降,康師傅靠高價面創收
由於原材料成本的下降,康師傅方便麵的毛利率上升了1.4%。在方便麵的銷售情況上,其乾脆麵和中價面的下降幅度超過了10%,大桶面、乾拌麵和隨心杯則成為了康師傅方便麵銷量上漲的標杆。對此,康師傅的說明是,低端面,中斷面銷量下降,高價面銷量上漲。為此,要持續關注中產階級崛起以及消費的持續升級,朝著高端市場布局。說得豪情萬丈,但方便麵和「高端、高價」兩個詞湊在一起,卻怎麼看怎麼違和。
確實,被康師傅劃歸為高價面的紅燒牛肉麵、大食桶、乾拌麵和隨心杯等等,它們的售價也沒有一個能超過10塊。袋裝紅燒3.5元,桶裝5.8元,完全配不上「高價」的定義。不過,康師傅也倒是有一款超過20元的「速達麵館」系列+但是這一系列方便麵也不是康師傅方便麵在去年的銷售增長點。不如說,康師傅根本沒能靠著「速達麵館」系列賺到什麼錢。在其「高價面」系列中,為康師傅提供主要銷量的還是那些10塊以下的「高價面」。
你可能想起了湯達人
反觀統一,雖然在營收上康師傅幾乎是統一的3倍,但統一的淨利潤還是較2017年上漲了17.2%。怎麼說,統一也是在康師傅身後的「老二」,其淨利潤也有10.3億元,方便麵業務也達到了84.25億元,飲料業務則為126.19億元。
在傳統的「紅燒牛肉麵」大比中,統一或許沒有康師傅受人歡迎,但其旗下的「湯達人」還是為統一貢獻了不小的收益。作為統一的中高端產品,其在統一2018年的財報中也顯示出了10%以上的銷售增長,獲利能力不容小覷。
同時,統一旗下的湯達人系列在2018年也抱上了馬雲「新零售」的大腿。在阿里巴巴盒馬生鮮的門店中,湯達人「元氣麵館」一度成為了網紅麵館,為統一賺足了流量。
方便麵不好做,康師傅統一轉行飲料業?
不單是統一的飲料業務超過了自家的方便麵業務,康師傅的飲料業務在2018年也達到了其總營收58.19的佔比,而方便麵業務僅佔到了康師傅總營收的39.41%。方便麵的銷量下滑不但發生在統一和康師傅的身上,而是整個行業的集體問題。在當下,人們越發注重食品健康與食品安全,方便麵這種稱不上營養的食物的市場份額便逐年下降,從2013年開始,方便麵的銷量便逐年下滑。不過在2018年,人們似乎又開始「愛上了方便麵」。在多年的下滑之後,2018年上半年國內的方便麵銷售額增長了8.6%。但在2013年至2016之間,全國的方便麵銷量共計減少了80億包左右,目前的年總銷量則維持在350億包左右。
但是,方便麵市場的回暖仍是不能改變「賣飲料更好賺錢」的現狀。在2018年,康師傅在飲料方面的營收為353.12億元,高出其方便麵營收113.95億元,較2017年上漲了1.16%。在康師傅將自家的多款飲料調價之後,飲料業務明顯表現出了更強的營收能力。
新老接替,康師傅的「新生」?
在2018年,康師傅的老一輩管理人員紛紛從各自的位置上抽身而退,將位置交給了新一批的年輕人。而這群年輕人一上來,也是立即通過營銷博取年輕人的注意,並及此推廣自己的產品。對於產品本身,這群年輕人也將康師傅的產品做出更細的劃分,以此來有針對性的對不同人群推介不同的口味和價格。老樹發新芽,就是康師傅如今的狀態。
對於康師傅和統一來說,2019年仍是充滿挑戰的一年。即便方便麵的市場行情不容樂觀,但佔據40%方便麵市場份額的康師傅和常年第二的統一仍需要靠著方便麵業務為其帶來穩定的營收。雖然飲料業務為康師傅和統一都帶來了喜人的收益,可康師傅的果汁飲料與飲用水也出現了銷售下滑。交完年報,康師傅與統一在2019年的競爭與發展才剛剛開始。